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娱乐初唐 >

第68章

娱乐初唐-第68章

小说: 娱乐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是功大于过的,只不过后来接替他的王朝把他黑的太厉害了,让人家遗臭万年啊。
  而且大运河的开通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卖买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西安、北京这样三大世界都市。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洛阳)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点造就成了规模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经济大城市,成为华夏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既深且远。
  而且通过大运河还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带到了南方,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和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好的武侠情结

  上了船后行驶在大运河中李好就空闲多了,他会不时的和自己几个女人吟诗几句,或者陪两小孩玩玩,或者就是指点下自己带来的几个小的弟子的功课,或者和武月探索下一下自然奥秘什么的。然后就是打打麻将玩玩棋,晚上就是噼里啪啦炼神功。
  有时候李好也会去船头走走,练练枪法耍耍大刀,或者高歌一首没人能听的懂的神曲,逗的船上围观的人忍俊不禁的。比如他现在吼的就是:“书上侠客万般神通,说个成人童话美女爱英雄,你脚下踏雪无痕,我心中侠骨柔情。。。。。。”他吼的很起劲,歌曲也不难听,可人家听的人都有点莫名其妙,感觉这神曲太深奥了,似乎有点听不懂啊。
  李好吼了一阵觉得有点郁闷,穿越者的共病,知音难求啊。李好无语问苍天,天上只有白云悠悠漂过,最后只有无奈的吼一段:“我手拿流星弯月刀 喊着响亮的口号,前方何人报上名儿 有能耐你别跑。”旁边经过的船只还以为这边的船只想打劫赶紧加速越过他们远远的溜了。逗的自家船上的人哈哈大笑,尤其以李好的两个小孩笑的最欢了。李好感觉好无奈,他还想继续吼呢,那个“我我颠颠又倒倒,好比浪涛,有万种的委屈付之一笑,我一下低我一下高,摇摇晃晃不肯倒,酒里乾坤我最知道,江湖中闯名号从来不用刀,千斤的重担我一肩挑,不喊冤也不求饶。对情意我肯弯腰。醉中仙好汉一条”可是他以前最喜欢吼的呢。现在自己好象成了耍猴卖宝的了。
  好吧,这个不能玩了,那咱讲故事吧,李好可是有很久没有讲故事了。一听说李好要讲故事,周围的人都纷纷围坐李好身边听他讲故事,李好讲的故事可精彩了。李好见人来齐了就开始讲了,自从离开长安以后李好心里总有一股仗剑行侠江湖的心理,所以这次他讲的故事自然和武侠有关了。
  要讲武侠小说那就离不开金老先生的书了。只是他的书都有历史范围的,要讲还得修改下才行的,这个就留着自己修改好了再讲吧。眼下讲的必须得是那种放什么朝代都可以的小说才行的,想来想去李好想到了《仙剑奇侠传》,可以讲这个,虽然是仙侠,但是用来讲故事还是不错的。这不连那两小屁孩都似乎听的津津有味的,虽然他们不懂,可是他们会看大人的表情啊。看周围的那些人个个都很安静的听着,还很感动的样子。他们两也难得安静下来了。
  旅程是无聊的,再美的风景一直看下去也会累的。但是船上有了李好以后这船上就一点都不无聊,他会不时的搞搞笑,讲讲故事,或者带几人在船停泊的时候垂钓钓两尾鱼上来打打牙祭。每一次靠岸的时候都会带着船上的人上岸去转转,然后品尝下当地的小吃或者参观下当地的各种名胜风景。这一路走走停停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累,还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大好河山。
  船过汴州的时候,李好带着一帮子人在汴州停留了好几天,还是做着和洛阳相同的事情,不过却没帮汴州的官府搞什么经济开发区了,汴州官府的人也不知道李好已经到来这里了。李好只是看了下自己的产业和道教的分店,然后在汴州游玩了几天就离开了。李好在汴州这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是因为他知道这里后世曾是大送的京都,号称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李好在这里来只是缅怀一个朝代,一个没有血性的朝代最后跳了大海导致一个民族的血性消失的朝代。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汴州只不过是大唐运河边上的一个大城市而已,完全与国际化都市挂不上钩。而且李好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必须尽力把离大唐境内较近的胡族全部给他收拾同化干净,以免这个民族到时又陷于那些危机里面去。只有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最安全的,当然王朝的统治政策同样也重要,这些都是李好以后准备要做的工作。
  从汴州上船后李好他们就碰上了从后面追了过来的张三,张三原本是要同李好一起去杭州的,只是因为有点事耽搁了。没想到他晚李好几天出来还是很快的追上李好他们了,两人相见自然感觉特别亲切。尤其是张三,李好帮他儿子治病没收他一分钱呢,最后他硬是要塞给李好东西的时候,李好象征性的收了一个古董,其他的全部以张三的名义捐给教堂去了。这让张三对李好越来越敬重,所以事情一办完就匆匆的赶了过来。只是没想到李好他们走的真慢,走了这么久居然还只是到汴州。等他和李好并行一段时间后,他明白了李好他们为什么会走的那么慢了,他们这那是远行,简直就是一路在游山玩水。张三过去杭州是答应李好去给李恪帮忙的,李好不赶他也就不赶路了,一路看看风景也不错的,何况还有故事听。
  李好从汴州上船后就已经结束了《仙剑奇侠传》了,现在给他们讲的是经过他修改过的《射雕英雄传》。讲这本书的时候李好不禁想起自己小时侯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上演的时候万人空巷的场景,那时候自己也是非常沉迷于这部小说,金老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始成了经典。李好也不知道为什么从汴州上来后就想讲这本书,然后带着心底的冲动讲了这本书。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尚武之风还是很盛的,文人士子,下至百姓都是很尚武的,不象大送一般被阉割了,把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捧上了天还自废武功偏偏还处在群狼环绕之中。
  这本书在这个时代还是很能吸引人的,连张三每天晚饭后都要过来听上一段才回自己的船上去睡觉。而李好身边的人更是听的津津有味的,武顺还是保持着原来的习惯,把李好讲的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到时一印刷肯定能在大唐热销起来,这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本书是一本彻底的白话文小说啊,比起之前的《三国演义》还彻底,这本书被普通百姓或者讲书人接受的程度可能比文人士子还要高一点,不过这些李好现在完全不在意了,对这点小钱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他只是兴趣来了才和身边的人讲讲这些故事,至于大唐其他人能不能接受根本就没在他心上,他也不知道他现在写点东西在大唐有多火。
  一路行走数日连在几个城市登岸游玩后,下一个城市就是扬州了,这个城市其实李好挺有心情去帮他们把经济开发区建起来的,只是它现在属于李泰所辖,所以李好只有打消这个念头。还是和之前的城市一样去上面见见道教的人看看自己的产业然后顺便游玩下就好了。要说古代扬州这个地方可是李好向往已久的一个城市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啊。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今扬州属地上最早的城市。越灭吴,扬地属越:楚灭越,扬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於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隋唐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在此修建迷楼,并於618年死在这里。
  有唐一代,中国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
  唐代扬州和大食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扬州在唐朝主要重要性在于它的漕运,主要是粮食的运输,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由京杭大运河运输到洛阳长安。还有盐运,淮盐西运,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所产官盐在此集散,然后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销售。城内有两淮盐运使衙门和大批盐商;富有的盐商在新城南河下一带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筑许多精美的园林,当时公认的说法是:“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
  其次就是金融,由於扬州是全国官盐最大的集散地,大量盐商聚集於此,因此带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以帮助盐商的周转投资,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后世世界之东京、伦敦、香港;所谓“天下殷富。莫逾江浙;江省繁丽,莫盛苏扬”。
  最后一个就是它的娱乐业、服务业了,自隋唐以来就是娱乐业就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歌舞、高级妓*女、艺人、书画家从业者不计其数。扬州与南北两京、苏杭二州一同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新旧二城之间的河道被辟为专供旅游的河道,称为“小秦淮”,着名的扬州瘦马天下有名啊。这里也大概就是最早的允许公开的有名的红*灯区了。
  李好很想见识下这个以风月着称的城市的风月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在道教和自家的事忙完了,然后带着身边的人在扬州城游玩够了才在一个晚上和张三两人勾肩搭背的去见识下扬州的青楼去了,张三是这里的常客,所以对这里的一切很清楚的,由他带路正好。
  李好是怀着一棵学习探索的心去的,这是真的,他就是想看看扬州的风月跟他后世见识的那些到底有什么不同,还想看看玉人吹箫的。虽然是背着老婆去的,但是他是请过假的,理由是要和张三去考察下扬州的盐业什么的,见识下一些盐商什么的。他的几个女人不虞有假,还真以为他是去见盐商去了,因为李好来唐朝后还真没去青*楼找妹子的例子。所以这老实人干坏事随便找个理由都会有人相信的,这要是李好之前没有积累这么好的记录的话他要去看扬州瘦马估计武氏和春三十娘要联合上阵先榨干他再说。(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扬州青*楼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牧题为《遣怀》的一首七绝,无疑是他在扬州当官时的去青*楼寻欢作乐的写照。与杜牧《遣怀》一样,因逛青*楼有感而写下的唐诗有很多,白居易的《宿湖中》便是其中一首:“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这是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的狎*妓诗。白居易和杜牧都是唐朝着名的大诗人,同样经历过青*楼妓*院的风*流洗礼。只是这些哥们都是盛唐以后的牛人,不知初唐的青*楼到底会是啥样呢?带着好奇的心态李好随着张三走进了初唐扬州的青*楼。
  说起来,青*楼业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最为悠久的产业,尽管名声历来饱受微词,但是业绩无疑是辉煌的,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成为历朝历代的城市窗口,当然,在解决封建王朝的财政税收经济问题更是功不可没。当时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小城,青*楼都是最为人群最为聚集的地方,当时的各种资讯消息,都是通过青*楼妓*院进行传播的;各种文艺诗词歌赋,也是通过妓*女们的吟唱而传诵的。可以说,那时候,无论诗人也好,词人也罢,都是青*楼的常客。如果不会逛青楼,不会招得妓女们的垂青,就成不了名人,当不了大家。如果要找到一个绝色名*妓作为红颜知己。那更是可以一夜成名天下知了。
  可以说。青*楼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诗经中有大约十三首诗词出自青*楼。司马迁《史记》中描写青*楼的就有二十一处。唐朝宋代是诗词的百花园,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争艳斗奇,富贵似牡丹,冷艳似寒梅,清新似夏莲……青*楼妓*女的诗歌,如同深谷中的幽兰,同样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妓业也在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鼎盛的时期。这种情况的产生具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一是由于唐代性文化比较开明,对于官吏宿娼,不仅没有法纪约束和舆论非议,而且会被视为风流韵事而传为美谈,甚至加以仿效;在民间,私通都不算什么太严重的事,狎妓更算不得什么了。
  二是经济的繁荣使城市发展,流动人口增多。从而增添了临时性的性需要;而商品经济造成两极分化,有些娼*家女卖身。从而又能在市场上满足这种需要。三是社会繁荣,国家富庶,使帝王、贵族纵情声色享乐,而帝王淫乐生活又影响社会,例如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教坊、置梨园、统4万宫妓作乐以及他和杨玉环的风流韵事传播朝野之后,文人士子们对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排斥而是羡慕,因而更加潇洒自如地走进秦楼楚馆,拜倒在石榴裙下,沉醉于温柔之乡。四是唐朝后期社会的开始衰退和五代的乱世,又使一些人产生消极心理,人生如梦,为欢几何,于是迫不及待地及时行乐,以声色自娱,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唐代的官吏**,还有些制度化。唐代进士放榜以后的活动中,有一项“探花”,即在同科进士中选择两个俊少者,使之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去采摘名花,这两人就叫两街探花使,也叫探花郎。这就是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探花宴上,通常总有妓女助兴。唐代诗人韩偓于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中进士当了“探花郎”,与他相好的妓女“以缭绫手泉寄贺”。韩偓收到礼物后写了一首七律,中有“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宴上映春丛,黛眉欲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之句,比较庸俗无聊。
  需要说明的是,“妓”在后世专指卖*淫女子,而此字原是从“伎(技)”演化而来,“伎”是指专习歌舞等技艺的女艺人。在唐代,“妓”既是指卖*淫女子,也是指音乐歌舞、 绳竿球马等女艺人,因此有时有“听妓”(听音乐)、“观妓”(观歌舞) 的说法。所以“妓”是妓与女艺人二者的统称。二者有区别,但有时也很近似,卖身者有时要卖艺,而卖艺者有时也要卖身。
  而在唐代,写娼妓之乐的诗不胜枚举,如李白的《对酒》:“我瑁宴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李商隐的《碧城三首》之二:“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等。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将妓院的环境、妓女的服饰、妓女的歌舞和宴会场面、嫖客和妓女的亲昵**等绘声绘色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唐宋时期,诗人每有新诗,词人每有新词,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