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天下-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晓芸放过一架烟花,也高兴的双眼发亮,却是无论如何不敢去点爆竹。长生看着是不怕的,但是纪二太太却是抱住他不撒手了。
“你还太小,等你长大了。”纪二太太哄着长生。
纪二太太哄过了长生,就又招呼纪晓棠。
“在外面玩了这半天,都要疯了,也不怕人笑话。其他的,都交给丫头小子们吧,快进屋来暖暖。”
“这里哪有人笑话我,是谁,出来给我看看。”纪晓棠笑着道,一面却听话地将线香交给小丫头,就和祁佑年往屋子里来。
除夕过了,就是新年。
纪家众人先祭过了祖先,然后就由纪二老爷领着给纪老太太拜年。
纪老太太穿戴一新,坐在炕上受了大家伙的礼,纪晓棠、纪晓芸和长生都得了个荷包,荷包里面是四个笔锭如意的小金锞子。
随后,纪晓棠、纪晓芸和长生又给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磕头拜年,依旧得了荷包。
祁佑年在纪家过的年,一大早也来拜年。
纪老太太也给了祁佑年一个荷包,跟纪晓棠姊妹们一样,是四个小金锞子。到了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那,两个人就不肯托大,另外送了祁佑年笔墨和袍子作为表礼。
大家团团拜过,祁佑年就说今天要返回任安。
留在清远过年,已经是他的私心,如今却要立刻回任安城去,不论是任安卫所,还是鹰跳峡抢劫粮草的反贼那里,都有太多的事情急需要他去处置。
再没有谁比纪晓棠更知道祁佑年所担着的干系,因此并不挽留,只问祁佑年什么时候动身。
“县衙那里还有些事,我已经安排了人处置,定在午时动身。”祁佑年告诉纪晓棠。
那就是还有一个时辰的光景。这个时候祁佑年本该也守在县衙,却特意安排了留在纪家,也显见得他是不舍得离开的。
来纪家拜年的客人已经陆续登门,纪二老爷已经往前面书房去了。纪晓棠想了想,就带祁佑年往藏书阁来。
“……有几本书,你应该喜欢。”一路走,纪晓棠就跟祁佑年道。
很快。两人就到了藏书阁。
藏书阁每天都有纪二老爷的心腹小厮收拾。虽是一大早,屋子里面也早就拢了炭盆,虽不如纪老太太的屋子里暖和。一进屋也有温香扑鼻。
这香并非熏香,而是书香,在加上屋内桌椅和书阁的淡淡木香。
纪晓棠很喜欢藏书阁,她觉得只要一踏进这里。心就能安宁下来。
“这是数代书香才能积聚下来的气象。”祁佑年轻声道。
纪晓棠轻轻点头,她也颇赞同祁佑年这句话。纪家几代都是爱书的人。
“爹爹那天还在叹气。说是今年收的书太少了。”纪晓棠先领着祁佑年看了纪二老爷新的藏书。因为天灾的缘故,去年印的书也少了许多,其中能让纪二老爷看上眼,收入藏书阁中的就更少了。
随后。纪晓棠又领着祁佑年上了二楼,在靠墙的书架前停下。纪晓棠就让祁佑年去旁边取了木梯过来。
“就在这里。”纪晓棠指着最上面一层书架。
这藏书阁的第二层存放的书卷,都是有了些年代。且纪二老爷平常不大看的。书架的上层颇高,别说纪晓棠。就是祁佑年的身量,也休想伸手就能拿到,一定要用梯子才行。
藏书阁内的梯子,与外面平常用的梯子不同,都是纪家特制的,不仅能够攀高,还足够一个人稳稳当当地坐在上面。
有时候纪晓棠用梯子取了书之后,就不下来,干脆就坐在梯子上将书看完了,又放回原处。
祁佑年就按着纪晓棠的指点,安妥了梯子爬上去。
“阿佑,靖安亲王那天来过藏书阁……”纪晓棠突然开口说道。
祁佑年就在梯子上停住了脚,低头看着纪晓棠。
纪晓棠微微仰头,正对上祁佑年的视线。
“他跟我提到了《谋战》,似乎是在哪里见过。”纪晓棠看着祁佑年的眼睛说道。
祁佑年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愕,随即就是了然的神色。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稳稳地从梯子上下来,站到纪晓棠的身边。
“晓棠,他可是说,是在我那里看到的?”祁佑年问纪晓棠。
纪晓棠微微摇头。
“他怎么会这样说呢!”
“是了。”祁佑年就更加明白了,“他当然不会明白这样说,但是只要听到他所说的话,都会这么认为,是不是?”
尤其是听在纪晓棠的耳中,就更是这样了。《谋战》古本,天下只此一卷,知道它在纪家,并亲眼见过的人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秦震只能是在祁佑年那里见过这本书,甚至,应该就是祁佑年告诉给的秦震。
纪晓棠当初将这卷书给了祁佑年,虽没有明言要他保密,但是她和祁佑年都知道这本书的意义。再加上纪家被渐渐揭露出来的家世,以及秦震身上所负的密令,祁佑年将这本书透露给秦震的目的和用意,也就十分可以考量了。
在纪晓棠来的立场来说,这就等同于背叛,是不可以原谅了。
而再继续往深想下去,祁佑年和秦震相比较,完全不用任何迟疑,在纪晓棠的心目中,就会有显而易见的结果。
“晓棠,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你为什么当时不来问我?”祁佑年又问。
“阿佑,你说呢,我是为什么?”纪晓棠不答反问。
祁佑年的疑问,其实是并不需要答案的,因为答案早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秦震当时对纪晓棠绝不会只说了这些,但是纪晓棠却并没有找祁佑年求证,待祁佑年却并未疏远。实际上,不仅没有疏远,反而更见亲密、信赖。
就是纪二老爷对祁佑年的态度也改观了许多。
纪晓棠在他和靖安亲王之间从来就没有犹豫过。纵然靖安亲王的手腕再高明,身份再尊贵,然而纪晓棠相信的始终是他。
因为信任,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向他求证。
“《谋战》古卷难得,我不敢暴殄天物,那次回京,就藏进了我的小书房。当时……”说到这,祁佑年就顿了顿,然后才继续说了下去,“有人进来看见了。我并没有将书卷给她,只是在争夺的时候,她恐怕是瞧见了封面上的字。”
祁佑年从纪晓棠这里得了古卷,并不是没有想过要与父兄们分享,毕竟这本书珍贵难得,对于祁家的男儿来说更是极为有益。
然而,因为是纪晓棠所赠,这本书就附带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是祁佑年不想跟任何人分享的。因此,祁佑年最终决定将书藏起来,而不与任何人说,哪怕是至亲的父母。
将来有一天,他或许会将这本书拿出来,不过那也要先征得纪晓棠的同意。而且,祁佑年私下里的打算,那个时候,纪晓棠应该已经成了他祁家的人。
只是,他心里的这个打算,却无法现在就跟纪晓棠说明。
“阿佑,你的话我都是信的。不过,你是小侯爷,且素来做事稳妥。你要藏书,自然是将人都谴走。谁能擅自闯进你的屋子里,还敢跟你争抢,且竟能抢的过你,将书名都看去了?”
祁佑年的话,前半段没有任何破绽,后半段却是破绽百出。如果他是说谎,只能说他的谎话编的太没有诚意了。
纪晓棠问祁佑年,却并无谴责之意,反而带了些戏虐的表情。
在纪晓棠的注视下,祁佑年的脸竟微微有些发红,明显露出尴尬的神色来。
纪晓棠眨了眨眼睛,紧盯着祁佑年不放。
“是、是长宁。”最后,祁佑年只得说道。
“长宁。”纪晓棠这还是第一次从祁佑年口中听到这个名字,“长宁啊,可是靖安亲王提到过的,跟你青梅竹马,且还特意让他捎信给你的长宁?”
祁佑年现在脸色恢复了,额头却微微见了汗。
原来纪晓棠一切都停听在了耳朵里,且还记得这么清楚,她只是一直没有问他罢了。
这是不是代表这,纪晓棠其实也是很在意的?!
第二百三十六章 烽烟四起
“并不是他说的那样。”祁佑年一开口就发觉自己焦躁了。他是很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既然发现了,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晓棠,你听我告诉我。我本来就要对你解释,可是你什么都没问,我……我一时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我不问,你就不说吗?”纪晓棠幽幽地道。
“不是的。”祁佑年忙就说道,刚整理好的情绪,又有点乱了。
纪晓棠瞧了瞧祁佑年,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祁佑年这才知道,纪晓棠这是故意要让他着急。既然纪晓棠还有故意逗他的心思,那也就说明纪晓棠其实并不真心生气。知道了这一点,祁佑年的心情才终于真正的平复下来。
“长宁,是靖安亲王的妹妹……”祁佑年就将长宁的事跟纪晓棠都一一地说了,“我跟她并不熟,小时候或许见过面,但我都不记得了。”
至于现在,那也是长宁一方面的事。而且祁佑年还并不确定就是长宁的本意。
秦震显然很想撮合他和长宁。
“长宁的信我没收,让靖安亲王帮我还了回去。”最后,祁佑年说道。不管长宁公主那边怎么想,祁佑年的这一举动,已经将态度表达的很清楚、很坚决。
两人心中本来就没什么心结,又这样坦诚地说了半天的话,更加没了嫌隙,就又说起如今清远的局势,以及一些将来的打算。
时光,总是难如人意,特别是在人们想要它慢的时候,它就越发走的飞快。
祁佑年上书架取了书。小心地藏在怀中,就不得不向纪晓棠告辞。两人从二楼走下来,纪晓棠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就叫住了祁佑年。
“阿佑,我另有东西给你。”纪晓棠从袖子中取出一只银色表壳的怀表来,递给祁佑年。
万家船队年前归来,按着纪晓棠当初的指示。特别搜集了几只制造特别精细且贵重的怀表。纪晓棠给自己挑了一只。另外还特意为祁佑年选了一只。
“我看了,这只好像最结实,走的也准。你在外面拿着这个。看时辰也方便些。”纪晓棠对祁佑年道。
祁佑年接了怀表,里外仔细地看了,眉眼弯弯,显然对纪晓棠送的这个礼物很是喜欢。
万家船队这次带回来不少洋货。其中怀表因为是纪晓棠特意嘱咐,都给了纪家。所以。即便祁佑年也是船队的股东之一,却一直无缘得见。
“我一直想要一只。”祁佑年并没有跟纪晓棠道谢,就笑眯眯地将怀表收进怀中,就放在胸口的位置。还小心地按了按。
纪晓棠就送祁佑年从藏书阁中出来。
卫所的亲兵们已经整束好,在前院等候祁佑年了。祁佑年又跟纪二老爷拜别,才骑上马带着一众兵士离开。
……
隆庆八年春。大秦境内普遍大旱,其中又以北方的旱情最为严重。几乎到了赤野千里,寸草不生的地步。普通百姓自不必说,就是一些中等的人家,也已经存粮告罄。各地粮价猛涨,而且到了即便手中有银子,也未必能买到粮食的地步。
让局势雪上加霜的是,北面蛮族终于忍耐不住,数次出兵骚扰边境。辽东吉庆守军哗变,北蛮一举侵入,大秦的防线竟是一溃千里。
为了守住北边的防线,朝廷屡次下令征兵征粮,又有贪官酷吏从中渔利,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是坐着等待饿死,还是官逼民反,陷中求一条生路,一时间大秦境内匪盗丛生,百姓们更加困苦。更有人聚集起人马举起义旗,声称朝廷无道,他们要替天行道。
任安府也出现了几股山贼劫匪,然而势力较弱,一时不成气候,比起别的州府来说,任安府竟然意外的太平。
清远县,则是任安府中最为太平和宁静的地方,不仅清远地方并无盗贼,就是别处的盗贼也不敢到清远滋扰。因为逃难躲入清远的灾民青壮们都被组织了起来,每天主动巡防。
如果仅仅是灾民的青壮的松散组织,或许还不足以威慑盗匪。但清远的灾民组织显然不同,他们有曾经身为官军,且经验丰富的李师傅作为统领。
纪府,纪二太太上房内
纪二老爷刚看完了府城穆洪派人送来的书信,正在跟纪晓棠和纪二太太说话。穆洪在这次的书信中,告诉纪二老爷,大秦又有两地有人举起了反旗。
“南屏那一拨人马,打的是大燕的旗帜。另外蜀中成都那里,打的却是兴复大宋的旗帜。”纪二老爷说着,不禁露出满面的忧虑来。
纪晓棠正在看信,穆洪在信中写的非常详细,他是将他在任安卫所所能得到的消息,还有祁佑年通过其他渠道得来的消息,都尽数在信中告诉给了纪二老爷。
南屏的人马,不仅打的是大燕的旗帜,据说领头的人还自称是大燕第一任皇帝谢广德的玄孙。这拨人马目前只活动在南屏方圆不过百里的地带,然而那位谢广德的玄孙却已经被拥立为帝,据说连带后宫和满朝文武都是俱全的。
纪晓棠看到这里,不由得暗暗摇头。
然而,和纪二老爷一样,更令她关注的还是蜀中那打着复兴大宋旗号的一拨人马。这拨人马的领头人,名字叫做冯冒,他倒并不是大宋皇室子孙,而是当年大宋一位有名将军的后代。冯冒自封为护国大将军,招兵买马,并声称大宋皇室还有血脉留下,他要聚齐人马拥立大宋皇室的血脉为帝,复兴大宋。而且,竟有不少人投奔在冯冒的旗下,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名正言顺,这些人不过是怕兴师无名,且要借势,才会打起大宋和大燕的旗号。其实又和大宋大燕有什么关系呢。”纪晓棠很快也将信看完了,就说道。
“话是如此说,然而……”纪二老爷摇了摇头,“晓棠,我忘记是否跟你讲过。当年大秦兴国,最开始在大燕的治下,打的也是兴复大宋的旗帜。”
当时大燕立国不稳。大秦的先祖因为打着复兴大宋的旗号。很是聚拢了一部分民心并招揽到不少的人马。
即便是如今看着这两股势力都还弱小,不成气候,然而当今是皇帝却未必会这样想。尤其是想到他先祖的事情,只怕会更加的忌惮。
而如今境内,打着大宋和大燕旗号的,还不仅仅是南屏和蜀中这两处。
“我实在没有想到。有生之年,会真的见识什么是烽烟四起。”纪二老爷在妻女面前发出内心的感慨。
“老爷不必过分忧心。如今咱们这也算是偏安一隅。”纪二太太见纪二老爷忧心,就劝慰道。
“目下倒还好,只是日子久了,又是这样的境况。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呢。”纪二老爷就道。
这下纪二太太也不说话了,因为她同意也有这样的担心。
“而且,咱们任安这里。平静的有些异样了。”顿了顿,纪二老爷就又道。
任安府在之前已经隐隐有暗流涌动。如今天下大乱,任安却格外的平静。事出反常必为妖。纪二老爷担心,有势力正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的时机。
“若是不乱则已,若是乱,就是大乱,到时候只怕咱们比先前的灾民还不如了。”
“不会的。”纪二太太就道,这话是安慰纪二老爷,同时也是宽慰她自己。“咱们有螺女娘娘护佑着,总能保得咱们一方平安。”
“但愿如此。”纪二老爷忍不住说了几句心里话,见纪二太太忧心,忙就转了话锋,一面却给纪晓棠使了个眼色,就要往书房去。
纪二老爷刚要起身,就被纪二太太给拦下了。
“老爷,有什么话,就在这里说。”纪二太太看着纪二老爷的眼睛说道,“我知道,你们一直有事瞒我。我原先不问,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不想让我忧心。可如今,三弟又不在家,你凡事只能跟晓棠商量。”
“老太太和晓芸那里瞒着,我也赞同。我是这家的主母,并不是弱不经风雨的,什么事,也让我知道些,心里有个准备。”
纪二老爷就有些犹豫,不过最后还是下了决心,重新又坐了下来。
“太太说的对。”纪二老爷就道,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有些事情再瞒着纪二太太已经没有必要,且不大可能。
纪二老爷就将事情简略地跟纪二太太说了。
纪二太太并没有十分惊讶,而是十分冷静地听了。
“目前最需要担心的,就是有人要在任安造反,且首批目标里,必定就有咱们家。”纪二老爷说道。
“我同意爹爹所说。他们不是不动,应该是在等待时机。”纪晓棠就点头道。
那么,那些人是在等什么时机呢。
“我想,他们是在等小叔的消息。”纪晓棠这些天一直在想这件事,这是她的判断。
“此话怎讲?”
“小叔去南洋采买粮食,原先咱们秘而不宣,然而如今,只怕这已经并不是什么秘密了。除了咱们亲口告知的,那些有心人也应该能够推断出来。”
“晓棠,你是说,他们在等南洋运来的粮食?”
“是。”纪晓棠确认地点头,“爹爹,如今到处都缺粮。那些反贼即便是早有准备,难道还怕粮草多吗。”
如今的情形,谁手中有更充足的粮草,就有更多的胜算。
“算算日子,你小叔他们也快回来了。”纪二老爷就道。
“所以,咱们得早做准备了。”纪晓棠就道。
穆洪这次的信中,又提出让纪家人到任安暂住的事情。其实,穆洪最近几次来信,都曾经反复的提及这件事。
纪二老爷一直没有答应。
不到万不得已,纪二老爷并不想离开清远。而且,纪老太太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穆洪第一次来信说起这件事,纪二老爷曾跟纪老太太提过,当时纪老太太的反应很强烈。用纪老太太的原话来说,她就是死,也要死在纪家的老宅,绝不会到别处去。
纪老太太倒是并不阻拦纪二老爷带着纪二太太等人走。
然而,只要纪老太太不肯走,纪二老爷就不能离开清远。纪家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纪老太太当然也明白。
对于这件事,纪晓棠并不意外。
前世,直到纪府被烧成了一片焦土,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