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

第55章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55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人怎么看热闹,吴佩孚不知道,可在这营中却没有热闹可看,有的只是咬牙苦撑着。

    “突刺——刺!”

    瞧着官长的一声令,吴佩孚的嗓间立即迸发出一声怒吼。

    “杀!”

    伴着喝吼,吴佩孚右腿猛然蹬直,身体前探成斜直线,双手挺出是长五尺有余的木枪,那木枪虽是木枪,可却包着铁,足有八斤多重。

    “喊杀的时候,就当杀父仇人在你跟前,明白吗?”。

    几乎是贴着一个兵丁的耳朵,宋在礼大声吼喊着,然后一把夺过木枪。

    “杀……”

    一声沉喝吼出的时候,宋在礼的神情狰狞着,双眼通红的就像是面前的空气便是他的杀父仇人一般。

    在过去四十多天的训练中,他的心里只有一种念头,把自己遭的洋罪全都落数到这些人的身上,除去按着《教范》进行操练外,他还给分于他的一排兵开“小灶”,总之,瞧着这些人训练完之后累得像死狗一般,他的心情就会舒坦些,尽管自己也累,可累归累,那种“大仇得报”的感觉,着实让人舒坦。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知道,那位唐大人在那边瞧着,那《教范》全出自唐大人之手,若是能把这排兵练好了,入了唐大人的眼,没准还能晋上一级,和其它46个人一样,他也是铆足了劲头,好好的表现一番。

    按着唐大人的那日的说法,这卫队是一标的编制,每标三营、每营三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大家现在都是排长,而这队官、管带,都要从中挑选,而挑选的标准很简单,以练兵成效为凭。

    只要把这兵练好了,便能成队官、管带,甚至将来还能成为一标标统,这不就是自己想谋的出身吗?

    心魂激荡间,宋在礼只想着把这些兵练好了,按照唐大人的说法这刺杀术可是兵胆、兵魂,若是不敢刺刀见红,这兵也就白练了。

    “杀!像我这样,要发着狠、怀着恨,明白吗?吴班长,若是这家伙再狠不起来,就把你的班长给摘了……”

    当吴佩孚于这边被排长训斥着的功夫,在不远处祖伯颜却端着洋枪据肩瞄准着,枪头用背包带吊着两块红砖,豆大的汗滴从他的额上滴着。

    “奶奶的,胳膊撑不住了……”

    祖伯颜的心里不过是刚一泄气,抵着枪托的肩窝便是一松,这边刚一松,枪身便微微一晃。

    一直盯着一排人的李可林瞧见这一幕,嘴解一扬,便走了过去,手中小指粗的竹条直接抽在了祖伯颜的肩上。

    “啪……啊!”

    一声惨叫,祖伯颜的肩膀上便多出一条血印,李可林怒睁着双眼,盯着他吼道。

    “端住枪,抵好了,枪都拿不稳,打枪!”

    训斥着兵丁的时候,李可林的眼睛不禁朝着一旁校台上,这些天来唐大人每天都有几个钟头站在那,纹丝不动站着,瞧着是在那监督,可谁也不知道,这位唐大人会想出整人的招术?然后在晚上的时候,把大家伙喊去一一训示一番。

    无论是练刺杀的叫出不叫收,亦或是枪口吊砖练瞄准、练端枪,总有这样、那样拾掇人的办法,而这些办法,一开始瞧起来似乎不怎么样,可练着练着,却发现这些法子无不是精妙至极。

    以往在淮军中,刺刀基本上等待摆调,大家都是练排枪,不过这练排枪的时候,却碰着这样、那样问题,特别是兵丁在进行射击训练的时候,由于枪的后坐力太强,因此常常往后跌倒,有的还伤了肩膀,可搁这里,单就是一个端枪瞄准每日都需要练上几个时辰,如此一来,枪拿稳了自然也就不至于发生被枪撞倒或伤了肩膀的事情。

    就像昨日打靶子,不过是第二次射击训练,便做到了发发都打到了靶上,而不至脱靶,若是这般操练下去,没准就直能练出一支精兵来。

    不过今天这唐大人去那了?似乎从一大清早出了营,就一直没来营中。

    大沽那边的临时军营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着,不过作为驻朝大臣的唐浩然,并不能每日都呆在军营中,随着启程的时间日益临近,诸多事情都需要最后敲定,比如说,那边要同招商局敲定运兵的事宜,还要同海军那边商定船只会和的事宜。虽说这些事情都由幕员们操办着,可最后还是得唐浩然拍板。

    这不刚把从运兵船的事情定下来,唐浩然便乘着马车往通衢胡同赶了过来,唐浩然这边刚进春华泰棉布庄,那边布庄的掌柜与伙计便连跪着叩头起来。

    “小的见过唐大人!”

    “都免了,怎么样,军装制齐了吗?”。

    一进布庄,唐浩然便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之所以来这,是督促进军装的,离启程的日子可没几天了,军装瞧着是不起眼,可唐浩然却知道军装于军人、于一个团体特殊的意义,亦正因如此,他才会花费几千大洋,于春华泰棉布庄定制了近四千套军装,之所以选择这座布庄,是因为这里有上百台缝纫机,相较于其它布庄,这里生产的号衣一直采用西式缝纫,较之手缝极为坚实。

    “制齐了,就说往营里发那!”

    佟掌柜的鞠着腰,连忙示意伙计拿出一件样衣,茶碣色的军衣便呈在了唐浩然的面前,瞧那军装,唐浩然顿时生出一种熟悉感,这军衣的型制类似65式军装的款式。

    “大人,这是照着您绘的式样,全洋式针脚,小的觉得便是洋人的军衣,都没大人您定的威风!”

    佟掌柜恭维的时候,唐浩然略点下头,取过了布制军帽特意摸了一个帽檐,这军帽完全参照抗战时的布军帽,之所以选择这种帽型,是因其实用,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钮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

    将军帽戴在头上,虽说头后面的辫子稍有不便,可仍能稳稳的戴上,这倒让唐浩然松了口气,瞧着身边的佟掌柜的说道。

    “用的全是美国出的卡其布?”

    感受着军衣那厚实坚挺的手感,唐浩然反问一声。

    “大人,全按着您的吩咐,针脚是西洋,外套布料是美利坚的卡其,衬衫用的是英国18支纱的细棉布,唐大人,您瞧瞧这靴子,虽说是东洋货,可也是双双验过的,上等牛皮面,牛皮底,38颗铜制防滑钉和马蹄铁后掌,单就是这双鞋,进价都得一块大洋……”

    听老佟说那军靴是日本产的,唐浩然心里着实有些不舒服,这也是没办法,这年头,天津的衣布庄、东局子的皮具坊,依着样子便能制出军衣、携具来,但造的靴子却是传统式的布皮靴,全显不出威武来,实在没办法,还是这老佟引着从东洋买来了两千五百多双,就是价格高了点,差不多要一两银子一双。

    “行了,老佟,别抱怨了,一双靴子,你可是收了本大人一两银子,一套军装里里外外的也才一两半,这么着,三天后,把军装装箱直接送到码头上!”

    唐浩然这么一吩咐,佟掌柜连忙堆着笑询道。

    “大人,您这是要去赴任了?要不今个晚上,小号作东,给大人践行?”

 第7章 在海上(求推荐)

    大沽码头,虽说几百吨的洋铁轮可以直入天津,可大船却只能停于大沽,作为北方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大沽码头附近虽不见洋行林立,可洋行的码头却是一个挨着一个,依如以往,码头人头攒动,那些拉板车运货的车夫、吆喝连连的小贩、肩扛货物的苦力,他们短衣布鞋、盘在头顶的辫子并不使黄得云感到陌生。

    这一切瞧着与上海似乎没什么两样,除去上海的码头后方满是洋行之外,似乎没什么不同,大沽口泊停着数十艘各国洋轮,花花绿绿的各国国旗飘扬着,甚至还能看到两艘外国兵舰,就在这热闹中,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口令声,从路的尽头传了过来。

    “左、右、左!”

    伴着口令声,黄得云看到远远的一队兵勇扛着枪,踏着整齐的步伐朝着码头走了过来,这些人穿着与淮军式样的云裳号衣不同的短打布衣,青衣黑裤的,身上也没有营号,头上戴着顶草帽,虽说打扮有些古怪,可听着那整齐的脚步声,瞧着一个个精神头十足的模样,黄得云还是瞧出了这些人与过去见过的营军的不同来。

    精神头,没错,这些人的昂首阔步的精神头,瞧着倒是有点儿像上海见过的洋兵,全不似国朝兵丁的模样。

    “伙计,这是那位大人的兵?”

    从饭馆里的伙计,黄得云得了答案——是驻朝总理大臣唐浩然的卫队。

    难怪,弄了半天是大人的卫队,这搁那位大人那,这卫兵不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不过,这卫队人也忒多了点吧。

    在路人挤于路边瞧着热闹的时候,部队进入了码头,扛着洋枪的祖伯颜却被码头上那比屋子还大的轮船给吓了一跳,闻着那铁索泡浸海水的生锈腥咸味,随着长官的号令上船的时候,他却觉得双腿不禁打着软。

    直到这会,他才想起来,自己压根就不会水!

    可他却不敢露出自己的软——他现在可是一棚棚目,手下管着十一个大头兵,若是他显了软来。

    “奶奶的,咱,咱,真上这船?”

    这会不单祖伯颜心里悬着,连同那些先前看似威武不凡精神十足的兵丁,也都紧张了起来,他们大都是生长于内陆,什么时候出过海。

    “怕个熊,你小子不过就是一等兵,人家唐大人可不也在船上!你的命能有大人的金贵!”

    祖伯颜这般嚷着,与其说是给旁人打气,倒不如说是给自己打气。就是,有啥好怕的,唐大人也在船上……

    心里这般想着的,他忍不住朝着船上看去,在船首似乎有一个穿着三品官袍的大人立在那,难不成是唐大人?

    一早天还没明的时候,唐浩然便带着幕员到了码头,那会码头的苦力正在往船上装着子弹、炮弹,此时站在“高升号”上,心里却犯着嘀咕。

    高升号,四年后,日本人不就是偷袭的这艘船嘛?怎么招商局给自己安排的也是这艘船?这船似乎不是招商局的船吧!

    小日本该不会也偷袭自己吧?网

    心里犯着这样的嘀咕,唐浩然瞧着那边喝着口令,齐步走入码头的兵丁,1296人,这便是自己的卫队,也是自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虽说装备的是几年前存于库中单响老毛瑟,炮不过只有8门克虏伯行营炮,可瞧着这支部队,唐浩然只觉胸间一股热血沸腾着。

    这就是自己的根基,现在虽说只有千余人,可也许几年之后,这支部队就能变成一支十数万人的队伍。

    不过瞧着他们蓝衣黑裤布鞋的打扮,唐浩然的心里还是忍不住叹口气,虽说搁布庄那边按一人三套的置办下了新式军装,可在天津却还不能大张旗鼓的让他们换上新军装,否则不定会若出什么麻烦来。

    等吧,等吧,等到了朝鲜!

    等到了朝鲜下船的时候……

    “大人练兵之道实让小臣佩服!”

    思索的功夫,金明圭却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望着那些踏着整齐步伐进入码头的卫兵,他全不敢相信这些兵卒不过只操练了四十七天,瞧着他们模样,至少也是练上年许的精锐。

    “不过就是刚学会走路罢了!”

    唐浩然和金明圭打着哈哈,自己往朝鲜赴任,这金明圭亦调回了朝鲜,这不正好搭着自己的顺风船。

    “朝鲜能得大人相助,实是朝鲜之幸……”

    在金明圭的马屁中,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望着正在上船的官兵,心里不禁想到,待到了朝鲜,你就知道本官是如何为朝鲜之幸了!

    这般念叨着,一个多钟头后,“高升号”洋轮拉响汽笛驶出了港口,朝着旅顺的方向驶去,待船驶去的时候,于码头附近的一个饭馆二楼的包厢里,一个穿着西装的剃着短发青年人,望着远去的洋轮,一副凝眉思索状。青年的心底却只有一个疑问——唐浩然的赴任会给朝鲜的局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高升号于渤海湾上航行几个小时后,已经远离了大陆,那些原本因坐船而心生惧意的兵丁,这会却大都依在舷边,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望着大海,无不惊讶于大海的辽阔,便是在水师营当过差的吴佩孚,这会也同样被大海的辽阔所吸引。

    就在众人为大海所吸引的时候,那边却响起了长官的命令声——回舱,领新军装,早在昨天,作为卫队标统的商德全便得到了军令——待船使出六个钟头后,脱下旧军装,换新式军装。得洋式的军装、洋式的背包,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鲜,甚至就连那棉线织的洋袜子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穿。

    “这鞋带子要这么系……”

    “武装带要这样弄……”

    就在舱室里的官兵们或是兴奋或是迷茫的换上新军装的时候,在头等舱舱室里的唐浩然一众人,却在那里轻松的畅谈着,在过去的几个小时中,他们一直在谈论着于朝鲜有关的话题,从开办工厂,再到兴办矿山,总之,所以的话题都围绕着朝鲜,围绕着一个目的——求富,而随着话题的深入,又聊到了朝鲜官府对商人的压迫,而按唐绍仪的说法,那种欺压只限于朝鲜商人,至于华商官府全不敢有一丝侵害。

    “这么说来,在朝鲜,咱们华商的地位,和洋商在咱们大清国差不多?”

    因出身商家的关系,对商人的地位李幕臣自然非常上心。

    “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绍仪笑着说道。

    “这些年,若是说袁慰亭于朝鲜有何功,那就是重树华商之地位,于朝鲜,华商外有上国子民之名,内有驻朝大臣之助,地方官府若是胆敢欺压,驻朝大臣自会派人摘其官帽将其解入大臣公署,甚至无须会同朝鲜三司即可开审……”

    唐绍仪的一番话,只说的众人一阵心神驰往,照他这么说,这大臣公署于朝鲜可不就是“太上皇”嘛,自然也就对朝鲜充满了期待,而唐浩然反倒是关心另一个问题。

    “少川,以你来看,我国能不能于朝鲜拓展华租界?”

    朝鲜有华租界,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但是在后世,唐浩然也看过这方面的资料,不过面积极为狭小,远无法同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相比,可唐浩然看重的却是这个先例,所向往的却是一个租界。

    “大人,当前仁川等地华界展界尚且困难至极,虽说这朝鲜是咱们中国的藩属,我等于朝鲜有上国之名,可这朝鲜却不见得平静,虽说英俄等国无意染指朝鲜,皆承认其为我国之藩,但日本因邻近朝鲜,且其变法后征韩论日起,日人染指朝鲜之心数年不绝,自日朝《江华岛条约》立定,先开釜山、后来元山,再至仁川,日人对朝鲜可谓是虎视眈眈,仁川蛋丸之地尚存各国之租界,若我国再大肆展界,只恐引得日人野心膨胀,亦随之展界,届时朝鲜局势恐更为恶劣!所以……”

    瞧着大人因自己的话眉头猛皱,唐绍仪这才想到,现在自己于唐浩然的幕中还是个外人,连忙把话一顿,稍加思索后,方才继续说道。,

    “若大人欲要展拓华界,非得另辟通商港!”

    “另辟通商港!”

    眉头一跳,唐浩然将视线投向唐绍仪,

    迎着着大人的目光,唐绍仪像是下定什么决心似的说道。

    “当初与朝鲜签约时,前驻朝委员所参考者为朝日所签《江华岛条约》,我国不单获得釜山、元山以及济物浦开港通商之权,而根据商约,亦获得了在20个月内于黄海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五道中沿海择便通商之港口一处之权,可这条款却如同虚设,皆因我国之商人以拓港所需甚巨,因而无意拓新港,所以这条款……”

    提及旧事,唐绍仪不禁长叹口气:

    “所以,这事也就虚设了,这另新开港,自然也就成了虚文,若是大人,若是大人能把那件事办成了,到时候,自然可以重提此事,想来到时候日本那边也说不出什么,若不然,朝鲜那边定会咬着当初定约过期为由拒辟新港,……”

    “看样子,那件事非得办好不可!”

    略点下头,唐浩然的视线朝着舱外投去,此时夜幕已经降临,应该快到旅顺了吧,待到了旅顺,离朝鲜也就不远了……

 第8章 朝鲜王(求推荐)

    夜已经很深了,天空又下起了雨。

    朝鲜国君李熙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仍然还在康宁殿中批阅着朝廷大臣的奏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并不算是位勤君,但现在国局日危,却由不得他不去勤于政务。

    做为小国的朝鲜,现在完全夹于诸国之间,一面是西洋的现实威胁,一面是欲摆脱清廷的自立之心,而另一面却又有清廷为维持自身利益和宗藩关系,维持“天朝上国”尊严,对朝鲜的“全面干涉”,诸多事物的牵绊,只使得每日李熙皆是心神皆疲,却又不得不全力应对。

    最近几月,那袁世凯相比过往更加专横,可谓是跋扈至极,早些年对朝鲜借洋债加以百般限制,三个月前,更是声明“朝鲜贫而浪费,偿款维艰,各国绅商不宜与该国订立合同,付以巨款,将来如有借债不偿之事,中国不为担保,若各国因欠款而抵裾朝鲜海关,中国亦决不允许”,如此之言,可谓完全不顾朝鲜体面。

    而且更有甚者,在袁世凯明确将调离朝鲜之后,其更是再提朴定阳一事,对于清廷来说“朴定阳出使”一事堪称心头之刺。至于试图夺回关税更是为其所拒。

    这危于累卵时局,每每总让身为国君的李熙心力交瘁。不过倒也没并非没有成果,通过过去数年的不断试探,李熙与朝中诸员也找到了清廷的命门,其一怕洋人交涉,所以每逢事端其总会引入美国人抗议,而这恰恰是当年李鸿章授意“以夷制夷”之策,不过当时旨在“引美制日”,而非反制清廷,其二是清廷无意在朝鲜徒生事端,袁世凯的专横跋扈更多的是虚张声势,只要朝鲜硬上一硬,其自然无计可施。

    只有那些事大党,才会将“小国不可凌大国”为由,反对于清廷强硬,可他们完全忘记了那满清却是“夷狄”,绝非中华!朝鲜之事大所事者唯中华尔,而非满清“夷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