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究竟多彪悍-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男孩的出生,是在昭襄王四十八年的正月,因此取名为“政”。又因是出生于赵国,所以叫赵政。
小孩子一生下来,异人就正式娶赵姬为夫人。
政长到两岁时,秦国的将军王龁带兵围攻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方面被逼得没法,想杀掉异人泄愤。异人闻讯慌了,连忙和吕不韦密谋,拿出600金送给守城官吏,两人溜出城外,跑到秦军大营,被转送到了秦国。
老婆孩子扔在邯郸,就顾不上了。赵国方面没抓着异人,想杀赵姬和那小孩子,要是杀了这对母子,那中国历史又要改写了。可是据司马迁说,因为异人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所以隐藏了起来,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富豪家的女儿,怎么会做姬?因此清人钱大昕解释说:是因为吕不韦的资助,赵姬的娘家才成了富豪的。
我们就姑妄听之吧。总之这娘儿俩在邯郸围城中,又要活命,又要吃饭,不容易就是了。
回头再说吕不韦护送异人逃回秦国,马上就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见面之前,吕不韦灵机一动,让异人穿了一身楚国的衣服。楚国尚红,异人就穿了一身大红袍。拿现在的话说,是做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包装。
华阳夫人一见,果然喜欢这个包装,对异人的悟性也很欣赏,拍着巴掌喊道;“我就是楚人啊!”于是,视异人为亲生儿子,亲自为他改名叫子楚——女人在内心深处,永远是向着娘家的。
安国君当然也很欣慰,他让这个子楚吟诵几段诗来听听。
子楚老老实实答道:“孩儿年少时被弃捐在外,没有师傅教,所以不习于诵。”
安国君叹息一声,也就作罢,让子楚留在宫中住下。子楚就抽了个空子对老爹献计道:“爹,您是曾经在赵国游历过的,赵地的豪杰与您结交的不少,您返国之后,他们都西面而望,希望您能照顾照顾他们。可是您不曾派过一名使者去安抚,臣怕他们皆有怨心。为防这些家伙混进秦国来捣乱,应该让边境早闭晚开。”
安国君认为这意见甚好,对子楚的才干大感惊奇。华阳夫人就趁机进言:“老公,你就立子楚为嫡嗣得了!”
安国君在兴头上,正式发话:“寡人之子,没有谁比得上子楚。”由此,确立了子楚的继承人地位。
接下来的演变,令人眼花缭乱——昭襄王老死,秦国一口气换了四个君王。
先是安国君继承王位,华阳夫人升格为华阳王后,子楚随之升格为太子。
各国使节都来朝贺,赵国也把赵姬和儿子赵政护送回秦国,以示和解。
安国君在丧期过后,加冕为孝文王,不想三天后暴卒,子楚竟然以火箭的速度登上了王位,为庄襄王。
华阳王后这一来升格为华阳太后了,她的孤寡问题,果然就由庄襄王(异人)来关照了。而异人的生母夏姬,也被尊为夏太后。
那位在邯郸潦倒得大概要靠卖唱为生的赵姬,现在是什么了?庄襄王后。
那位可能连三餐营养都不足的小孩赵政呢?
是太子。
至于推动这一程序的始作俑者吕不韦,则被庄襄王厚赏,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以河南洛阳10万户作食邑。
在秦国历史上,既当丞相又封侯的,只有魏冉和范雎两人,两人都是军功赫赫。而吕不韦不过就是破费了几个钱、跑了一趟腿而已。
他的“千金买国”之构想,到此已全部实现,今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能让他大展宏图。
中国历史上的商人,还有比他更成功的吗?
《吕氏春秋》是伟大的治国纲领
短短几天内,秦国两易其君,这使得秦国政坛变得相当微妙。
我们来看看吧:庄襄王子楚,是从邯郸归来的落魄王孙;王后赵姬,是邯郸的卖唱女;丞相兼文信侯吕不韦,是漂在邯郸的一个商人。
这样一个突然楔入秦国高层的政治集团,在朝中根基未稳,该如何树威呢?
好在赵姬聪明伶俐,深得华阳太后的欢心,先王的政治威权多少惠及了这个“邯郸帮”。庄襄王一家三口,尽管是用了计谋才取得政权的,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主子。
苦命儿赵政一步登天,开始在师傅教导下潜心学习,为将来当君王做准备,他的名字也改成了嬴政。
第二十一章《吕氏春秋》是伟大的治国纲领(2)
王权的继承,靠的就是血统与裙带,即使有人侧目,也不敢有什么说法。而吕不韦就有些尴尬,他的身份转化得太突兀了,谁能服?所以他非常小心,既要笼络臣僚,也要笼络民心。
他的办法,是从意识形态入手,先给人们的精神松绑。秦国素以法律严苛着称,自商鞅以后更是变本加厉,吕不韦则反其道而行之,大倡德政。他执政的时期,在秦国的主旋律中出现了“德”与“义”的概念。
看来统治术是一门学问,统治的本质可以不变,但“术”是可以变的。由此,这位新丞相的周围,就聚起了一批拥护者。
但在秦国树威,没有战功是说不起话的,可巧这时就有人给他送来了机会。
前面我们说过,周王室和衍生的小国西周国,已经亡于秦,但还残留了一个小小的东周国。这个小国的国君,也是个不识时务的人,趁着秦国连丧两王,竟想密谋合纵伐秦。
吕不韦立刻抓住机会,要求率军讨伐东周国。
小题也要大做,这就是政治。吕不韦亲自率5万名赳赳老秦人,号称“义军”,在吕不韦的大旗下跨过黄河,一路散发檄文,称这是“攻无道而拯救生民”。
——所有的进攻者,要想进攻人家,就没有一个不打这面旗的。
这次跟上次伐西周国一样,诸侯还是不敢来救。秦军抵达东周国都巩(今河南巩县西南)时,东周国君闭门守望了好些天,也没见有一兵一卒来援,伤感至极,只好将城门大开,率百官匍匐于地,他本人脖子上还套上了绞索,以示知罪。
吕不韦把东周君关进囚车,把宫中器皿与所属7县的图籍一块儿装上车,运回了咸阳。吕不韦还向庄襄王建议:不要杀掉这可怜虫,把他迁到阳人(今河南临汝西),盖一个祖庙让他祭祖宗,这样周人就不至于断了香火。
吕不韦的这个建议体现出,他与一味斗狠的商鞅、范雎很不一样。他认为即使再狠的政治也要讲仁义,有了怀柔的一面,所遇到的抵抗就会小得多。
这期间,在吕不韦的主政下,秦国又开始了因邯郸之败而停顿了下来的东进。
从秦穆公起,秦国政治就有一条规律,只要山东各国给秦国送来一位干练的首席文官,秦国就会出现飞跃式的上升。这规律屡试不爽。
这又是一轮旋风般的进击。庄襄王元年,就在拿下东周国的同时,秦派遣大将蒙骜伐韩,韩只得献出成皋、荥阳(均在今河南荥阳)。这一来,秦东部的边界,就已逼近了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国在这个新边疆,设置了三川郡。对于这个位置,读者们可能还有印象,就是秦武王做梦都想来的地方。
第二年,趁赵、魏两国北上攻燕,后方空虚,蒙骜又率军攻赵,平定太原。
第三年,蒙骜接着攻魏的高都(今山西晋城北)、汲县(今属河南),又攻赵的榆次、新城(今均属山西)、狼孟(今山西孟曲北),大军席卷了赵国西北部的37城。
另一路秦军,由王龁带领攻韩,夺回了上党郡,又在赵国故地初置太原郡。
这个态势,我们都能看明白,还是“远交近攻”。
但在接下来谋夺大梁时,秦军却暂时受挫。
魏安厘王在情急之下,把信陵君请了回来,拜了相,又给了兵权。当年因“窃符”事件两人结下梁子,信陵君就一直客居在赵国。
信陵君因为救邯郸而天下闻名,有他做号召,这次回国果然纠合起了赵、韩、楚、燕,组成了五国联军以抗秦。这在当时,堪称是了不起的壮举。
庄襄王见大势不好,急令已进军到大梁附近的蒙骜赶紧撤回,又增兵函谷关严防死守。
就在秦军回撤的路上,与联军发生了激战,结果被联军抄了后路,蒙骜大败,逃回函谷关。联军赶至关下,与秦军僵持了一个月,终究不能奈何秦国。
吕不韦在战败后并未气急败坏。他分析了局势,知道灭国的事还是要悠着点来,于是对蒙骜仍重用不疑,感动得蒙骜发下毒誓:“再攻韩,非死必胜!”
然后吕不韦就使出离间计,派使者到魏国去散布:信陵君威望这么高,完全可取魏王而代之。
凡是领导,百分之百都怕这个,只要有了这种舆论,再忠心的下属也坐不稳位置了。安厘王果然上当,夺了信陵君的相印、虎符。信陵君气不过,也就花天酒地、不再上朝,哥俩儿又闹掰了。
三年之后,信陵君就死了,秦国就此少了一个最危险的敌人。
吕不韦的这一招,采取的是“促使对方犯错误”之术。在失败之后,这一招很有用,比急于反扑要有效得多。
第二十一章《吕氏春秋》是伟大的治国纲领(3)
他的武功如此,而在文治方面,更是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吕不韦执政之初,采取了“修先王旧臣,施厚德骨肉,而布惠于民”的办法,第一照顾好老干部,第二笼络住利益集团,第三让老百姓得实惠。这个组合拳,真是千古明智的统治术。
吕不韦在短短几年中做的这些事,为后来嬴政上台铺平了道路。
其实几乎所有的客卿,都是对得起大秦的,吕不韦也是一样。
前面说过,秦国的政治自他执政后,在原有狠辣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柔和的成分。
吕不韦还一反过去魏冉时期封闭的人才政策,向六国敞开大门。他养的门客,多至3000,各家各派的信徒都有,囊括了儒、道、法、兵、农、占星、阴阳、纵横等流派。其中有一位,就是后来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的李斯。
吕不韦在思想上的宽容,使得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建立了一个集当时智慧之大成的意识形态体系。
他借助这些“外脑”,开始考虑如何统一、统一以后又如何进行长久统治的问题。打天下,不难,因为要打的对象已经烂掉了;而保天下就难了,因为是自己要开始烂了。
这些思想智慧,就集中在他组织门客编写的杂家着作《吕氏春秋》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很多论述涉及政治学,但此前没有一部是有组织地为建立一个大帝国而准备的。《吕氏春秋》的编纂,开了实用政治学的先河。
诸子之书各有擅长,像《吕氏春秋》这样融汇各家理论的,绝无仅有。
以前,学人多嘲笑吕不韦不学无术,搞了这么一个杂拌儿出来,而以现代眼光来看,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自由主义着作。
《吕氏春秋》在后世的地位一直不高,估计是知识分子因憎恨秦始皇“残暴”而株连到这部书。
秦始皇最不该的,就是没采用这部书的思想,仍是像先辈那样,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法家体系。法家的办法,是快刀斩乱麻,局外人看着也痛快;可一旦实施起来,天怒人怨,崩溃就在眼前。
激发吕不韦要编撰这本书的,是战国后期着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四位公子风流倜傥,仗义豪侠,都结交了不少宾客。吕不韦以他们为标杆,觉得秦之强大,天下无敌,却在意识形态上乏善可陈(诸子百家无一个出自秦),这是秦国之耻。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学士,厚而待之。
那时各国有很多才辩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养起来的,神闲气定,写出了传世名作《荀子》。吕不韦也如法炮制,命食客将各自见闻都记下来,精心组织成篇。
这部《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篇数固定,外加一个序言,共计161篇。
其中“十二纪”是全书的要旨,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四部分。本书的涵盖广大,号称要“(效)法天地”,所以“十二纪”就是象征天,以十二月令为篇章序列。《春纪》谈养生之道,《夏纪》谈教育及音乐理论,《秋纪》谈军事,《冬纪》谈道德品质。
“八览”,是从开天辟地说起,说到做人、治国、明理,涉及了驭民之术、为君之道等。
“六论”,则是杂论各家之说。
这书对于儒法各家,并不是简单地杂凑,而是各取其精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倡治国要“以德以义”,以高尚风气熏陶之,那么国家即使不赏赐,百姓也争着立功;即使不惩罚,邪恶也自动终止(不赏而民功,不罚而邪止)。
这是秦国意识形态里一贯很缺乏的礼义教化。治国安邦,不讲礼义如何能行?
书是门客所写,吕不韦参与了多少很难说,但说他完全不知晓内容是不可能的。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这部书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这些高论。
《吕氏春秋》对法家的权术、黄老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贤”,也都统统拿来。
成书以后,计有20多万字,若折算成现代汉语,怕是要超过百万字的容量。吕不韦对这个成果甚为满意,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他将书挂在咸阳的城门上,悬赏千金,声称“各国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即赏给千金”。结果,无一人敢来领赏。
吕不韦很自负,觉得这书可以“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也就是终极真理了吧。
只可惜了,这样一部为建立帝国而准备的巨着,后来没派上用场。
——独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
第二十二章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1)
庄襄王年轻时困顿邯郸几十年,可惜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呜呼了。
他很清楚这王位是怎么来的。在位的三年,他兑现了当初在邯郸对吕不韦的承诺——“分秦国与君共之”。三年中所有的军国大权,都是让吕不韦管着。
吃水不忘挖井人。战国末期还留有如此的豪侠之风,君王也不例外,不似后世的一律过河拆桥。
接着,就是13岁的嬴政即位,当了秦王。
小孩子不能亲政,还要读书,军国大权仍旧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在邯郸时,就是嬴政的“伯伯”,现在的地位更加隆宠,由丞相尊为“相国”,嬴政还正式称他为“仲父”。
什么是“仲父”?这是古汉语,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很亲切了,相当于“叔叔”“二爸”之类。
此时秦国的权力中枢,没有比他权力更大的男人了。华阳太后和刚升格为太后的赵姬,虽然能分享王权,但毕竟是女人,不能参与具体操作。
吕不韦就成了秦国的天下第一人,无人可辖制。他不仅有门客几千,还有童仆上万,封邑10万户。当初“千金买国”的投资,已有百倍的收效。
他当然也知道这魔术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所以对庄襄王感激不尽,对秦国死心塌地。
此时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服秦,譬若郡县”。秦统一天下,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出于内心感激和客观上的形势,吕不韦才想到了为秦国制定一套宏大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架构,就是要为万世立法。当然,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
可惜,他的大梦被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后生之辈给粉碎了。
这个后生,就是口口声声叫他“二爸”的秦王嬴政。
嬴政小的时候跟母亲在邯郸是如何苦熬的,回到秦国又是如何在深宫中长大的?情况都不详。但可以想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折腾,足以形成一个少年叛逆、偏执的性格。
嬴政即位之后的前9年,秦国的政治格局几乎没有变,仍是吕不韦一手遮天。
吕不韦的权力来源,就来自他以前转让给公子异人的赵姬。赵姬现在是秦王的母亲,那么吕不韦这位老关系户的权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也恰恰就是在这9年中酿成的!
在这一时期,毕竟是换了国君,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了下来,很多内部的问题需要理清。
首先是平定新边疆的叛乱。出乱子的地方,是庄襄王时代并入的国土——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这地方原属赵国,被秦将蒙骜带兵拿下,但是晋阳的老百姓不服管,趁着秦国连换国君的时机,举兵叛乱。
乱子越闹越大,波及了邻近城邑,赵国当然也要在暗地里资助一把。
最后带兵去把叛乱平息的,还是蒙骜。
接着又有长安君成蟜,在嬴政上台8年时,受命率师讨伐赵国,在半途突然发动叛乱。这个长安君,是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并非赵姬所生。成蟜的年纪,据猜测大概比嬴政小两岁,应该也是在邯郸出生。当年的异人受到吕不韦资助,估计也养了二奶、三奶。
秦王嬴政此时尚未亲政,但他亲口下令平叛,还要求把所有跟随成蟜造反的军吏全部杀掉,死者计有数万人。就连无辜百姓也遭了殃,因成蟜是在屯留(今属山西)造反的,所以屯留的全部老百姓都被发配到临洮(今属甘肃),一次就迁徙了数10万人。
嬴政果断狠辣的法家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史料缺乏,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扑朔迷离。据说是由于成蟜的存在,构成了对嬴政王位的潜在威胁,因此吕不韦处处欲置成蟜于死地,让成蟜伐赵也没安什么好心。逼得成蟜在伐赵途中降了赵,还接收了赵王给的一块封地,叛乱之后死在了屯留。具体是怎么死的,说不清了。
这一时期,秦国还出了一个世界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甘罗。“甘罗十二做宰相”,在后世已成为民间俗语,可见这小孩是何等超群绝伦。
甘罗的祖父叫甘茂,也是秦国一位名臣,曾任左丞相。后来遭到排挤,被迫逃离秦国,可怜巴巴地死在了魏国。甘罗小小年纪欲求出路,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成了最年轻的门客。
甘罗之所以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政治明星,是由于口才好、会协调。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