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

第17章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17章

小说: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笳杂锌梗湟宕蠓蚵碚⒅荫蠢赏醐嵨笔梗馅槔裎铮肜钋焐频榷珊T俅问菇稹

北宋人此次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给金国人的回信用了诏书(没把他当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当成依附辽人的节度使),为此谨慎地问了金使李庆善的意见。李庆善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两者的区别,说你们爱用啥就用啥吧。

第三次使金团队刚到了登州,还未出发赵有开就病死了,而此时宋廷方面从河北得到的消息却是辽金之间达成了和谈,契丹已割辽东地,封女真为东怀王。

北宋高层挺郁闷,人家都达成和解了我们还在这儿瞎起什么哄,于是诏马政等人还朝,只不过让呼延庆持登州牒送李庆善回家。

六月,呼延庆、李庆善到了金国,方知辽金达成和谈是假消息。阿骨打说你们宋人怎么如此言而无信,把呼延庆关了起来,索多、李庆善等人还因为接受了宋廷的官职,被杖打了一通。

呼延庆在金国被关了六个月,才被阿骨打放回来。临行时阿骨打放话,要约我联合攻辽的是你们,既然要搞联盟就得有点诚意,回去派有资格代表你们北宋的使者带着国书来见我。

呼延庆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初回国,将情况上报朝廷后,童、蔡等人也觉得联金攻辽谈判一事拖得太久,再以这样的进度搞下去,恐怕金人把辽国土地占了,同盟的事儿也没个谱。于是派出重量级人物,当初投奔宋廷的赵良嗣(原为李良嗣,又改赐姓赵了)——联金抗辽的倡导者,前往金国。

这次赵良嗣同样没带国书,而是带上御笔(赋予了他全权谈判权),到了金国后与金国临时签约,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省得双方谈判一来一回送国书花时间,二来也防止给辽国人口实。

和宋人谈同盟,完颜阿骨打也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可真没指望北宋人能帮上什么忙。赵良嗣宣和二年四月再赴金国的时候,休整完毕的完颜阿骨打已经又一次发动攻打辽国上京的战争,赵良嗣到了金国后,阿骨打说现在忙打仗,没时间动嘴皮子,这样吧,先随我出军看我打下上京城后再聊。

赵良嗣和辽国的使臣实埒讷一起,现场观摩,看着完颜阿骨打气势如虎,一天的时间就打下了上京城。

赵良嗣看到金人如此凶猛,心凉了半截,之后的谈判中也没了足够的底气。

攻克上京后,阿骨打开始坐下来和赵良嗣谈合作的事,之前已经有了合作意向——宋金联合出兵,金取辽国其他的领土,宋取幽云十六州。剩下商量的就是细节问题了,一是关于幽云十六州的范围问题,赵良嗣提出云州应属于十六州的范围,女真人同意了,但是对赵良嗣提出的平州(河北省卢龙县)、营州(河北省昌黎县)、滦州(河北省滦县)三州也该属于幽云十六州的提议,女真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此三州在辽国早已脱离幽云,单独成立平州路了,应该归女真人,赵良嗣也没有坚持。

临了,阿骨打又提出了一个条件,说以前给辽国的岁币你们还给不给我们。

关于岁币问题,之前赵佶是否给过赵良嗣授权就不得而知了,但赵良嗣的答案是给。

最开始他只同意每年给三十万,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和之前的辽国持平,每年五十万。

一切谈妥,双方签订协议,约定八月金军自平州向古北口(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进发,宋军则由雄州白沟(河北省雄县白沟,处于当时宋辽边境线上)北上进军,配合金军夹攻辽国,最后发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也不能先和契丹人讲和。

赵良嗣捧着合同高兴地回国,走到铁州(辽宁省鞍山市)的时候,阿骨打又派人将他追了回来。原来是立约之后,阿骨打盘算了一下,八月出兵比较仓促,可能会拖到年底,为了怕爽约,又派人追回赵良嗣,约定把时间推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初,双方又约定了以后在边境开设榷场等问题。

为了以示诚信,阿骨打拍着胸脯说以后就算燕京是我打下来的,我也会交给你们,并把在上京抓到的一个燕京官员交给了赵良嗣带回国。

谈判结束,赵良嗣和金国使臣斯剌习鲁一起返宋。

对于赵良嗣谈判的结果,赵佶基本满意(包括岁币),只是有一点要更改,就是北宋人不会和金国人一起攻打西京,而是要等金国人打下西京后,北宋军队才开始进攻燕京。同时强调,西京还必须是北宋人的,金国人必须在抓到天祚帝后归还西京给宋人。

带着这个更改的新条件,武义大夫马政随斯剌习鲁再次出使。

阿骨打看到北宋人的新条件后当场翻脸表示拒绝,说你北宋人把我们女真人当傻子啊,西京我都单独攻下了,还和你北宋人合作什么啊?合计着你们就根本不想出兵,就是想每年花几十万两银子买回你们的幽云十六州。

谈判陷入僵局。

这时候女真有大臣提议不要和北宋人合作,并提出辽帝国之所以能立国两百余年强盛不衰,是他们拥有了以前其他少数民族没有的幽云地区。金国现在吞并辽国同样可以拥有幽云这块地,随时可以南下,要土地宋人就得给地,要钱宋人就得给钱,何必现在贪图他们的那点岁币呢?

或许从这时开始,在女真人的眼里,北宋,就不仅仅是一个还比较陌生的合作伙伴,还是下一个可能的猎物。

但同时也有人异议,这个人就是后来南侵的主将完颜宗翰(粘罕),粘罕认为北宋帝国四面都是强敌,如果军事实力不行的话早被别人灭了,不能小看宋人。

阿骨打拿不定主意,于是想看看宋人的武艺如何,于是邀请马政等人打猎,让宋人在猎场显显身手。

马政此行带上了自己年轻的儿子马扩,马扩张弓引箭,技惊四座,阿骨打送给他一个美称“力麻立”(善射之人),而马扩谦虚地表示其实在南朝他的射术只能算末流。

狩猎后阿骨打的态度开始转变,同意继续合作夹攻辽国,没有再强求宋人和金人一起出兵夹攻西京,盟约依然生效。

他派金使哈鲁和马政一起回宋。

至此,从政和元年到宣和二年(公元1111年—1120年)末,搞了近十年的宋金联盟终于谈妥,接下来就该童贯粉墨弄场了。



童贯敢图谋幽云,他认为他是有资本的,资本就是他手头传统优良的西北军。

从仁宗时代就延绵不断的战火让西北的北宋军队习染上不同于其他地方部队的色彩,再加上童贯二十年来的苦心经营,帝国的钱财物都对这支部队进行最大程度的倾斜;童贯又基本上拥有对西北军的人事任命权,提拔谁不用通过朝廷的那帮酸文人,直接跟皇帝讲一声就行,这让童贯可以大刀阔斧地将这支队伍打造成一支精锐部队。

关注这段历史,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尽管西北军领导人童贯本人声名狼藉,但他领导的这支部队却是名将辈出,他们在即将展开的辽宋金战场上成为那个时代的悲喜剧主角,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命运和走向。

王厚、刘法、种师道、种师中、姚古、辛兴宗、刘锜、张俊、吴玠、吴璘、刘光世、曲端、韩世忠、拆可存、王禀,一支部队涌现出如此多的名将是一件非常令人惊讶的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来南渡的赵氏王朝的江山,是西北军保下来的,南宋初的名将,除了岳飞,基本上都标上了西北军的记号。

他们父辈的血就洒在西北的战场上,出道就背着将门之子的名头,有头脑有见识有激情,要驾驭这群人确实不容易。

而他们曾经共同的老大,是童贯,一个太监。

但计划不如变化快,世事总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就在童公公召集他的西北军积极准备北上的时候,东南的方腊反了,并且“动物凶猛”,三个月的时间,方腊便攻占了六州六十余县,队伍扩展到了近百万。

此时帝国的当务之急,不是复幽云,而是保江南。

童贯只得将准备伐辽的十五万大军调向江南,镇压方腊起义。

在江南,西北军显示了其一流的素质和战斗力,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江南,而且生擒方腊本人。

如果童贯的人生定格于此,复河湟、定青唐、平方腊,他的战功完全可以超越他的恩师李宪,连帝国风云人物狄青比之都略有逊色(狄青早期在西夏的战绩并不如童贯,而后来所平定的侬智高之乱规模也远不如方腊起义)。

平定方腊之乱后的童贯回到东京,虽然也因功加封太傅,但伴随的还有刀子。

祸根当然还是他下江南,为了平息民愤,未经朝廷批准擅自罢掉了花石纲。

那时平乱为上,文臣们自然不好说什么,可战事胜利后就有人把这件事摆上台面了。

后期最为得宠的帅哥宰相王黼就跑到皇帝面前,说江南暴乱,本来是蔡京那王八蛋搞的盐法、茶法让老百姓不堪重负,这个童公公跑到江南却说什么花石纲扰民导致方腊造反,现在江南的老百姓都觉得童公公是大英雄而您是贪图享乐的昏君。

王帅哥的话挑起了赵佶心头那根小小的刺,他有些负气地重新设置了应奉局,令王黼和梁师成负责,而且当初那位被童贯拿来当替罪羊押往京城治罪的朱勔也重新出山。

政治上的事虽然不是一个公公或武将该过问的,但童贯还是忍不住跟皇帝发牢骚,说东南的老百姓经此战乱,饭盆子都还没端稳,就又重设应奉局,这不是作孽吗?

赵佶非常愤怒,黑着脸对童贯说你还是少管闲事,多想想怎么组织大军收复幽云吧。

为了给童贯点下马威,当初替童公公起草诏书罢免花石纲的部属董耘就被定了个措辞不当的不敬之罪,杀鸡儆猴。

政坛上敲起了警钟,童贯不得不从平定方腊的快意中恢复过来,考虑考虑他的伐辽伟业。

平定方腊耗费的这大半年时间,宋金联盟又发生了很多变化。

童贯前脚带兵去浙江平方腊,后脚马政和金国使臣哈鲁一行就登陆登州了。消息传到宋廷,登州方面得到的指示是拖,拖时间,什么事等童公公在东南打完仗回来了再说,至于金使哈鲁,既不让他回金也不让他去东京,变相软禁。这样一拖就是三个月,哈鲁最后气得说你不让我去我就自己走路去东京。

马政等人看实在是拖无可拖,只有带着哈鲁来到东京。

到了京城,国子司业权邦彦负责接待。刚安排住下,赵佶就传下旨意说我们联盟的事被辽国人知道了,友邦惊诧,盟约不订了,你们回吧。

权邦彦一听急了,心想谈了这么多年,怎么能一下就改主意呢,并没有传达赵佶的意见,而是请传旨太监回去劝皇上三思。

赵佶想想说那也行,就等吧,我们一起等童公公回来再作定夺。

于是又让哈鲁在东京等了三个月。

帅哥宰相王黼看这样拖也不是办法,于是给皇帝说等童公公打完仗回来猴年马月了,干脆我们就给女真人来个打哈哈。

文字游戏是帝国君臣最擅长的,于是在赵佶授意下,宋廷给了女真人一封词藻华丽的国书,大意就是兄弟你别客气你只管先打吧,我们随后就到,一起狠揍契丹人。

哈鲁回国后,阿骨打知道又一次被北宋人忽悠了,联合灭辽是指望不上了。

而打下上京休整的大半年时间内,契丹人的政权继续摆烂,在沦丧半壁国土的情况下,自己玩起了内讧。天祚帝诸子争位,相关人员受到天祚帝的镇压,大将耶律余睹降金。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十一月,阿骨打任命完颜杲为主帅、粘罕(完颜宗翰)为副帅,降将耶律余睹为先锋,直取辽中京。金军在宣和四年正月十三日连下中京外围据点高州、恩州、回纥,正月十五兵临中京城下,辽守将不战而降,中京落入金人手中。

之后金军一分为二,一部由粘罕率兵跟踪追击天祚帝,另一部则继续进迫辽国西京大同府。西京守将苏京出降,虽然很快又反叛,但后来追击天祚帝回师的宗翰部又很快再次攻克。

至此,辽国五京沦丧四京,残余势力只剩下两股,一是远遁大漠的天祚帝,二是坐镇燕京的辽秦晋王耶律淳(后称帝,改年号为天赐)。之后,金国人停止了对燕京方面的军事行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搜寻打击天祚帝上。燕京幽云,你北宋人不是要吗,你们自己去打吧!

阿骨打此举可谓高明之极,征服辽国四京后,女真人确实需要休整和消化胜利果实,此举表面上看既遵守了宋金当初的盟约,实质上又达到了休整和试探北宋军力的目的。

从此时开始,宋金之间的较量才真正拉开。

阿骨打于是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给宋人送了个信,绝口不提双方盟约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中京、西京我们都打下来了,天祚帝也让我们追跑到大漠(夹山)去了,请贵国的边界不要收留辽国方面的难民,以免伤了两国和气。

收到边牒的宋国君臣喜忧参半,喜的是金国人确实如他们所愿打得辽人落花流水,忧的是到嘴的幽云肥肉怎么吃。

宋廷中也有人意识到了金国的强势,认为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图幽云,而应该扶持辽人对抗女真。辽人如果得以保存必然感激宋人,到时候再开口说减免岁币收复失地辽人也不好意拒绝。

但更多的声音则是,金国人已经把辽国打残废了,幽云再不占领,金人也要占领,人家金国人还是够朋友的,把人打残废了,等着你去结命收尸,这样的便宜不占是傻瓜。

后一种声音以宰相王黼的最为响亮。此君是崇宁年间的进士,人长得帅气,口才又极好,最初依靠蔡京和宦官梁师成起家,上台任相后却成为了蔡京的死敌,一改蔡京的新法,而花石纲的始作俑者亦是王帅哥,后期极受赵佶的宠爱,所以连掌握兵权的童公公也不怎么放在眼里,冷箭照放。

王丞相看到辽国衰败后,变成最为积极的伐辽派,天天在赵佶的耳边讲起了兼弱攻昧的道理,才使得赵佶痛下攻辽收复幽云的决心。

王黼为此还专程找到前一阵和他闹得不是很愉快的童公公,说老童你只管打,我会卖死力帮助你。王丞相说到做到,在三省特别设置经抚房,集凑钱六千二百万缗作为此次伐辽的军事经费。

北宋人终于决定出兵了,挑燕京这个软柿子捏。

吃软柿子也得讲究个吃法,事关重大,一向不太过问军事的赵佶也给童贯出了三策:上策是让被金人欺负惨了的幽云臣民一见宋军就主动归向宋军的怀抱,主动回归;中策是让现在的辽国皇帝耶律淳向我们大宋称臣,接受北宋帝国的保护;下策是如果燕云那边并未全都真心臣服我们,我们不得不操家伙,但以安全第一,应以全师而还为重。

赵佶的计策归纳起来就是招降为主,别真打,现在是去捡便宜,有便宜就占,吃亏了赶快跑。

投机主义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了这次军事征伐行动,在他们眼中,逃溃到幽云的辽人,不过就是一群游兵散勇,不堪一击。

伐辽之前,虽然东京的高层们都非常乐观地看待这场战事,但在西北军中,却有人并不看好这场战争。

更要命的是,这个人竟然是童贯原来物色好的此次征伐的前线指挥官。

种师道!

作为“小三种”(第三代种家军——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的领军人物,种师道最初的理想却是做一个文化人。他幼年曾拜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张载为师,修习儒学,兼融道、法,最初以荫职任三班奉职的低级武职,后来种师道参加了帝国的法科考试中第,改为文职,任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等职。

种师道在政治上更偏向于旧党,蔡京掌权后施行新法,他对其中的役法就有微词,蔡京把他加入了元祐党人的名单,罢官近十年之久。

后来赵佶想起了他,再次起用,到西北任军职,开始在西北屡立战功,官也从最初的怀垄军知军做到了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种师道在西北的崛起有些意味深长,虽然种家三代成名的地方都是西北,但其实种师道再赶赴西北战场的时候,徽宗时代的宋夏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童公公这时候都已经要出使辽国转移战略了,种师道到了西北没捞上什么大仗打,但还是不妨碍他迅速从西北崛起。他的崛起更多依靠的是皇帝的扶持,虽然童贯是太监,但掌握如此多的兵力,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放心不下的,在西北军安插非童派势力就显得极为重要,而种师道就是最佳的人选。种家将在西北的威名本身对童贯就是一种震慑,所以赵佶起用种师道,显得非常高调,对外宣扬“卿,吾所亲擢也”,这无疑告诉天下人,种师道是我的人。

赵佶起用种师道制约童贯算是相当漂亮的一手,至少从这点,以及四罢蔡京可以看出,他还不是一个完全被童、蔡等人摆布的皇帝。

对于皇帝的安排,童贯虽然不满,但也得无奈接受,所以在西北军种师道成了另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童贯权掌西北军二十年,部属多出于其门下,谁见了童大帅,都行旅拜(对长者和贵宾的礼节),只有种师道仅行长揖(不分长幼尊卑皆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在西北,童、种二人大抵相安无事,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童贯对西北战事的控制能力。后来西北军南下平定方腊,南征的名单上也没有种师道的名字,这也相当正常。平方腊关系到帝国的存亡,决定一切的都只是战场的胜负,赵佶全权委托军国大事于童贯,自然不愿在他身边安插束缚手脚的角色,童大帅当然也不愿带上种将军碍手碍脚。

伐辽却不一样了,是开疆辟地、收复“失地”,这样的千古功业,他童贯怎么可能一人独染呢?皇帝任其为河北、河东、燕山诸路宣抚使后不久,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助手——蔡攸。蔡公子随军的目的很单一,监视童贯。

皇帝的用心良苦,童贯岂能不知,所以一线军事指挥安排上,最初他的打算是让种师道作为军事总指挥。

这是一场赵氏帝国的皇家盛宴,每种势力的力量都应该分一杯羹而食之。

种将军却完全没有领童公公的情,对于这场战争,他一开始就申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说,我们好比是邻居家里来了强盗,我们不但不帮忙,反而趁火打劫去别人家里抢东西。

真正让种师道反对的不仅仅是台面上的理由,让西北军从环境恶劣的游击战场转到开阔的北方平原战场,本来就是抛其长用其短,更不用说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