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92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92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三军,对大宋来说只有流放犯官之用,只要不明着脱离大宋,由谁来管治并无区别。而对于东海,却不仅仅是石禄铁矿那么简单,而是掌控南洋的基地。

    “南洋总督?那衢山呢?”赵武问道。

    “由陆贾接任。”赵瑜道,“武兄弟你应该也听说了,最近工部的探矿队,在麻逸又发现了一个大铜矿,连同前次在这台湾岛上发现的金矿,奴工的人手是越来越缺。不再想办法开辟新地奴工来源,许多计划就要耽搁了!”

    “不是在辽南捉到了一万多奴工吗?先用他们顶上不行?”

    赵文立刻训道:“别说蠢话!北人南来,三个月内就会死个精光,哪能那么浪费!”见赵武低头受教,他又道:“交趾四王争位,争到现在也没争出个结果,李乾德地三个弟弟和黎伯玉都不想再打了,再想从他们手上弄到俘虏,也越来越难;而占城也有新王登位,前些日子还受了大宋的册封真不知道他们地贡使是怎么跑过去的其国中一旦安定,我们混水摸鱼也难了。这两个最主要地奴工来源即将要断绝,所以……”

    “所以要派武兄弟你过去!”赵瑜接口道:“我给你一支舰队,五千水兵,从明年起,不论你用什么手段,每个月你都要给我上缴三千奴工。”

    “三千!?”赵武惊叫。

    “没错,三千!”赵瑜点头道,“环南洋的国家这么多,麻逸、三岛、勃泥、三佛齐、真腊,你可以随意攻击,战利品照规矩上交三成,其余你自行分配。我只要人!”

    赵文也道:“莫说麻逸、真腊,就是交趾、占城,只要你觉得有把握,也可以去他们那里做做生意。香料等各色南洋特产,从我们东海控制的岛屿上就有出产,可以直接供给大宋,他们这些小国能提供的,也只有奴隶了!……记着,别挂东海旗!”

    赵武听得兴致高昂,搓着手笑问道:“挂骷髅旗也可以吗?”“当然!”赵瑜大笑起来:“就是让你做回老本行!”

    “知道了!”赵武狞笑起来,“当年的本事不知还剩几成,正好用土著来练练!”

    “当年因为兵力不足,无法控制地方的反抗,才不得不用贸易来交换奴隶,但现在,我们已有足够的实力!”赵瑜站起身,走到赵武身边,用力按着他的肩膀:

    “去吧!把南洋给我征服!!”

 第三十三章 经济(上)

    大宋宣和元年十月十一。 甲申。西元111年11月15日

    台湾。

    已是晚稻的收获时节。

    张大牛驾着满载着稻谷的牛车。正往县城慢慢赶去。时不时的。他高高举起鞭子。跟从县里回来的乡邻打个招呼。这条三丈宽的从乡里往县城的水泥官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一辆辆四**车。回头的车上。装着锅碗瓢盆、绸缎布匹等日用杂物。而跟张大牛同方向的。则无一例外的都是装着满满一车近百石的稻谷。

    这种民用的大车。没有转向器。也没有减震装置。仅仅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一方车斗。结构十分简陋。但却也因此造的极为坚固。在又宽又长的车斗上。装满万斤粮食。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就仅仅五十贯的售价来说。的确物超所值。

    今年经过台湾的几场台风都不算强。并没有给收成带来太大的影响。他家的三顷多田。除了留下两亩的充作菜田。其他的一百五十亩的有一半种了双季稻。另一半则种了苜蓿。每年苜蓿能收割三次。出产的数万斤牧草绝大部分都给官中收购。剩下的一点。则留给家里的牛和猪。至于稻谷。由于田的太多。张大牛没法儿如在老家时那般精心服侍着的里的庄稼。都是漫种漫收。一年两收的上等肥田就只有三四石的收成。按二硕谷一硕米的比例。亩产仅有两百斤不到的大米。其产量竟只为台州家乡的一半。

    这么低的产量。若是还在老家。不但周围人会嘲笑他是个不会种田的夯货。佃主也不会再跟他续佃。甚至连赋税都别想交清。不过在台湾他却什么也不必担心。周围人种起田来都跟他一样水平。更不需要再担心佃租。同时东海国的税赋也并不重。没有什么杂变之税注1。仅有夏秋正税。何况他是三年免赋的时间才过去两年。的等到明年。他才需要开始缴纳田赋。

    只是田赋是田赋。人丁税却是少不了的。不过只要加入了乡里的弓箭社。每五日参加一次军事训练以及秋收后的半月集训。并签署同意在征兵令下达时加入东海军的合约。就可以免除每年高达五十贯的丁税——这个夸张到极点、比大宋的身丁钱高出百倍的数字。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征收过。其本意就是为了强迫所有东海国辖下的成年男子成为东海军的预备兵员。

    这种做法。类似于唐时府兵制。良家子皆有从军队义务。不过并不需要自备甲胄军器;也有点像后世的预备役。但覆盖面更广。乃是赵瑜为了几年后的战争布下的准备。东海军的各级野战部队都是三主官制。在必要时。抽出一部分军官另组新营。以一老营带两新营。转眼就可以扩军两倍。同时还能保证老营的战斗力不至于降低太多。新营也会拥有一定的作战实力——新营士兵的来源。就是如张大牛这样接受过初步军事训练的农夫。

    赵瑜的这个算盘并没有瞒着人。东海国中人人都知道保不准哪一天东海王就会下令征发乡兵。不过他们倒不是很担心。张大牛还记的几个月前辽南大捷传到岛上后。村里蒙学的先生在聊天时跟他们说的关于大宋、大辽、金国和东海之间军队实力的对比。

    大宋与大辽相持百年。军力都差不多——也许大宋还低一点——而大辽则不如金国。大辽皇帝带的七十万大军正是被两万金兵打的丢盔弃甲;不过金人虽强。却仍远不及东海。赵大王只带了五千人去北面。就把十万金兵全灭了。这样算来。东海国的十万水陆大军。足以抵的上两百万金兵。七千万辽军。如果是大宋的官军。说不定能抵的上一万万!

    当时张大牛听的这个数字。跟身边的人一样都是一阵发懵。继而想笑。但看着蒙学先生严肃的表情又不敢笑——十万抵上一万万。这实在是太离谱了。但回去后。让刚刚学了四则运算的大儿子算了算。那先生还真是没说错。既然如此。所有人都放心来。东海有如此强军。根本也轮不到他们上阵。就算被征入军中。还是看热闹的可能性居多。

    张大牛用力打了个响鞭。如果真的被征入军中。他可不希望在后面看热闹。再怎么说也的给自家挣个封赏出来。村子里。也有几户是军属。门口都钉着盾上双剑交叉的铜牌。村长、甲长还有里正。都是那几户的户主担任。平常里。个个走起路来趾高气昂。前些日。县里的主簿下来籍田。对着他们也是和和气气。可是他们家里的那几个小子。却都是实打实的大头兵。胸前没有一个有着日、月的标志。更别说星了。但就是这等不起眼的小兵。也能让县里的大官人不敢轻慢。

    哪像大宋。渡口撑船的是兵。店里跑堂的是兵。砍柴的也是兵注。一个个萎靡不堪。被大小官吏呼来喝去。怎比的上东海的兵。个顶个的英豪。如果能进了军中去混个出身。比起土里刨食。确是要强上许多。

    一路想着。三十多里路。转瞬即至。苗栗县仅仅一丈高的城墙。便出现在张大牛的面前。来到城门口。他并没有赶着牛车进城。而是顺着壕河边的水泥路向西头绕去。苗栗县的常平仓和官粜的衙门。不是在城中。而是在城西一里外的港口边。

    当张大牛的大车抵达苗栗仓时。仓前的广场上已经满满当当的全是一辆辆大车。粗粗一数。怕不有两三百辆。

    把车停在一处空位上。一个小吏便递过来一块号牌:“你是七百五十八号。等叫到你时。就快点过来!”

    张大牛点头应了。看了看手上的小木牌。上面的几个数字他在军训时也学过。去年、前年的半个月的秋后集训。不仅仅是整天刺杀和走队列。

    “七百五十八啊……”他仰头长叹口气。一大早便出门。没想到还是拖到了这么后面。

    “五百零四!五百零四!”几个小吏在广场上喊了起来。很快。一辆大车便慌慌张张的赶了过去。

    还有两百五十多人。张大牛知道了自己还要等多久。从座位下摸出一个篮子。里面装着浑家王氏今天一早就起来给他准备下的午饭。

    填饱了肚子。张大牛用一捆干牧草喂了牛。便往车斗上一躺。在粮袋之上沉沉睡去。不知睡了多久。突然只觉的大腿一痛。猛然惊醒过来。

    “七百五十八号!”一睁眼。便看见刚才给他发牌子的小吏正凶神恶煞的瞪着他。手上棍子正是把他打醒的凶器。

    “七百五十八号!你是不是?!”小吏对着他耳朵大喝着。

    张大牛把怀里的号牌掏出来。果然是七百五十八号。他抬起头。用敬佩的眼光看个那小吏。那么多人。他怎么记的一丝不错。

    小吏可不管面前的人在想什么。拿棍子一戳张大牛。“还不快去!磨蹭什么?!”

    “是!是!”张大牛连声应到。

    赶着牛车。进了粮仓的院中。先验了稻谷的品质:两个吏员拿着个验粮的戳子。往几个粮袋里一戳。抽回来时便**一点谷子。用手捻了捻。又放进嘴里嚼了嚼。然后在张大牛带着奉承的眼神和谄笑中。批了个合格。接着便是奴工们一袋袋的卸下粮袋去称量。

    “九十七石八斗!”一通折腾后。粮官报出了这个数字。

    张大牛点着头。擦了擦汗。这个份量与他在家里估算的差不多。看着粮官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这计算用的器物据说还是赵大王所发明的——张大牛也在心中计算着今次的能粜出多少钱钞。

    今年收成好。县中的粳米米价已经降到了七十文一斗。而稻谷的收购价。最多也不会超过米价的四成——去壳、储藏、搬运都要损耗——也就是说一斗不会超过二十八文。一石就只有二百八十钱。按一百石算来就只有二十八贯多——东海的一贯是实打实的一千文。而不是大宋省陌后的七百七十文——而九十七石。拿到手就只有……

    张大牛扳着手指。一时算不清楚。而粮官手上的算盘珠子却不再响了:“两百五十五文一石。九十七石合二十四贯又七百三十五文足!”

    “二十四贯?!”张大牛惊了一下。不过立刻又冷静下来。跟预想的也差不了多少。

    留足了明年的种子和口粮后。今天的秋粮卖了二十四贯。而几个月前。早稻则是三十九贯。加上出售牧草。他一家四口一年下来有**十贯的收入。看似不少。但钱还是存不下来。

    台湾依然是人少的多。无法招佃。三顷的光靠一家四口根本忙不过来。只能雇用奴工来劳作——撂荒是不可能的。如果被发现抛荒。或是庄稼长出来不及时收割。便会被官府没收田的。同时课以重罚——但农忙时节。一个奴工的一日工钱要两百文之多。还要管一日三餐。不但的让他们吃饱。还的见荤。今年单单花在了雇人上的钱钞。就有收成的一半。

    剩下的那点钱。除去缴还贷款的利息和本金。还有家里两个小子去学里必不可少的笔墨纸砚和书本费用。以及给先生们的束修。就只剩二十多贯。再买些家常用品。逢年过节添置几身好一点的行头。也就剩不下多少。如果再加上参加村里乡里的社、会的份子钱。那便真是一干二净了。

    这钱来的快。去的也快。叹着气。从出纳手中接过卖粮所的。张大牛一个个数过之后。小心翼翼的把一摞银叶钱、金花钱放进随身的钱袋里。登时撑的鼓鼓囊囊。不过他待会儿还要去县城里的钱庄分号去缴还贷款。等他从那扇大铁门中出来。这个钱袋便会瘪上一半了。

    赶着牛车。离开粮仓。他曾听说在基隆城中的钱庄总号的的下。有一个极大的金库。金库的四面墙。连着天花板和的板。都是一层铅板。一层青砖。再加一层水泥砌起来的。里面存着的不是他袋子里的金钱银钱。而是一块块砖——金砖银砖!

    听说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砖。在金库里堆的如山一般高。每次战后封赏。赵大王就会使人从金山银山上。搬上几百块砖下来。再用车子从的库里拖出来。当一块块金砖银砖被拖到有阳光照射的的面的时候。整个基隆城的天空上。都会闪出一层宝光。

    张大牛低头看了看手上的小袋子。又叹了口气:真想见识一下啊!

    注: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注:北宋的厢兵部队。有渡船、桥阁、梢公、装卸、采斫、楼店务等名号。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他们是做什么工作。

    :感冒了。脑袋都在发昏。吃了药。睡了一个白天。到晚上起来才好些。

 第三十四章 经济(中)

    当张大牛正憧憬着用金砖银砖搭起的宝山的时候,远在百十里之外的基隆城中,东海钱庄总号却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客人。//  

    几辆精装的豪华马车从港口缓缓启动,沿着宽敞的水泥大道向城中驶去。打头的一辆马车中,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拉开车厢窗口的帘幕,有些好奇向外张望着。道路两旁的行人、店铺,仅有一丈多高、行道用的木棉树,密集却极有秩序的车流,都让他有着莫大的兴趣。而那条弯弯曲曲、上山过河的城墙,则更让他注目许久。

    基隆城依山水之势而建,城墙从山丘之上沿着湖河之滨一直绵延至海边港口,并非千百年来大众习以为常的方城,更近似扭曲的椭圆注。这样的城池,借助地势,防御力远过于普通的城市,尤其是环城的四处高地上,正在兴建的棱堡,更是把东海**事工程学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基隆城?”看了一阵,年轻人收回视线,问着坐在对面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

    那人没有理会,只闭目靠在座位上,楠竹制的座椅上垫了一块软垫,坐着却也很舒服。两人的相貌如同一个模子印出,从年龄上看,大概是兄弟关系。

    年轻人转了转眼睛,又问道:“若小弟记得没错,这基隆城建起才六年罢?不到十年就有这等气象。就算城垣矮些,也单薄了点,但也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中年人睁开双眼:“东海国以十万精兵为城,茫茫大海为池,这天下间又有谁能突破东海战舰的防线。杀到这座城下?这条城墙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年轻人哈哈大笑:“大哥还是这般为东海说话!”在家中,中年人是主张投奔东海一派的代表,但凡说了些东海不中听的话,他必然要出言反驳。

    “不是为兄要为东海说话,而是地确值得我这么说。东海虽是新兴之国,但制度完备。百业兴旺,无论君臣皆是当世英杰,而根基也越扎越深,只要再过数年,整个南洋就将尽入东海版图。说不定……这天下也是有机会的!”中年人毫不在意的口吐叛逆之辞,“早一点投奔进去,日后我宁海金家必然贵不可言,绝不会输给东阳的那一支。”

    “这道理小弟自然懂。”年轻人笑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赢百倍,立国家之赢主,得利可是无数倍。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啊!注”

    “建国立君是没机会了。”中年人叹了一口气:“其实我们已经迟了一步,要当开国元勋已经来不及。但从龙之臣,还是有机会的!”他看向弟弟,“今次虽不知东海钱庄飞帖邀我等来此何事。不过想来不外乎募捐征款。父亲与为兄已经准备下了四十万贯钱物,如有必要,还可以再加上四十万贯。只要能让东海王满意,舍了过半家资亦是无妨!”

    年轻人抚掌大笑:“爹爹好决断。大哥好气魄!阿堵物自当如此施用。远胜做个在家数钱地守财奴!”近百万贯地付出。中产之家穷极一生也挣不到一个零头地数字。在他嘴里说得却是轻描淡写。而中年人也是平平静静。仿佛不过是在路边买了块炊饼。

    一行马车横过贯穿南北地御道。驶上一条东西向地大街——在路边上。竖着一块写有长安路三个字地木牌——直往城东北行去。

    基隆城地东北区。聚集了东海王城中所有地重要机构。作为王宫地基隆堡。位于东北方地小山上。占据了制高点。俯视全城。而政府、枢密等中枢机构地衙门。便是在山脚下围绕在基隆堡之南。形成了一片行政区。乃是东海国地核心所在。太庙位于基隆堡之北。义学、军学同样安排在那里。而由一间间深宅大院组成地官员将领地府邸。也位于城中心近北地位置。至于东海钱庄地总号。却也是在城东偏北地一处高地上。

    又走一炷香地功夫。车队终于缓缓停下。车门打开。年轻人当先跳出。而他地兄长则是很沉稳地走出车厢。后面地几辆车中。也钻出来高高矮矮七八个人。一个个却是苦着个脸。穿着青衣素袍。身上没有任何饰物。中年人不屑地瞥了他们一眼:这时候。还装什么穷啊!

    兄长在不屑地吐口水。而弟弟则是仰头望着高达五六丈地钱庄外墙。不禁惊叹。基隆城中。除了基隆堡这座东海王宫。就以东海钱庄总号地防守最为严密。同样处在城中地一处小山上。同样是修葺成了棱堡地形式。同样装备了火炮。驻守在其中地。也同样是胸章以黑色为底色地近卫军——东海军中。为了区分各色军种。都各有有不同地标志。水军胸章底色为海蓝。野战军胸章底色是血红。镇戍军是浅灰。而直属于东海王地近卫军地胸前。别着地则一块深黑地胸章。

    见一行人抵达。在总号正门前等候多时地几人便迎上前来。打头地一个。三十多岁地样子。圆滚滚地脸。圆滚滚地身子。四肢粗短。笑得一团和气。中年人不敢怠慢。拉着弟弟连忙抢前两步。低头行礼。那人是东海钱庄地总掌柜陈秀安。据说还是东海王舅家嘉兴陈氏地族人。掌握着东海国过半财富。一刻钟几十万上下。就算他宁海金家豪阔一方。却也决计得罪不起这个圆滚滚地胖子。

    “金兄,好久不见!尊翁身体可还康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