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 >

第33章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33章

小说: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大好战机。  此后,伦德斯泰特受命把北面合围的任务转交给博克,自己率军南进。6月9日,他率军在香巴尼突破口发动攻势,很快前进到马恩河畔的夏龙,然后掉头向东,越过朗格勒高原,到达贝藏松和瑞士国境,一举切断马奇诺防线全部法军的后路。6月22日,法国被迫败降。7月19日,伦德斯泰特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衔。  法国崩溃后,希特勒很快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计划中规定由伦德斯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任登陆作战的主攻任务。伦德斯泰特认为没有足够的海空力量,入侵英国完全是胡来,同时他还认为希特勒从来没有真正打算入侵英国。因此,伦德斯泰特始终把这个计划当做虚张声势。


第六部分伦德斯泰特 元帅(2)

德军攻入罗斯托夫    

  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不宣而战,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齐头并进,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伦德斯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辖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由第4航空队协同,以第聂伯河和基辅为目标,向苏军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加利西亚的利沃夫突出阵地发动突击。与伦德斯泰特对阵的是由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辖第5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     伦德斯泰特充分利用其有限的兵力,以主力在左翼布格河一带发动主攻,这条进攻路线恰好位于苏军利沃夫突出阵地侧后方。在突然打击下,德军轻易突破苏军阵地,而苏军则无法展开反击,伦德斯泰特的部队只需向前不断推进,就能对喀尔巴阡山脉附近所有苏军的交通线形成威胁。但是,伦德斯泰特的部队虽然起步很快,仍然受到苏军不断的顽强阻击。7月19日,希特勒指派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掉头向南,帮助伦德斯泰特击败阻击他的苏军。8月21日,希特勒的指令称陆军在冬天到来之前,头等重要的大事不是攻克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半岛、顿涅茨河流域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来自高加索油田的供应线。为扫清通往南方这些目标的道路,博克集团军群分派兵力,协助伦德斯泰特围歼在基辅抵抗的苏军。于是,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协助下,伦德斯泰特围歼防守基辅的苏军,据称一举俘虏苏军60多万,取得了侵苏战争的空前胜利。  基辅合围战役之后,伦德斯泰特又指挥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和顿涅茨河流域,但由于缺少坦克部队,他向高加索发动的夺取油田的战略进攻连连受挫。他的部队虽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镇罗斯托夫,但已成强弩之末。在苏军的反击下,只坚守了五天,又被迫退出罗斯托夫。罗斯托夫的撤退是苏德战场上德军遭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古德里安后来评论说那是危机迫近的预兆。11月底,俄罗斯严冬降临,气候恶劣,道路都成了泥潭,日益增加的困难使伦德斯泰特向希特勒提出停止南下进攻高加索,将部队后撤退到较为有利的米乌斯河畔冬季防线,被希特勒断然拒绝。此后,伦德斯泰特再次申诉必须后撤、保存实力的理由,得到的只是希特勒“留驻原地,勿再后撤”的一纸电令。伦德斯泰特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不能服从这种命令,再次复电希特勒请求收回成命,否则务请另派他人接替指挥。希特勒立刻同意所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赖歇瑙,并把伦德斯泰特编入预备役。不久,德军的战线就被苏军攻破,被迫退守米乌斯河畔冬季防线,希特勒只得承认后撤到有利防线的必要。


第六部分伦德斯泰特 元帅(3)

西线德军的巨炮    

  1942年3月,希特勒又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任命他为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斯泰特上任后,突施了“安东计划”,占领了法国尚未被德国控制的地区。  1943年以后,伦德斯泰特认为同盟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由于缺乏来自英国的可靠情报,从传统的战略方针出发,伦德斯泰特判断英美军队可能从英伦海峡较狭窄的加来和第厄普之间发动登陆作战。他采取的战略是等盟军登陆后,再发动强大的反击加以歼灭。但实际负责指挥英伦海峡沿岸部队的隆美尔对他的判断不以为然。隆美尔认为盟军可能性最大的是在冈城和瑟堡之间登陆,由于盟军掌握了制空权,可以有效地推迟和瓦解德军为反击而进行的集中,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盟军上岸以前,在海滩上把他们击溃。  就在德方忙于争论时,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清晨2时,伦德斯泰特接到报告,但他认为这不是一场大规模行动,而是盟军声东击西的伎俩。4时,伦德斯泰特改变主意,向德国最高统帅部紧急要求调驻扎在巴黎附近的第1党卫装甲军反击登陆部队,但这一要求被拒绝。直至下午4时,希特勒才同意他调用后备部队的要求,但已丧失反击的最好战机。    由于无法阻挡盟军桥头堡的扩大,伦德斯泰特很快明白,要防守战线很长的西部防线已经毫无希望。绝望之余,伦德斯泰特认为已经到了把真相告诉希特勒的时候,故而恳请希特勒到法国来面谈。6月17日,伦德斯泰特到苏瓦松面见希特勒,力图使他了解形势的真相,将军队撤至盟军舰炮射程之外,但遭到希特勒的坚决反对,只好勉强执行命令。6月29日,伦德斯泰特再次吁请希特勒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趁还有相当部分军队存在,设法结束战争。此后,盟军的桥头堡不断扩大,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向他征询今后的行动计划,伦德斯泰特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结束战争,还能做什么?”希特勒认为伦德斯泰特已经失去了获胜的自信,遂于7月初解除他的指挥权,并令其退休。


第六部分伦德斯泰特 元帅(4)

伦德斯泰特被盟军捕获    

  七二O事件(谋杀希特勒事件)失败后,希特勒又任命伦德斯泰特为军事荣誉法庭执行法官,把有参与七二事件嫌疑的军官全部革除军职,让他们成为平民移交给人民法庭处以极刑。  1944年8月底,西线德军已损失50万人和几乎全部坦克、重炮、载重汽车,齐格菲防线实际已无人防守。9月4日,希特勒万般无奈,又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为了夺回西线德军主动权,希特勒提出发动阿登攻势,夺取艾森豪威尔主要供应基地,压迫英加军队沿比利时荷兰边界撤退,免除西部边界的威胁。伦德斯泰特认为要执行这个计划,现有的兵力兵器都实在太少了。于是他提出一个替代计划,一方面满足希特勒坚持进攻的愿望,同时缩小进攻规模,把攻势局限于除去美军在亚琛的突出地带,但他不能改变希特勒孤注一掷的决心。  12月15日,西线德军在亚琛前70英里战线上的阿登地区发动突然进攻,使盟军局部地区陷入混乱。但到24日晚,德军的攻势就被有效地遏制住了。  伦德斯泰特由于不同意这次反攻,因此只让他的部下尽力而为,而他的司令部只不过是传达希特勒指示的通讯站而已。攻势受阻之后,伦德斯泰特提出及时将德军从突出阵地撤出,被希特勒拒绝。不久,德军损兵折将12万人,被迫回到发动攻击的地点。  1945年2月,盟军开始进逼莱茵河,伦德斯泰特为了保存实力,提出将军队撤退到江面辽阔、水流湍急、难以强渡的莱茵河右岸,被希特勒拒绝。在盟军的攻击下,德军莱茵河守军死伤及被俘共35万,使西线德军事实上失去了防卫能力。德军的一再失败,使希特勒大发雷霆。希特勒采取贯用手法,把责任全部推到伦德斯泰特身上。3月10日,希特勒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将伦德斯泰特撤职。伦德斯泰特从此退役,回到巴特尔茨休养。  纳粹德国投降后,伦德斯泰特在休养地被英国占领军抓获,继而遭到囚禁。1949年5月被释放后,进入养老院度过余生。1953年,伦德斯泰特因心脏病而死。  (冀伯祥)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1)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1896—1968)在苏军将帅中素以勇猛善战和敢于冒险著称,被人们誉为“能征善战的将军”。  1896年12月9日,罗科索夫斯基出生于大卢基市。像许多苏联元帅一样,罗科索夫斯基的军事生涯也是从士兵开始的。1914年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赤卫军,191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罗科索夫斯基在骑兵部队,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作战勇猛顽强,多次受到嘉奖。后来,罗科索夫斯基先后进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之后,1930年任第7骑兵师师长,后改任第15骑兵师师长。1936年出任第5骑兵军军长。  30年代后期,军事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以坦克进攻的作战样式得到重视。苏联为应付可能到来的战争而组建机械化军。1940年,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第9机械化军军长。  战争既是对将帅的严峻考验,又是将帅施展才华的绝好时机。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军被迫仓促应战。战争伊始,罗科索夫斯基就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过人胆略。罗科索夫斯基所部第9机械化军(属西方方面军)与德军的第一次交战是在卢茨克以南进行的。当时,罗科索夫斯基奉命组织强有力的进攻以抑制德军的攻势。命令是针对装备齐全且供应充足的机械化部队下达的。由于第9机械化军正处于筹建阶段,装备奇缺,总共只有200辆坦克,而且大多是旧式坦克。在德军的强劲攻势之下,罗科索夫斯基与方面军司令部及友邻部队失去了联络,很快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但是罗科索夫斯基临危不乱,镇静自若,面对复杂的局势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交战对方是装备精良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6集团军,在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而,第9机械化军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将部队带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果断地做出决定,改变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计划,由进攻转为防御,以坚强的防御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他利用部分部队牵制德军的大部分力量,并伺机将主力调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在卢茨克以南的作战行动,为苏军组织基辅防御战赢得了时间,因而获红旗勋章。  1941年7月11日,罗科索夫斯基调任西方方 婢?6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再次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华。在这次交战中,罗科索夫斯基所进行的反坦克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科索夫斯基将火炮布置在德军坦克难以到达的地方,以强大的侧翼火力打击进攻中的敌人。同时,利用坦克和大炮构成防御据点,直接向突破前沿防御后进入纵深地区的德军坦克开火,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防御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德军坦克遭受惨重损失后被迫后退。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种反坦克防御战在莫斯科会战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战后制定的战斗条令中得到了反映。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2)

罗科索夫斯基在指挥作战    

  1941年9月初,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并在基辅以东的西南战场上取得成功。在此情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制定“台风”计划,准备在10月初开始实施结束东线战役的作战行动。为达此目的,德军集结100多万人的部队,企图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完全消灭守卫莫斯科的苏军。莫斯科会战开始后,德军坦克集群在步兵部队的协同下突破苏军的防御,合围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的苏军主力,实现了“台风”计划的第一步。10月初,西方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命令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在莫斯科河至鲁扎河一带组织防御。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后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一带进行战役部署。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的战役成为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所进行的著名战役之一。罗科索夫斯基共有21个步兵旅,6个骑兵团,没有坦克,所拥有的惟一能制服德军坦克的武器是大炮,但这种力量也非常有限,仅有73门反坦克炮和125门野战炮,而他的防区却宽达100多公里,平均每公里防线只有2门大炮。以这样的大炮密度来对付德军的坦克进攻是绝对不行的,当时想再增加部队也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如何部署有限的火炮。罗科索夫斯基擅长运用大炮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他在对炮弹弹道和大炮的机动性进行仔细研究后,将部队纵深梯次配置,设置3个防御带,主要的大炮都集中在那些受坦克威胁大的地方。这样从战斗警戒线到炮火防御边界都布置有大炮,公路两侧有反坦克炮阵地。这种布置充分发挥了有限火炮的最大效能,在没有增加大炮数量的情况下,提高了重要方向大炮的密度。前沿阵地每公里平均有5门大炮,沃洛科拉姆斯克至伊斯特拉方向达到每公里有10至12门大炮。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了坦克歼击小组,利用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打击德军。10月中旬,德军的2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坦克师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发起进攻。持续10天的作战进行得紧张激烈,纵深梯次布置的大炮发挥了威力,德军无论是从正面进攻还是迂回进攻都遭到了失败。10月底,罗科索夫斯基有了自己的坦克,虽然数量极为有限,但在他看来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他立即将坦克投入到主要方向。在加强反坦克防御的同时,积极准备反突击。他对坦克的运用也是颇具匠心的。他打破常规(在当时,坦克一般是作为反突击中的独立突击力量作用),创造性地将坦克和步兵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截击火力。在他出色的指挥下,无论德军的攻势多么猛烈,投入的部队数量多么大,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始终掌握在苏军手中。     1942年7月,罗科索夫斯基担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他平易近人,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情况。在做出决定前总是同有关人员反复讨论。在他看来,只有善于听取士兵的言谈,才能够吸取指挥部队的力量和新的思想。他对属下是如此熟悉,即使是在担任方面军司令时,勿需翻阅文件,就能够对每个团指挥员做出评定。  7月中旬,德国第6集团军在强大的空中力量掩护下,突进了顿河大转弯处。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在这次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1942年末到1943年初对战局起主要影响的人物。10月初,罗科索夫斯基任顿河方面军司令,带领方面军同保卢斯所部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在防御阶段,他采取积极行动,经常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德军,使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总觉得有发生重大战役的可能。这一守中有攻、被动中争取主动的战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德军被拖得疲惫不堪。11月下旬,苏军由守转攻,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的一部。为顺利地歼灭被围德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对部队进行了重新部署,取消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将其部队划归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罗科索夫斯基以德军防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集中了大量的大炮,从两个方面分割德军,从1943年1月中旬开始,经过20天的激战,全歼被围德军30多万,俘虏保卢斯元帅。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3)

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苏军将国旗插到中央广场的高层建筑上    

  伏尔加河包围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改为中央方面军。他马不停蹄,立即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起开始了歼灭德军奥廖尔集群的战役。1943年3月,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形成了突向德军的库尔斯克弧线。4月,希特勒下达实施“堡垒”进攻计划的命令,企图集中兵力包围并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夏季大战随之开始。罗科索夫斯基深入分析局势之后,建议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协同动作,共同御敌。中央方面军进行了积极的准备。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纵深梯次的反坦克和反步兵防御配系,仅在2个月时间里,他的部队就挖掘了354公里的堑壕和通道。30至50公里的反坦克防御纵深工事成了连德军最新式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都难以愈越的障碍。在最主要方向上的兵力部署,更显出了他的自信和突出的判断能力。他在此“犯”兵家之忌,进行了大胆的冒险。在左翼95公里的防御地带内,集中了方面军58%的步兵师,70%的大炮和87%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最主要的方向上,每公里竟有92门火炮。不仅如此,他还将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也布置在这里。在如此狭窄的区域部署众多的兵力兵器的决心,基于他相当正确的判断力。因为他对德军的打法了如指掌,认为德军此役仍将采取惯用的进攻方式,以主力进攻突出的部位,因此,左翼的作战行动必将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在德军进攻前的半小时,他又一反常规,进行了反炮火准备,密集的炮火破坏了德军的指挥和通信系统,使其出师不利,德军的进攻果然像罗科索夫斯基所预料的那样以主力部队进攻他的左翼。双方重兵集团展开了激战,作战行动异常激烈。在波内里车站,德军在四天之中,以每公里损失4千人的代价前进了10公里,即使是这么高昂的代价,他们也无法再向前推进一步而被迫转入防御。在随后进行的坦克大战中,德军遭到了彻底失败,“堡垒”计划也随之破产了。  1943年10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4年2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第1白俄 罗斯方面军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一次最复杂又最出色的战役。在巴拉格季昂战役中,他的新贡献是同时实施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实施一次突击。这体现了军事指挥艺术的发展趋势,表明在战略性战役中,特别是在进行包围的战略性战役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