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安乐天下 >

第226章

安乐天下-第226章

小说: 安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别人看来,纪晓棠很像是在出神,其实纪晓棠的脑子是在飞快地转动着。

    她在仔细回想前世的事情。

    前世这个时候,她正在逃亡中,每天最为关注的是下一餐在哪里。晚上是不是有可以有片瓦遮身,以及明天,她是否还活着。

    对于别的事情,她都没有关注,只是听到了什么,偶然会被潜意识记下来,留在心里。

    那个时候,她应该没少听到关于北边的战况。

    大秦的北边局势这两年都非常紧张,与北面的冲突不断升级,也经历过几次大战。后来在纪晓棠的弥留之际,还曾听到旁边有人说,镇山关被蛮人攻破了,她也不知道真假。

    至于那个时候,北边的守将都是谁,她更是全不知情。

    祁佑年一定会去北边,纪晓棠在仔细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她想尽力帮祁佑年。同时也是帮助大秦军队守住北边的防线。

    这么想着,纪晓棠难免就想到如今皇宫中,韩太后、隆庆帝以及一应朝廷重臣们是怎样商议的。如果。她也能够进宫去,跟着大家伙一起商量就好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即便心里再着急。也得等着秦震回来她才能知道事情的进展。

    秦震这一进宫,直到掌灯时分,还没有回来。

    纪晓棠想,事情这样棘手,看来宫中的那些大人物也很难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来。

    “母妃……”秦荧坐在榻下的椅子上,见纪晓棠低头沉思。她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压抑,就试探着唤了一声。

    纪晓棠立刻就回了神。

    “荧儿,是不是饿了?”纪晓棠问秦荧,已经到了平常用晚膳的时候了,这些日子,秦荧一直都跟她和秦震在一起用膳。

    小孩子经不住饿。

    纪晓棠就吩咐下去,要立刻开饭。

    “你父王只怕赶不及回来用晚膳,我猜,宫中留他们到现在,总该有个准备。咱们就不等你父王了,先用了膳,早些歇息吧。”纪晓棠虽然心绪有些烦乱,但是表面上却和往常一样镇定平和。

    “母妃,外祖父他……”秦荧又试探着问纪晓棠。

    “威武候他……”纪晓棠的语气略顿,显然,秦荧必定是从哪里知道了些消息。关于威武侯府的事情,纪晓棠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完全瞒着秦荧,但是也没必要告诉他全部的实情。“北蛮重兵突袭,侯爷他受了伤,不过却守住了镇山关。”

    秦荧重重地点头,自小她周围的人就告诉她,她的外祖父是位大英雄。纪晓棠的说法,淡化了威武候的伤情,却突出了他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安抚了秦荧。

    “还有大舅舅……”

    纪晓棠往左右看了一眼,左右的人都低下头来。

    现在却不是深究这些的时候,因此纪晓棠只在心中暗暗记下,当场并没有发作。对于秦荧的问话,她也点了点头。

    “你大舅舅很英勇,他是寡不敌众……,镇山关能守住,你大舅舅功不可没。”

    秦荧又重重地点头,虽然眼睛里已经是泪光盈盈。

    纪晓棠心中一软,就招手将秦荧叫到自己的身边,将小姑娘揽进了自己的怀里。

    也许是纪晓棠温暖的怀抱,让秦荧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

    “母妃,我知道,小时候,我……我娘就曾经跟我说过,还有外祖父、外祖母,舅舅……”

    听着秦荧低声的讲述,纪晓棠暗暗心惊,也渐渐地明白了,威武侯府中对子女是怎样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甚至延伸到了秦荧的身上,让她小小的年纪,就可以比较从容地面对生死。

    是从容面对战场上的生死。

    祁佑年应该是在同一类,却更加严酷的教育下长大了。

    金戈铁马,马革裹尸还。

    郑梓和宋新月带着众丫头一起,一会的工夫。就将晚膳摆了上来。两人显然也知道了战报的事情,在纪晓棠面前更加敛声屏气,不敢说话。

    郑梓因为以前就与纪晓棠相识的缘故,表现的就比宋新月跟纪晓棠更加熟稔。

    “郡主别哭了。威武侯爷一定会平安,等世子爷去北边,将蛮人打回老家去,给咱们的人报仇。”郑梓微笑着,走到纪晓棠和秦荧跟前。放柔了语气哄秦荧。“郡主这样哭,王妃可更加要担心了。”

    秦荧就听见了郑梓的话,听说她这样会让纪晓棠担心,立刻就揉了揉眼睛,强行止住了哭声。

    这会工夫,秦荧叙说往事,已经开始啜泣起来了。

    纪晓棠反而按住了秦荧,没让她起来。

    “要哭就痛快地哭一场,你还小呢,该哭的时候就哭。憋在心里,反而做了病,倒不好了。”纪晓棠告诉秦荧。

    秦荧就抽抽噎噎的,终究没有继续哭下去。

    郑梓在一边答不上话来,就有些讪讪地。

    纪晓棠看也没看郑梓一样,就让小丫头拿打湿的帕子来,给秦荧擦了手脸,这才带着秦荧做到桌边。

    晚膳一如既往地很丰盛,不过纪晓棠却只让人给秦荧盛了一碗粳米粥。

    “你刚哭过,不宜多食。就吃碗粥,也好克化。若是夜里起来饿了,我让人给你准备好宵夜。”纪晓棠对秦荧说道。

    秦荧的性子很乖巧,对纪晓棠的话更是从不违逆。闻言果真就听话地喝了粥。

    纪晓棠心中有事,也只少少地用了一些,就让人将晚膳撤了下去,随即又吩咐厨房,给秦震准备出膳食来,要秦震一回到王府。随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郑梓和宋新月一直都在一边站着服侍,并没有离开。

    纪晓棠将一应的事情都吩咐了下去,才将目光转向两人。

    “北边前线是出了些事,不过有王爷他们,我们大可不必惶惶。你们安抚住了服侍的人,不准人胡言乱语,都安安生生地,不许生事。咱们王府里若人心不安,百姓们知道,还不得当天就要塌了,你们该知晓其中的厉害!”

    郑梓和宋新月赶忙都行礼答应着。

    “我这里不用你们服侍了,都早些回去歇着吧。”纪晓棠见两人领命,就让她们退了下去。

    秦荧一直留在纪晓棠的屋子里,知道打起了瞌睡,也不肯离开,最后,纪晓棠只能让奶娘将她安置在一边的矮榻上睡了。

    秦荧是在担心,她小小年纪,还比别人更加担心,因为守卫北边的是她外祖家。

    原来的祁氏王妃应该跟娘家的关系很好,非常注重娘家人,而威武侯府也对秦荧关爱有加,所以秦荧才会这样。

    “别看郡主小小的年纪,竟然也是个有心的。”程嬷嬷在纪晓棠身边,见纪晓棠的目光落在秦荧身上,就轻声地说道。

    纪晓棠点头。

    “还有一件事要禀报给娘娘。”程嬷嬷又继续说道。

    “什么事?”纪晓棠问。

    “将消息透露给郡主的,并不是煕春堂服侍的人,也不是郡主身边服侍的人。”

    纪晓棠目光微转:“那是谁?”

    “回禀娘娘,是郑侧妃。”

    “是她?”

    “是郑侧妃没错。”程嬷嬷非常肯定。

    纪晓棠自然是相信程嬷嬷,而且郑梓也确实是能做出这种事的人。

    “不过是要讨好郡主,”程嬷嬷低声告诉纪晓棠,“郑侧妃自进门后,就时常往郡主身边去,还送了不少东西,就是为了讨郡主的欢喜。”

    现在秦荧搬到煕春堂来了,郑梓要讨好她,就没从前那么方便。郑梓总要忌讳着纪晓棠。

    纪晓棠轻轻点头,若非是秦震、祁佑年在秦荧耳边说了她那么多的好话,以秦荧小小的年纪,极有可能就被郑梓给窝盘住了。如果是那样,自己要教养秦荧,就没有如今这般顺手。

    “宋新月目前倒还省事,郑梓就……”提到郑梓,纪晓棠微微皱眉。

    她进府之后,郑梓几乎就动作不断。若不是她,而是换了另一个人,如今王府是怎样的情形,还真的难说。

    然而,这些不过是细枝末节,宫里头正在商量的事,才是真正需要纪晓棠关注的大事。

    将近三更天,秦震才从宫中迟迟归来。

    纪晓棠赶忙起身,将秦震迎进屋中。

    “怎么一直没歇着?”秦震看纪晓棠依旧是他离开时的装束,甚至连头上的钗环都未曾取下来,就吃惊地问了一声。

    “这么大的事,我怎么歇的下。”虽然是这样说,纪晓棠却并没有立刻询问商量的结果,而是问秦震是否用过晚膳。

    “只在宫中随意用了些点心。”秦震如实地告诉纪晓棠。

    不仅是他,就是韩太后和隆庆帝也没有心思用晚膳,几乎都是空着肚子,一直熬到现在。

    “想要吃些什么,厨房里都有准备。”纪晓棠立刻就道,“就算天要塌下来,也不能先自己熬坏了身子。”

    “晓棠说的不错。”见到了纪晓棠,秦震的心情本来就是一震,又听她这般开解,心情更加开朗了些。

    等秦震用了膳,脱换了外面的大衣裳,纪晓棠这才向他询问。

    “可商量出了什么结果来?”


第七十一章 决定

    秦震点头,若非商量出了结果,韩太后和隆庆帝也不会让众人回来。

    “……从各地调集人马和粮草,阿佑挂帅,十天之内出征。”秦震将朝中重臣商议出来的结果简略地告诉给了纪晓棠。

    这个结果,在纪晓棠的预料之中。

    “仅仅十天,能调集多少人马,筹集出多少粮草来?”纪晓棠紧接着又问。他们本来商议好的屯田之策还没有正式开始实施,而如今天下灾荒连年,更难筹集到足够的粮草。

    秦震大略地说出两个数字来,是被召集到宫中的各部要员们提供出来的。

    在纪晓棠听来,这两个数字都太单薄了。

    “我虽然不大懂,但也觉得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纪晓棠说道。

    秦震点头,纪晓棠的感觉没有错。

    “这是十天之内能够筹集到了,太后和陛下下了严旨,今后一切供应都以北边为优先,等阿佑这边带兵启程,会再陆续调集人马和粮草过去支援。”

    “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我总觉得不大牢靠。”纪晓棠就说。

    何尝是纪晓棠一个人觉得不牢靠,秦震也是这样觉得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秦震叹气,如今的国内的情况如此,只能尽力。

    “这样的话,阿佑身上的担子就重了。”纪晓棠微微垂下眼帘。

    秦震看了一眼纪晓棠,也跟着叹了一口气。

    “谁说不是,不过阿佑已经在太后和陛下面前立了军令状……”

    “他又立军令状?”纪晓棠吃了一惊,飞快地抬起眼来看着秦震。

    “是的。”秦震苦笑,他也觉得祁佑年现在立军令状很没有必要。“他在太后和陛下面前保证。哪怕不给他派一兵一卒,誓死也会守住镇山关。”

    “国仇家恨。”纪晓棠叹气,虽然不赞同,但在心里却理解了祁佑年为什么会这样做。

    “对了,还有另外一件事。”秦震说着话,就喝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喉咙。“长宁知道了这件事。”

    “长宁做了什么?”纪晓棠立刻问。

    秦震点头。

    “长宁要立刻嫁给祁佑年。就在祁佑年出征之前。”长宁当时闯到了大家议事的慈宁宫正殿中,话说的很是慷慨激昂,甚至说要在祁佑年出征之前。为祁佑年留下一点儿骨血。

    纪晓棠微微眯了眯眼睛。

    长宁竟然开始长脑子了,或者,为了嫁给祁佑年,长宁已经可以什么都不顾了。

    这倒也真是算得上痴心了。可惜她并不是祁佑年的良配。并不仅仅是说祁佑年不喜欢她,长宁的性子。注定做不了一个好妻子,尤其是对祁佑年来说。

    “那太后和陛下是怎样说那?”纪晓棠又问。

    “太后和陛下都答应了,要为阿佑和长宁指婚,三日之内完婚。”秦震语气有些平板地说道。

    “阿佑怎么说?”

    “晓棠。你应该能够猜到。”关于这个问题,秦震没有立刻给纪晓棠答案。

    “不,我猜不到。”纪晓棠摇头。“阿佑突逢如此惨变,我猜不出他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纪晓棠认为。祁佑年是有可能接受的,毕竟是在这个时候,什么儿女情长的东西,在祁佑年看来,应该已经完全不重要,根本不值得去考虑了。

    现在娶长宁,对祁佑年有很多的好处。

    有了驸马这一重身份,祁佑年到了北边,在后续的补给方面,就无需担心,没人敢在这件事上懈怠,那等于是要驸马爷的命,要长宁公主做寡妇。

    而且,这种情况下出征,即便是祁佑年也是生死难料。

    有个女人能够为他留下血脉,于他自己,于整个威武侯府,都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事。

    秦震看了纪晓棠半晌,几不可闻地叹息了一声。

    “阿佑没有答应。”秦震告诉纪晓棠,祁佑年的态度很坚决,先前他是以还在为太长公主守制的理由,拒绝了韩太后的指婚,这一次,祁佑年有了更为充足的理由。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祁佑年这次没有再说喜欢不喜欢长宁的话,他只是像韩太后和隆庆帝表示,没有将北面蛮人打回老家,恢复大秦边境的安宁之前,他不会考虑成亲的问题。

    祁佑年还让隆庆帝和韩太后尽快给长宁安排别的婚事,长宁是他的表妹,年纪也不小了,不能再继续耽搁下去。

    祁佑年说,他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这样的拒绝,或许可以说是委婉,但同样是斩钉截铁的。

    不过长宁要嫁祁佑年的心思也同样坚决,而韩太后要用联姻来笼络祁佑年的心意也是同样的。

    “或许,阿佑这次出征前不必成亲,但是,他和长宁……”秦震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却是注定的一对儿。”

    哪怕将来两个人会成为一对怨偶,他们的亲事也是确定无疑了。

    威武侯府一众女眷已经知道了前线的噩耗,也知道了长宁慷慨的表态,秦氏很受感动,心里已经接受了长宁。

    纪晓棠暂时将长宁从自己的脑海中挪开,她继续向秦震询问别的事。

    “威武候……”

    “太后和陛下已经下旨,即日就接威武候进京疗伤。”威武侯府大公子的遗体也会被同时运送回京,安葬在威武侯的祖坟中。

    威武候府继办完太长公主秦敏的丧事之后,还要办庶长子的丧事。

    这还是乐观的预期,大家都希望重伤的威武候能够康复。

    两人说着话,就听旁边矮榻上的秦荧发出一声低低的呻吟,似乎是睡的并不安稳,同时还翻了个身。

    “荧儿怎么睡在这里?”秦震方才就想问这句话了。

    “荧儿小小年纪,已经很懂事。下人不晓事。将威武侯府的事情给她说了。她很担心,跟我在这里等你回来。”纪晓棠轻声说道。

    秦震的目光更加温柔。

    “荧儿这个性子,和她娘极像。”

    秦震很少在纪晓棠面前提起祁王妃,但也没有刻意避讳。让秦震放心且开心的是,纪晓棠对这件事也并不介意。

    因为祁佑年和秦荧的缘故,纪晓棠对从未某过面的祁王妃是有好感的。

    秦荧翻了一个身之后,就再没有了响动。是睡熟过去了。再怎么样。她还只是个小孩子。

    纪晓棠和秦震又将话音压低了几分。

    “阿佑往北边之后,朝廷可定下了什么策略?”

    “太后和陛下要他固守,当前的局势。能够守住镇山关已经非常不易。”秦震就说道。不仅是韩太后和隆庆帝这样想,被召集进宫的朝中重臣们也是一致这样认为的。

    “那么,大家都没谈到和谈的事?”纪晓棠垂下头,沉思了片刻。随即抬起头来,看着秦震问道。

    “有人提出过和谈。”秦震也看着纪晓棠。他不认为纪晓棠这句话是泛泛而谈。“不过很快就被否决了。”

    提出和谈的人,是户部尚书郑勉。

    而大家都认为堂堂大秦上邦,与北蛮这样的蛮夷和谈,实在是太掉价。而且。如果和谈,一定会涨了北蛮的威风,灭了大秦的锐气。

    甚至有些慷慨激昂之士。根本就听不得和谈二字,就好像谁提出和谈。谁就是软骨头,谁就是卖国一样。

    大秦自开国以来,对待北蛮的态度就一直是强硬的,根本就没有过和谈。

    “依王爷之见,太后对和谈的看法怎样?”纪晓棠突然又问。

    “唔,”秦震沉吟,“郑勉提出和谈之后,我也曾暗中仔细观察过太后。依我看,太后对于和谈,是偏向赞成的。”

    可是,由于其他人都反对,尤其是祁佑年和秦霖反对的最为激烈,韩太后最后也没有再提和谈的事。

    “那么王爷认为,和谈可不可行呢?”

    “大秦开国,与北蛮多次冲突,从未有过和谈。”秦震说道。

    “我知道。可是如今的情形不同,和谈,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而不是让祁佑年带着人以一身血勇去跟北蛮人拼命。“王爷,你抛开感情因素,理智地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秦震又沉吟半晌,方才点了点头。

    他不能不承认,纪晓棠说的话是正确的。

    “我想,被召集进宫的那些位大人们,很多也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韩、谢两位阁老,必定早就看清了局势。之所以他们不提和谈,也没有附和郑勉,还是因为大秦对北蛮强硬的传统,两位阁老爱惜自身,不想因此被人褒贬。

    这一天,纪晓棠和秦震几乎是秉烛谈了一夜,直到天色将明,两个人达成了共识。

    “这件事,总要有个挑头的人。”秦震喝着浓茶说道。

    “王爷不必做这个挑头的人。两位阁老韬光养晦了多年,也是时候该出些力了。”纪晓棠淡淡地说道。

    “晓棠,你的意思……”

    “王爷找韩阁老和谢阁老,让他们出面。两位辅弼重臣,珍惜自身却不顾国家危亡,我也替他们羞的慌。”纪晓棠微微挑眉。

    秦震不觉莞尔。

    “好,我去说。”秦震痛快地答应了。只要两位阁老,哪怕是只有一位提出和谈,韩太后必定会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不过,还有一个人,只怕不容易说服。”

    “王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