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 >

第3章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第3章

小说: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雪终于迷蒙住视线,他才转过身,看着车前黑漆棺材,那里躺着他的祖父,那是会讲故事的祖父。如今他们历时一个半月,从大雪纷飞,走到柳芽初上,才能把祖父送到他安歇的地方。

曹腾老家沛国谯郡忙碌异常,由官府协助曹氏家族,将曹腾出资修建的墓穴抓紧完工,再在墓穴旁边设立供曹腾守丧用的七八间草屋,包括生活用具,全部准备好了,只等曹腾棺椁回乡。工人连夜打磨石栏杆,雕刻墓穴墙壁画像砖,并从别处移来苍松翠柏,赶造出一处看上去很是体面的诸侯墓地。轻松翠柏,守墓石马石虎,祭祀用的风雨亭,样样俱全。

曹腾去世,“五侯”势力迅速扩大,党羽遍及朝野内外。官员委任、罢免,百姓加租减息、赈灾放粮,都成了他们贪污的好渠道。

刘志一直在想曹嵩跪地说的那五个字,辗转反侧,权衡再三。会当领导的人是不会把任何一方势力彻底清除的。可他这么多年一直打压士大夫在朝中不是什么秘密。就是因为李固等人当初不同意立他为帝。当初的王位竞争者清河王刘蒜早已自杀身亡,一直管束他的梁冀也被扳倒,庞大的帝国总不能任由三五个太监掌控。曹腾的建议好是好,可拿什么收拢人心?总得找个由头。

公元160年正月末,刘志以安抚被梁冀打压的士大夫为借口,下诏大赦天下,寻找李固后人。太监们也希望让满朝文武觉得他们比梁冀要开明,便同意刘志此举。士大夫们受到极大鼓舞,连冤死的李固都被皇帝安抚,何况其他人等?

皇帝终于觉醒,士大夫们松了口气。

躺在棺木中的曹腾,也许听到了从洛阳出发的二百匹快马将寻找李固后人的诏书送达沿途驿站的声音。曹腾当年推荐了李固,又眼看着他蒙冤入狱,身首异处,却爱莫能助。如今一句遗言竟然为他雪耻。如果他们俩泉下有知,满可以流着热泪对饮数杯。

落叶归根,人老归土。曹操随同父亲扶着曹腾的棺椁,历经一个多月,终于回到故乡谯郡。

古人对故乡的眷恋,胜过对爱人的思慕。

生于此,归于此。

曹腾的棺椁回到谯郡,地方官府临时凑齐数百人,为曹腾举行入土仪式。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时年三十二岁的曹嵩,正值青年,开始三年守丧时光。曹嵩在墓地边新修的草屋住下来,只留两个小厮在身边。守丧向来是读书的好时候,带回的书简派上用场。

刘志启用士大夫计划进行得轰轰烈烈,可一时还真不知道该启用谁,那就提拔重用曹腾举荐过的人。刘志首先想起那个被曹腾推荐、又诬告过他的种暠。一纸诏书把他从边远的益州调到洛阳任大司农。皇帝告诉他,曹腾当年受到他的诬告,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替他说好话,表扬他。种暠接过皇帝递来的印绶,不禁双眼发热。

延熹四年(公元167年),皇帝又升任种暠成为司徒。以孝和信立身扬名的他终于想要还昔日的举荐人曹腾一个公道,在朝会上毫不掩饰地对同僚说:我今天能登上三公之位,主要是曹太仆(曹腾)的功劳。

曹腾的成功证明,太监一样可以受人敬仰。如果要给曹腾拟一道墓志铭,可以这样写:爱贤之人,贤自爱之。

尴尬身世岂容羞

曹嵩和两个仆人生活在曹腾墓旁,家里事务暂时托付给兄长们处理。曹操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生怕他扰乱墓地清净,就将他和继母安顿在曹庄。

京都洛阳高官云集,没有人把太监跟太监的养子养孙们放在眼里,再大的太监也是个奴才。在谯郡可就不同了,曹家是大户,在京城都有份儿的官宦人家,曹嵩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侯爷,贫民百姓自然当曹家是“高干”,小觑不得。可这只是有等级观念的成人们的态度,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们,恐怕未必。

曹嵩守丧,过着如同清修徒的生活,不能有笑容,不能吃荤菜,不能有宾客来往,不能和妻子同房。每天必须早晚在曹腾坟前点三炷香,上两顿饭,并且祷祝,跪拜一阵后,还得等会儿,把饭和碗都收回去,作为下一顿自己的食物,要给父亲重做新的。

曹庄和曹腾墓地所在守孝之地大约相隔半个时辰的步行路程。曹嵩此间可以回家,比如看看孩子和妻子,问问家中诸事,顺便拿些粮食和油盐。

从洛阳到谯郡,从都市到乡村,使得曹操的生活轨迹发生重大转变。这段时间的曹操以“放养”为主,不再有奴仆围着他转的情景。一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在家,其他时间一律见不到他的踪影。

六岁的曹操来到谯郡农村广阔天地,突然间有了很多伙伴,有三个叔祖父家的孙子和以曹洪为首的七八个小男孩,整天玩闹在一起。还时常去姑祖母(曹腾唯一的姐姐,嫁给夏侯家)家,初识表兄弟夏侯渊、夏侯惇等。

阳春三月,田里的麦苗起身,深绿的麦叶衬托着浅绿色麦秆,在阳光下绿油油地耀眼。小麦秆像是被小嘴巴吹了气,一根根麦秆都鼓起一个个小包,在春风中摇曳着。野草夹杂着黄的、红的、白的小花暖暖地绽放着。

曹操最喜欢跟着孩子们在麦田间的田埂上猛跑,喜欢隔着麦田追击、拦截和阻击。这其中大多数孩子和他们的子孙,日后都跟随曹操走上了统一帝国的战场。

一年下来,曹操的口音已经褪尽洛阳官话味道,一口地道的谯郡方言,说每句话的末尾音调都上扬。穿着、动作、身形也逐渐跟村民的孩子们相同,脸上、手上、衣服上不时有泥污、绽线、破洞,头发披在脑后。刚开始,曹操和玩伴们只是掏麻雀、捉蟋蟀,晚上掏鸟窝,夏天舀干池塘里的水抓鱼。渐渐地痴迷于跟在稍大的少年们后面走村窜屋,遇到问死吊丧,结婚迁居这样的红白喜事,他们更是有事帮闹,无事帮闲。少儿的懵懂与热情,必须隔三岔五找谁打上一架,生活才有滋味。见谁不顺眼上去就骂,遇到不平事挥拳踢脚……惹得邻村的男孩见了他们就躲,猫狗听到他们的声音就提前跑开。

由于曹嵩没条件管,邹氏不敢管,曹操如同五月蒿草般放纵地生长。一举手一投足,充满野性。谯郡属沛国都城,数百年来的富庶之邦,有着令曹操感到新鲜的事物。谯郡是平原,粮食丰产,是南北有名的牲口集散地,又是皮货之乡。田野间、栅栏内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猪狗,还有超过四个品种的鹿,一来可以做成肉制品,二来皮子用途广泛。最令曹操难忘的是跟同伴们骑驯鹿时的样子。鹿群奔跑在原野上,加上几朵祥云,好似身在云端。

除了畜牧业,还有令曹操震惊的是故乡的泡桐树,一到花开季节,房前屋后,道路旁,水沟边,到处开遍紫色的花,香气弥漫得到处都是,连天空都被染成了紫色,仿佛是天地间举办盛大的花开庆典!

那花,一直开,一直开,开到天那边。曹操在田野里奔跑,跑过紫色的花树下,又跑过白芍花开,于飞雪中迎来新的一岁。

公元161年正月,当曹嵩从墓地回到曹庄,竟然没能从十来个大小不同的男孩子中认出儿子。还是曹操一声叫唤,曹嵩走上前蹲下身,为他整理被汗水贴在额头的乱发时,怒气横生。分别一年,且不论他吃些什么,过得怎样,就凭让曹操蜕变成一个彻头彻尾、野性十足的小男孩,曹嵩也不肯原谅续弦邹氏。

邹氏不想成为人皆憎恨的继母,没曾想遭到丈夫怨恨。曹嵩临别时只冷冷地留下一句话:十五一过,就送阿瞒去学堂。

东汉的贵族或官宦子弟,六岁开始学习生活规范、称呼、礼仪、洒扫、应对、进退等一系列复杂严格的基础知识。曹嵩决定送他去当地口碑甚好的卞家学堂,至少不让他继续野下去,还能学些礼仪。

卞先生名泽,字仲开,世代说唱,人到中年嗓音毁坏,开个学堂谋生。他那极富说唱情趣的神态和动作,不仅表现在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时,教知识也是如此,很令爱听故事的曹操和孩子们着迷。

谯郡可不是洛阳的金乌巷,人们对曹腾尊敬,从不在曹家人面前说起“太监”、“宦官”等敏感字眼。但曹操入学没几天,当他跟其他小男孩一样,站在茅房里撒尿时,为首的男孩钵子抱住曹操撩起他的袍子,拽住他的小鸡鸡,大喊“太监老公的孙子安了个假鸡鸡”。

曹操大叫着一把推开他,他便跑到茅房外面继续喊叫说笑。曹操顺手操起一根棍子,冲出去对着钵子的后脑勺猛打,结果打得他颅骨裂缝。曹嵩被人叫去,先把钵子送到华佗的祖父开的医馆治疗。后来赔了钵子家两千八百钱,三石粟米才算了事。

这是曹操第一次让曹嵩花血本,并且落下病根。只要一听到曹操闯祸,他的胃就疼痛难忍,焦躁不安,并且从此伴随终身。

曹嵩不敢送曹操去上学,免得他再闯祸。同时很为他那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感到担忧。受到羞辱后的曹操,简直如同一只小刺猬,动不动就会跟刺猬一样竖起针刺。不把他带到身边管束,恐怕耽误对他的教养。曹操先是死活不肯,迫不得已到了墓地,只花了半个时辰熟悉环境,便把这当成了游乐场,一会儿骑上石马背做驰骋状,一会儿要爬到石人的肩膀上坐着。死气沉沉的墓地传来曹嵩的责备和埋怨,倒有了几分生机。

守墓岁月相当无聊,对死者的悼念已经成为依伴。曹嵩从洛阳带回来的竹简已经看得差不多,对仕途的担忧,如同柳芽初发越来越大。

二、放养之子

任何伟大人物的诞生,似乎都缺少不了乡村岁月或苦难经历。祖父去世,父亲曹嵩为了给祖父守丧,辞职回乡,同时也将年幼的曹操从繁华的京都洛阳带进人生第一家园——大自然。谯郡的乡村气息给了他无尽滋养,也培养了他无穷的想象力。这段乡村生活的经历,给曹操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天性顽劣的曹操,成为学堂拒收的孩子,作为学院派的父亲曹嵩,满口“之乎者也”的经学院博士,如何教育“野得不成样子”的顽童?

神仙难办父教子

曹腾突然去世,对曹嵩的打击可想而之。他的经学院博士位置已经有人顶替。三年孝期结束后,谁还记得他?

七岁的曹操,很快就熟悉了周围村庄的孩子们,只有一日两餐和睡觉的时间在家,其他时候都在村庄的某个地方跟孩子们疯耍。当曹嵩除了吃饭时间怎么也找不到曹操时,才知道冤枉了邹氏。

大约又这样过了半年,曹操已经野得不像样子。曹嵩担忧,要是回不了洛阳,把他的教育荒废了怎么办?

在灶膛里忙碌得锅灰粘在额头的奴仆阿才,当初被曹腾买给曹操当小厮,就因为看中他的目光如小狗般忠诚。他见曹嵩烦恼,便献上一计:老爷您是大博士,比卞先生强多了,还不如您教阿瞒认字。

曹嵩身为经学博士,将要启蒙顽劣不羁的曹操,可不像他想象得那样十拿九稳。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他肯定不知道一句俗话“宁当大学教授,不当顽童头头”。

为了给曹操收心,曹嵩先让他学会祭祀礼仪。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谓孝矣。”

曹嵩给曹腾“祭饭”,一日两餐,四季不缺。曹操问曹嵩,如果一顿不祭,埋在墓中的祖父会不会真饿着?

曹嵩的回答是肯定。

曹操生日那天早晨,父子一起跪下,曹嵩告慰曹腾,由他亲自教曹操读书。农历七月十八,曹腾墓地旁边的守墓草庐内,只有一个先生和一个学生的私家父子学堂就此开学。还有周边村庄里七八个男孩好奇地躲在茅屋拐角处“观礼”。

学堂虽小,礼不可废。一定要有个规范的开学仪式。曹嵩带着曹操洗手拈香,来到屋外场上。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父子在举行一个奇怪的仪式。

父子俩跪好,几个跪拜礼毕,曹操问:父亲,为什么要跪拜天地?

因为天地是我们的父母。

曹操对曹嵩的解释鄙夷、怀疑地发笑。偷看的孩子们也发出哧哧的笑声。

曹嵩再次庄重解释:圣人云,没有天上的阳光,地上万物就不会生长。没有地上的泥土,万物就失去附着。

曹操诡辩:那,我要是喊天地父亲母亲,他们能答应吗?

曹嵩摇头:大德无言,厚德载物。作为天地的子女,应该修成和他们相同的本性。

曹操对曹嵩“学院派”的解释根本不买账,也不能理解,又是一阵顽童般地大笑。笑声感染了拐角处的孩子们,也跟着一起笑。

这是在曹腾的墓地,怎么能笑出声?曹嵩厌烦曹操的不尊表现,这一年半来真是把他给散漫坏了。跟在金乌巷判若两孩,没有规矩,缺少教养。

皇帝是太学名誉总长,曹嵩自然就是皇帝门生。

曹嵩看看太阳,再看看左右,大致找出洛阳的方向。带着曹操磕头,口中念念有词:启奏皇帝陛下,今有学生曹巨高率学生曹吉利,向陛下行入学礼。

二人起身,曹操禁不住又问:父亲,为什么要跪拜皇帝?

曹嵩一边掸去袍子上的灰尘,一边说:因为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土地,你我都是皇帝的子民。

曹操担心又纳闷:天地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又是皇帝的子民,那您还是我的父亲吗?

曹嵩带着曹操边说边回到屋内:当然是。

曹操皱眉跟在曹嵩后面回到屋内,曹嵩端坐在席子上,曹操跪拜曹嵩,既是父亲又是先生。

礼毕,挤在轩窗下面偷看的孩子们,见曹嵩和曹操对面双腿盘坐在席子上,俨然大小两尊坐佛,忍不住掩口发笑。

曹操扭头看见了屋外的玩伴,目光飞了出去。

曹嵩拍拍几案:不要心不在焉,要心神合一。

曹操收回目光,正坐对着曹嵩。

曹嵩说:首先从你的名字学起。你对别人自称时,是亲朋好友,就只需要说你的大名“瞒”,对外人和一般人需要自称你的字“吉利”。如果是公文运用,或者是公开场合,自报姓名时要将姓和字连在一起,称呼自己为“曹吉利”。外人称呼你时,是家人就可以叫你的大名“瞒”,朋友和关系好的人称你的字“吉利”,一般社会人等,称你的全名“曹吉利”。

曹操双手挠头,面带迷惑:哎呀,真乱,无论见到谁,都介绍我是阿瞒不就行了?

曹嵩解释道:阿瞒是你的乳名,只有家人能叫。自称和称呼别人都要按照规矩,否则让人认为你没有教养。

曹操摇头:可是父亲,我根本记不住。

曹嵩不理曹操:记不住也要记。称呼很重要,选择合适的称呼,不光是对别人的尊敬,还能体现自我修养……

曹操窗下竖起了一只小棍上绑着的蚂蚱,眼珠一转,忽然捂着小腹:父亲……

曹嵩纠正:在课堂上,应该叫先生。

曹操只好重说:先生,我要小便。

曹嵩气得把桌上的竹简一推:真麻烦。

曹嵩自顾叹息:嗨,真是夫不教妻,父不教子。

曹操并未小便,而是直接跟着玩伴跑远了。等曹嵩明白过来去追时,他们早已跑过农田,跑进村庄不见身影。

曹嵩只得恨恨地回到草庐,将竹简拿起来重重一扔,怒骂起来。

父子第一堂课就这样草草收场。

曹嵩出身“科班”。如世人评价,只要从太学学成的诸生,才学很高,满腹经纶。不用使劲嗅,就能闻出一股“太学味”。不过,在曹操的启蒙教育问题上摔了个“满嘴泥”。

童年教育和成年教育,完全属于两个范畴。满腹经纶的经学院博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教育好儿子。七岁的曹操成了没学校敢收、没先生能教得了的顽童。

且看“庸人”怎出招

曹嵩满心希望地想要给曹操上课,却收效甚微,除了讲的故事能记住之外,想要他学习知识,不太可能。

让曹操练习写毛笔字,却弄得到处是墨汁;学刻竹简,却弄伤了手指;学着磨墨,却摆出武枪耍棒的姿势。再就是使劲磨不知道添加水,将墨汁磨成干糊糊。

对于曹操的教育,曹嵩深感心无余力不足。为了曹操的未来,必须回洛阳。可是,洛阳虽在人间,恨无登天梯相连。

要是曹腾生前能多点时间跟曹嵩相处,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忧和不安。他并不了解这个长得圆圆的不倒翁一样的庸人模样的养子,比他想象的有头脑,有意志。

对于曹嵩资质尚浅,如何修炼得城府深厚?套用一句时话:那得看看他是在谁身边长大的。

也许是老天爷刻意安排,给了外愚内智的曹嵩一个机会。

西北边陲正在打仗,边民损失惨重。曹嵩觉得奇怪,虽然朝中太监、士大夫、外戚换了一茬又一茬,相互杀红了眼,可都是些朝廷内部矛盾,对于周边疆土的设防和打击能力,仍然被四周少数民族别有用心者所忌惮。过去在洛阳,每年春秋时节,就能看到洛阳街头大批的穿着奇装异服的外民族使节带着马队和车队,带来供奉和土特产,一是为了朝觐圣上,二是为了联络和汉民族的感情,三是能从汉朝得到大批的赏赐回去。怎么这次败得这么严重?曹嵩在经学院时听同事议论过太监克扣边关军饷,掣肘边关将领。

曹嵩觉得事态严重,这必将影响到大汉边防,影响到国家安全。曹嵩决定写一封奏折给皇帝,让他重视边防问题。至于他有没有资格向皇帝进言,曹嵩是这么想的:他是正牌太学生,皇帝是太学名誉总长,学生给总长写奏折,理所当然。

可是,曹腾曾经有过交代“笔下易生灾,刀下有横祸”。只有当他的心、口、笔、刀四样东西想法一致才能做某个决定。曹嵩一直自我思想斗争到后半夜,才认为四样东西的想法已经一致。后半夜打好腹稿,挑灯夜战写出一篇《论我朝之边防》。

曹嵩选择的议题,很是考虑一番。不能说真话,不能说假话,不能说上面的人们不爱听的话,不能提皇帝和太监们跟前不能提的话。那就说好话,说顺话,说皆大欢喜的话。

他把文章写好后,又花费两天时间在竹简上镌刻出来。不能直接寄给皇帝,他当然知道皇帝每天忙于玩乐的时间要超过问政。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在上朝的时候给皇帝送过去。找谁呢?

曹嵩想了很久,选择了一个人,曹腾提拔并宽恕过的种暠。

如果想要将来能回洛阳有一官半职,走种暠这条路很可能有些胜算。种暠是三公,有举荐特权,要是他能念及曹腾旧情,稍加提携,曹嵩即可成功入仕。

曹嵩为自己能想到这个人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