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 >

第1章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第1章

小说: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银河及其身后的人们 作者:zhangzhuo0204
李银河其人其事
第一章 李银河其人其事

  
  1,李银河简介

  李银河,女,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1999年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2,经历与收获

  1952年2月4日,李银河在北京出生了。从那时起,她就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她出生时,正值“三反五反”运动,她的小名就叫“三反儿”。或许,她一身的叛逆精神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埋下了伏笔。李银河的父亲姓陈,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做法,她应该叫陈银河才对。可她却随了母亲的姓,姓了“李”。这也是她的一个特别之处。不过,她的两个姐姐依旧随父亲姓“陈”,只是她和哥哥随了母亲的姓。从这件事上,我们就能够感受,他们家庭里,男女平等的和谐气氛。①

  小时侯,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勘探队员,到深山大泽,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去探测、去冒险、去奋斗。她把这个愿望写进了自己的作文。②她小时侯就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魄。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她的这种气魄一直保持着,没有被时间所冲淡。

  由于历史的原因,李17岁时就不得不中断学业,成了一名下乡青年。1969年,李到内蒙古插队,每天开始与土地打交道,做起了繁重的农活。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每天的生活却单调、重复而且乏味。更要命的是,她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难道自己一辈子都要这样生活?李对当时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并激发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想让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从自己身边匆匆流走。在白天劳作之余,她就通过背英语单词充实自己。到了晚上,她就点着灯,蒙在被子里读书。她不知道这样的努力能为她带来什么。她所知道的是,生命不能浪费。不管未来怎样,她都要得做点什么。③

  李银河后来回忆说:“到内蒙古插队,整整耽误了5年的学习时光,而那5年正是脑子最好的时期。不过,它却磨练了我的人生意志,让我学会了与艰苦的环境做斗争。如果没有那些年吃的苦,我恐怕很难挨过在美国读书那些年的艰难。”④

  做自己喜欢的事

  1971年,李银河从内蒙兵团转插到山西沁县。根据劳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3年后,作为工农兵学员,李被推荐到山西大学读书。在山西大学,她读的是历史专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在史学部做编辑,编发些历史方面的文章。不过,她十分清楚地发现历史并不是她所感兴趣的学科。

  她发现,她的一位同学讲起古代的某一次战争就好像他身历其境一样。而自己却没有这种感觉。她说:“历史在我心里是死的。老是年代人物,像个大事年表。我更愿意关注现实社会的事。”⑤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曾遭受严重的破坏。比如,官员按说应该是从基层选拔的,经过一连串的机构才升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是,据认为,许多代表实际上是由北京选定的,特别是如果地方上选中的候选人不能为中央接受的话。

  还是小姑娘的李银河发现了这一问题。她和她的朋友林春在《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的议员应该由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应该是选民熟悉的人。后来,外交家们指出,这是目前中国国内关于民主与法制的辩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议。⑥

  那时侯文革刚刚结束,人们还没有完全从那个可怕的历史阴影中走出。很多人对敏感的社会问题要么三缄其口,要么人云亦云。而李银河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真正对李银河人生走向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1980年。那一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霍尔斯曼和聂尼瓦萨教授两个人,到北京举办中国第一届社会学夏季讲习班,李银河参加了讲习班。之后,她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社会学。

  渐渐地,她有了这样的念头,放弃现有工作,到美国系统学习社会学。

  留学美国

  1982年,30岁的李银河已经有了一份十分稳定且优厚的工作,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工作。然而,李为了学习社会学,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优厚的工作,准备到美国求学。因为她觉得社会学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中国有句俗话:三十不学艺,李银河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去美国求学时刚好三十岁。那一年,她考入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从此开始了她漫长的留学生涯。

  社会学诞生于西方世界,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层出不穷,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不过,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学可以说还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李银河十分刻苦、用心地学习,她也因此拿了不少奖学金,足以解决她的日常生活开支。

  留学期间,李银河找到了一位做学术研究的榜样,他就是美国著名性学家金西。

  在金西之间,美国曾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国家,通奸被当做犯罪,惩罚同性恋。不仅如此,美国甚至禁止传播避孕信息,禁止夜总会,还反对自由恋爱等等。也许,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美国曾有那样一段历史时期,然而它确实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性学家金西进行了一个两万例的性调查,在1948年和1953年分别出版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两本书。金西的调查出来之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开,几乎改变了整个美国的保守清教的道德气氛。

  李银河发现,一个人的调查和写书能对一个社会、历史有那么大的影响,这使她震惊。或许她就是从那时侯起,产生了成为一名性学家的志向。于是,她开始不断地收集文献资料,为回国写书做好充分的准备。

  选择回国

  1988年,李银河从美国匹兹堡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此时,她开始面对留在美国,还是选择回国的两难选择。起初,李也曾犹豫。不过,最终,她还是觉得回国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贡献,李决定返回祖国。

  同年,中国的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站在北大成立了,其主任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李银河申请并进入了该博士后站,成为了费老的学生,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后。

  在博士后期间,她开始写作她的第一部性学力著《中国人的Xing爱与婚姻》。这本书的写作花了她两年的时间,总共包括十个研究内容,题目依次是:择偶标准,青春期恋爱,浪漫爱情,独身,婚前性行为规范,婚姻支付,自愿不育,婚外恋,离婚,同性恋。

  性在当时中国几乎是一个禁区,人们谈性色变,学者们对这个领域也少有涉足。而李银河则恰恰相反,不但要涉足性问题,而且要大谈特谈。她就是想闯闯这个人人都望而却步的禁区。李后来回忆说:“我对自己当年的‘气魄’和‘疯劲儿’颇为自得。”


()免费电子书下载
  这不禁让我想到李银河小时侯的那个愿望:当一名勘探队员,到深山大泽,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去探测、去冒险、去奋斗。的确,她确实来到了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地方,独自一人在性学领域里做开创性工作,去探测、冒险和奋斗。

  或许那种“谈性色变”的压抑气氛成了某种挑战,成为李银河进攻的动力和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的性学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成熟。1992年,李出版了其学术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受到不少人的关注。

  然而,真正使李一举成名的是她1998年出版的性学三步曲《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这些作品受到媒体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性社会学系列专著。包括南方周末报、中华读书报在内的许多著名媒体都给予了详细报道。

  功成名就

  李银河这个名字好象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李成了名人,但她却仍然像年轻时那样大胆、直率。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查,李发现人们心中存有不少陈规陋习,而这些是需要改变的。李银河有心向这些陈腐而顽固的观念挑战。她发出了一次又一次地呐喊,引来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关注。

  她指出,性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不应该被任意剥夺。

  她声称:同性恋是人类一种自然现象;同性婚姻应该合法化、卖淫问题应该非罪化;三人以上的自愿性活动不应该受法律惩罚;Se情品应该合法化;男女应该同厕;大学生应当有性权利等一个个新锐观点。

  她的观点大胆而刺耳,却又针对的是一些重要的问题,让人无法回避。

  她本人也引起了人们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有人对她击节赞叹,也有人对她嗤之以鼻。我劝大家不必过于激动,即使你不同意她的观点,也应该认同她的勇敢精神。中国有句老话:枪打出头鸟。这句话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于中国人当中做老好人的不少,人云亦云的也不少,而真正敢于站出来说话的却不多。而李银河却是一个例外。仅仅就这点而言,我们也应该感到欢欣鼓舞。况且,李银河关注了这么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学者吗?

  也许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李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2001年,被中同新闻网评为中国同性恋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2002年,被国内书业界一家权威杂志评为“文坛十女将”之一⑦;

  2004年初,新浪网举办文化大型调查:谁是中国最有名的人,共有100位候选人,李银河排名第71位;

  2004年9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位共知识分子之一;

  ……

  心静如水

  李虽然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之中,但她的内心却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波动。我曾与她有过几面之缘。她穿着朴素,表情宁静而从容,里面暗藏着一些善解人意。

  有一次,她到上海做讲座,大概是因为飞机晚点的原因,李银河顾不得吃晚餐,直接到报告厅准备讲座了。整个讲座过程,她都是饿着肚子进行。我记得,那天她脸上化了妆,还涂抹了一层淡淡的口红。但却仍旧难以掩盖她那已经衰老的面容,她的额头上已经出现皱纹,脸上的皮肤也略显粗糙,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老年斑。而此时,她也不过52岁而已。

  另一次,她到广州中山大学去讲座。她在宾馆不慎摔了一跤,右手骨折。到医院包扎完了就立刻往学校里赶。等到她上楼梯时,却无论如何也上不去了。中山大学的男同学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抬着轮椅把她送上楼。走着走着她有点儿不好意思,跟抬轮椅的同学说,对不起啊,我太胖了。

  ……

  2004年9月,李银河被诊断为心脏早搏,她对出差、讲座、说很长时间的话感到吃力。她已经明显的感到衰老正朝她迅速的走来,而生命就在这花开花落之间匆匆而过。有时候,她能感受到,在另一个世界中,有个称她为“吾友”的人时常对她发出呼喊:“你好哇,李银河。”

  她渐渐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把日子安排得平静而又充实。她的作息时间十分规律,从不熬夜,每天晚饭之后就休息。在闲暇时间里,她会看看书、影碟,或者是足球。她说,她喜欢看郝海东踢球。不过,自己却总是记不住人名。

  在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她对一切都看得很淡,进入了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

  她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李银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而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我看来,李银河是一位智慧勇士、一位权利斗士、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追求独立、自由和爱的女人。

  在上文的叙述中,笔者有意遗漏了李银河生命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位是福柯;另一位是王小波。前者是她精神上的导师;后者是她感情深厚的丈夫。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学术方向,而后者则给予了她刻骨铭心的爱情。

  出于篇幅和结构上需要,笔者把福柯、王小波对李银河的影响分别单列一章加以介绍,为您揭露人物背后的故事。


()免费TXT小说下载
  以上这些,就是学者李银河的大致经历,在这些经历背后,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这也可以看作本节取名“经历与收获”的一个题解吧。

  3,留美与回国

  有关李银河留学美国与选择回国的经历,上文已经做了叙述。不过,上文的叙述的侧重点在于记录事件。对于人物的内心感受,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而本节则侧重描述李留学与回国过程的内心感受。

  留学美国

  1982年,李银河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开始了她的美国留学生涯。美国也许是一个富裕、自由的天堂式国家,但那也是对于美国人而言的。对于一个亚洲来的黄种人来说,在美国受到歧视则是时常发生的事,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到美国不久之后,李就感觉到了强烈了文化压力。中国与美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乡愁是难以避免的。已经30岁的李银河,正体验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压力,她已经开始感到寝食难安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人大都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李银河后来回忆说:“美国人当老大当惯了。对别的民族和别的国家难免兴趣缺乏,有的年轻人竟然能够问出中国大陆面积大还是台湾面积大这样无知的问题。”⑧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李硬是要把留学坚持到底。她知道,这次留学的机会难得。如果一旦错过,就会前功尽弃。这时候,她想起了自己早年在内蒙古插队时的艰苦经历。她以此来勉励自己,大不了把这次美国留学当成一次“洋插队”。就这样,李银河一直坚持着海外的漂泊生活。

  事情的改变发生在1984年。那一年,丈夫王小波同样考入了美国匹兹堡大学。于是,夫妻两人可以在海外团聚了。这件事对他们夫妻两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李银河想在美国拿博士学位,就需要在那里度过6年的时光。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在异地分居长达六年,那简直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而且那六年时间正是他们青春年少,人生的黄金时期。谁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它从自己身边流走呢?弄不好还会造成移情别恋,虽然他们之间的感情很不错。

  王小波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让李银河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王到了之前,李曾有这样一个愿望。一天,李无意中看到一本摄影集,全是美国的旷野、森林和消息。她简直着了迷。她想象着,她与小波两人坐在那水边的石头上。旁边是一棵巨大的红枫,周围是寂静、清新的空气。她完全陶醉在那样的情境中了。

  也许是上天偏爱这个爱做梦的小女孩。不久,李的愿望就成为了现实。那一年暑假,王与李从匹兹堡出发,经中南部的70号公路驾车横穿美国,一路走走停停,用了10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西海岸,游览了粗旷壮丽的大峡谷,在黄石公园、“老忠实”喷泉前留恋忘返,还饱览了绚丽地自然风光和大小城镇的生活。一路上,他们或者住汽车旅馆、或者在营地扎帐篷,留在内心里则是永远难忘的浪漫与欢乐。⑨

  这次旅途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丽的景物,这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两个孤独的心灵可以走到一起了。这样,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感到害怕。王没来美国之前,那些美丽的景物就是客观存在的,那时侯李为什么没有兴致独自一人去游览美景?一个人,的确需要一个,至少是一个,与他分享快乐或痛苦的人。

  选择回国

  现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当他们留学生活结束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到祖国。李银河也曾在这样的人生十字路口中徘徊过。或许她的选择能够为许多人起到借鉴作用。

  1988年,李拿到博士学位。她开始面临留在美国与返回祖国的选择了。她觉得,人活一生,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事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哪个国家能使她过得快乐,能有利于她的事业发展,她就要到哪里去。

  她开始比较中、美两国了。她发觉,在美国,人们的挣钱压力非常大。人们一辈子不停地赚钱,并最终把它花掉。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无趣得很。对于这一点,王小波也有类似的感觉。王说到:“美国有很强大的力去促使人们挣钱,比方说洋房,有些只有一片小草坪,有的有几百亩草坪,有的有几千亩草坪,所以仅就住房一项,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挣钱动力……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孩子对同伴说:我爸爸穷。”李与王不原卷入美国式的世俗生活,把自己变成挣钱的机器。而如果回到中国,他们的挣钱压力则很小。他们俩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在当时的中国属于“稀有动物”,回国后工作很好找,而且工资肯定比一般人赚得多。在中国过轻松、宽绰又逍遥的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个回国的重要动力是,回国更有利于他们事业的发展。如你所知,王小波是搞文学的。如果离开了母语环境将对他的文学创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我们知道,小说家张爱玲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才女,但她的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