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第6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下奉文提议,是否可以向大本营报告,请调近卫师团参战。
杉杉元想了想说:“以我的名义给大本营发报,建议将近卫师团扩编,变成两个近卫师团,一个留守日本,一个开赴支那参战,就驻守青岛。只要有近卫师团驻守青岛,我们就可以没有顾虑地发动治安作战了。”
一听说打仗,武藤章把他找杉杉元的本意也忘了,马上就象注射了鸡血一样,变得好斗起来。
武藤章建议,平津地区治安情况比较稳定,可以把110师团抽出来加强到山西方面。另外可以将德石线上的第十四师团抽出来,参加山西治安作战。豫东方面战线稳定,也可以抽出一部分部队。只不过为了确保山西作战顺利,应该首先集中兵力突袭冀南和鲁西,待肃清冀南、鲁西的八路军后,再发动山西方面的大规模治安作战。
三个老鬼子对着地图各抒己见,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形成了共识,徐州一线和德石线上的部队不能动,还得加强。只能等近卫师团到后,可以留下一个旅团配合青岛守备队守卫青岛,近卫师团主力、第110师团、第四十一师团和华北治安军可以加强第一军作战,首先扫荡八路军的晋西北、晋察冀根据地。然后再扫荡晋中、晋东南、晋西、晋南。预计等山西治安战结束,第五师团也就可能已经返回华北了,由第五师团和近卫师团在,就可以发动针对八路军教导师的作战了。
第745章 高敬亭事件(一)
就在杉杉元、山下奉文、武藤章在一起密谋如何调动兵力扫荡八路军根据地的时候,刘一民正在做横扫江淮的最后准备。
历史上,这个时候新四军在江北部队只有高敬亭的第四支队和在豫皖地区的彭雪枫游击支队,八路军也只是115师东进部队分出一部分向苏皖地区发展,部队规模都很小,处于游击状态,与现在的教导师南下部队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武器装备皆不可同日而语。
从敌情上来说,此时的苏皖地区敌情和历史上也不同,由于刘一民两次率部队南下,调动日军主力离开山东,导致日军对苏皖地区的扫荡力度大大超过历史上,基本上各县城全部落入日伪军手中,许多土匪武装和地方势力武装在日军重兵集团的打击下要么被消灭、要么都投向了日军怀抱。苏北、苏中地区,韩德勤指挥的二十四集团军所部在日军打击下损失惨重,局促在盐城、阜宁地区,与八路军苏北支队联手对抗日伪军。八路军三个骑兵营在苏中游击,威胁日军长江防线。安徽方面,国军第五战区部队主力据守大别山区,安徽省政府驻扎在立煌县,豫皖边区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皖东地区有高敬亭新四军四支队。
日军收缩兵力从阜阳地区撤退后,胡老虎率领八路军骑兵旅占领了阜阳、蒙城、涡阳、亳县、宿县之间地区,开辟了皖西北根据地,与彭雪枫部的豫皖边区连为一体。第五战区部队也趁机收复了阜阳县城、霍邱等地,将防线向东推进。
随着八路军南下部队四个步兵旅在皖东北、苏北地区展开,打通了与苏北支队联系。但是由于刘一民贯彻的是占领农村、隐蔽发展的策略,并没有攻占日伪军据守的县城和重点集镇,因此,苏北、皖东北从整体上讲还处于日伪军控制之下。
刘一民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段时间他在双沟镇又是会见郭沫若率领的艺术家慰问团,又是撰写《论党内民主》,忙的不亦乐乎,随他南下的罗延可没有闲着,侦查员以双沟镇为中心,撒向了四面八方,苏北、苏中、皖东北、皖中的敌情摸得清清楚楚。
现在,日军关东军正在与苏联红军交火,华中派遣军刚刚完成南昌会战和随枣会战,华北方面军兵力分散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几块战场上,安徽日军主力仅有一个17师团,苏北、苏中日军仅有一个15师团,剩下就是些独立混成旅团和守备队,整个苏皖边区已经被日军视为占领区,虽然有十来万部队,但分布在这么广大的区域内,兵力就显得极为薄弱,也只能控制交通干线和重点城镇。至于那些跟在日军屁股后面狐假虎威的伪军,在刘一民眼里就是些送枪送粮的运输队,不值一提。此时不大张旗鼓地收复失地、建立强大的苏皖根据地,老天爷都会不愿意穿越而来的刘一民的。
刘一民给主席和总部发去电报,报告了苏北、苏中、皖东北、皖东的敌我形势,决心集中南下部队教一旅、新一旅、新三旅、新七旅和骑兵旅,在八路军苏北支队、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四支队和在苏中游击的八路军骑兵部队的配合下,纵横驰骋苏皖地区,彻底砸烂日伪政权体系,整编地主武装,建立包括淮北根据地、淮南根据地、苏北根据地、苏中根据地在内的巩固的大苏皖边区根据地。
刘一民在电报中说,建立苏皖边区根据地是执行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方针,从全国抗战大局看,苏皖地区只有苏鲁战区之江苏韩德勤部在坚持苏北敌后抗战,苏皖地区大部沦陷。占领并巩固这一地区,破坏日伪后方体系,对坚持持久抗战、加快抗战胜利进城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刘一民建议到,考虑教导师是我军大的战略决战部队,开辟苏皖边区后,刘一民本人和主力不可能长期滞留苏皖边区,急需中央调派主要干部坐镇苏皖边区,可否考虑政治上由中原局东进,军事上新四军北移,由刘少奇同志和新四军叶、项首长坐镇苏皖边区。如新四军军部暂时不可能过江,应抽调陈毅、粟裕过江,政治上由刘少奇负责,军事上由陈毅负责,粟裕过江坐镇苏中,彭雪枫坐镇淮北,高敬亭坐镇淮南,八路军苏北支队司令员张经武和政委李聪敏坐镇苏北。
毛泽东回电指示:“华北日军兵力庞大,斗争日益艰苦,华中敌兵力相对虚弱。在可能发生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重要的生命线。”
主席在电报中说刘一民的眼光极准,此时大军在苏皖边区展开,纵使不能彻底肃清该地区之日军,也可以占领广大地域,拓展我军生存空间,压缩敌之生存空间。只要能够占领苏皖边区,我军主力随时可以由山东呼啸而下,掐断日军长江防线,将淞沪日军与武汉地区日军切为两段。
当然,主席提醒说,这是个远期奋斗目标,短期内这样考虑就是纸上谈兵,非要碰个头破血流不可。
主席在电报中具体指示苏皖地区斗争应该采取的策略。其中路西阜阳地区,第五战区桂系部队不会坐视我骑兵旅占领阜阳地区的,日军也不会坐视的。而桂系部队、日军两者力量都过于强大,一旦双方合击我军,我军必然退出该地区。而且骑兵旅是我教导师乃至全军最强大的骑兵部队,随时可能调走参加大战。鉴于此,皖西北地区应交给彭雪枫部放手发展。皖东北地区,应指示张爱萍迅速组建旅级单位部队,可直属彭雪枫指挥。苏北地区局面打开后,中央将派黄克诚南下,统一领导苏北地区抗日斗争,原苏北支队归黄克诚指挥,另由刘一民负责给黄克诚抽调一个旅的主力部队。皖东地区,新四军正组建江北指挥所,由张云逸、邓子恢负责,统一指挥新四军安徽境内江北部队。苏中地区现在日伪势力强大,我军进入后,必然会引起日军反扑。一旦日军大举反扑,以南下部队四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的兵力,局限于苏中水网地带,又缺乏机动船只,将会非常被动。而且,虽经周副主席亲赴皖南确定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但由于新四军实力有限,要想全军渡过长江,就要放弃皖南根据地,叶项二人就此尚未一致意见。陈毅、粟裕一、二支队正在江南展开,屁股尚未坐热,短期内不可能大举渡江北上。基于这种情况,南下部队进入苏中后,应留下一个旅坚持苏中抗战,等待接应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
至于苏皖边区的组织领导问题,主席电报中说,以中原局和新四军为主。已令刘少奇同志东进,若新四军军部能够迅速北进,由刘少奇、项英、叶挺、陈毅组成领导机关。若新四军军部不能迅速北上,将电令陈毅迅速北上,接替苏皖地区军事指挥。在刘少奇、陈毅没有北上前,有刘一民统一指挥苏皖地区党政军。此意见将传达中原局、新四军。
主席电报中还询问刘一民,何以推荐陈毅坐镇苏皖边区?
主席还通报说,新四军军长叶挺为组建江北指挥部到了四支队,刘一民南下时可以和叶挺联系,最好能见上一面,详细谈谈。
电报最后,主席批评刘一民不成熟。《论党内民主》一文虽然立意甚好、论述精当、值得借鉴,但应上报供内部讨论,不应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现在党内已有同志对该文观点提出质疑,特别是任期制问题,有同志将该观点与斯大林同志任职时间联系,认为会伤害两党关系,伤害苏联同志的感情。此事还需进一步观察。
看完主席的电报,刘一民默思良久,知道自己把有些事情想简单了。自己一心想打到长江边接应新四军渡江北进,可是新四军现在能够渡江的只有管文蔚部,那都是刚刚整编的游击武装,战斗力明显不足。只有向东作战遭到遇到第三战区坚决抵制,新四军主力才会大举渡江。什么事情都急不得。看来,自己打进苏中的时候,陈毅都不可能有机会渡江北上与自己汇合。
一想起陈毅,刘一民就想到了主席的提问,为什么推荐陈毅坐镇苏皖边区?再一想主席说的《论党内民主》一文的事情,刘一民觉得必须得向主席解释清楚,不然的话会引起误会,如果再有人从中播弄是非,就又是一场风暴。
刘一民立即给主席回电,先说了举荐陈毅一事,理由是陈毅是井冈山会师的元勋人物,北上以前在西安与主席交谈时,主席多次说陈毅胸怀大度、光明磊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是对党赤胆忠心的革命者。现在,陈毅在新四军中地位仅次于叶、项,而且善于平衡关系,便于协调苏皖地区八路军、新四军和国军关系。至于军事指挥,除了陈毅,中央指定的苏中粟裕、苏北黄克诚、淮北彭雪枫、淮南张云逸、高敬亭都是我军大将之才,特别是粟裕,能在日军重兵扫荡之下奇袭南京,用兵之妙简直是神来之笔。由他协助陈毅,加上八路军支援,自己可以放心返回山东,苏皖边区根据地可保无恙。
接着,刘一民再次陈述新四军军部应该渡江北进的理由。主要是皖南山区不利于新四军主力大规模发展,而且处于日军和国军第三战区包围之中,国军现在已经划定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地域范围,目的是限制我党我军发展。八路军南下部队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力开辟苏皖边区根据地,主要是因为教导师是我军主力,战绩显著,苏北的韩德勤也好,第五战区的桂系也好,都不可能冒险限制教导师主力部队行动。而新四军实力暂时没有达到教导师各部队的水平,长期孤悬江南,还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势必引起国军内部强硬派将领的嫉恨,新四军江抗黄土塘之战被忠义救国军侧击就是明证。时间一长,摩擦越来越多,小摩擦变成大摩擦,必然会有大危险。因此,请主席给叶、项首长去电,仔细分析利害,及早渡江北上才是上策。
刘一民再次报告自己撰写《论党内民主》的初衷,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我党和未来的新中国长盛不衰,破解历史上封建王朝兴衰交替的难题。至于牵涉斯大林同志任期问题,刘一民说他只是从理论上探讨,考虑的是我党的问题,没有牵涉苏共问题。不过,当前日军在和苏军交火,欧洲形势也很紧张,需要斯大林同志领导苏联度过战争危机。如果将来战争结束,斯大林同志说不定会认真反思肃托中出现的问题和苏共的政策。现在处于战争时期,理论探讨也只是探讨而已,历史在不断发展,这些探讨无论对错,只要将来能被实践验证就行了。
主席很快就会电了,这次没有批评,表扬刘一民胸怀全局,眼光独到,说是会给项英去电,令他早作北进打算。
看完电报,刘一民又给胡老虎发报,要他将皖西北根据地防务向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移交,由彭雪枫统一指挥豫皖边区和皖西北地区地方武装,骑兵旅迅速越过津浦路,向双沟镇集结。
发完电报,刘一民忽然想起历史上高敬亭就是这次叶挺到四支队后因为拖延东进皖中被枪毙的。现在四支队已经按照自己和高敬亭谈话的要求进军皖东了,部队也发展到了一万多人,主席电报中只说了叶挺到四支队组建江北指挥部,并没有说高敬亭的事情,应该不会再发生历史上的悲剧了吧!
刘一民马上给叶挺、高敬亭分别去了电报。
在给叶挺的电报上,刘一民说他在双沟镇,即将指挥部队横扫皖东北,会向皖东、苏中地区发展,请叶军长在四支队多停留一段时间,能够见个面,他有许多问题想向叶军长学习。
给高敬亭的电报上说的是叶军长是打响南昌起义的元勋,是我军创始人之一,应该多向叶军长学习。另外,刘一民告诉高敬亭,八路军南下部队即将南下作战,可以很快与四支队会面。
刘一民不知道,这个时候高敬亭已经被抓了。原因是高敬亭部的第七团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叛变投敌。说来也都是在大别山坚持游击穷怕了,杨克志和曹玉福率领部队打土围子缴获了一批财物,稍一犹豫就没有全部上缴,留下了一些黄白之物。都是红军出身,杨克志和曹玉福的作为马上就被人报告到了支队部。
这个时候,张云逸、郑位三和原鄂豫皖时期的老红二十五军政委、张国焘鄂豫皖肃反扩大化的急先锋戴季英又被派回了四支队,张云逸直接指挥四支队第八团开辟皖东根据地,戴季英任四支队副司令员兼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由于戴季英以前在鄂豫皖杀人杀出了名,四支队从司令高敬亭一下都避之不及。高敬亭就告诫干部战士,有什么事情不要和戴季英说,小心挨整。这一下,戴季英就和高敬亭较上了劲,多次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央报告高敬亭不服从军部指挥等。要不是刘一民和高敬亭见面后批评教育他、在西安又专门和项英说过见高敬亭的事情,高敬亭的处境会更加困难。
杨克志和曹玉福一见事情败露,后悔之余,生怕追究起来杀掉他们。两个人一商量,带着没有上缴的那部分财物,投奔了桂系部队。临走还拉走了一部分人枪。
叶挺这次到四支队来,是为了筹建江北指挥部。筹建江北指挥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解决四支队的问题。当然,现在和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高敬亭确实是没有全力东进皖东,错失了在皖东建立根据地的机会,让桂系的廖磊有机会在皖东地区任命专员、县长,收编游杂武装。现在由于日军两次重兵集团南下追击教导师,第五战区部队都已退到大别山,刚借八路军的光趁着日军收缩兵力的机会收复了阜阳、霍邱一线,还来不及向皖东北、皖东大力发展呢。第四支队又全力东进,在皖东初步站稳了脚跟。叶挺要来解决的四支队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高敬亭与戴季英等人团结搞的不好的问题。出发时,叶挺向蒋介石、第三战区和中央都报告了要到江北设立指挥部的事情。由于第四支队属于第五战区序列,新四军主力一、二、三支队属于第三战区序列,确实存在指挥不顺的问题,中央、蒋介石、三战区长官部都批准了。
杨克志和曹玉福一叛逃,问题就严重了。
第746章 高敬亭事件(二)
叶挺这年43岁,正值盛年。
当年的北伐名将重上抗日战场,叶挺自然是意气风发,决心横刀跃马,再创辉煌。但是,新四军的情况特殊,是以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领导的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为主组建的。叶挺虽然是北伐名将、南昌起义元勋、广州起义的工农红军总司令,但他现在已经不是共产党员了,让一个曾经脱党的人来指挥共产党的部队,干部战士有抵触情绪在所难免。
说起叶挺脱党,实际上叶挺自己也很委屈。南昌起义时叶挺是前敌指挥兼11军军长,部队退出南昌转向潮汕地区途中,叶挺手下的蔡廷锴师全师投向国民党,叶挺亲自率领的一个师被薛岳击败,另一个师自师长周士第以下团以上军官全部离队出走,只剩朱德率领800人坚持下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建立了中央红军。叶挺只身南下参加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护送病中的周恩来到了香港。在香港,由于广州起义只持续了两天且损失惨重,叶挺受到了处分。后来叶挺奉命到苏联去,结果到苏联后叶挺遇到的是指责批判,连去东方大学作报告都被禁止。
一个人为了革命浴血奋斗,到头来却遭到组织的不公正待遇,叶挺的心情必然是哇凉哇凉的。特别是王明这样的站在岸上指手画脚批评在水里挣扎的人的批评,更让叶挺心生气愤。特别是共产国际竟然把广州起义失败说成是叶挺政治动摇的结果,更让他感到绝望。一怒之下,叶挺决定退党到欧洲流亡了,还变成了素食主义者。幸亏后来在柏林遇到去德国的周恩来、廖承志、黄平,叶挺才又振作起来,回国参加了邓演达、宋庆龄等人组织的“第三党”、李济深组织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帮助蒋光鼐、蔡廷锴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自从受命出任新四军军长以来,叶挺和项英忙于组建编训部队,彼此分工明确,合作还是愉快的。但是随着新四军主力编组完成、开赴抗日前线,矛盾就显现出来了。项英是三年南方游击战的实际领导人,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新四军实际上的政委。虽然苏区时他追随并支持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犯有错误,但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在新四军干部战士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而且项英作风朴实,与叶挺的身穿将校军服或西装革履、开小灶、去哪里前呼后拥相比,干部战士总觉得项英才是他们的真正领导人,叶挺似乎和红军出身的新四军干部战士有点距离。加上叶挺不是党员,不能参加东南局和新四军军委会会议,在牵涉新四军重大决策中就没有足够分量的发言权,身为一军之长,军事指挥命令还必须经过副军长批准,让叶挺感觉说不出的别扭。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