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

第171章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171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6章 利益纷争(第二更,求月票)

    现实利益的冲突,在很多时候总是无法避免的,纵是在外界看起来铁板一块的东北总督府,实际上也不过是种种利益捆绑的共同体——丰厚的酬劳、公司的股票以及无品级的官职,早已在某种程度上,将府中与官员的利益互相捆绑。

    官员们在过去两年间认购的公司股票,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互相捆绑,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支持统监府于朝鲜推行统制经济,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分红。至于统监府过去实施的十三级“事务员制”的无品之官致其体制游走清国官场之外,令其官员全无晋身官场之机的“掣肘”反倒是成了摆设。

    一方面是由府入仕之路的断绝,另一方面现实利益的纠缠。使得无论是统监府亦或是现在的东北总督府内,都能保持某种程度上“铁板一块”,正如同在对抗朝廷时期,府中上下无不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全力保障,全无互相牵绊,一方面是府中新建全无官府旧时习气,加之府中官员亦习惯于大人独断。而在另一方面,这其中未偿没有全力求成以保已利的想法,只有成功了他们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而若是失败的话……

    利益!

    无论目的如何高尚、无论动机如何纯洁,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于利益。而表面上的团结同样也可能因为利益上而陷入分歧,正如此时的总督府一般,在过去的几天间。在围绕着垦殖问题上的讨论上,却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争持。

    又一次的不欢而散,当充当临时行辕驻地的旅顺海军公所内的卫兵。瞧见总督大人面色阴沉的走出会议室内,心底倒是暗自为那些官员们捏了把汗,这从古至今又岂有像他们这般忤逆上官心思的官能做长久的,可这几日这些人似乎全不在乎此事似的。

    待到总督大人离开会议室后,府中的与会的一众官员方才纷纷走出会议室,而他们大都是三两成排的边走边说着。

    “徐部长,咱们若是再这么顶下去。总督大人那边……”

    年青的官员面上显露出忧色的时候,被追问的那位农商部部长却只把唇角一扬。

    “别担心,只要咱们做到有理有凭。大帅那边纵是恼怒又有何妨,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公事……”

    现在的总督府不过只是换汤不换药的统监府,两年来府中上下,任何人都知道该如何同大帅打交道。自幼长于西洋的大帅全无时下官员的等级之见。在碰到问题时亦喜同幕僚、官员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加以解决,久而久之大家亦习惯了这种“MZ”作风,虽说在很多时候,大帅依然是独断专行,但那是在某些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最后大家只好保留意见了,至于忤逆上官后的罢官以至掉脑袋。更不是他们所曾担心过的问题,且不说大帅不喜欢杀人。而且大伙都罪不至死,至于罢官……相比于唯唯诺诺的奴才,大帅还是更喜欢大家伙这样的人。

    “再说,纵是大帅说咱们有私心,可这私心之中,未尝不是公心,亿万亩官荒焉能全由政府把持,政府可以垦殖、小民可以垦殖,那么公司企业为何不能垦殖?事关商业准则,我等绝不能因怯言退!政府的利益要维持,小民的利益要保障,既身为农商部长,自然要维持工商利益,虽站于大帅对面,亦有何防?”

    如果唐浩然听到徐这位农商部部长会这么说,恐怕只会恼的把他从一脚踢出总督府,虽是如此,离开会议室的时候,他的脸色也早就变得亦常难看,在回到办公室后那尽量压抑怒气立即爆发出来。

    “砰!”

    在茶杯摔于地上发出一声脆响时,唐浩然怒气冲冲的质问一声。

    “好嘛,这真是一个个的公而无私嘛,工商企业的利益,政府既然放开小民,却又为何统制企业,当初在朝鲜实施经济统制时,为一个个都恨不得把稻草都统制起来!”

    利益!

    归根到底还是利益,统监府于朝鲜的利益在于工商实业,推行经济统制不仅能压缩原料成本,亦能扩大市场,同时还能打压朝鲜商人,对于这些持有公司股票或参股国商商号的官员而言,他们一尝到其间好处,自然会对对其利益无损反能带来诸多利益的经济统制加以支持。

    至于现在嘛,虽说东北初掌,这利益链却立即隐现其形来,而这垦殖不过只是第一步。

    “大帅息怒,大家不过只是一时分歧罢了,”

    瞧着大人脸上的怒色,原本还想和稀泥解决此事的宋玉新,话还没说完就被唐浩然打断了。

    “分歧?我看他们的眼睛都掉进了钱眼里头,今天若是在垦殖的事情上让他们如了意,明天,只怕这经济统制,他们也会指手划脚……”

    一声感叹,唐浩然并没有继续说下去,有些话不能说,至少不能说透,就像今天,他可以去说农商部维持的是“公司企业的利益”,至多只是指责其忽视了政府以及小民的利益,而未指责他们在维持“自身的利益”,因为许多官员就是垦殖公司的股东。

    直到此时,唐浩然才真正理解了是“利益即得阶层”,才体会到改革的阻力,在这个时代为了悍卫那未吃进嘴里的“肥肉”,习惯于唯唯诺诺的官员们都能当面顶撞自己,以种种借口支持全面放垦,更何况是这些在自己的要求下,已经习惯于争辩的官员。

    若是其它问题面对众多的阻力,为了维持府中的团结,或许唐浩然会让步,但现在的这个问题。却不是唐浩然会让步的,究其根本则在于让步极有可能动摇“根本”。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天若是在这个问题上让步。明天,他们就会为了维持所谓的百姓利益,质疑经济统制,相比于由政府一家独大主持外贸,估计那些公司更乐意自主出口,还有定价权,只要贸易权在我。政府就可以根据需求制定诸如大豆之类的农产品价格……”

    经济统制最有力的武器恐怕就是工农业“剪刀差”,而那种人为制定的不对称“剪刀差”,正是建立于政府主导贸易的基础上。正如同今年对朝鲜大米的定价,即比去年降低了10%,而这一降价却能够令朝鲜米粮贸易公司获数百万的利润,这一利润足够建设数座大型工厂。

    现在朝鲜推行的统制经济下的“工农业剪刀差”正在一步步的加大。在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实际价值。农产品定价低于价值,而这种人为的价格差,完全建立在对经济统制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榨取今年仅朝鲜既可获得多达一千五百余万的税外收入,而根据统制委员会的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这一数字将会再增加一倍。这笔钱看似不多,但却足以支持一个地区的工业化。

    而这正是推行经济统制的目的——通过对市场的垄断。对国民的加以榨取,以获取推行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进而加快国家工业发展。实际上,这正是二战时期日德先后实施经济统制的根本原因。甚至亦是战后日本崛起的制度保障之一,同样也是所谓的“汉江奇迹”初起之时的制度保障。当然在为了区别战前的“统制经济”或者说有别于北方大国,西方经济学家将其称之的“指导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可实际上还是“统制经济”,还是那种半计划经济。

    而正因为中国是弱国,是后进国,所以唐浩然才会选择这种“大统制、小市场”的以“资源统制为基础的,且不排斥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统制。可其尽管不排斥市场竞争,不排斥私人资本,但却对私人资本进行限制,甚至限制其利润,更限定其投资范围,这自然会激起私人资本的抵制。

    在朝鲜没人反对经济统制,是因为统制的是朝鲜人,反对的也是地位低下无人在意的朝鲜人,可在东北呢?现在跃跃欲试的私人资本正准备输入东北,他们又将如何看待经济统制呢?。

    这一次在试图阻止私人资本涌入农业垦殖时,面对私人资本的反弹,唐浩然所看到的却是其未来可能挑战经济统制的可能——利益,他们会千方百计的悍卫自己的利益,除非……

    “他们会一步步的来,先是官荒垦殖,然后会是大豆出口的贸易权,接下来还会涉及到大豆定价权,到时候经济统制的根基就会被一点点的动摇,而等到完全动摇的时候,所谓的经济统制,在世人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到那时,甚至整个总督府都不得不让步于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收起经济统制这个短期内极为有效的工具,否则内部的分歧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内部的危机,而这正是唐浩然竭尽全力想要加以避免的,可如何能够避免这一危机,又能尽可能的减轻人们的不满呢?

    “大帅,这……”

    大人的担心,让原本有意从中游说大人做出让步的宋玉新,心底忍不住一惊,原本在他看来,不过只是大家伙的眼前之利罢了,没大不了的事情,而且这差不多也等同于论功行赏,有时候主政者,该闭只眼的时候,就要闭只眼,可现在被大人这么一说,他整个人不禁惊呆了,若当真如此,那……那可如何是好?

    若是过去这统制经济是否会动摇,他不在乎,那是因为不知道,不了解,可现在他却清楚的知道,单就是对朝鲜的“统制”每年所得资金就够修近千公里铁路,够建十几座大型工厂,而以府中的日裔职员的说法,日本明治维新数十年,造船业投资不过18万元,而机械制造业投资不过200余万元,而之所以投资如此之少,完全因为其资金无法筹措,政府如此,企业亦是如此。

    而相比之下,经济统制下的朝鲜却全无资金问题,即便是按照大帅的意思留于朝鲜,用于朝鲜建设的不能超过30%,同样也数倍于日本,如此一番比例,经济统制一年之功竟不逊于日本二十余年开化之功,如何不让人心惊。

    可在另一方面,宋玉新又岂不知,这经济统制统制来的财力是把生意人挣的一部分钱拿到了官府的手中,自然没人乐意看到官府把碗里的银子往官府里挖,不用问,他们自然会心生抵制之情,过去还能接触是那是因为大家伙和官府一起从朝鲜人碗里挖银行子,可现在却不一样,现在却是在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银子,虽说那银子还没进他们的口袋。

    想到大家伙的抵触,宋玉新的心底不禁升出一阵忧虑,看大帅面上的怒容,想着大家伙对垦殖一事的上心之状,就在忧心此事事如何解决时,他的眼前却突然一亮,便轻声说道。

    “大帅,其实,与其现在同他们争这事,倒不如先把此事放下!”

    有些事情,不见得非要急着眼下解决,可以暂时放一放,缓一缓,再说这件事,原本就不见得是紧要之事。

    “放下?杰启,你的意思是?”

    唐浩然诧异的看了眼宋玉新。

    “大帅,现在这督府刚建,万事俱是开头,焉能耽误?这事我看还是先放一下,先把大事办了的要紧,至于这垦殖嘛……”

    话声稍顿,见大帅一副沉思状,宋玉新便继续说道。

    “可以待到土地调查完成后再行定策,否则还家当多少都不知道,如何垦?如何放?至于眼下,可以先由农垦团加以垦殖,嗯,至于关内流民安置,这实属正常安置,谈不上放垦,即便是让他们种,种的也是农垦团垦出来的熟地,是要往官府交租子的,若是农商部那边有说词,就放给他们几万亩熟地,只要他们交租子又有何妨?至于大帅您这边……恐怕还是要多同关内的督抚们打打交道,您说是不是这个理,毕竟您也这是这天下九督之一嘛!”

    (过去,铁板一块是因为利益共同,现在言语相争亦是因利而生,正如许多公司一般,创业最是团结时,现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如何平衡官员们的利益,这是一个难题。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7章 立世之基(求月票)

    正值伏暑,武昌城内有如火炉一般,天气闷燥非常,城内处处回响着阵阵蝉鸣,暴晒的街道上鲜少见到行人,纵是有人走过,亦是挤在路边的些许凉荫下匆匆走过。

    而这伏暑的闷燥之中,武昌城中却是涌动着阵阵暗潮,与官场闯荡的他们又岂不知道这“天下九督”之局,对于他们而言又意味如何?于是便有些嗅觉敏感的补官们开始上窜下跳的活动起来,试图在这大变之局中谋个一官半职。

    几乎是在朝廷下旨“议政”的那天起,这天下的补官们便都意识到,这是他们的晋身实职的良机。

    可不是嘛!

    过去这天下官吏尽出吏部,纵是地方督抚有意推荐,亦需待地方有空额,且吏部未曾差遣前推荐,若有任命纵是推荐亦只能挂补。如此一些这些云集督府所在的补官们,自然也就是一差难求了。

    但今时却不同往日,往日国政为中枢所掌,现今这国政却尽为地方都督所把持。且不说其它,就是那位受命主持东北建省的“东三省总督”唐浩然唐大人,刚一上任,非但把三省将军尽数遣回京城,接着又便大刀阔斧的于东北推行“政改”,那地方官的任免,完全出自总督府,而非吏部。甚至其还于东北废除了国朝的品级——省无巡抚、府无知府、县无知县,有的只是各级民政长官,这地方总督跋扈如此也属罕见。

    虽说其它八位总督自不像他这般跋扈,可大家伙又岂会眼瞧着他唐子然专权?从浙江巡抚袁世凯的委任中。消息灵通之人便能看到这地方上的总督,已经开始挑战起朝廷的委官之权了。

    当时杭州还为“乱逆”所据,直隶的李鸿章却与两江的刘坤一、闽浙的卞宝第私下相授的。将浙江巡抚授予时任台湾巡抚袁世凯,再调袁世凯往浙江平剿逆匪,如此才有了三地共同平定逆乱的举动。

    到最后朝宫廷非但未曾怪罪,甚至还下旨认可了这一委任。当今国朝各省,总督与巡抚关系基本平等,巡抚主持一省政务,总督所驻之省有时干脆不设巡抚。由总督兼任。可任谁都知道,这督抚关系绝不是“正职”与“副职”的关系,而旧时又其是非总督所驻之省的巡抚往往总督平起平座。把持省政于巡抚之后,虽是总督亦无可奈可,就像张制台诸事只能与湖南巡抚商量,而不能“委派”一般。若湖南巡抚反对。往往也只能不了了之。

    可现在却完全变了模样,凭着“议政”之名,总督有了把持地方之权,届时自然会借口整顿吏治,任用私人以求巩固地方,而这个“私人”,便是补官们的机会。

    地方上的那些补官意识到天下的大变之后,纷纷奔走起来。或是拜访故友或是求见幕中要员,以求晋身官场或于这变中谋得一席之地。

    而作湖广总督驻地的武昌城内自然也不例外。虽说补官频频拜见幕中要员,可总督衙门西北角的那座灰墙院门,却很少有人去敲。尽管许多人都知道这院子的主人是张制台的亲信,可谁都知道,若是求到了他那没准就适得其反了。

    这所灰墙房屋的主人便是张制台那位似友似幕的好友桑治平的住所,虽说身为二公子的老师,但在更多的时候他却又是张之洞的幕僚参与府中议事。尽管其身份清贵,可多年来却仍守着北地农人似的简朴生活,更是于院间种上些许青菜,自己更是于田间翻土施肥。若非张之洞给他派了两个仆役与他同住,以便随时照顾,恐怕很难让人相信,这位穿着粗布衣脚上粘着泥污的老者,会是张制台的亲幕。

    平时,桑治平都是直接往衙门中,与张之洞和大家一起在署中会议厅或书房里议事,这次他却将张之洞请到了自己的院子里,而来到这小院后,瞧着脚上带泥的桑治平,落座后,张之洞笑着问:

    “仲子兄,你叫我到这里来做?莫非你种出新鲜物,让我来品赏一番?”

    桑治平也笑了,笑说道:

    “要有新鲜物,怕也得先从总督衙门里出来,还轮得到我?”

    桑治平说的是新鲜话,现如今这开国通商数十年,许多海外的新鲜外总会由洋商带入中国,就如上次总督赏下的那一筐菠萝般,相比之下,他这小院却是种不出新鲜物,不过只是些时令青菜罢了。

    仆役献上茶后,桑治平便叫他们出了院,他要和总督商谈要事,自然不能有旁人。

    “有一桩事,我事前没有和你商量,自作主张地办了,现在来向你请罪。”

    “事?”

    张之洞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请罪的话,还是第一次从桑治平嘴里道出来,过去最多是自责失策罢了。

    “前阵子我私自要武备学堂派两个机敏的学生到浙江出了一趟差,前几天回来了。”

    武备学堂,那是上次从朝鲜回来后,张之洞依照桑治平的建议成立的培养新军官佐的军校,而其教官亦聘请自朝鲜新军,虽说学校不过草创,可学生却已入学月余。

    “到浙江去做?”

    听着浙江两字,张之洞的眉头便是一皱。

    浙江,那是李合肥插在江南的一根钉,当初他可是借着两江、闵浙两地急欲弹定杭州逆乱的心思,迫使闽浙那边同意台湾巡抚袁世凯调至浙江任上。李二掌着直隶,李大执掌两广,中间还有袁世凯这个出身北洋的巡抚把持着浙江,这李合肥……当真是在沿着中国划了一条线,连了一条串啊!

    “到浙江去实地考察一下浙江新军的训练情况。”

    桑治平不露声色的说了一句。

    “我以为大事!”

    听他这么一说张之洞顿时莞尔一笑,这倒是要紧。若是说唐子然教会了大家伙,恐怕就是这练新军了,就湖广现在也练起了自强军。办起了武备学堂,就连那武备学堂里的教官,也是出自唐子然的新军。

    “这算,你不要神神秘秘的,事先告诉我也无妨。”

    “我如先告诉你,你一定会说,那有可考察的。袁世凯那小子乳臭未干,他能有好招。”

    “你料定我一定会这样说?”

    “你一定会这样说!”

    “真的是深知我心!”

    二人相视大笑起来。

    “你为对袁世凯和他的浙江新军这样感兴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