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有这样使人吃惊的事: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红 十字 会将血分成“白人血”和“黑人血”,用不同容器分装。假如当时在战斗中也分肤色,富裕 和特权阶层留在安全地区的话,乔?路易斯也许会犹豫不定了。但他们没有留在安全地区。 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的海战中,因勇敢而获得嘉奖的就有总统的儿子富兰克林?小罗斯福上尉 ,当时他是一艘驱逐舰的炮兵军官。格伦?米勒少校随机殉国。阵亡人员中还包括辛克莱? 刘易斯之子韦尔斯?刘易斯少尉、纽约的赫伯特?莱曼之子彼得?莱曼少尉辛克莱 ?刘易斯是著名作家,赫伯特?莱曼是参议员。—译者;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之子彼 得?索尔顿斯托尔海军陆战队中士、一个外交大使的儿子约瑟夫?小肯尼迪和哈里?霍普 金斯的小儿子——十八岁的斯蒂芬?霍普金斯。 前线的小伙子们是在《星条旗报》《扬基》或《时代》周刊和《纽约人》的简报版(小型无 广告)看到这些消息的。他们以美国的民主军队自豪,正如他们以美国的工程兵和海军工程 队自豪一样,前者能够在一夜之间搭成活动便桥,后者曾在英国工程兵声称无法办到之后, 将阿森松岛的群山推平,建了一英里长的长形机场。尽管这样,他们很少吹嘘本国,甚至在 自己人中间也没有这样。他们采取了一种坚强的、满不在乎的姿态,把该熬的都熬过去了。 他们对前方老是享受不到后方梯队那些享受——电影、鲍勃?霍普鲍勃?霍普,电 影喜剧演员。——译者的节目、红十字会女郎——有牢骚。但是,如果牢骚发展成 为叫苦,他们就会教训叫苦的人。他们就会奚落他说:“找随军牧师去吧”,或者说“讨厌 鬼”,或者说“去你的,你以为军队像家里一样吗?” 凡是可以供大家一起发牢骚的话题都是极受欢迎的,都觉得津津有味。当然,K…9军团就是 很好的目标。妇女队队员也是如此。他们告诉我,我告诉你,说这些人都和军官睡觉的。“ 喂,你知道哈尔西那件事吗?他给一个‘浪头’“浪头”WAVE是缩略词,指美国海军 妇女志愿紧急服务队队员。——译者冲到桥底下了。”(女海军陆战队队员没有缩略 词,海军陆战队管叫她们为BAMs——意即大屁股的海军陆战队;女的也不甘示弱,予以还击 ,叫他们为HAMs,意即屁股毛茸茸的海军陆战队。)但最能引起大家发牢骚或哄堂大笑的, 还是国内的广告。他们对报纸的简报版有意见,理由之一就是这些简报没广告,而他们就是 想看广告,还特地写信回家要这些东西。麦迪逊大道麦迪逊大道在纽约,是美国广 告业中心。——译者下一步究竟打算干什么,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先睹为快。 但是,如果麦迪逊大道的说法真的可信的话,那他们的所干的事就是为了战争得胜。一则典 型的广告写着这样的标题:给母亲们的最好礼物!头两段的广告说明,这礼物是磺胺剂。但 看到第三段你就知道,作广告的是个冷气设备公司。原来磺胺剂之所以能合成,是因为冷气 设备使科学家们能舒舒服服地工作。这是绝妙的一着。另外一家抢生意的公司也不示弱,声 称有一次用鱼雷击沉日本货船,他们也做出一份贡献。因为那艘美国潜水艇的潜望镜是在装 上冷气的车间中磨光的,所以“正是这些冷气设备,使这一击才有可能”。 另一则广告又说:“化肥可以使战争得胜。”小伙子们都认为,真的那样的话,麦迪逊大道 真是干得不错。一个轴承制造商叫大后方的人们不用担心,美国兵能从“公路上安全驶回家 ”,因为他用的还是军用轴承。食糖用去杀纳粹了。家用药箱没有蓖麻籽是因为送到安齐奥 去了。幸运牌香烟的烟叶,也用到战争上去了。老人牌刀片的钢用去造刺刀了。闹钟要保证 将军们按时行动。有些广告则说:“要使空战获胜,棉布可以助一臂之力”,“不管那次进 攻,电线都是骨干力量”,“在清扫颓垣断壁、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世界中,重型设备正在发 挥作用”。在一幅广告画里,一个士兵卧在吊床上。那个金属机件的制造商说:“他这一摇 床绝不会掉下来,因为那个夹钳,比之规定强度还要强30%。”总之,广告文字越是有趣, 士兵们越是爱读。但是,有些广告调子,则可以说是缺德的。例如纽约一个坟场有意选择国 外发生一场激战之后播送它的广告节目。在大兵们发现这情况以后,这个广告很快也就收档 了。另外一个说来难以置信的广告是,建议爸爸妈妈们买眼镜要买一副好牌子的,这样才能 认出他们从前线回来的儿子。结果,一大堆愤怒抗议的“胜利”邮简,有如雪片飞来,送到 这个广告商的桌上。又有一家飞机公司的广告提出问题说:“谁怕福克伍尔夫大飞机?”陆 军航空队某个基地的飞行员给这公司写信说:“我们就怕。”那里每个飞行 员都在下面签名,连指挥官也不例外。  
9。反攻(8)
战争期间最著名的广告,是“四号上铺的小伙子”。它描述一个士兵,躺在卧车的一个卧铺 上,回想当年“碎牛肉排和爆玉米花的味道……驾驶一部敞篷赛车的劲儿……还有一条 小狗,叫做什么呸呸,或者小斑,或者讨厌鬼比尔”。它接着说:“他喉咙哽咽,说不定 泪水盈眶。不过这没关系,小伙子。没人看见你……现在太黑了……”当然,大兵们认为 这也是一大堆废话。但至少这广告是做好事(要大家为外出的军人让座),这好比呼吁大家买 战时公债,不要上黑市买东西,搜集废铁,或者如果知道部队调动的消息“要守口如瓶”。 大兵们对这些宣传都会默然置之,不会有什么反应。但真正使他们感到好笑的还是有些人明 目张胆地利用战争谋求私利。例如有的广告说,如果每人每天多嚼几块威力格利口香糖,战 时生产就会增加。或者蒙星威亚服装店的妇女紧身内衣广告,画着一名陆军妇女队队员,她 说:“别说鼓鼓囊囊的才爱国!”或者在中士牌灭蚤粉的广告画中,一个“老中士”立正报 告“发现蚤子,已予消灭”。 另一则广告“穿着沾满泥浆靴子的天使”,则独具一格。在广告画里,一个护士俯身在一个 伤兵上。广告商仿佛猜透了那个士兵的心思:“我记得你……你就是那个快步如飞,笑声 阵阵的姑娘……你就是我所喜欢的那种讨人喜欢的姑娘……你并不是老是穿着这些沾满 泥浆的靴子的。有一次,你穿着崭新、轻快的鞋子,在夏天的草坪上奔跑……”说着说着 ,那个广告起草者就做起梦来:“是的,她长大了……看见她那沾满泥浆的靴子,就知道 了。那些手艺高明的男女工匠……当初给她制了色泽鲜艳的各种便鞋,后来又用他们的手 艺为她制成坚韧结实的靴子,使这个护士可以踏进泥浆,穿过雨水……战争爆发了,又是 这些鞋匠创制了护士的北极鞋、士兵的北极鞋、丛林靴、飞行靴、在甲板上能防滑的航 海靴、北极毡里靴等等……有朝一日,又会有姑娘们在阳光灿烂的草坪上跑来跑去,心里像 夏天一样的明朗轻快,脚上像彩虹一样五光十色。”当然,这个广告起草人不是要她们穿什 么“彩虹”的,所以他说:“穿着玩玩的鞋子又会上市的,记着这个商标罢!……”不知怎 的,大家还是把这个商标忘掉了。 这个“穿着沾满泥浆靴子的天使”的广告之所以很煞风景,那就是它利用了步兵们在心灵深 处对爱情生活和战后和平的憧憬这种不轻易向外人道的感情。士兵各有不同,他们的憧憬倒 是异常一致的。他们都曾在密布特勒式地雷的田野上一跳一跃地前进,笨拙的样子是自古以 来步兵的特点。这样,他们相互之间就越来越相似了。威利和乔可能是一对双生子,威 利的鼻子大点,乔的鼻子小点,有时连创作者本人也会把他俩弄错了。但是由于他们处境相 似,忧患与共。他们对什么是理想的未来,已形成共同看法。这与头条新闻、突破敌阵、钳 形攻势等等,都不相干;那是将军们所考虑的战争。另外一种战争,正像约翰?斯坦贝克所 说的,是那些“想家的、厌倦的、滑稽可笑的、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的战争。这些人在钢盔 里洗袜子,抱怨吃得不好,向阿拉伯女郎吹口哨,或者说,见到什么女郎都吹口哨。他们硬 着头皮把世界上这件最讨厌的勾当勉强熬过去,不失幽默、尊严和勇气。”这是比尔?莫尔 丁所描绘的战争,这是厄尼?派尔美国战时记者。——译者所报道的战争, 这是塞德?萨克美军《星条旗报》的漫画人物。——译者所经历的战争。这 是那些把《扬基》周刊的蓓蒂?葛莱宝和丽塔?海华丝的封面女郎视同珍宝的人的战争,是 邮政局长法兰克?沃克完全无法理解的战争。他竟然认为《老爷》杂志会引起大兵们的Se情 肉欲,因而下令禁止邮寄。 这场战争,使他们渴望温柔和爱情、美人和温暖,渴望有真人来代替封面女郎,渴望有一个 真正的家,而不是以军队为家。当时刚从史密斯学院毕业的贝蒂?弗里登后来回忆说:“妇 女也和男人一样追求家室儿女之乐,希望梦想成为令人慰藉的现实。我们都是脆弱的、想家 的、寂寞的、心惊肉跳的。”范妮?赫斯特写道:美国女子“正在倒退……向着‘家庭’倒 退”。在欧洲,美国大兵们郁郁不乐地哼着从德军防线后面播出的“李莉?玛莲娜”的旋律 ,那是一首最动人的战时歌曲,对哪一国的兵都具有感染力: 在兵营前,在大门边, 点着一支灯,她站在灯前。 在那儿,我们再次相见, 我们要在灯下站着, 李莉?玛莲娜呀,一如往昔, 李莉?玛莲娜呀,一如往昔。 而在国内,姑娘们都在翘首瞻望战后的世界,她们听到的歌是: 我一人走路真孤独 因为,说句实话,我感到寂寞。 寂寞,对我说来没什么, 要是我心里知道,你 也是感到寂寞。 或者是: 苹果开花时, 我俩相见相亲, 相见相亲, 你的姓换上了我的姓! 五月天, 天气晴; 太阳亮晶晶, 今天好太阳,晒得新娘子好高兴! 可能因为前线与后方之间通信频繁,不管是在欧洲战场或者是太平洋战场的青年男女不但切 望同样的未来,连未来生活的细节也往往想法一致。房子要有白色的围篱,离学校不太远, 可 以走路上学。女的要有一箱子银餐具,而当过大兵的则要有个自己的小室。他们会一起收拾 花园。他大概每天要乘车去上班,因为他们住在宁静的郊区里。当然,他们会有孩子的,这 些孩子幼时惹人喜爱,上学后聪明伶俐,到了十多岁便出人头地。中学毕业后,他们就会在 全国最好的大学读书,这时,他们的父母是会非常非常引为自豪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1。曾是丁香满庭时(1)
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于1871年写了一首 纪念林肯的挽诗,题为《曾是丁香满庭时》。作者这里引用此诗题来悼念罗斯福逝世。—— 译者 我们前此谈到进攻意大利的美国大兵时,他们还在蒙特卡西诺山下褐黑的泥浆中艰难挣扎, 巴望天气转暖,突破德军防线。那是1943年的事。到了1944年,情况并没有好转。德军还控 制着意大利2/3,罗马也在其中。1944年1月22日,盟军企图进行一次两栖攻势,在敌 军后方安齐奥登陆,由侧翼包抄敌人防线。但是这一妙着的指挥官却庸碌无能。他在出奇制 胜之后,没有乘胜前进,反而在滩头上步步为营,迟迟不前,结果又陷入凯塞林元帅的重围 。安齐奥反成了美军的陷阱,他们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在四个多月中,被困缩在滩头阵地 上,伤亡日增,一筹莫展,而德军却把他们当做靶子,提高了枪法。有个新闻记者说:“美 军在这里就像原始人那样生活,他们那副样子,挥舞木棒也许比使用机枪还更像样一些。真 难想像他们是怎样挨过那个凛冽的冬天的。” 春天来临,大雨冲走了活动便桥,原来路面的车辙已经冰硬如铁,现在又是泥泞难行。然而 盟军仍然毫无意义地坚持困守。不论是美军的第五集团军,还是英军的第八集团军,在意大 利的靴腰部分的亚平宁山脉东西两侧,都在向敌军正面进攻,损失惨重。他们所能指望的, 充其量不过是拖住一些德军师团,消耗其实力,使之不能充实希特勒大西洋沿岸防线——不 久盟军就要跨过海峡朝此猛攻,以试其锋。但这种消耗战,对两方都造成损失,更糟的则是 进攻一方比之防御一方代价更大。盟军伤亡增加,士气下降,盟国之间的摩擦,也在发展 ,而这总是危险的信号。这时在意大利,除了被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软禁起来的墨索里尼, 马克?克拉克中将要算是最不得人心的人。他把轰炸蒙特卡西诺的责任归咎于新西兰伯纳 德?弗赖伯将军,后者是享有盛誉的英雄。这种做法,说得再好,无非也是不体面地推诿责 任,而且在当时,看来轰炸在军事上还是必要的。 安齐奥的盟军亟待解救,而盟军统帅部只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向罗马大举进军。1944年6月4 日下午7时半,克拉克亲率先头部队,指挥美国第五集团军一些部队,开进这座不朽名城的 威尼斯广场。人们以鲜花、欢呼、狂吻和红酒来欢迎胜利者,使他应接不暇。面对这种场面 ,任何战将都难免感到扬扬得意,可是克拉克不知道适可而止。第二天,他把军团级司令 官 们都召来开会,原来克拉克是要他们在记者招待会上充当配角。在摄影记者的要求下,克拉 克摆出各种威武的姿态,照了又照,使他手下的美国和盟国将军们都为之汗颜,甚至有些随 军记者也羞红了脸。可是克拉克一概视若无睹,反而准备发表简短讲话。“今天”,他开始 说,“对第五集团军说来,是个盛大的日子。” 记者们面面相觑。第五集团军!那么第八集团军呢?英国记者颇为气愤,相互嘀咕,第八集团 军不是从开罗一步一步地打到罗马么?还有波兰人的部队呢,其他国家的部队呢?埃里克?塞 瓦赖德认为还不止这样:难道对希特勒的每次胜利,不就是欧洲被奴役民众的胜利,不就是 在纳粹杀人工厂里等候屠戮的犹太人的胜利?不就是在这战争的绞肉机中已经做出巨大牺牲 而且仍在忍受折磨的人们的胜利?可是克拉克并不这样看。他充分满足摄影记者和新闻记者 的需要,并且广开通讯电路,务使新闻图片和稿件在第二天早晨都能到达报馆编辑手里。一 切都如期到了,可是克拉克倒霉。原来第二天是1944年6月6日,是盟军在诺曼底开始登陆的 日子。 在朴次茅斯船坞正北,有座富丽堂皇的英格兰宅第名为索思维克公馆。公馆附近榛树林里, 有一部陈旧的拖车,其特殊陈设中,包括一架红色的电话机,是专供同华盛顿直接通话的变 频率保密电话;还有一架直通唐宁街10号电话机则是绿色的。就在这拖车里,在历史上规模 最大的两栖攻势发起前风雨交加的一周中某一时刻,这时已佩带四颗将星的德怀特?艾 森豪 威尔在那里草拟了两份电报。第一份电报是准备部队在诺曼底登陆成功时祝贺用的。这个早 已成为著名的文献(《你们即将开始从事‘圣战’》)。另一份则是准备万一重演敦刻尔克撤 退时,交给报界发表的公告: 我军在瑟堡—阿弗尔地区登陆,未能取得适当立足点,我已下令撤回部队 。我 决定在此时此地进攻,是根据我们掌握的最可靠的情报做出的。陆、海、空三军都曾恪尽职 守,英勇奋战。如有任何缺点错误,全由我个人负责。 历史事件发生既久,人们就会认为这种发展似乎是势所必然的。我们回忆欧洲登陆时,总以 为在法国的德军已是穷途末路——艾森豪威尔大军云集,供应源源不绝,海峡上又有英美庞 大舰队掩护,空军机群在上空盘旋,这场圣战早已稳操胜券了。甚至了解当时情况的人事后 也免不了这种怪诞想法;蒙哥马利后来写道:“这场战役完全是按照进攻前各项部署进行的 。”实际上并非如此。 人们说了很多天气恶劣的话,说是如何影响登陆作战。其实这倒是天赐之便。正是因为天气 坏,所以战斗打响时,主要的德军将领都不在司令部里。希特勒最有才干的元帅隆美尔那天 休假,去乌尔姆庆祝他妻子的诞辰。本来德军有十个高度机动的装甲师,可以把入侵的军队 赶下英吉利海峡,但登陆那天,只有一个装甲师投入战斗。虽只是一个师,它也在卡昂冲破 了英军战线,一直推进到海边。当然这股力量太小,要是十个装甲师中有三个投入诺曼底战 役,“盟军的立足点来不及连成一片,巩固下来,就会被赶下海去。”这是英国著名军事战 略家利德尔?哈特在他书里说的。 如果隆美尔不是对妻子这样一往情深,他本来会留在法国,盟军也可能被消灭掉。当然,这 位元帅也得先向希特勒电话请示,但元首本来就主张对越过海峡来攻的部队,应该拒之于海 岸之外;而且他认为:这就使罗斯福不能重新当选,于是罗斯福就算“幸运”,也“会在什 么牢狱里了却此生”。说来奇怪,希特勒从一开始就直觉地认为,登陆地点是在诺曼底。但 后来他却听信他左右亲信的意见,改变了看法。“加来市,”他说,“那里才是主力登陆的 地方, 诺曼底不过是佯攻目标而已。”这一来,艾森豪威尔可说是交了最好的运道。本来他部队面 临 的任务已够艰巨。前此一年来,德国人沿着海岸线布下水雷,把防御坦克的钢筋三脚支架桩 在地里,筑起了六英尺厚的混凝土碉堡群,加固水泥隧道,使各式各样的军事屏障联结交织 起来,形成天然的防御工事。他们驱使各受奴役的苦工,来完成这些防御工程。英军在朱诺 海滩和剑滩登陆,从一开始就能按预定进程进行。可是,美军进攻奥马哈滩与犹他滩,则是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得手的。接着,战士们向内地挺进,碰上诺曼底到处纵横的灌木树篱 ,这对顽固据守的一方原是非常有利的。 在大西洋彼岸,1亿美国人在收音机前坐立不安,等候法国那边的最新消息。罗斯福也是其 中的一个。他对这次规模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