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党的伪国大。“该让的我都让了”,周恩来曾这样对马歇尔说。我看到他当时的表情
很冷静,那是决心下定之后的冷静。就连马歇尔也承认,伪国大的召开标志谈判破裂的
大局已定,不得不表示他将为中共人员撤回延安提供交通工具。
在我侧面的接触和观察中,马歇尔要比司徒雷登好一些。他虽然偏向国民党,但也
做了一点调停工作。比如蒋介石派30万大军将我中原军区的6万部队分割包围成品字形,
意在歼灭。周恩来心急火燎,由重庆一飞到南京,立刻带我们去找马歇尔,要求军事3
人小组马上去宣化店进行调停。马歇尔同意了,国民党就不好再反驳。
我对马歇尔有一点点儿好感,主要还在于他最后一次讲话。他总的来说是支持国民
党,反对共产党,但他对周恩来个人的印象非常好,显出一种由衷的钦佩。记得1946年
11月1J6日,也就是伪国大召开的第二天上午,周恩来走访马歇尔,实际上就是告辞。
马歇尔表示愿为我们提供撤回延安的交通工具。出于礼节,他也和我们工作人员道别。
这时,他用一种真诚的表情说:“谈判破裂我很遗憾。国民党所有高级将领,包括蒋介
石,都不是周恩来的谈判对手。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我认为国民党找不出像周这样精明,
这样学识渊博,这么坚韧强硬的人来。”
当天下午,周恩来在梅园新村举行了告别性的记者招待会;17日下午又接受了《新
民报》总编辑曹仲英和采访部主任浦熙修的访问。
周恩来回答记者提问时,讲过“有朝一日国民党打不下去了,极可能提出再谈判。
但那时形势变了,谈判的形式和内容也将变,将不同于过去了。”“政治协商的对象和
联合政府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也必然将有所变化。”
这种公开场合上讲的含蓄的话,我一下子还不可能全部理解。
飞返延安的前一天,撤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我去向周恩来报告。
他坐在办公室里,左手插在腋下,右手扶着额头。这些天他昼夜工作,六七十个小
时,其间只是偶尔这样坐着打个盹。我屏住呼吸,悄悄往出退。
“何树英,”周恩来头也不抬地叫住我,“有事吗?”
“没有。东西和文件都收拾完了,明天走没问题。”我小声说,“周副主席,你就
睡一会儿吧。”
周恩来缓缓放下手,望住我;眼里网了红丝,却仍然炯炯地光彩照人。
“谈判破裂,全面内战开始。”周恩来问:“小何,说说你对形势是怎么看的?”
“有毛主席领导,我们肯定可以打败蒋该死!”
周恩来轻轻点头,带了沉思的表情:“大革命失败后,1931年我离开上海,那时心
里一片茫然,不知何时才能回来?这一次不同了,我相信,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战场
上就会有个分晓。”
我用力点头:“他是找死!”
周恩来笑了:“见分晓,还不等于消灭他。我估计,彻底消灭他还要三到五年。不
过,他的失败是肯定的。”这时,周恩来的神情起了变化;凝重庄严,又含了一丝讥嘲:
“蒋介石看错了形势哟!这一错,历史就变了。他不打,大家可以民主建国。他这一打,
就没有他的份了。”
我想起几乎每个记者都问过的问题:“以后还会谈判吗?”
“会谈判。”周思来肯定地说,神色变得冷峻,“但那时的谈判同现在就完全不同
了,不是我们一让再让,而是要求他们照我们的条件办。一切反动派和封建法西斯分子,
政治协商的对象不会再有他们,联合政府也不会有他们,他们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对
象!”
第二天,也就是1946年11月19日,我们跟随周恩来,乘美军专机飞返延安。两年后,
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再不是我们一让再让,
而是要求他们照我们的条件办。其中,第八项条件是: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
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受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全面内战开始,不是国民党就是共产党,这才是通常人们所讲的“两种命运”的大
决战。而我们共产党所争取的“两种命运”又不同。首先争取的第一种“命运”是“大
家民主建国”。历史证明走不通。于是有了第二种命运,就是建立起以中国共产党为首,
联合其他民主党派,对反动派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说,这是历史的选择。
当张治中将军率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到达北京,周恩来设宴招待他们时,看到国
民党代表一个个心事重重,沮丧尴尬的样子,我耳畔便又响起了周恩来的声音:“他不
打,大家可以民主建国。他这一打,就没有他的份了……”也就是说,必然导致人民民
主专政。
这才是真正英明的预见预言。绝非欺人欺世的占龟卜势,也非耸人听闻的特异功能,
甚至也不同于“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地球最终要毁灭”这类有着非凡魄力、非凡想
象力的虽然正确但充满理性的遥远而末得证实的预见预言。周恩来的预见预言是真正闪
烁着伟大思想家的智慧的光芒。
人的一生都少不了说几句“预见预言”,哪怕是为了表达某种信念或诅咒。比如撤
离南京时,多数人都郑重讲过:“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的!”电影里也是这样演的,但是
没有谁像周恩来那样具体、细致、准确地预见其过程和结果。
周恩来的预见预言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的基础上,是掌握了大量事实之后,通过科学智慧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
1941年12月13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预言:“太平洋战争将是长
期的。初期还会有若干挫败,也许会丧失若干岛屿、某些土地以及某些交通线……解决
日本以海军为主,空军陆军只能为辅;英美今天还不能,且不宜对日立即采取攻势,而
须先巩固南太平洋圈内要塞的守卫。必须以持久的消耗战和太平洋上联合的力量打击他,
才能制他于最后的死命。必须记着,生产能力是决定现代战争的主要因素。”
这是周思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5天后所写的文章。此后战争的整个进程完全如周恩
来预言的那样一步一步地展开。70年代我看日本拍摄的影本“啊,海军”,其反映的太
平洋战争的过程,也完全与周思来的预见相吻合!若没有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民
族、地理、历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丰富知识,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预言的。
1949年,周思来检查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时,站在***城楼上鸟瞰当时成十字形
的“广场”,对北京市的负责同志们预言:“我们这么大个国家,***城楼这么雄伟,
将来一定要配上个大广场;周围的规划要从长计议。我看东面可以建一座历史博物馆,
西面可以建个大剧场,作为人民聚会议政的地方……”
10年后,经人大代表及专家们讨论、研究、设计、建设的***广场完全与周恩来
建国时的设想不谋而合,只不过这个“大剧场”的名称叫了“人民大会堂”。
有时,周恩来的预见颇有些“神”,若被算命先生拿去肯定要大作文章。话虽如此,
这些预见确实证明了周恩来观察事物之细,知火之深,深诺事物发展的规律。
那是1957年春末,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华访问,日程包括游
览杭州。周恩来提前一天到杭州,准备迎接。
早晨起来,我们工作人员陪他散步,走到一座寺庙前。周恩来朝着庙顶注目片刻,
忽发一声感慨:“再过几年就不会有人来抽签了。”
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从我个人跟随周恩来十几年的体会,他不信神,不信命,并
且竭力在领导全民族走向科学。但是,在他破除迷信时,不能不遇到一个现实问题,就
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几干年来都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既要破除迷信又要保护民族文化,
既要同宗教的反科学性作斗争又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在把握和处
理上,政策性是很强的。1957年春末是处于一个微妙的时刻,富有政治生活经验又处于
权力最高层的周恩来当然很清楚地感觉到那风暴到来之前的动荡。他一边感慨一边侧过
脸,望住站他旁边的外事秘书马列,问:“你有什么心愿没有?”
马列挠挠头,说:“今年我的大孩子要考中学,我希望他能考上个重点中学。”
周恩来目光一扫,天还很早、四周围人迹渺渺。他忽然发笑,朝庙里指指:“那你
进去抽个签看看。”
马列也笑了,只当是开玩笑,果真进了庙。工夫不大,拿着签符出来了,是半尺来
长的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卦词,嘟哝着:“这写的什么东西啊?看不懂。”
周恩来刚接过签符,就轻轻“哎呀”一声,说:“糟糕,是下下签。”
马列皱着眉头抱怨:“老和尚刚睡醒,迷离迷糊,见我不烧香不拜佛,上去就摇卦
签,他不高兴,准是咒我呢。”
周思来一句句地解释那4句卦词:“这是说你办事不顺,万事难如意,还要倒个大
霉。”接着摇摇头,笑道:“马列,你要遇上不吉祥的事呢。”
大家哄笑一番,并没放在心上。
结果,马列的大孩子如他所愿考上了重点中学北京8中。他高兴得很,那个卦签简
直是胡扯淡。可是,没等他笑够,他的爱人林颖就被打成了右派,从行政12级降成14级,
开除党籍,调离纺织部,下放到保定化纤厂去工作。
这种一连串的倒霉事叫贺老总一说就简单了。
贺龙曾对廖汉生等将军说:“运气这个东西就是怪,你们说有没有?我看是有点。
运气来了,牌坊也挡不住;运气要是走了,牛也拖不回来。”
其实,贺龙所讲的“运气”,是指一种客观规律性,而规律这个东西,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
周思来听说林颖被打成右派,并没立即找马列谈话,也决没因此“株连”马列。只
是后来聊天时,随便说几句:“都是工作上的事,不要背包袱。其实林颖同志就是娇骄
二字,是个阳性人,有啥说啥,心里不藏事。”
周恩来这个评价与组织部对林颖的结论相距甚远,这是因为周思来讲的都是实话,
而非政治上的风头话。
林颖确实是冤枉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是错划了。她不过就是坦荡直率,敢讲真话
而已。周恩来了解这种同志,是“阳性人”,不是阴面人。
我个人常想,卦签的事周恩来也许是说签巧合,但也不排除他知人知形势的一种预
感。
当时中国共产党内,要求反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许多中央的领导同志甚至讲,不
研究反右的问题不参加会。在这种形势下,周思来料定反右运动势在必行,运动一旦起
来,不可能四平八稳,历史的经验没有不误伤人的,特别是那些“阳性人”容易受到伤
害。
周恩来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党内可说是最强的。他不可能去插手一级组织的工作为林
颖解脱,但也绝不因此对马列有成见,在生活上,比过去更关心马列,常问候一下他爱
人和家中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在表明他的态度。
讲这些小事上的预见预言,是为了引出我要讲的周恩来的第三个预见预言。这个预
见预言已经完全被今天的事实所证明。
那还是吃“精神食粮”的年代,社会风气好,群众热情高,但吃面要面票,吃肉要
肉票,吃蛋要蛋票,广大农村还为温饱问题发愁。
不过,还有比我们更愁的。比如“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反对修
正主义最激烈,国家也最穷;过去依赖苏联吃饭,这时依赖中国吃饭。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科列加又来访问了,说白了就是要援助。当时要
援助要得最厉害的就是越南和阿尔巴尼亚,而且给少了不行,动不动就闹“脾气”,惯
出毛病了。
那几天周恩来心情很不好。老百姓只知道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知上
面有争吵。双方谈得不好,阿尔巴尼亚不理解我们也很困难。后来,总理决定带科列加
去大寨参观,意思是叫他们看看我们的农民是怎样一种精神,怎样一种奋斗。科列加去
看了,说了许多赞誉的话,但东西一样不少要。
送走科列加后,周恩来心情沉重。当时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等场合,接连讲过几次:我们当前一切的考虑都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展生产力,
二是如何坚持马列主义,顺利地过渡到共产主义。
周恩来对此是赞同的。他在送走科列加后说:“搞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有两条路线
的斗争,在经济上同样存在着两条路线。阿尔巴尼亚在经济上只会依赖我们,他这样的
社会主义是搞不成的。迟早是要垮的。
赫鲁晓夫下台后,周恩来曾寄希望于新领导班子。到莫斯科去了一趟,失望了。回
国后,他作过一次形势报告,对阿尔巴尼亚、东欧乃至苏联今后的发展作了具体详细的
预测预言。
早在苏共22大召开时,毛泽东曾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讲:“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至此
已经登峰造极,恶贯满盈,从此要往下走,走向他的反面。”这个预见被证实了,不到
三年赫鲁晓夫下台。
1964年10月19日上午,周恩来在国务院礼堂作报告,讲赫鲁晓夫下台,不讲垮台。
他说:“娃娃们议论纷纷,垮台跟下台有什么区别?”周恩来解释了区别。一个赫鲁晓
夫下台了,但其思想、路线、政策并没变。最后变不变还要看。所以讲下台不讲垮台。
去过莫斯科,证实赫鲁晓夫是下台,而非垮台。周恩来在分析赫鲁晓夫的假马克思
主义时,有段话给我印象很深。许多人都作了笔记:“(他们)连资本主义也不如。阿朱
别依(赫鲁晓夫女婿)去访问西德,据说他访美访法访西德,主席团不同意时,赫就让他
当《消息报》主编,一步登天。赫鲁晓夫任人唯亲,搞封建家族主义,连蒋介石都不如。
蒋介石培养蒋经国,花30年功夫,还要照顾部下,照顾影响,赫鲁晓夫什么也不顾。阿
朱别依在美国替赫鲁晓夫开道,到法国道没开好,又到西德。甚至连乌布利希有癌症都
说出来。西德来访华的人跟我们讲,阿朱别依在西德说:西德打中国,我们让道,让我
们共同防止黄祸……”
周恩来接下来进一步预言东欧各国及苏联。他的预言并非出于某种信念而预言一个
结局,而是具体地预言出了他们的演变过程。当时国内外不少人预言“坚持社会主义的
重担最终将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苏联帝国最终将瓦解”。但没有谁像周
恩来这样以其惊人的知识、阅历、对规律的深刻认识而作出如此具体、鲜明、准确的预
见和预言。按一些老同志当时所作记录,话大致是这样讲的:
赫鲁晓夫下台以后,我们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新领导,现在看来不行。他们仍然坚持
赫鲁晓夫主义,政策没有变……仍然是“两霸合作”,仍然是“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但这只是苏联的一厢情愿,美国能同意存在两霸吗?……
他们搞的和平过渡,不革命,本质是和平演变。莫斯科的美国生活比美国人的美国
生活更加美国化。演原子战争的影片美国怕引起国内恐慌,不让在国内演;苏联不仅演
自己的,还演美国的,瓦解自己。苏联是精神上先垮了,毫无中国人的敢于承担责任的
这个英雄气概。麦克纳马拉都明白地讲:“炸了中国的原子基地,炸不了中国科学家的
知识;炸了中国的物质,炸不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苏联讲和平竞赛,其实是使美国和平垄断。他们伸手向美国要贷款,美国想从中控
制,就要看苏联投降不投降。美国人手里拿着钱讲条件,引诱你一步一步照他说的办,
可是苏联还答复可以试一试……
美国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苏联跟着要东欧资产阶级化。先露骨地出卖西柏林,能
出卖西柏林就可以出卖东德,进而出卖整个东欧,最终必然是出卖苏联的所有革命成
果……一切谈判,无条件是鬼话,谈来谈去就是出卖,最多谈出个出卖条件……
搞经济要争取外援,但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阿尔巴尼亚是依赖经济,我们总劝
他自力更生,他总想靠在中国身上。在经济方面,也有两条路线的国家。社会主义同资
本主义的斗争决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经济上的。政治经济都有斗争。象阿尔巴尼亚这
样,经济上不行,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苏联的经济很僵化,停滞不前,民族矛盾复杂……最终是要出大乱子。
当然,总理在分析和作出预言时,讲的话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色。
但他抓住了经济和精神这两条;抓住了从柏林问题到东德到整个东欧这个过程;抓住了
苏联存在的复杂的民族矛盾问题,所以基本与后来发生的变化相吻合。
毛泽东和当时我们的党中央也看到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病,想探索一条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路。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改为农轻重的顺序;又树了两个榜样:工业学大庆,农业
学大寨。但最终没有解决问题。可以说是失败的。
是邓小平解决了这个问题。从60年代初提出“我们当前一切的考虑都围绕着两个问
题:一是如何发展生产力,二是如何坚持马列主义,顺利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到改革
开放,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中国的经济终于开始腾飞。在当前国际政治
形势下,在“6·4”事件前后,人民和历史能够再次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如果只是清谈马列主义教条,是无法避免发生苏联和阿尔巴尼亚
那样的后果。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改变中国命运,改变中国历史的巨人。我相信,这
是全民族的共识。
四、遇险履险
周恩来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