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

第169章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169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底,本官还是要谢谢唐子然啊!”

    虽说于心底嫉妒唐子然的“东北总督”之位,可袁世凯对其却依然颇存一番感激之心,若是没有他唐子然起兵,又岂能显出新军之要,这大清国,又岂有他的立足之地。

    “惹是没有你,又岂有本官的今天!”

    于心底感叹一声,当袁世凯透过熹微的晨光,用望远镜审视数公里远的杭州城墙时,那脸上的得意之色更加浓烈,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了。按中堂大人与他唐子然私下所定,给其三天的时间撤出杭城“逆乱”,而今天恰是第三天,今天之后,这杭城“逆乱”是斩是杀可就全由他袁世凯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今天之后,他这位浙江巡抚才真正实至名归。

    再往那边看去只见新军官兵人人满脸污垢,个个浑身臭汗泥浆,好了,弟兄们再辛苦一天,再受一天的罪,今个晚上大家伙就能好好的舒坦、舒坦了!

    就在这时,突然一个报告声于他耳边响起。

    “大人,方才斥候发现有一支千人左右的队伍离开杭城后其并乘船往海路,而是沿江逆流而上,疑乱逆逆首既在其中……”

    逆流而上!难道是想进入浙北山区?

    “快,立即派人把此事告诉段统制,请他立即派重兵清剿……”

    “大人,万万不可!”

    袁世凯的话未说完,一个话声便打断他的决断,是他从京城请来的幕僚亦是其故友徐世昌,

    “哦,卜五这是为何?”

    袁世凯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虽说年青但在他的身上却很少独断专行,碰着事情的时候对幕僚的建议更是极为尊重,此时自然也是如此,甚至一开始他就挑明了自己的想法。

    “这逆军于浙江作乱,正是趁机斩草除根之时,以免影响他日大计,为何卜五以为不可派兵进剿?”

    他日大计自然是练兵、行新政的大计,若是这一千多逆匪逃至山区成了匪患,那可真就遗患无穷了。

    “大人,这杭州逆匪与武昌(1)关系极深,若是大人断然派兵尽歼其师,虽有中堂与武昌相约于先,可湖南终归是其挚友,若其当真身于乱军之中,若其身死其中的话!届时武昌虽明不至追究,但如若就此决裂或至其与中堂关系紧张,互失信任,于大人总有不利!”

    徐世昌这么一提醒,袁世凯只觉后背一凉,这可不正是他对出兵杭州的顾忌,若是说谭嗣同与唐浩然没有联系,他第一个便是不信,他不信单凭谭嗣同一个书生,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来?

    若是这人当真于乱军中身故。那自己可就当真与他唐浩然结下仇来了。可惹是作其糜烂地方的话。那于将来……!

    “卜五,可若纵虎归山的话,可将来其糜烂地方,只恐我浙江将终无宁日?”

    若是自己不当这个浙江巡抚,管他将来是否糜烂地方,可问题就在这,将来这浙江可是我袁世凯的天下,又岂能容其糜烂地方!再者今日不能尽歼其于杭州。留有后患,没准他日就是这后患断了自己的官路。左右为难下,袁世凯只得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徐世昌。

    “大人,若由其糜烂地方,必令我浙江终无宁日!”

    话声稍顿,徐世昌看着袁世凯低声说道。

    “既然逆匪可为大患,可糜烂地方,可坏大事,那为何不能逼其尽出浙江!”

    提出这一建议时,徐世昌的眼中精光一闪。尽管他的话未说尽,可任谁都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不过就是祸水他引,将其引往他处,届时无论他谭嗣同如何糜烂地方,自然也就与他袁世凯无关了,

    “卜五,你的意思是……”

    沉吟着袁世凯朝远处看了一眼,又重新把视线投向徐世昌。

    “大人可知,今日中堂心头之患是为何人?”

    中堂心头之患?

    是武昌?

    这个念头不过是稍闪即逝,于袁世凯看来,于中堂看来,虽说唐浩然有这个实力,可若是论起威望来这唐浩然至多只是他日之患,于中堂而言真正的心腹之患,恐怕第一当数武昌的张之洞,第二则是江宁的刘坤一,至于他唐浩然至多只能排第三。

    尽管并不赞同中堂对唐浩然的看法,但袁世凯却也明白,自己和唐浩然所差的正是这份威望,若是唐浩然能有张氏之威,只怕这天下……

    “你的意思是将其引入湖南?”

    若是能将谭嗣同以及其千余乱逆引入湖南,非但能牵制南皮之力,亦能令南皮无力相争于中堂,再则刘坤一为湘军老将,这湖南老家出了乱子,他这个湘军老将又岂能坐视,届时湖广以及两江之力尽为其所牵制,纵是其能剿定谭氏,先前自己的重重顾虑可不就落在了张之洞身上嘛!

    于心底反复思量着徐世昌的计策,袁世凯立即意识到此策对自己、对中堂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这古有“一桃杀三士”,而徐世昌的这一计却是“一计谋三人”,这徐卜五,心下念叨一声,袁世凯瞧着徐世昌时眼光亦发生了些许变化,不过那变化却是发自肺腑的钦佩之意。

    “卜五之策虽是良策,可中堂大人那边……”

    袁世凯这会所担心的反倒是中堂大人那边的态度,若是中堂大人以其心毒,没了中堂大人的赏识,又岂有他袁世凯的明天?

    “大人,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中堂又岂是昨日之中堂,以一人而定一国,如此良策,中堂又岂会拒之!”

    “以一人而定一国”七字传入耳中时,袁世凯只觉周身一震,盯着徐世昌时那眼光顿时复杂起来,是了,今日已非昨日,自己岂能用昨天的眼光去看中堂!自己当真是被眼前之利蒙花了眼,竟还没有徐卜五看的远,可真是……

    暗自斥已一番,一副虚心受教的袁世凯先是感激一番徐世昌,而后又吩咐道。

    “卜五,你看现在就派人与其联系,若是其同意尽出浙江,再送他些许弹药、银两,不知卜五以为如何?”

    “大人所言极是!如此,他湖南自不为拒之!”

    赞同之余,徐世昌又称赞道。

    “如若武昌得知,想来亦会承大人之情!可谓是一举而数得!”

    ((1)武昌:主角所冒充者为武昌人,以晚清习惯被称为“武昌”。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一更

    入了夜之后,狂风卷来了一场暴雨,倾盆雨势将大地淹没。

    大雨中的旅顺城显得静寂非常,虽是下着雨,可街道上依然能看到巡逻的警察。随着总督行辕暂驻于旅顺,这原本因战争而显得有些混乱旅顺城,秩序早已井然,而那巡警巡逻时腰间刀鞘,脚上硬靴发出的声响,总能让百姓感觉到一丝心安。

    在这倾盆大雨间,海军公所附近电灯通亮,公所前,卫兵警惕的凝视着街道,这海军公所便是东三省总督的临时行辕所以,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总督大人便一直于此颁布政令,推行着东北建省事务。

    一声声的雷鸣,像是敲在唐浩然的心坎中,当收不住雨势狂倾而落,他有些失神地望向窗外几乎将人吞噬的黑暗。

    下雨了……

    这是来到东北之后,他碰到的第一场雨……

    窗外天色很暗,雨下得很大,轰隆的雷声不断的从城市上空以及大海上传来……风同样很大,也许是一场风暴?

    也许吧!

    不过对于中国而言,那场风暴却已经暂时趋于平静。

    在这和着雷鸣的雨声中,唐浩然的眉头紧皱着,此时他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一切都结束了,随着一道东北建省和自己出任东三省总督的圣旨,所谓的“唐逆”便成了“天下九督”中的一员,非但从理藩小臣一跃为封疆大吏,而且自己还将派出候两位补道员,往京城任“参政员”。自此之后一切政务皆由“参政会”抉择。

    这一仗打得似乎有些稀里糊涂。可不是嘛。所谓的“清君侧”不过是用十几名言官的脑袋作了交代,然后下旨宽慰自己一番。而自己呢?则感激涕零的接了旨,感激着朝廷的英明。

    不过只是一场戏!

    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总督与朝廷们之间唱的一出戏,而自己不过只是把这出戏请上了戏台,再接着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当然还有慈禧、奕訢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或主动或被动的陪着自己唱了下去。

    到最后。慈禧、奕訢他们如愿以偿的保住了大清国,虽然只是暂时的,而八大总督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力,自此之后总督成为权臣,距离某一个位置,只有那么一步之遥,还好,他们不是军阀,多年来“兄友弟恭”的总督们之间还不至于兵戎相见。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

    至于自己这个把晚清所谓的脸面都撕了个粉碎的始作俑者。如愿以偿的借着满清朝廷与几位总督之间的矛盾,出任东三省总督。担负起“三省建省”的重任。

    现在,无论是满清朝廷也好,总督们也罢,自己也行,看似都如愿以偿,大家伙看似“兄友弟恭”,好一派“中外和乐”的模样,可这一切只是暂时的,而这暂时的“和乐”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对不起了!”

    在这一声道歉之余,却伴着一记震动穹苍的雷电打了下来,那雷鸣似乎就在海军公所上空打响,只震得门窗颤动。

    一声巨雷,惊醒了陷入深思中的唐浩然,他无奈的叹了口气,政治从来都是如此,充满了丑陋的一面。

    “那些事情,总归只是小事,眼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那一声长叹后,房间内却响起了李光泽的话语,他明天就会离开旅顺,乘船前往京城出任“东三省参政员”,这大清国举国上下一共只不过二十一名参政员,他之所以来这是前来向大人辞行的,可却未曾想因言语中偶尔提到谭嗣同,令这房间内的气氛随之一变。

    更重要的事情!

    似乎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就像相比于浙江东三省更重要一般,不过唐浩然并没有将内心的讽刺道出,但李光泽说的确实是实话,杭州只不过个“插曲”,而东北却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作为政客有时候必须要学会取舍!就在唐浩然在心下如此劝说自己时,李光泽却继续说道。

    “前几日,我从农商部那里获悉,在过去一个月间,于农商部新注册了超过一千五百家企业,其中差不多有七百多家都是垦殖公司!”

    分不清忧喜的话语于传至唐浩然耳中时,唐浩然微微一愣,那眉头便是一皱。

    “你是说垦殖公司?”

    大人的反应落在李光泽的眼中,让他不禁松了口气,庆幸大人这么快便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七百多家垦殖公司?都是什么人开的?”

    一个月间,这岂不是意味着在总督府设立的第一时间,便有人注册垦殖公司,表面上这是好事,这充分表明大家对于总督的信任,但历史的敏感却让唐浩然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者说意识到了某种危机。

    “这些公司的大小股东大都是公司的职员,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的家人亦是其股东……”

    前者倒是没有任何问题,但后者却让唐浩然品出了味来,什么是官员家人,分明就是官员自身的投资,于统监府中任职虽说没有品级,但在薪酬上却倍于满清,再加上主动邀请官员投资企业股票,只要将工资之半投资于企业,即可获得数倍的收益。

    丰厚的收益与回报,使得府中公务员以公司职员乐意投资公司股票。这是一种利益的捆绑,甚至正因如此,在“清君侧”时,大家才没有表述反对,因为无论是官员也好,公司职员也罢,他们的利益早已同自己捆绑在一起,早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股票分红以及个人薪酬,使得这些官员以及职员皆有一定的资本,原本他们的投资行为是不会引起唐浩然的注意,但猛然间几乎所有人都纷纷投资垦殖公司的事情,却让他意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却是源自于对历史的了解,或者说历史的教训。

    “……其实,这些人投资垦殖公司,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利益,相比于工厂的股票,投资土地的回报是长久的,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这毕竟是国人的习惯……”

    唐浩然焉能不知这是国人的习惯,中国人一但有钱了,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置办田地,正因如此土地才会禁锢财富两千余年,那些乡下的土财主如此,怎么这些见过世面的人亦是如此?

    “……还有就是现在的大豆市场,众所周知,自己贸易公司去年将东北大豆带进欧洲市场后,这东北大豆便是供不应求的稀罕物,想提升大豆的产量,就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所以,这垦殖才会有利可图!”

    李光泽提及的另一个诱因,完全是因为去年,北洋贸易公司借俄国入侵日本之机,针对东北大豆出口锐减的情况,全面介入东北大豆市场。针对因出口日本断绝,的东北过剩的数十万吨堆积如山的大豆,北洋贸易介入后,便将东北大豆和豆制品运往伦敦试销。

    在北洋贸易的资助下,英国的研究人员对东北大豆考察和试验以及比较,英国商人认识到用大豆榨油,在价格上便宜,豆油可以取代欧洲市场上的棉籽油、亚麻籽以及胡麻籽油,油渣饼亦可以作为高蛋白牲畜饲料,一系列的试验结果引起了欧洲各国的重视,并进一步发现大豆在食品和化学工业方面存在广泛用途,东北大豆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商品。

    英国是第一个输入东北大豆的欧洲国家,随后迅速扩散至欧洲其它国家以及澳洲和美洲等地,欧洲各国利用豆油工省价廉的优点,经过提炼精制,取代橄榄油和棉籽油,充当人造猪油、人造牛乳的原料,普通豆油则用来代替亚麻仁油,制作油漆、涂料,也用来制造肥皂,豆饼原来只用作肥料和牲畜饲料,但欧洲商人又利用豆饼中丰富的蛋白质含量,用来制作豆粉,加在面粉中烘制面包。

    相比于日本仅局限于将豆饼用作肥料以及饲料不同,欧洲对于大豆的全面利用,迅速刺激了大豆的出口。那些垄断出口贸易的公司职员以及制定政策方针官员又焉能不知,他们看到了大豆的市场,同样也看中了东北这片未曾垦殖的处女地。

    “……现在投资垦殖公司,是当下最时兴的投资方式,投资几万元,就能获得几十万亩地,再花上十几万元,便能垦出几十万亩良田,几十倍回报率,焉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李光泽忍不住感叹一声,若是说统监府那种鼓励投资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弊端,恐怕就是官员以及职员不耻言利,当然这种利指的是合法经营所得而非贪污受贿,当官员、职员纷纷投资垦殖公司时,李光泽却看到总督府上下完全为阿堵物所把持的一天,利益早已同唐浩然结为一体的他,又岂能不担心,如此才会不顾得罪府中上下官员的风险,在临走前给大人提个醒。

    “大人,这表面上大家伙纷纷投资垦殖公司,是给府中解了难,毕竟这垦殖、移民是府中未来几年要办的大事,可若是让他们这般办下去,恐怕……早晚非成祸害!”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4章 祸害(第二更,求月票)

    “恐怕……早晚非成祸害!”

    李光泽的话声不大,甚至在那雨声中若是不细声的话,根本都听不出来,但却一字不落的传入唐浩然的耳中,一直沉默不语的他这会脸色已经变得极为难看。

    “不是非成祸害,是必成祸害!”

    冷哼一声,唐浩然的眉头猛然一挑。

    “哼哼,还为府中分忧?分什么忧?没有垦殖公司,总督府不会招民垦荒?即便是招不来百姓,难道我就不会用农垦兵团?”

    接连质问之余,唐浩然的心底却涌出一团火意来,对于垦殖公司他并不陌生,或者说有着一定的了解,历史清末民初时,亦曾有垦殖公司的出现。清末直至民国东北三省一直采用招揽垦殖的政策,而相比于将小户垦殖,官府更倾向于大段售出荒地。

    在招揽大段的垦殖过程中,官僚、军阀、地主以及资本家组成的垦殖公司,占据东北亿万亩荒地,他们先以低价购得官荒,甚至直接霸荒。随后再将一方方荒地分割成小片,引进关内移民开荒,而移民不过只是租用其地罢了。

    虽说为争夺垦殖中极为重要的“招户”,垦殖公司与“开荒地主”之间竞争极为激烈,竞相降低地租,令移民纷纷受益,但这并不能改变垦殖公司对移民多重压榨的现实。

    “他们的算盘打得倒是精,按先前的旧例领一垧地不过几两银子,他们领上的几百垧地,招来开垦户。先收上几年的地租。再售出一部分地于开垦户。把其几年所得都榨个干净,再拿着开垦户几年的心血往官府领新地,然后再招开垦户,如此循环下去,这东北的地可不都变成了他们的银子!”

    冷嘲中,唐浩然的脑海中浮现出前早先农商部制定多个垦殖草案中的一个,未来的官地领荒将不再像现在这般一垧亦可领,百垧亦可领。而是改为按方,这实际上与临时土地调查局对土地的清丈工作相衬,在临时土地调查局绘制的标准地图比例尺为1公里,而农商部提出的“方”,指的就是一平方公里的“方格”,领垦官荒不少于一方。

    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提出这个草案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要把小户排斥出垦荒的行列,受限于财力无法从官府领荒的关内移民,最终只能成为公司的租户,为其垦荒。

    这些人……实在是可恨!

    更让人觉得的可恨的是。其所打着的名义居然是为政府考虑,大块放荒可避免“劣地、水塘”等损失。这些人的算盘打的到是精明。全是一副公而无私的模样,可这骨子里!

    想通其中关联的唐浩然,这会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许多专家官员在那里睁着两眼说瞎话,利益,一切皆因利益使然,他们之所以上瞒下骗,为的不过只是个人的利益。

    “大人,现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