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夺清 >

第88章

夺清-第88章

小说: 夺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张佩纶看着深深坐进太师椅的李鸿章,小声道:“父亲,要不我们让上海官府的人将它给抄了?”
  李鸿章瞪了张佩纶一眼,说道:“悠悠之口,堵得了多久
  之口甚于防川啊。他们现在风头正键,又是预测正煤炭,还公开对老夫叫板,如果老夫去封了它,那不千夫所指?人家都会说我李鸿章没气量。况且今天我们查封《风雨报》,明天他就能出版《日阴报》,就是把办报的人全杀了,他也不会有损分毫。”
  “这俄国人太可恶了,难道他们真的有吞并朝鲜的野心?”张佩纶喃喃地说道。
  张佩纶的话有点刺痛了李鸿章的心,问这话的意思好像他李鸿章以前没有看出沙俄的野心似的。但他知道张佩纶是在思考的时候无心说的,也不会发火,说道:“他的情报怎么那么准确?什么事不出二天他们就登上了报,真是厉害!幼樵,你说是我们的电报有问题还是我们身边插有他们的人?不仅仅是我们,就是沙俄那个什么远东特别会议的资料他们都知道,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如果薛兴华在这里一定也大笑:不但知道你做了的,就是没做的我也知道。报纸之所以迟二天登出来,只是故意迷惑你们,不让你们惊掉下巴而已。
  张佩纶摇了摇头,问道:“父亲,我们是不是改变一下思路?”
  李鸿章从他的里听出了弦外之音,反问道:“你也认为我们不应该借助列强的力量?……,难道你不理解老夫的苦衷?”
  张佩纶硬着头皮说道:“问:是列强调停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李鸿章严肃:道:“正因为可能性太低,老夫才低声下气,亲自出面。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应该认死理,就应该锲而不舍。这是当年曾文正公所常说的话,他要做一头犟驴子。没有这种信念,他的湘军不说打败洪杨长毛,就是命也被灭了好几次。老夫也是坚持这一条,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如果你心里没有一个绳,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那何时能成事?”
  张纶想不到李鸿章说得这么严肃,连忙站起身来,低头道:“小婿受教。”
  李鸿章也想不张佩纶如此正规,自嘲地笑了笑,说道:“幼樵啊,老夫也不是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但要分场合分轻重,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需要集思广益或者乾纲独断。你知道老夫为什么主张清日战争不能打只能和吗?”
  张佩纶看着李鸿章,没有回答,因他知道李鸿章不需要他回答。
  果然,李鸿章说道:“昔日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东吴内部乱成一团,张昭等大臣都劝孙权投降,劝他早点投靠曹操以保证一辈子的平安和富贵。可孙权怎么说?天下人皆可以降,惟孤王不能降。你知道为什么吧?如今之势,老夫借用孙权这句话,天下人皆可战,惟我李鸿章不能战!”
  张佩纶虽然惊讶,但没有发出感叹,连话都不说,只是静等李鸿章继续往下说。
  对于张佩纶波澜不惊的表现,李鸿章很是欣慰,他歇了口气,说道:“外面的无知之辈说老夫是担心惊扰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哼,一个人六十岁固然可以庆祝,但也不能同一个国家的命运想比较,孰轻孰重还用说吗?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每十年就有一次,稀奇平常也就是图个热闹而已。而这种关系国家命运的战争却是难得一次,更何况国家真败了,她的生日搞的最热闹又有什么意思?……,呵呵,不过人家要这么说,老夫也默认,至少给了老夫一个台阶,给老夫树立了巴结太后的印象,事不可为时也为老夫留了一条后路。也许到时候慈禧太后会因为这个而放老夫一马。”
  张佩纶抬头看了李鸿章一眼。
  李鸿章笑道:“老夫嗦了这么多,你有点不耐烦了吧?”
  “小婿不敢。”
  “好吧,老夫知道你心里想听什么,言归正传。你说大清和日本开战的话,我们的胜算几何?”
  “五成,至少有四成把握。”
  李鸿章坐好身子,说道:“你还是很自信。这是大清和日本的一场国运之争,日本人已经将国家振兴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战之上。如果我们能有五成胜率,日本人也只有五成胜率,那你想想,他日本人真的会这么傻?他们会傻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国家前途来赌这五成胜率?如果是你,你会主动发起战争吗?不会!推己及人,日本也不会!他们至少是有了七成的胜率才会如此一搏的。”

(。。) 



正文 第176章 【李鸿章的计划】 字数:1071
  鸿章举起手掌转了几下,继续说道:“北洋军永远看到的那么光鲜,里面的情形我清楚。它是在夹缝中生长出来的,可以说是芶且偷生,没有多少战斗力。即使如此,朝廷还是有人忌惮它,想方设法要困死它。现在的军队不是以前,特别是海军,一年不改进一年就会落后,一年不买新军舰,一年就落后于世人。而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添置新舰添置新炮了。那个《风雨报》不是说了吗?日本人这几年是大肆买军舰、大肆买速射炮、大肆改装新火药。而我们的钱也就够吃点饭而已。”
  张佩纶自然知道北洋腐烂到了什么程度,问道:“我们必败?”
  “如果开战,我们必败!”李鸿章先肯定回答了女婿的提问,然后痛苦地说道,“如果全国同心,打败日本人还是有九成胜算。但你也知道,只要中日开战,基本上都是我北洋军单独面对处心积虑多年的日本豺狼。以一隅之力对整国之兵,安有胜算?”
  李鸿章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其实胜败是兵家常事,为将都有可能遇到胜利和惨败,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常胜将军。但老夫不同,老夫只能胜,不能败,败则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天下百姓不用口水淹死老夫,翁同等人也会踩死老夫,……,幼樵,你知道为什么惟老夫不能战、不能败呢?不仅仅是因为老夫怕承担不起这个天大的责任,而是关于社稷的倾覆。一旦我头脑热,将北洋军全部投入战场,跟日本人拼光了想想是什么后果!”
  张佩纶念了一句:“拼光了?那我们大清……”很快他额头上就流下了一串串汗珠。
  “是的。一旦我北军拼光了,京城门户大开,日人那个会战直隶平原的作战计划就会顺利实现。
  到那时我们不但把朝鲜掉而且山东、辽东、热河、直隶、河南等等地方全部被日军占领,如此一来中原尽失。有一句老话常说‘得中原得天下’,只要中原一失日本人就成了中国之主,朝廷只能偏于一隅。不是老夫自夸,如果日人连北洋军都吃下清国内就没有有能与日人一战的部队。没有了对手,日本人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慈禧和光绪他们固然可以退入蒙古草原,将中原拱手交给日人,而我们这些汉族儿郎只能在日人的铁蹄下芶延残喘。”
  张佩纶忍不道:“父亲说的也太严重了我四万万同胞到了那种危急时刻,也会奋起。当年洪杨长毛不也是横扫千军势不可挡吗?最后不也被我湘军、淮军杀得灰飞烟灭?《风雨报》上也说了,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大清国的人力、物力,所有人团结一致,一定能把那个地狭民穷的日本给打垮吗?”
  看来《风雨报》的影响还不小,张佩

(。。) 



正文 第177章 【战争脚步近了】 字数:3521
  鸿章举起一根手指道:“第一,他没有说出英国和沙是有矛盾,而且是仇敌,是那种不把对方消灭不心甘的仇恨。在欧洲的利益是这样,但远东的利益也是这样。沙俄的是就是英国的非,英国的非就是沙俄的是。二个国家在朝鲜都有巨大的利益,他们觊觎该处多年,都不会放弃。既然他们是敌对的双方,就有利用的可能。老夫现在放出了一份大礼,既然沙俄拒绝,老夫就试着送给英国。实在不行,老夫可以把礼包做大一点,他们实在没有拒绝的可能。否则,老夫再转送给沙俄。”
  “父亲这是在走钢丝啊,万一他们双方联合起来,那……。我们大清实在没有**他们西方列强的本钱。”
  历史上李鸿章**西方列强不成,反被列强**,特别是被沙俄**:每当日本要大举进攻前,沙俄就答应调停,到了战斗最危险 3ǔωω。cōm的时刻,沙俄就摆手不干了。
  几次差点让李大人气得吐血,但他还是锲而不舍地周旋在列强之间,甚至甘愿冒着不遵圣旨、私通敌国的风险命令他的亲信幕僚伍廷芳与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已次私下谈判以结束战事。
  将心比心地说一句,如果不考虑甲午战争的结局,李鸿章大人还是做了不少事的,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餐,再加忍辱负重。这种性格是他相交曾国藩统领淮军后逐步形成并强化的。这种优良品质成就了李鸿章,也在最后给李鸿章带来了一身的骂名。也许此时的他不是这么坚持,换上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甲午战争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李鸿章听了张纶的话,说道:“你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也正是老夫说的第二点。那就是那篇文章忽视了个人之间的交情。西方列强国与国之间没有公理可言,讲的只是利益。但私人之间还是有亲情、友情可言的,不少西方人还是讲信誉讲道理的。以前担任我北洋水师总教习的琅威理也算是一个言而有信的汉子。老夫在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位置上坐了二十四载,也结识了不少洋人朋友。这些人多少能帮老夫一点忙他们的影响力,能影响列强的一些政策走向。……,世上没有十拿十稳的事,什么事都需要努力去做才能成。老夫不能做一个开拓疆土的绝世勇将,就当一个修理破屋子的糊裱匠吧,大清这房子也只能哪里漏风哪里补了。”
  张佩纶深深鞠了一躬,说:“小婿明白父亲的苦心,一定帮父亲完成这难以完成的事。”
  历史上李鸿动了英国驻中国公使欧格讷格讷也积极向国内提建议请求英国政府调停中日之战,还建议英国舰队对日示威。这让疲于奔命的李鸿章李大人于黑暗的黎明中见到了一缕曙光。
  很可惜的是欧格讷的议最后被当时的英国相罗斯伯里否定了。这个坏李大人好事的家伙说道:“这是不合时宜的。我们不能削弱在东亚的海洋上具有能够成为防范俄国屏障的伟大力量的强国,不应该与之合。”
  1894年7月23,英国政府还照会日本政府:“此后中日两国开战时,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的运动”。这是直接向日本暗示,未来的战争只要不影响到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国不会进行干预。
  此照会让鸿章大人地外交努力再告失败。他转而又去乞求沙俄。接受沙俄地调戏。
  弱国外交在李大人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甲午战争中地李鸿章是投降派实在是有点冤枉他。但说李鸿章没有错误。那也是高抬他了。而且从后世地眼光看。他地战略思路并不能完全算错。毕竟当时地清朝政府太腐朽了。想让李鸿章一人来力挽狂澜不现实。
  但他不应该固执地寄希望于战争之外。寄希望于调停。他既然知道北洋军反正会输而西方列强不会允许日本独占中国他就应该两手都要硬:一手让手下地部队放心备战大打出手。
  既可以打击日本人地嚣张气焰又对列强显示中国人地决心。同时还能堵住朝廷内外地悠悠之口自己没有那么多骂名。北洋军奋战之后地失败还能让国人清醒——不变革真地不行了。另一手则不停地斡旋在列强之间续挥他地外交优势。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矛盾地表现:一方面他看不上自己地部队另一方面却高估了自己部队地战斗力。将李鸿章内心地想法通俗一点表达出来就
  知道我的部队不行,但也不至于不行到如此地步吧?
  八月一日中日宣战,九月十五日就丢掉了平壤,特别是十月二十六日几乎一夜之间就丢掉整个鸭绿江防线将战火引入中国本土,完全打乱了他的原有计划。
  此时的李鸿章问女婿道:“你说那些燃煤我们要不要接收?”
  “这事也很难办。他们造势的本事太大了,这么大的手笔。我们收吧,失了朝廷脸面,不收吧,我们又真的缺少优质燃煤。再说,这也是一大笔钱啊。”
  “呵呵,你怎么开始婆婆妈妈的了。”李鸿章说道,“作为一方豪杰啊,爽快点,收下!让他们送到天津来,他们既然存有捡桃子的心,肯定不仅仅是造势,他们一定还有后着。大家将朝鲜这塘水搅的越浑越好。”
  张佩纶问道:“难父亲是说他们也可能出兵?”
  李鸿章说道:“一块巴掌大地方竟然养了七八千部队,他们怎么活?老夫是看不透那个小青年到底是疯狂还是目光远大。如果他预测到有今天,那他实在……是妖孽。据朝鲜的情报,在元山北面的高原镇一带有说南方话的华人出现,头上没有辫子,老夫估计是他们。我们接收他们的煤炭也算是帮他们一个忙吧。”
  李鸿章虽然报很准确,但他还是不知道薛兴华还有一支舰队在智利。
  远在万里之外的薛兴自然不知道他的文章并没有改变李鸿章原定的战略思路,《风雨报》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增加了北洋军的一些战斗力而已。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意被这个老狐狸所洞悉。不过,总体来说薛兴华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要比原来的历史多消灭几个鬼子,他也感到值了。
  历史是顽强地坚持她原有轨道在前进着。
  几天之后,华收到了从上海转来的北洋水师愿意接收优质燃煤的信息。薛兴华委托陈长荣市长大肆向外公开租用运输船装载燃煤前往天津。当然,租用的运输船所拥有的吨位比运煤所需要的吨位大二倍左右,这些多出的吨位是为薛兴华做其他事的。
  想不陈长荣对此事异常热心,不但不嫌弃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还感谢薛兴华为他提供了报效母国的机会。他们几个官员一商量,干脆全包了。不但包了煤炭采购,还分摊了租船费用。薛兴华没有掏出一分钱还得到了运输船。
  但是,有一点也让薛兴华不安,就是他们太热心了。当陈长荣喜滋滋地向薛兴华报告他们十天之后一次性地用一支大型船队向天津运送六万吨优质燃煤时,薛兴华一下急了:自己想利用这个名目掩护军火和部队运送的计划不泡汤了吗?
  薛兴华多次暗示没效果,反而让陈长荣市长以为薛兴华不是真心想帮北洋水师,心里很是失望。被逼无法的薛兴华只好直言相告,这才让陈长荣老头子打消顾虑,按照薛兴华的要求每次运送二万吨,分三次运完。在这三次里,兴华军士兵也顺带运出一大批。
  五天之后,装载二万吨燃煤和二千名乔装打扮的士兵出了,马奎随船前进,担任那里的总指挥。此时,胡长石、徐一凡他们已经在高原镇立稳了脚跟,没有任何官府的人去查询,也没有朝鲜的军队去清剿。海上还有一千多士兵很快就会到达,军火也基本到齐。
  租用菲律宾的小岛也已经存放不了不少的燃煤、粮食和炮弹。
  就在薛兴华完全按照历史原有轨迹安排自己的远征朝鲜计划时,历史上事情如录像重播似地在《风雨报》上登载:
  1894年6月25日清政府驻朝官员连电李鸿章告急,水师提督丁汝昌也电李鸿章请求备战,李鸿章回电:“日虽增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6月27日,日本第二次遣韩部队抵朝鲜,清驻朝官员再次告急。被沙俄拒绝的李鸿章正准备去找英国公使。
  6月30日,丁汝昌再电李鸿章请调回在朝鲜的三艘军舰,集中海军的力量配合陆兵集结,然后与日决战。
  但在此关键时刻,沙俄公使喀西尼连忙派人给李鸿章撒下**汤,道:“日虽不允撤兵,但保证不先挑衅。”
  李鸿章就凭沙俄外交人员的一句话安抚丁汝昌:“日外部告俄使,在韩之兵如无他缘故,不先与华兵开仗。”
  【感谢订阅,战事即将展开】

(。。) 



正文 第178章 【发出命令】 字数:3612
  鸿章的意思用白话说出来就是:日本已经派使告诉在朝鲜的日本兵如果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不会主动打中**队,你丁汝昌就放心吧。
  7月2日,清驻朝官员又致电李鸿章:日“似将有大兵续至”,“叶军居牙(牙山),难接济”,“应迅派兵商船全载往鸭绿或平壤以待大举。
  若以牙军与续兵相持,衅端一成,即无归路”。李鸿章则回电说:“喀今午电俄京,甚切实。想此电到俄,或有办法。……,闻俄廷连日电驻东使,语气甚紧。”
  清朝官员的情报是:日本又在大举增兵,叶志超的部队成了孤军(牙山在汉城的南面,而汉城在叶志超的背后),很难救济。应该现在就派兵船或商船将叶志超的部队运到鸭绿江或着平壤那边去,以准备将来的大战。如果让叶志超的部队在牙山和日本人打,他们就没有撤退之路了。李大人赶紧想办法吧。
  李大人则回电道:“不要急,沙俄大使已经用焦急的口气电报给他们的莫斯科了。我老李认为只要这个电报一到那里,莫斯科就会拿出办法来。……,听说沙俄的公使接连给日本报,催促很紧,事情估计有转机。”
  当然,李大人并是耍嘴巴功夫,他还真的忙得脚不着地,心里也不希望自己的军队出事。可惜沙俄的公使在骗他,英国的公使却只能等待国内的批准。
  对于往来电报的“泄密”,李人还真没心思管,他现在有一种世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心头时时泛起一阵自己的好心不被人理解的辛酸。
  薛兴华对这固执的老头还真是没办法,九头牛都拉不转,依然我行我素。他只能大大地长叹一声:“李老头,李老头怎么就这么固执呢?我的《风雨报》把你批成这样,你还如此执着地追求你的‘真理’,哎。”
  最后薛兴华想通了,虽理解那个老头:“至少老头能让历史不出现大的偏差,有利于我展现自己的英明神武。”
  但,历史却偏偏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七月十七日薛兴华收到上海转来自朝鲜情报人员来的电报。电报说昨日日本驻朝鲜特命全权公使大鸟向朝鲜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政府废除与大清国的藩属关系“令清军退出境外”,并限令朝鲜政府在七月十九日夜12时前答复该通牒。
  对于这条情报。华真有点抓狂地感觉:出最后通牒地时候比历史上提前四天。但限令答复时间却只提前三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