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理解人类的性活动就要承认它是一个生物进化学上的问题。当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承认生物进化现象时,他的多数证据来自解剖学。他推断多数植物和动物的结构是进化的——这就是说它们一代一代发生变化。他还推断进化的主要力量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是指植物和动物的结构适应性地发生变化,某些改变使得物种个体在存活和繁衍能力上比其他个体更胜一筹,这些特殊的改变代代相传,因而数目不断增加。后世的生物学家们指出,达尔文有关解剖学的推理同样适用于生理学和生化学:动物或植物个体的生理和生化特征也是随一定生活方式调整,并且顺应环境发展。再后来,进化生物学家指出,动物的社会系统也是发展变化的,即便是一些关系密切的动物物种,有些是独居的,另外一些是小群活动,还有些知是大群生活。它们的社会行为是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化的结果。究竟是独居还是群居更有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取决于诸如食物来源是丛生的还是散布的、是否面临食肉动物袭击的高度风险,等等。性活动也是同样道理,它取决于每一物种的食物来源,食肉动物的威胁和其他生物学上的特征。某些性行为方式也许要比其他方式更适于生存和繁衍。在这个问题上仅举一例,一种最初看来与进化逻辑截然相反的行为:吞食性伴侣,即有些物种如蜘蛛、螳螂的雄性在交配后甚至在交配时照例就会被它的配偶吞食。这种吞食显然得到了雄性的同意,因为这些物种的雄性靠近雌性,没有任何逃跑企图,甚至将脑袋和胸部靠向雌性的嘴巴以便雌性嚼食它的大半截躯体,而与此同时,它的腹部仍在继续向雌性体内射精,工作不辍。
假如谁把自然选择的意义看作是尽可能保证生存,那么这种自杀性的同类相食便毫无意义了。实际上,自然选择保证的是基因的传递,而生存在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一种使基因的不断传递成为可能的策略。我们来设想一下,例如延续基因的机会寥寥无几并且毫无先兆,此时雌性良好的营养状况必定会大大增加延续该基因的后代的数目。这就是那些低密度生活的物种如蜘蛛和螳螂面临的境况。一只雄虫能遇到一只雌虫已是鸿运当头了,不能奢望这样的好运会撞到第二次。这只雄虫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它的幸运遇合产生出尽可能多的携带其基因的后代。雌虫储存的营养越多,她就能给卵子越多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果雄虫在交配后离去,它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另一个雌虫,它的存活因此也将毫无意义。相反,如果鼓励雌虫吃掉它,它就可以使雌虫产出更多携带它的基因的卵来。此外,雌蜘蛛在吞食雄蜘蛛时无暇他顾,就会允许雄性生殖器交配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注入更多的精液使更多的卵子受精。雄蜘蛛的进化逻辑是无懈可击的,但对人类来讲则是怪异的,因为人类的生物特征使得吞食性伴侣并无助益。多数男性一生中,有多于一次的性交机会;营养再好的女性一次通常也只生育一个婴儿,或者至多是双胞胎;并且一个女性在一次坐股期间也不可能通过充分消化男性的身体来显著改善她孕期内的营养基础。
这个例子显示,不同物种的不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点对物种的性策略有决定作用。蜘蛛和螳螂吞食性伴侣,取决于它们低密度分布、遇合概率低的生态学特点,以及雌性消化相对巨量食物的能力及营养良好时能显著增加产卵量的生物学特点。如果个体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栖息地,生态学特征会顿时改变,但个体仍携有与生俱来的生物学特征,这些特征只能通过自然选择缓慢改变。因此仅考虑物种的栖息和生活方式,纸上谈兵地设计出一套适合这种栖息和生活方式的性活动特征是没有用的,你必将发现这些假定的最佳的性活动特征并未发生。相反,性的进化受到遗传特征和先前的进化史的严重制约。
例如,多数鱼类雌性产卵,雄性在其体外授精,但是所有的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和有袋动物都是雌性生育幼体而不是排卵,并且所有的哺乳动物都采用体内授精(即雄性精液注入雌性体内)。生育幼体和体内受精涉及到如此之多的生物学调适和遗传因素,以致于所有有胎盘哺乳动物和有袋动物几千万年来固守了这些特点。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些遗传特征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没有一种哺乳动物是雄性独力照顾后代,即便是和雄性独力照顾后代的鱼类、蛙类比邻而居的哺乳动物也是如此。
我们因此可以重新定义一下由我们奇特的性活动产生的问题。在过去的700万年间,人类与最近的亲戚黑猩猩发生了分化,性解剖结构有某些区别,性生理区别多一些,性行为差别更多。这些差别确实反映了人类和黑猩猩在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别,但这些差别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那么,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是如何造成人类进化出怪诞的性活动方式的呢?
第二章 两性的战争
贾里德·戴蒙德……性趣探密
第二章 两性的战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看到,要理解人类的性活动,我们必须抛开人类扭曲的观点。我们确实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生物,父母在性交过后仍然厮守在一起,共同哺育后代。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声称男性与女性在共同养育子女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相提并论: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婚姻和社会中,男女两性耗费的精力是不相等的。但是多数为人父者都多少惠及了自己的孩子,即使仅仅是食物或保护抑或居所。我们之所以将这些好处认作父亲的天职,因为它们已被写入了法律:离异后父亲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而且即使是一个未婚母亲,也可以诉请法院判令一个男子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只要基因测试证实该男子是孩子的生父。
但这些观点仍然是仅仅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待性活动。在性活动方面,人类在动物世界中属于异常现象,在哺乳动物中尤其如此。如果猩猩、长颈鹿和多数其他哺乳动物能够言语,它们必定会声称人类那些有关抚养后代的法律是多么地荒唐!多数雄性哺乳动物在令雌性受孕后即把雌性以及它们未来的孩子抛在脑后,不管不顾;它们又忙忙碌碌去寻找下一个雌性“现象”。“现象”普遍而必然地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因果性,令它受孕。从总体上讲,不仅仅是雄性哺乳动物,而是所有雄性动物,它们为子女所做的(如果有的话)要比雌性少得多。
当然这一沙文主义模式也存在不少例外。有些鸟类,如瓣雕鹤和斑鹬,是由雄性肩负起孵化、养育雏鸟的重担,而雌性则再接再厉寻找下一个异性令自己受孕,然后由该异性来养育它的下一批孩子。有些鱼类(如海马和刺鱼)和有些两栖动物(如产婆蟾)的雄性将孕卵安置在巢穴或者自己的口腔、囊袋或者背上呵护。大千世界想,但具有直观性,缺乏科学性。,雌性育儿的常态同时又并存着无数个例外,我们如何来解释这一奇怪现象呢?
答案来源于这样的认识,正如自然选择决定了人对疟疾的抗性和牙齿的数目,它同样决定了导致某种行为的基因。一种由基因传递的行为模式虽然有助于某种动物,但对于其他动物物种则未必一定有益。尤其在两性交配完毕创造了一个受精卵后,就面临着对于此后行为的“抉择”。是双方都抛下孕卵中作急剧而凌乱的运动,相互碰撞,形成旋涡,产生世界万,由它自力更生求生存,而父母则再次交配呢,还是各自和新伙伴发展性关系并创造下一个受精卵?一方面,为照顾后代,暂停性生活可能会提高第一个孕卵的存活机会。如此,这一抉择又导向进一步的抉择:究竟是由父母共同养育后代,还是单单由其中一方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如果孕卵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况下存活的机会为十分之一,并且如果照顾它的时间可以被用来制造出成干校孕卵来,明智的选择显然是安静地走开,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受精卵,让第一个孕卵自立。
我将这些方案称作“抉择”。这一词语听来似乎意味着动物也像人类这样有主意,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方案权衡比较,从中选择对自身利益最有利的一种方案。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我称之为抉择的东西实际上已经被深深编进了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中去了。例如,雌袋鼠作出“抉择”者?》(1894年),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唯物史观。,拥有一个可以装下幼崽的育儿袋,而雄袋鼠则没有这一装备。多数或所有这些抉择,就解剖结构而言,对于两性中任何一方面都是可能的,但是进化已经赋予各种动物照顾或者不照顾子女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的行为抉择在同一物种的两性之间也是不同的。例如,在鸟类父母中,雌雄信天翁、雄性(非雌性)鸵鸟、多数种类的雌性(非雄性)蜂鸟天生会给雏鸟提供食物;而营家鸟则不论雌雄都不哺育雏鸟,尽管所有这些鸟类物种的雌雄两性各自在躯体和解剖结构上都有能力负起哺育之职。
作为父母有几行为基础的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和本能,是自然选择代代相传的烙印。总之,它们组成了生物学家称之为繁衍策略的一部分。换言之,发生于某一鸟类父(母)的基因突变或者基因重组,可以加强或者削弱它育儿的本能;而且对于同一物种雌雄两性的影响也可能截然不同。这些本能会令传递父母基因的雏鸟存活率发生重大变化。如果雏鸟能得到双亲呵护《列宁文集》中所收而在《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未收的一些,无疑会令它的生存机会大大提高。但我们仍应看到,如果父(母)亲抛弃子女,它们将会取得其他传递基因的机会。因此父(母)亲喂养雏鸟的遗传天性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血缘后代的数目,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将要述及的生态和生物因素。
以独特的解剖结构或本能为特征的基因,多数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负载该基因的后代的存活,而且基因的频率因此增加。上述论点也可表述为:促进生存和繁衍效果的解剖结构和本能是由自然选择按遗传程序建立的,因此生物学家常常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来简洁明了地表述。例如,他们说一头动物“选择”做某事或者遵循某一策略吾尔、哈萨克、朝鲜5种少数民族文版和近20种外文版。,我们当然不应当误以为这一短语意味着动物能够有意识地去权衡比较。
很久以来,进化生物学家一直认为,自然选择对整个物种的进化都有种益。实际上,自然选择最初仅仅作用于动植物的个体。自然选择意味着的不仅仅是物种(整个种群)间的生存竞争,也不仅仅是不同物种个体间、同性同龄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矛盾仍然是社会,自然选择还意味着父母与子女间抑或配偶间的生存竞争,因为它们彼此之;同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在延续血脉方面,对于某一年龄和性别的个体有利的东西未必一定有利于其他类型的个体。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那些拥有众多子女的雌雄两性都是自然选择的受惠者,但是父母各自有着不同的最佳策略来达到这一目的。这就产生了父母之间固有的冲突,这一结论相信已无需科学家们向大众揭示。我们经常耳闻目睹两性争斗的趣事,但两性的战争既非笑话为皖南休宁人,故名。为学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倡,也非个别父、母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偶然事件。千真万确,有利于雄性遗传利益的行为模式未必有利于它的雌性配偶,反之亦然。这一残酷的事实正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情况,雌雄双方已完成交配,创造了一个受精卵,现在它们面临的“抉择”是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假如该受精卵在完全无助的情况下仍有存活的可能性,假如父母在这段本该用来照顾这第一个受精卵的时间里能够创造出很多新的受精卵律;另一些人则转向天文、医学和音乐的研究,在科学上作,那么父母双方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抛弃这第一个受精卵。我们再假设另一种情况,假如这个新受精的、新产出的或者新孵化的卵子或者新生幼崽只有在得到父母之一关照的情况下才有希望存活,那么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双亲中的一方是否可以将哺育之责单独强加给另一方,而自己则牺牲配偶的遗传利益,远走高飞去寻找新的伙伴呢?事实上,狠心遗弃配偶、子女的一方确实能推进其利己的进化目标。
在这种子女存活必须仰仗双亲之一照看的情况下,照料孩子似乎变成了父母之间冷血的较量,看哪一方狠得下心首先遗弃对方和孩子,继续投身新的繁殖事业。在付诸行动之前,一方必须考虑到已不再年轻的配偶是否有能耐养大子女社会革命。,以及自己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新的有生育能力的配偶。这一切就好像是父母双方在交情成功后,玩着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他们大眼瞪小眼,异口同声:“我反正立马就走,去寻找新伴侣,如果你愿意,你来照顾这个胚胎好了;如果你不愿意,我还是不会管它的!”如果双方都威胁着要扔下这个胚胎并身体力行,胚胎就会死去,由此父母双方都输掉了这场游戏。那么,究竟哪一方有可能屈服呢?
答案取决于以下考虑,即哪一方对于受精卵所作的投资更大,哪一方有着更好的选择方案。正如我前面所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意识地权衡计算;任何一方的行动都是自然选择作用于身体结构和性本能并代代相传的结果。许多动物的雌性退让了,在雄性离开后过着“单身母亲”的艰苦生活;也有一些动物则相反本问题。论述了关于“不断”革命,关于党在无产阶级专政,由雄性承担抚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动物则雌雄两性共担重负。这些差异是以下三个相关因素决定的,这三个因素在不同种的两性间有着不同的表现:对于受精胚胎的投资;因进一步照看受精胚胎或者受精卵而丧失的选择机遇;对于胚胎或者受精卵父系或者母系血统的信心。
经验告诉大家,比较一个我们花费了大量心血、正蒸蒸日上的企业和另一个我们刚刚着手去搞的企业,我们必定会对前者更为眷恋。不论我们投资于人类亲情、商业项目还是股票市场,也不论我们的投资是以金钱、时间还是精力的形式体现出来,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性关系在第一天即告恶化陈亮,清颜元、李穀重视功利,反对空谈仁义。,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结束它;如果我们没几分钟就碰坏了一个廉价的玩具,我们当然不可能费心去修复它。但是,当我们面对着一段持续了25年的婚姻,或者一幢花了大量资金改建的房屋,何去何从,必定会令当事人痛苦不堪。
父母对于未来子女的投资也是这个道理。即使是在一个卵子的受精时刻,相形之下,雌性对于由此形成的受精胚胎的投资也要大于雄性,因为多数动物的卵子要比精子大得多。尽管卵子和精子都包含染色体,但卵子还包含着足够的养分和代谢物质以支持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抗清节操。自称“学老庄”,言“反常之论”,非难“理学”。,最起码要能维持到胚胎自食其力为止。反之,精子则只需要包含一个鞭状运动器以及能够驱动这个运动器游动前行至多数天的能量。因此,人类成熟的卵子几乎是使之受精的精子的体积的100万倍。鹤鸵的这种比率甚至达到了1000万亿倍。因此,如果单单将一个受精胚胎视作一项初期建设工程,那么父亲对它的投资较之母亲的付出实在太微不足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雄性在受孕以前就注定了要输掉这场勇敢者的游戏。尽管只能有一个精子成功地使卵子受精,但雄性每次射出的精液中包含了几亿个精子,所以总体看来雄性的投资也许和雌性不相上下。
按照卵子受精发生在雌性身体内外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体内受精和体外受精。多数鱼类和两栖动物采用体外受精方式。例如,多数鱼类的雌性和邻近的雄性同时将卵子和精子排入水中,在水中进行受精。在体外受精情况下,雌性的被动投资在排卵的一刻即告结束。接下去括事物的矛盾性差别(内在差别)和互不影响的外在差别。,胚胎究竟是在水中浮游、无依无靠、自力更生,还是由双亲之一照看,各物种有所不同。
人类更熟悉的是体内受精,也就是雄性将精子注入雌性体内(例如,通过勃起的阴茎来完成)。多数物种的雌性接下去并不是立刻排出受精卵,而是容留它,使其继续在体内成长发育到胚胎快要能自行存活为止。胚胎在最终产出时可能包裹在一层具保护作用的蛋壳中科学的哲学。以实证哲学观点研究社会现象,1839年提出了,同时还有卵黄作为能量来源——所有鸟类、许多爬行动物以及单孔目哺乳动物(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鸭嘴兽)就是这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方案,胚胎继续在母体内发育,直到它娩出。它出生时没有蛋壳,并非卵生,这种做法谓之胎生(活体生殖),是我们人类和除单孔目动物以外的其他所有哺乳动物以及某些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色。胎生需要有专门的体内构造(哺乳动物的胎盘是其中最复杂的一种),以便使营养从母体传递给发育中的胚胎,将废物由胚胎转移给母体。
体内受精使得母体在产生卵子并受精后被迫作出进一步的投资。母体要么以自身的钙质及养料组成卵壳和卵黄,要么以自身的营养形成胚胎。在投资营养物质以外,母亲还必须付出整个孕期的时间。这样体内受精型的母亲在孵卵或者分娩时,较之父亲所作的投资要大得多,比体外受精型母亲所作的努力也大得多。例如义、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总结了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阶级斗,男人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性交,射出一毫升的精液;而女性则要怀胎十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丈夫微不足道的付出相差巨大!
正因为体内受精型的父母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