重生之刹那芳华-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我算是公派留学,应该回川医的。”
“那——”
嘉辉知道芳华的意思,拍拍她肩膀说:“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
芳华知道,自己和嘉辉,不是说在一起,就能马上在一起的,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办呢。她也知道嘉辉要是在北京找工作,无论是医院还是研究所都很容易,只是欠着川医多年培养的情分,却不好说走就走。
芳华开口说道:“要不,我读完研究生也回四川吧?”
嘉辉看了芳华一眼,还是说道:“这个不急,还是先等你顺利毕业了再说。走,我们去实验室好好说说你这个开题报告。”
“嗯。”
嘉辉和芳华来到实验室的小教室里,他们一边讨论,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要做的事情。
这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做毕业课题的一项必要手续,就是研究生向院里的专家们汇报自己选题的依据,以及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由专家们帮忙评判自己的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可行,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等专家们审核通过后,研究生处才能把研究生课题经费拨给学生们,否则的话就没钱做实验。就算是老板有钱,但是没有开题报告,最后的学位论文还是无法通过的。
而在开题报告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文献综述,是对前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回顾性总结。这也是选题的主要依据。
芳华的选题倒是早就和纪主任商量过了,研究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目前是选择了MZ作为研究药物。嘉辉听了以后,觉得没什么问题。
但芳华只是从前阅读了少量的几篇文献,并没有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而这种综述里,直接引用的参考文献就有一二百篇,实际阅读的文献至少两倍于此。
此外,具体的实验计划方面,她心里也还没有谱。因为这也是需要看了大量文献,参考别人的实验方法才能设计出来的。
嘉辉最后总结了芳华要做的事情:第一查文献,第二写综述,第三实验设计。
芳华连连点头,是这样的。
嘉辉说,那先进行第一项。
他们就到解放军图书馆里的网吧开始查文献。这里的网速比实验室快些,环境也不错,而且需要立刻阅读的文献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借到。
嘉辉让芳华自己先进行文献检索。芳华就按平时的习惯,在国际最大的医学生物学检索网站PubMed上开始输入关键词了。她先搜出了几万篇文献,然后经过几个限定条件筛选,依然有四千多文章。
嘉辉让她再限定一下最近十年的,这下依然有上千篇。芳华叹口气:“这么多,我可真看不完了。要不,你帮我一起看吧?”
“懒虫,这些你都必须亲自看,不然综述可写不出来!不过,我可以帮你减少些。”
嘉辉接过键盘,又给她限定了一下,这次只有四十多篇了。
芳华一看:“全是综述啊!”
“那当然,这些名教授写的综述,可是真真正正阅读了上万的文献,而且结合自己的工作的总结。你就应该先看看这种综述,才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可是,这些综述都太长了啊!一篇,我恐怕就得看一晚上!”
嘉辉摇摇头:“看来你看文献的速度还是太慢。”
“嗯,又没人催我,我就喜欢慢慢看,而且把实验方法和实验细节都看清楚了。”
“平时你有时间,当然可以看得详细。但现在看的时候,就要注意找关键词,抓重点了。习惯以后,速度就快了。”
嘉辉又在电脑上检索了几次,芳华没看懂他的检索方法。嘉辉给她解释,这是用引文检索,这样可以找到被经常引用的文献,也就是学术价值高的文献。然后再找到这方面的学术权威或机构,通过作者索引找到他们写的论文。这样检索出来的论文才是精华,是必读的。
芳华不禁想起当年在大学时,自己还能靠重生的那点优势指导嘉辉,但人家那时也照样功课比自己好。而现在,接收了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的嘉辉,在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比自己高出太多了。
不过,芳华绝不会因此嫉妒嘉辉,也不会妄自菲薄。毕竟大家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不是更好吗?
在嘉辉的帮助下,芳华有了一份实用的文献名单。嘉辉让芳华先去将里面重要的二十多篇综述找到,或者从网上下载,或者从图书馆里复印。
而他则在另一台电脑上,帮她看那上千篇论文的摘要,给她粗筛一下。因为检索出来的很多文献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不是都用得上的,所以也没必要看全文。
嘉辉给芳华找的那些综述既然是权威论文,自然是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这让芳华找起来还很顺利,图书馆内都订阅的有这些杂志。她花了两个多小时将这些文献都找齐、下载、打印、复印好了。
这时候,图书馆要下班了。两人只好将检索结果拷贝在U盘上,带着复印的文献离开了。
他们两个先去食堂吃了晚饭,然后又到实验室接着干活。嘉辉继续在电脑上看那上千份的文献摘要,芳华就在一边开始“啃”起那些长篇大论的综述了。
她间或一抬头,都是看见嘉辉手中的滑鼠不停地动着,眼睛则一目十行地盯着电脑屏幕,然后在那些摘要上做删除和修改。
这一晚上,两人没怎么说话,都忙着做事。
不过,芳华的速度还是有点慢。这一晚上再加上下午的时间,嘉辉已经看了一多半的摘要,而她才勉强看完一篇十几页的综述。大概杂志上印的英文单词太小,而她也是好久没这么看过文献了,还不习惯呢。
两人回去招待所的路上,芳华靠在嘉辉怀里边走边说:“嘉辉,辛苦你了!”
嘉辉只是说:“辛苦的还在后面呢!”
“可是,你不能就这么陪我在这里耗着吧?!”
虽然心里不舍,芳华还是抬头说道:“要不,过两天,你还是回四川吧!阿姨、还有爷爷肯定都盼着你回去过年呢。”
嘉辉说:“这个不急,明天再说。”
正文 一百五十八、开题和回家两不误
一百五十八、开题和回家两不误
第二天是1月21日,周五,大寒。
嘉辉上午又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那些文献摘要看完了,一千多文献最后精简到只有四百五十多篇。
他把U盘递给芳华:“你去把这里面的摘要打印出来,这两天先把这些摘要看了,挑出你觉得最有价值、最想看的那些,然后我们再找那些原文。”
“我和你一样在电脑上看就行了,不用打出来了。这要打一百多页吧?好花钱啊!”
嘉辉一笑:“怎么这么小气?为了你的眼睛好,这点钱还是要花的。”
芳华一撇嘴;“那你怎么一直在电脑上看?”
“我习惯了。好啦,去吧!打出来你可以随身携带,看起来也方便。唉,这次没把笔记本带过来,真是失策!”
芳华还是听嘉辉的,去图书馆大厅的服务处打印文稿了,而嘉辉继续在网吧里上网。
等她打好了,抱着文件边浏览边往网吧走的时候,有人叫住了她。
芳华一抬头,哦,是江新华。
许久不见,江新华的精神看上去还好,就是头发似乎花白了一些。她微笑着站在借阅室门口看着芳华。
芳华忙走上前几步,也笑着问好:“江……,江所长,您好!”她这么叫,因为江新华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所的副所长。
江新华一皱眉,一手拉过芳华的手,一手轻轻摸了下她的脸说:“还是叫我江阿姨,别叫什么所长的,我可不爱听。好久没见了,听说你跟船出海去了?挺辛苦的吧?瞧这小脸瘦的!”
芳华微笑点头:“嗯,还好吧,只是在船上的时候胃口不太好。现在回来了,我又挺能吃的,过一阵子就能长回来了。”
江新华想起芳华那吃饭极香的样子,也不由微笑:“嗯,那就好。今年春节,回家吗?”
“可能是回不了了,纪主任要我写开题报告。这不,”芳华扬了扬手中的文件,“我这才开始查文献呢。”
“哦?还挺多的嘛!你要是不回家的话,过年那两天,来我家里吃饭吧?”
芳华顿了一下才笑着说:“嗯,江阿姨,谢谢您的邀请!不过,我这儿实在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恐怕没时间去打扰您了。”
江新华也没有不悦,只是又拍了拍她的手说:“那好吧!你忙你的事情要紧。不过,以后有什么事要帮忙的话,别忘了找我啊!千万别不好意思。”
“好的,江阿姨。”
芳华和江新华挥手告别,回到网吧里。她快走到嘉辉身后时,见他刚刚关了个聊天的窗口,顺嘴问了句:“和谁聊天啊?”
嘉辉转过头,笑了笑:“还在美国的一个留学生,你不认识的。我也是通过何超认识的。”
芳华耸耸肩,告诉自己别介意。毕竟四年多过去了,嘉辉的生活圈子,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他在美国的朋友,除了何超,自己一个都不认识。虽然,自己真的很想了解有关嘉辉的一切。但两个人再好,也不能成为一个人不是?再说,我们还有一辈子的时间去了解彼此。
芳华放下文献,也不废话就开始用起功来。
旁边的嘉辉又在电脑上劈里啪啦地打着字,过了一会儿他将电脑屏幕转向芳华这边说道:“芳华,过来看看这个!”
芳华抬头先看看嘉辉,见他笑容里的欢快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狐疑地看向屏幕,上面是一张表格。
准确的说是个日历,包括这个月还剩下的十天和下个月的二十九天。
再仔细看,又是份计划书。上面规定着:几时看完多少篇文献,几时开始写综述,几时再次查文献,几时开始写实验计划。
而最令芳华惊讶的是,嘉辉还安排了除夕到初四五天回四川过年。
她顾不得感谢嘉辉为她制定这计划的苦心,只是指着春节那几天的安排问:“还要抽出五天回家?!我哪儿有那么多时间啊?”
嘉辉却靠过来,一手搂着她肩膀,一手指着那表说:“没问题,我都计算好了。只要你严格按照我的计划执行,肯定可以开题和回家两不误!”
芳华看着他喃喃地说:“你是不是和我老板一样疯了?”
嘉辉却已经把表格又拷在U盘上,边准备关机边说:“那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疯?”
见芳华没吭声,他又转过头,双手搂着芳华肩膀,笑着问;“你就不愿意跟我一起回家吗?”
芳华看着他那温和如春风的笑容,不禁冲动了一把,把头埋到他肩膀上:“好吧,那我也豁出去了,我跟你一起疯。”
她心里想的是:人不风流——,哦不!是——人不疯狂枉年少。
嘉辉拍了拍她的头,轻声说:“放心吧!有我当你的后勤部长,一切都能搞定。”
芳华却又抬头说:“不行,我再看看这表。”
嘉辉指着已经关机的电脑说:“行了,不用看了。走,去打印出来给你看。”
芳华郁闷:“你这是先斩后奏。这么点时间做那么多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看文献的速度慢。”
嘉辉拉着她起来往外走:“放心,我都考虑到了,不会完不成的。”
芳华拿着打印出来的工作计划再仔细看看,发现嘉辉设计得是很合理的。
他给自己安排的阅读量,是循序渐进的。前面几天的,自己努力一点应该可以完成。后面安排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了,应该是嘉辉考虑到自己经过“强化”几天后,阅读速度会有明显提高。而他安排的程序也合理,看综述、查文献、看文献、写综述、实验设计,一切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她又看看春节那几天的计划,发现这儿也安排的有文献要看,还标的是“车上、路上、飞机上”。汗!这人怎么把什么时间都给自己挤出来了?
嗯?坐飞机来回啊?这时候机票可是不打折的,好奢侈啊!算了,为了回家,就奢侈一回吧!
不过,芳华还是问:“春节的机票好买吗?”
“我下午就去买,你什么都别管了,只管看你的文献。”
芳华点头:“好嘛,这可是你说的。我这就当甩手掌柜咯。那——,”她从钱包里掏出银行卡说:“你没带那么多钱吧,这个你拿去用。”
嘉辉一挡:“不用,我有钱。”
芳华还是又推过去:“我还要你帮我买给爸**礼物嘛!我实在没时间去了,全权交给你了。”
嘉辉还是不接:“你要买什么?用我的钱好了,省得麻烦。”
芳华:“就买羊绒衣、保健品什么的好了。对了,还得给爷爷、阿姨、张叔他们也买点东西,这些,你拿主意好了。”
“这么多的话,还是用我的钱好了。”
芳华拉着嘉辉的手,又把卡放在他手里:“干嘛和我分的这么清楚!你这不是还没工作吗?能有什么钱啊?就用我的,密码是我生日。”
嘉辉无奈地接过卡看了看,忽然他又笑了笑:“好像你也不是有钱人吧?”
芳华扬起脸得意地说:“哼,我这几个月可是发了笔小财。”
“哦?你还能发财?”
“是啊,人家傻人有傻福,坐在家里钱也能从天上掉下来。我本来以为出海是去吃苦的,没想到一分钱没花周游四海一番,还能挣笔钱。嘿嘿!”
嘉辉看着芳华那笑得好像捡了多大便宜的样子,不禁也摇头微笑。他收起银行卡说道:“我先收着,要是我的钱用完了再用你的。”
“嗯。”
当天下午,芳华去科里正式请好了长假,说明了去向,然后就回实验室用功去了。
而嘉辉拿着她的手机出去办事了,傍晚时给芳华打了电话让她自己吃饭,他在北医读研究生的张永那儿。
晚上,芳华在招待所的房间里,躺在床上接着看文献。大约九点多钟嘉辉才回来。
芳华头都不抬地问他:“机票买到了吗?”
“嗯,来回的都买好了。”
芳华这才抬头看看他,又问:“还没买礼物?”
“明天去。”
“哦。”芳华继续看文献。
“还有,我和张永约好了,初六那天,和张永白芸他们聚次会。”
“哦——。嗯?初六?你还过来?你还和我一起回北京?”
嘉辉走过来坐下;“是啊,我又没开始工作,不陪你陪谁?”
芳华坐起来抱着他脖子问:“那你能呆多久?”
嘉辉也搂着她的腰说:“川医那边我五月份再过去也行。”
芳华一下子乐了:“那你能陪我三个多月了?”
“嗯。”
这两天一心想着文献,而以为嘉辉就只能陪自己到初四的芳华,一下子觉得什么开题报告、什么纪主任给的不可能的任务,这些都不可怕了。因为嘉辉会一直陪着自己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她马上把激动的心情付诸行动,捧着嘉辉的脸亲起来。
嘉辉边笑边躲:“别,别。我刚从外面进来,脸上冰。”
芳华又亲了两下才停住:“没关系。不过,你怎么老是喜欢突然袭击?自己把什么安排好了,才告诉我。”
嘉辉没说什么,只是看着芳华笑。
但芳华从他的眼睛里读懂了,因为他喜欢看到自己惊喜的样子。
正文 一百五十九、春暖
一百五十九、春暖
接下来的十天,芳华就成了“书呆子”,钻进了文献的海洋。
她很快看完了那些摘要,先挑了近百篇文章。嘉辉花了两天时间在图书馆和网上给她把这些原文都找到了。有些文献发表在比较生僻的杂志上,嘉辉就让美国的朋友帮着找了电子版发过来。
芳华倒是说,有些不必要的文献,找不到就算了。嘉辉却说,能做到,就应该做到最好。芳华也就随他了,她也希望做好,只是觉得不好麻烦别人罢了。
她主要的精力还是花在看综述上。慢慢地,她从这些文章中看出了乐趣。
国外名家写的综述,考据充分、参考文献相当多,三五百篇的引文是常态。这样的综述文章看起来就是有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感觉。
这固然是因为名家手下有着众多的学生和助手帮着查找文献,专家们本身的眼界和水平也是很高的,这样他们才能高屋建瓴地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做阶段性总结陈词。
另外,芳华也非常欣赏某些老外的文采。他们在通篇的科学严谨之余,依然会流露出用词的典雅、语言的生动等文学性的东西。
这一点,国内的大部分教授们就相形见绌了。他们的文章虽然也不错,但是过于严肃了。虽然科学是需要严谨,但是他们也将科学论文写得忒枯燥了。
总之,慢慢地,芳华看这些文章都看入迷了。要不是有嘉辉经常招呼她该吃饭了,该活动一下了,她一定会看得废寝忘食了。
嘉辉见她看得眉飞色舞的样子就好笑,他提醒道:“现在可不是欣赏文章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比较重要。”
芳华也承认他说的对。因为自己的记性可不能和他比,看的文章多了,就会忘记某些观点是哪篇文章里的了,而边看边记录下来就好查了。
所以她现在看一篇综述得看三遍,第一遍浏览着看,第二遍细细看重要的观点和论据,第三遍记录下精华的片段。其中速度最慢的是最后一遍,因为要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样写综述的时候才好直接引用。
嘉辉为了让她方便记录,还跑到中关村给她买了个笔记本,顺便给自己买了个手机。
芳华一看,嘉辉买的是IBM的,接近两万块人民币。电脑的样子黑黑的、朴实无华,但是性能良好稳定。嗯,嘉辉的确是明白自己的喜欢和需要。
不过虽然知道有了笔记本很方便,特别是在乘车赶路的时候也可以写东西、记录文摘了,芳华还是有点肉痛那些钱。她不禁问:“我那卡里的钱都花完了吧?”
嘉辉把卡还了给她,笑眯眯地说:“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