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叹息-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逊⒄姑褡遄时局饕濉⒌种蒲笊萄蟪Э醋魇峭炀让褡逦M龅氖侄沃唬欠⒊隽恕笆狄稻裙钡暮羯糜欣被罅Ψ⒄姑褡骞ひ怠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新思想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要通过何种道路来挽救中国的问题。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但是他们的思想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并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行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表明靠洋务运动并不能救中国。
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萌芽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中国真正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主要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只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宣传,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他们掀起的维新思潮仍然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对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义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极具震撼力,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体现了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妥协。
梁启超将维新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大大增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严复认为要挽救中国,必须维新,要维新,必须大侣“西学”。他通过发表文章和翻译西方着作,无情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维新主张。严复虽然没有参加维新运动的实践,但是他对西学的介绍和宣传却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为酝酿中的戊戌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三个“要不要”的论战,即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然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不可避免。这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
主要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着《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
梁启超
梁启超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师为生。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11岁至广州应学院试,中秀才。后在“学海堂”就读,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17岁中举人。18岁购得《瀛环志略》,从此开始接触西学。不久,以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并于1891年受业于万木草堂,其“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着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
过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史称“公车上书”。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纷纷加紧资本输出,中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新思想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要通过何种道路来挽救中国的问题。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但是他们的思想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并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行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以此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却表明靠洋务运动并不能救中国。
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萌芽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中国真正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主要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只进行一 些理论上的宣传,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他们掀起的维新思潮仍然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对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他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义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极具震撼力,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中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体现了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妥协。
梁启超将维新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大大增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严复认为要挽救中国,必须维新,要维新,必须大侣“西学”。他通过发表文章和翻译西方着作,无情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维新主张。严复虽然没有参加维新运动的实践,但是他对西学的介绍和宣传却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为酝酿中的戊戌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三个“要不要”的论战,即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然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不可避免。这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着《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
梁启超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师为生。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11岁至广州应学院试,中秀才。后在“学海堂”就读,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17岁中举人。18岁购得《瀛环志略》,从此开始接触西学。不久,以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并于1891年受业于万木草堂,其“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着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
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
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蔡松坡等高材生。
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其间,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耳闻目睹西方之学,思想又有新变。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从1901年至1903年短短的三年间,撰写了近百篇文章,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宾诺莎、卢梭、培根、笛卡儿、达尔文、盂德斯鸠、康德等、其领域遍及历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
1905年以后,国内革命形势继续发展,但梁启超对清廷心存幻想,思想逐渐落后于时代,成为保皇立宪的积极鼓吹者和参与者。
袁世凯在1896年4月受到监察御史胡景桂的弹劾,指他在小站练兵时犯下“嗜杀擅权”、“克扣军饷”,“诛戮无辜”等多条罪状,荣禄当时视察新军,为新军军容所动,力保袁世凯,袁世凯才得以留任,1896年9月20日袁世凯抵达天津,1896年9月21日晚袁世凯听到杨崇伊从北京带来的政变消息,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叛逆罪,于是将情况告知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失去朝廷政权并遭软禁。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着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后来,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一九零九年,赢台,传来了一声叹息,“哎!大清国气数将尽啊!”
一九一二年,深深的紫禁城中传出了一声叹息“哎!也罢,命张謇拟诏书吧!”
紫禁城太和殿门口,一个太监正在宣读圣旨,跪在圣旨下的是袁世凯!那太监边读边流泪。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
完。
☆﹀╮
╲╱=。 … 手机访问 m。………【清舞。】整理
附:【】版权归原文:作者!
═ ☆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