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青春流年如逝水涂炭 >

第3章

青春流年如逝水涂炭-第3章

小说: 青春流年如逝水涂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当一个人在你心中或多或少占据一定位置时,你对于他的或远或近的离开或大或小的悲伤以及一切关于他看得见的数据变动,你总是能有一定的感情陪衬,并且你的感情和那些量词是成正比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那些自杀的作家里。看海子、顾城的诗,我像看到了很多,看到那么多沉重的东西。像在读一部长篇小说,看到的是“命运”两个字。

  每天上课都是无事可做,总感觉自己学习的那点东西似乎用处不大,直到老师在我“弥留之际”发下了明年要上的课本,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和《文学概论》,这才使我留了下来。不然,我肯定现在已经是在新闻的课堂上学习《报纸编辑学》了。

  每天去图书馆看新订的文学期刊已成为我的习惯。看完后剩下的时间便在自习室写一大堆的考试试题。每个月的月初是我最最忙碌的时间,因为刊物大多数在月底出版,等发行到读者手中,就到了下月月初。我们的图书馆还不错,能找到一部分刊物从创刊号到停刊号,也能找到一些独本、善本、珍本的书籍。只是学校的管理老师严格,每本书的借书时间是10天,而且一次只能借一本。在自习室,我大多时间在写东西,那里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相对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的,只是一些喜欢学习的同学肯定到那里去享受一种安静。

  紫怡每天下午总是来自习室学习,她要过四、六级。我喜欢坐到她的对面写东西,看她认真的样子,很像小学生。我很看好这样的学习态度。她的头发总是在背单词时掩住她的脸,以致于我偷拍的照片都是有头发,有胳膊,但是却没有脸。我借同学的手机打算拍张紫怡的照片给宿舍的人看,可总是失败。

  偶尔能拿到一部分稿酬,但不多,可是在我们学习中文的这个班却是很罕见的事情。我一直不明白,那些征文比赛很容易拿到奖,可发表一篇作品却很费事。那些征文比赛比较好的还给你免费发一张证书,不好的,证书也要收钱。并美其名曰“工本钱”。我感觉发表一篇作品比你多拿几个奖有用的多,至少可以挣点伙食费。期限我很热忠于大赛,可现在我却对哪家喜欢我的文章有了写兴趣。

  在北京这不入流的大学里,很少会有人去打听或者知道这样的学校,和别人掐指一算,我们的学校是排名中国高校第七流的学校。

  大一上学期喜欢在网上写很多煽情的文章。今天写完了,明天已经通过斑竹老人家的批准,在次日便能见到发出来的文章。但我发现这样不好,任何效益都没有,还不如在纸上写,也发表在纸张版面上,可以让一起的朋友看到,也能从中学到点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同宿舍的同学掀起了一场健身热潮,早上早起跑步,晚自习后踢足球,还坚持做俯卧撑。

  在自习室看到旁边的同学绘制建筑的结构图,其实那一度成为我追求的梦想。看到他认真的样子,我很羡慕。我感觉命运跟我开了不少玩笑。一起的朋友听着MP4,做自己的会计作业,感觉日子在有了考试的时刻才是那么紧张

  。

  老师说,出家人没有时间观念,他们总是在记事时说,某日。而我们却要写到具体的时间,甚至很精确。有很多人从熟悉变到陌生也有很多人从陌生变得熟悉。认识很多人后,再忘记很多人。好像在换一种生存环境或者说是生存状态吧。在某段时间和随和的人在一起,在某段时间和冷酷的人在一起,不去刻意追求,所有注定的东西便会到来。

  班主任在昨天晚上快下自习时说,谈恋爱,没有不对,但是打架就不对。听说文学院和理工学院的同学因为艺术学院的女生打坏了一只眼睛。听此消息后,我马上给在外语学院的紫怡打电话说,你的照片我还给你,但你千万别找别人来打我啊。

  星期六,学校从晚上开始放电影,大多数是一群青年人到外地去旅游,结果走进了原始森林或者走进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镇,进而发生一些杀人或者其他离奇的事情。我偶尔受别人邀请去看一场,那里面有不少情侣。他们看到最精彩处都能喊出声来,这点让我很不舒服,那样的电影,只有智商很贫的人才能看得投入进而有感情的对等投入,我认为他们是装成那样,无疑是想装得可爱单纯一点,让对方对自己充满怜惜。

  在这所学校里,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不是聪明人,那么也不会来这儿。大家正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那时以为自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学好课本考上大学,就尽情地玩,可是玩过了头,到最后纷纷落榜。

  和紫怡认识的第二个星期六,她去北W大考英语,我依旧在自习室里。她前一天不舒服,让我很担心。我记得考试前一天感觉不适很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所以每隔那几个小时给她发条短信问问她怎么样了。终于她在第二天早上好了。

  在自习室看到她们考试的车往外走,我想到了离别。真还有点想念她。

  这天其实也挺倒霉的,本来自己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很乱了,认识的人太多,也不是件好事,可这天又认识了一个人,是个女生。

  她的MP4被我用我的脚踩坏了。

  我走过自习室看到我一贯的座位没有人,我走了过去,那时自习室很安静,大家都在忙国考,我听到脚下有东西裂开的声音,像生命在陨落一般。我低头一看,坏了,那时想到的是,我又要挨饿了。本来刚刚领了稿酬可以多吃点饭的。现在被这一脚给踩没了不说,还得往外贴钱。

  本想把学生证先押给她,还给她留了地址,电话,过两天修完了给她的,可她挺信任我的,把学生证还给我了。她也留了她的地址电话。

  紫怡去考试了,但我还要处理这么琐碎的事情,先跟家里人要点钱再说吧。

  
  二

  生活经历不同,对于生活的体味就不同,不然“生活是场强Jian”这样的句子又从何而来。

  以前,有人解释一见钟情:每个人都会在潜意识里搜寻一部分材料,这些材料组成一个人,那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爱人。当自己的年龄增大时,心目中的那个人也在逐渐成熟,逐渐完善,日臻完美。像电脑的拼图一样。到某一天,那个想象中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噢,原来就是他。你会发出如此感叹。

  第一次见到紫怡,我便是如此,但我知道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感觉到,这种距离不仅仅在外表上,而且在与生俱来的意识里。

  她有一头长发,只有黑色,垂直的。她很单纯,这种单纯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也是与生俱来。在她那里我学习了不少东西。比如单纯地面对生活。一切按照生活的常理来过,该面对的不逃避,不该接触的从来不涉足。

  她对我说,她上网上通宵,心情不好不像其他女生一样文静地待着,而是和同学去喝酒。她说她想哭,每天参加那么多的考试,她很累。

  谁何尝不是如此?面对现在的生活,这一代人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上个好大学,而这种代价不是只有付出就有相应的回报,那么多的冬去春来,那么多的悲怨离合。

  我安慰她说,现在知道你一觉醒来不想去教室,你可以拿起枕边的手机给上班的班主任一个短信,随便什么样的理由你都可以给他,而他也不会再去追究,你可以接着睡。上课饿了,你可以在老师正讲得有味时走出教室去找吃的。。。。。。而我那时面对的生活是,早上甚至是半夜起床,赶十几里路去上学,天气暖时还好,天气冷时脸冻肿了,手和脚都流脓了。早上一睁眼,想到的就是绝望,一种负担涌上心头。在学校里课程不好,被老师打骂,在家里不能张口要除了学校收费以外的任何东西。。。。。。这些你都没有经历,而这些都是有一种心理底线上发生的事,天气冷,你也不会冻死,老师也不会将你打死,父母不给你东西也不会将你饿死,而一旦你一个人在外地,那么这就是没有底线的生存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三

  
  某一种习惯,会在你的潜意识里成为你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有时甚至是大部分,只是你没有感觉到而已。

  在学校里我一直记着家乡人所说的,有一条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读书。这种观念到现在也是我心中唯一的信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一直很遵循这种说法。所以不论什么课,不论老师的讲课水平高低,不论我在课堂上是睡觉还是看其他书,我都会出现在教室,与以前相比,我不习惯逃课了,这好像一种顽疾一般,一直伴着我。

  我们的学校可谓是中国高校里最最奇特的了。它不仅坐落在镇里,而且四面环山,一眼望去,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到某个旅游景点来渡假了。招生的地址上,没有提到县、镇这样的字眼,所以大家伙都以为学校是在市里的,都被骗了。所以在我们学校学生刚进学校的第一堂课已经学会了什么叫上当,也学会了怎样承受被骗四年的生活。

  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从未过渡到真正的大学生那里去。我们依旧上高中时的生活,有班主任陪着,有固定的教室,每次上课迟到心里都会胆怯,都习惯性地往班主任脸上看,上课聊天或者偷看其他书看到班主任马上会脸红心率加快。不知道这种心理是否能适应以后步入社会的泥潭,也不知道社会的沼泽地能否接受这种永远无法成熟的心理。

  每当国考临近,自习室里总是挤满了人,我也是一有时间就去。把要考试的科目狠命地往脑子里装,恨不得把那书撕下来吃到脑子里。这时学校里还有一批想作弊的“高科技人才”,当然他们的结局往往是给学校的白榜通报,然后拿自己的东西走人,在校门口也没有保安找他们要“出门条”。像我们这些“凡人”,平常带点大些的包,没有宿舍管理科的“出门条”,那不论男生有多俊,女生有多靓,你的舌头不论有几寸,保安也不会让你出去的。这是个信仰人民币的社会,保安亦是如此,他们也不想丢了饭碗。

  公共政治课一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上,听老师说,在大学里多是如此,因为连代课的老师也只是信仰钱并不信仰共产党的一系列条目,怎么能让听课的学生信仰呢。

  这年的五·一假期伴着国考的结束来临,本打算回家一趟,可是生活费没有计算好,所以没有多少钱买车票,就待在学校了。

  春节前《萌芽》的第一期已发行,而在开学时《萌芽》正好是第三期。所以我很早就读完了今年已经发行的《萌芽》。应我的要求,报刊亭的大姐也进来了第二期的《萌芽》。在我的印象中,今年的《萌芽》读得很不顺利。

  一本《萌芽》我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好看点的文章也能读两到三遍。可一个月只出一本,让我很落寞。在2006年的市场上可以看到有标榜“与跨越的一代一起崛起的文学”的一本杂志《80后》,我觉得办得也不错,在读完《萌芽》时,我会借机买来《80后》来读,这两本杂志一度成为我在大一时最最常读的两本杂志。而读书也成为我最有意义的习惯。

  偶尔我会看看杜拉斯、米兰·昆德拉、罗兰·巴特、梭罗的书,大多看一些随笔和散文。书店有他们的书,只要书上有他们的名字,无论多少钱,我都很大方地买下来,放在床头。不过大多数我看不完就寄回家了,所以我家里的书,从我小时候买的《格林童话》到现在专业的《文学概论》少说也有千本书了。随着年龄的不同,我买的书也不同。

  像在2004年,看小四的,随后看李傻傻、水格、蒋峰、小饭。2005年看王小波、王朔。王小波的书一版再版,可我看着越来越有铜臭味,所以自打买了“三步曲”到《唐人故事》后来的书就不买了。小四最近出新书了,还是原来的那种笔调,我想我不论多大,他的书,还得看看。某种程度上,他是我喜欢的男人。听“萌芽论坛”里的人说,小四只要一有忧伤,女孩子们的心就要碎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在学校所在的县里有一个书店,那书店有几十年的历史,我每次进去都不会空手出来。在那里熟悉地可以知道每本书所在位置。

  只要有时间,我会从教室里晃到学校外面,再坐上车,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到那个书店,在那个书店待上两三个小时,精挑细选后,像宝贝一般带着那些书回到学校。

  四

  五·一放假,学校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去图书馆,那几本书我都看烂了,去自习室,门口的纸条上,写着“假期休息”。去教学楼想到教室看看,可教学楼也给封了。当时有种被别人抛弃的感觉,可我硬是坚强地走到了网吧,打开QQ,输入密码,回车键,复制我的博客地址,到地址栏,回车。。。。。。到萌芽论坛、守望文学论坛和华语作家论坛里去贴贴我此时的感受。

  紫怡跟她的同学去了河北,这时火车第六次提速,在电视上看到D字头动车组的车真是一个爽,感觉像是在科幻电视里见到的一般。我给紫怡打电话,问她是不是D字头的车票,她说想买的,没有买到。

  一直和她断断续续地联系,没有向我想象的方向发展。我想她做师父其实挺好的。所以就打算不再扮杨过了,我要扮其他角色,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这事还在——ing之中。

  网上见到夏川,我们都只是给对方道歉,这时我都有些烦了,所以在QQ上我尽量隐身。农历3月20是她的生日,这辈子记住的第一个女生的生日,就冲这一点,我给她发了信息。好长时间没有听到她的声音了,可打电话,她又不接,只好发信息了。可能是她怕自己的男朋友知道了吧!去年的3月20日,我也给她打了电话的。。。。。。

  学校里举行了各种文艺演出和外出旅游活动,我没有参加一项,只在宿舍里看刚刚弄到的《百年诺贝尔大典》,那时只收录到2000年,到高行键的《灵山》就完了,没有到2006年的《我的名字叫红》,真是让我很失望。

  总得来说,在这半学期里认识了很多人,尤其是女生。我总以为这次遇到的这个是我最喜欢那个,可总是熬不过两三个礼拜,我便下结论,这个女生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事在以前也比比皆是。所以我尽量窝在宿舍楼里,偶尔看看电视剧听听曲,时常用睡觉来打发无味我时间,尽量让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快些。

  我不知道是哪一天,当我刚睡起来把头探到五楼的窗外时,发现树叶全部绿了,桃花也开得无比灿烂。我才换上短袖的衣服,去下面吹吹风。五·一假期在树叶变绿后也随之结束了。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坐在课堂的最后一排,硬是死等下课的铃的响声,偶然被老师提醒做笔记。自己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灵敏了,痴呆了不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什么什么综合症”。我想找个合适的定义,翻阅《医学心理学》还是没有找到。

  习惯浸在北京的夜色里,看模糊的目光,穿越那些装了地灯的街道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我无事可做后的一部分。我把走路当成一种兼职来做,做很长很长时间的路,还要带上一包烟。看到有什么尴尬的事,我习惯用左手拿出烟,右手点燃然后吸一口,再猛吸一口。吐出的烟要尽量少,然后再用食指和中指夹着烟继续走。

  
  五

  不知是自己在潜意识里能嗅到大都市的气味或是对这种气息很熟悉或是讨厌,分不清自己这种情绪。

  早晨,我起得很早,在校园里散走,阵阵风拂过我的鼻尖,那种惬意让我浑身很兴奋。那里面夹杂着许多分不清的味道,好像是从夜间的最北边开始起风,吹到这里时已经是早晨了。我沉迷在风的味道里,思量并分析这风的内容:有长途汽车经过几夜行驶带来的异乡柏油马路味,有昨夜人们在床上时身体分泌的汗味,有各种事物散发的即将腐烂的味道。。。。。。

  考试从来不作弊的我,这学期的试到现在还挂着两课。英语的学习一直很平常,赶上了就上,赶不上就算是没有缘分吧。习惯了看到两个地域的文学(我自作主张分成两个地域),那就是报刊亭和图书馆,报刊亭除消遣的杂志外还有“80后文学”与“青春文学”,有很多的杂志。比如《那时花开》、《花溪》、《萌芽》、《80后》、《布老虎青春文学》,而图书馆里有《人民文学》、《散文》等。像《读者》、《格言》、《知音》、《爱人》、《青年文摘》、《十说月报》这些书在两个地方都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报刊亭和图书馆将现今我文学给分开了。


()免费电子书下载
  
  一个很要好的哥们过生日,为了我,他要的礼物都是书。那次我收到了不少现在很难买到的书:那多《煮三国》、蒋峰《维以不永伤》、小饭《我的秃头老师》、蔡骏的《荒村公寓》、何员外《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尽然还有人送给大学生蒋方舟的《正在发育》,让人有种返老还童的快感。除此之外还有刘东阳的《择校生》、边金阳的《时光魔琴》、水格《隔着栅栏的爱情》。还有一本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和杜拉斯的《写作》,让我喜出望外,高兴了好几个礼拜。还有一个女生送了一本《情人》,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杜拉斯的书。我想这女生跟我哥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不一般,我得考证考证怎么以前没有听他提起呢?

  这时在少年作家里有个叫彭扬的作者很受大学前辈们看好。他的作品的确比其他的一些作者有历史的厚重性和人性的厚度。但我还是喜欢蒋峰的那种纯粹的小说。虽然他的书只卖到五万多册,但我一直支持他。不知道他在广州的马路上是不是还在为一个本科文凭劳心费神。

  记得刚来学校那会儿,班里有个女生长得像“新概念”一等的藤洋,还有一个男生很像刘东阳,我那时真高兴,以为我和这些才子才女们到一个班了,可后来哪知道,他们只是长得像而已,并不是本人。
第二章    逝     <;6…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