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札记月子-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节:献诗:创造美丽新天堂
献诗:创造美丽新天堂
——给天天
你是一个纯洁天使
悄悄展开隐形的翅膀
向着人间翩翩飞翔
像精灵,离开水晶宫殿
一路飞,一路幸福歌唱
歌声过处,大地沐浴阳光
啊!天天,我的小天使
来吧,让我们一起探索
创造美丽新天堂
你是一个善良天使
轻轻展开透明的翅膀
朝着人间静静飞翔
像清风,滑过七月荷塘
一路飞,一路播撒梦想
梦想落处,大地盛开春光
啊!天天,我的小天使
来吧,让我们一起坚持
创造美丽新天堂
你是一个爱的天使
缓缓展开神话的翅膀
迎着人间默默飞翔
像星辰,把沉沉暗夜照亮
一路飞,一路种植希望
希望到处,大地缀满星光
啊!天天,我的小天使
来吧,让我们一起努力
创造美丽新天堂
你是一个真的天使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舒展天行健的翅膀
在人生路上高高飞翔
像天鹰,傲然飞越漫漫长空
一路飞,一路热情万丈
热情燃处,大地辉映天光
啊!天天,我的小天使
来吧,让我们引来天火
创造美丽新天堂
2007年9月7日13时22分作
序一:与孩子一起成长
朱永新
我与保印兄神交已久。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匆匆见了一面,相谈甚欢。
作为《新京报》的资深编辑,他的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他不厌其烦地发来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文字,不断文雅地勾起你写作的冲动,因此也不敢懈怠地应付我在《新京报》开的时事专栏“新教育”。
前不久,他主编的大著《中国教育热点新观察》(上下卷)出版,希望我写点文字。我一看那些大家的名字,吓得有点腿软,打了退堂鼓。但是,总觉得欠了他的人情。
前几天,保印兄又来信说,他的女儿“天天”来到这个世界已经46天了,身体很健康。在女儿整个月子期间,他每天坚持写札记,结果陆陆续续,居然写了16万多字。现在,这本名为《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的小书,就要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系人民出版社的副牌。正式出版了。他说,因为新教育实验强调“师生共写随笔”,要求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所以他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新教育的一种形式”。他希望我为这本书写点文字。
我认真地拜读了保印兄的这本书,很快就被书的内容打动了。在感动和兴奋之余,我非常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特别的书。
书名让我想起26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表演的小品。似乎宋丹丹曾经在那个小品中,说过要写一本《月子》。现在,宋丹丹没有写出来,被保印兄捷足先登了。这是笑话。而书的副标题却是很真实的:“一位父亲的札记”。
我知道,曾经有许多学者、作家记录过孩子的成长,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用808天的时间记录儿子的生命与生活的历史。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观察方式与记录视角。
因此,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发生在21世纪的初叶,北京城里的一个有着教育自觉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育儿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
我在许多场合说过,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情。在孩子走进学校大门以前,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认知风格,基本上已经开始形成或者具备了雏形。正如惠特曼所说,儿童最初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他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2节:序一: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开展了新父母教育的探索。我们希望父母亲更加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孩子拥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希望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因为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会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
当然,新教育实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成为“哈佛女孩”,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上清华、北大,我们倡导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发挥他(她)的个性、特长和潜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家庭与学校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价值追求。同时,我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保印兄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用心地记录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降临人间”到“焦虑的体温”,从“梦中的微笑”到半夜的啼哭,从“肚脐盖脱落”到“伤了小脚丫”,从“理胎发成光头”到“安静过满月”,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
他同时认真地反省着每一天的成败得失,在“经验与教训”中,他把月子里发生的所有育婴问题整理出来,从分娩到如何抱孩子,从初乳到吸奶器,从吃奶习惯到爽身粉使用,从换洗尿布到擦肚脐,从理胎发到剪指甲、洗澡。因此,它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许多研究分析以后的建议书,简直就是一部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我想象着这样的图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辛苦地照应妻儿的间隙,在夜半人静的时分,保印兄喝着咖啡与浓茶,一面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养育的书籍,一面放电影一般回忆一天的生活,然后疯狂地把这些东西敲进电脑。这是他妻儿的月子,也是他自己的“月子”。
保印兄告诉我,这本书只是他庞大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将持续记录孩子的故事,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他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无论对女儿天天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记录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
这样,保印兄就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期待。我们在期待阅读保印的育儿故事的同时,也期待着他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新的精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序文标题为编者加。
林达
保印和我们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听上去就很“公事公办”。可是,“处”长了,就成了朋友,是保印随和,待人诚恳,让人不可能不被打动。渐渐知道,他不仅是个大报评论版的编辑,编着写着严肃评论,还特别关注着环境问题、动物保护问题、儿童问题,为城市中的弱势儿童写着文学作品。他爱动物,爱孩子,那还是在他自己有孩子之前。远远地,你能感受到他有一份成人难得的天真。
然后,知道保印夫妇在等待孩子出生,接着,好消息终于传来。报告女儿降生的时候,保印提起,一位学者给他建议:每天记录孩子成长。说实话,听了没往心里去:想到他编着报纸、上着夜班、改着剧本,再来一个新生婴儿,任何新计划都会消融在奶瓶尿布和疲惫不堪之中。这是无数新科父母的经历。所以,不敢给他的设想打气。只遥遥祝福他能撑住、身体不被拖垮,熬过一段人生考验。
谁曾料到,一个月过去,保印传来一本16万字的记录,《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坚持的毅力固然来自对女儿天天的爱,却也来自一份超出父爱的社会责任心。保印以他的敏锐意识到,“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他表达了一个常识:世界、国家、社会的健康,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家庭、个人的健康。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COM
第3节:序二: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基督教有一种说法,不要说你爱上帝,可是不爱你的邻人。保印的父亲札记,似乎在对我们说,不要说你关怀世界,却忽略了你的孩子和家庭。
保印的父亲札记并不作刻意的文学修饰,却诚实,他不试图通过文字打扮自己。他观察着围绕孩子出生的环境,周围的人和事,也检讨家庭关系的相处之道。他不回避:自己在压力之下也发脾气、也失控;婴儿搅乱了家庭的时钟,他也困倦难忍、也有沮丧和无力感;新的生活课题,也令自己和妻子忙中出错,都可能急,都可能焦虑。可是,札记就是喜怒哀乐的分享和交流,一起艰难度过,生活的甘甜和希望,也就在其中了。读者也因此读懂生活。
保印的札记对无数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是一本实用手册,讲述细微体会。而且远不仅如此,保印有见识、有历史感,因此,这还是一本围绕一个新生儿的面面俱到的社会记录。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民间记录,这本札记的意义会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地区,就会很敏感地作出一些对比。就从生活习惯来说,都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产妇刚生下孩子,护士可能就会指示你:去冲个淋浴。没有“月子”里忌水,甚至根本就没有“月子”概念。我相信,还是中国传统经验更“科学”。保印札记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和美国也有明显不同。例如,不容许产妇的病房挤满访客,不应该是靠访客的自觉,而是医院的规章制度问题。至于护工制度,在美国医院看来,专业护理是护士的职责,出现护工是医院严重失职。假如美国哪个医院出现护工,早让病人告上法庭了。对于城市的外地孕妇,让我想起我们的中国朋友初到美国就在这里生孩子,一切应有的产前检查、产后医疗服务、产妇产前产后营养,甚至纸尿布等婴儿用品都一样不缺,不同的是,因为没钱,就一切都是免费的。
保印提到医院里的个别人,把他家的个人资料提供给婴儿产品推销商,在美国,这是违法行为,医院会因此被告上法庭,所以他们不敢这样做。至于札记中提到的教师羞辱甚至虐待孩子,入学和高考制度的不平等,更是立法和严格执法的问题。
札记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份对一个人可能的提升。中国的教育问题,城市对外地人的平等问题,环境问题,两代人的相处问题,甚至,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可能感受的无形压力,等等,都因为天天这个小女孩的出现,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可能的空泛讨论变得迫在眉睫。因为这不再是书斋里的话题,而是一个父亲愿以生命去维护的一个柔弱小天使的现实命运。社会改革的“责任”二字,因此陡增其沉甸甸的分量。
保印关于孩子的教育,已经想到很远。有一点想在这里提醒作者。孩子比保印想象的要复杂,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性格不完全是后天形成。许多弱点与生俱来,正因为如此,父母仔细的观察、及早以教育和关心去修正、补充,才是特别重要的。
保印打算坚持写下去。这是天天一家人的幸运。因为保印的写作过程,就是和妻子孩子共同反省和分享人生的过程。再有沟沟坎坎,这个四口之家(还有小狗铁蛋)的屋顶之下,都会是温暖的。这也是读者们的幸运,只要有悟性,我们都能从保印的书里学到很多东西,当然不仅是育儿知识。
最后,还是那句话,希望保印夫妇健康第一。保印,不能靠咖啡和浓茶过日子。
希望天天健康成长、快乐、有幽默感。
衷心祝福这一家人。祝福天天。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作者系著名作家)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4节:剖宫产前 降临人间 分享幸福(1)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01
27年7月13日:
剖宫产前 降临人间 分享幸福
剖
宫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产
前
凌晨4时30分,手机铃声《隐形的翅膀》音乐响起,我从梦中惊起。此时的电话多是急事,而就今天来说,更应该与即将分娩的妻子有关。因为,她这个时候,正一个人在医院的待产病房里,等待分娩前阵痛的到来。
痛苦,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不希望拥有的,更不用说是“等待”。然而,分娩的阵痛,对每一个准母亲来说,却是非常盼望,甚至急切盼望的。只有当这样的痛苦袭来,而且,是以每隔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袭来时,整个分娩的过程,才算正式拉开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成了新生命诞生的准确信号。
为了迎接这种痛苦的到来,很多准母亲,还要使用催产药物,迫使子宫收缩。当然,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谓“瓜熟蒂落”,药物催产无疑是“瓜”不熟时,强迫“蒂”落。尽管如此,对现代城市女性来说,催产药物几乎必不可少,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是药三分毒。新生命的到来,除了痛苦,还伴随着化学药物。婴儿们舒适的水晶宫,在化学药物的作用下,渐渐空间逼仄。
果然,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她说,你们早点儿来吧,已经“见红”了。“见红”这个词,我不知道是不是医学术语,但是,只要是准母亲和准父亲,都明白它的意思:宫缩——每隔五分钟一次的痛苦频率——已经开始,新生命即将从水晶宫出发。新生命在人间的降临,还要先以血水的流淌为引导。
5时整,我和妻子的二姐,坐上第一班公交车赶往医院。这是一家三甲医院,在北京乃至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24年10月10日傍晚,我曾亲眼见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在这里访问。但是,它的妇产科却并非北京最好的,当然也不是最贵的。在北京高级的母婴医院,生一个孩子,花十几万元,很正常。
下了公交车,再步行约10分钟,上妇产科急诊住院部,进1号病房。妻子正站在1号病床前,脸色略显苍白,神情疲惫。她告诉我们,自我们昨天19时(根据医院规定,19时以后,家属不准探望)走后,在外用催产药物的作用下,宫缩痛从21时开始,致使她一夜未眠,只好在走廊里一趟趟走啊,走啊,走……随后,我们开始讨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做剖宫产。此前,虽然也商量过这件事,但是,那只是务虚,现在才算是务实。
在务虚讨论这件事的过程中,除了我、妻子、二姐,昨天还有三位“外援”医护人员的电话加入。一位是我的朋友、煤炭总医院副主任医师郑山海,他在参与讨论之前,也专门咨询了本院的妇产科医生。在此之前,他还曾指导妻子服用补血药物。另两位医护人员,是我的朋友、学者程亚文推荐的,一位是有着三十多年妇产科行医经验的朱少云医生,一位是护士长石明兰。大家共同的意见是,最好自然分娩,实在不行再实施剖宫产手术。
早上8时稍过,一位医生来到了妻子所在的病房。她是应我的同事、记者王卡拉之请,特地来找妇产科医生沟通,请她们同意为妻子做剖宫产的。在昨天务虚讨论时,我事实上已经在妻子的压力下,通过另一位同事、记者魏铭言,找到了和这家医院比较熟的王卡拉的电话,然后,请她出面找熟人“开后门”的。
卡拉是爽快人,很快办妥了这件事。卡拉的这位熟人特别好,不但跟妇产科副主任打了招呼,也跟妻子的主治医生打了招呼。于是,她们当场答应,如果再等两个小时宫口还没有开,就答应我们的要求。就这样,我们的讨论有了最后的结果。由是,新生命的诞生,又被社会因素影响着。
10时,一位男医生来到病房,在咨询了早上是否吃饭等问题后,通知准备做剖宫产手术。在宣教室,他向我们讲解了有关风险情况,例行告知手续,并让我们在同意书和授权书上分别签字。字一签完,妻子就被护士喊进换药房,很快,鞋子、病号服从换药房里,被实习护士递出来。又很快,妻子躺在移动床上,由两位实习护士推了出来,然后,上楼(按错了楼层)下楼,进手术室。进手术室的时候,妻子的表情稍微有些紧张,但是,脸上似乎还挂着隐隐的笑。当手术室的门关上以后,我和二姐就在门口守候了。
降
临
人
间
11时20分许,透过手术室的门缝,我听到了一声异常响亮的啼哭。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孩子出生了。此后一两分钟,一位护工从手术室出来,我便问她里面有几台手术,她回答说是一台。于是,我便知道,这声响亮的啼哭,应该属于我的孩子。果然,11时30分许,一位护士抱着孩子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