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

第323章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323章

小说: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樱亦是艳若桃李的绝色佳人,美色不在甘梅、糜贞之下,她们三人并称徐州三美,曹樱美中不足之处便是她身体娇弱,所以在那一世做了吕布的爱妾后,尚未给吕布生得一男半女便香消玉殒,这一世吕布绝对不会让红颜薄命的。
      基本上,吕布的后…宫里已经定下了糜贞、曹樱的位子,像吕布这样强悍无双的男人就要有这么多绝色佳人去衬托他的强悍。
      ps:貌似,事到如今,刘备的女人全部划拉到吕布这里了。
      肯求推荐票。
  第702章 王元姬的祖父
      当吕布扫平了辽东公孙度、消灭了东部鲜卑、降服了中部鲜卑和三郡乌桓、消灭了凉州韩遂、击败了兖州曹操,声威大震,继徐州陶谦向朝廷补交近五年拖欠的赋税、朝贡之外,益州刘璋、汉中张鲁都派人前来朝见天子,补交拖欠的赋税、朝贡。
      交州牧土燮也派人绕道江东前去邺城朝见天子,补交赋税。
      扬州将军孙策本来在各个方面都依赖吕布,自然不敢怠慢,将他占据江东以来借口不交的赋税交足,还将他擒获的伪会稽郡太守王朗、伪豫章太守华歆以及伪扬州刺史刘繇的幕僚许劭、儿子刘基都送到邺城。
      吕布原来对王朗根本没有什么好印象,王朗在演义里,是一个非常猥琐的龙套角色。他初为汉会稽太守,为孙策攻败,后投曹操,在逼汉献帝禅位时他跟华歆是急先锋,谄媚曹丕威逼汉献帝,形象极其猥琐。魏国建立,蜀相诸葛亮攻打魏国,王朗做大将军曹真的军师,两军相遇在渭河,王朗想要以言辞说降诸葛亮,反为诸葛亮痛斥,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但实事求是地讲,王朗在正史里根本不是那样死的,估计是尊刘抑曹的罗灌水看不惯王朗在汉献帝禅让时的表现,所以才让王朗在诸葛亮面前像小丑一样地表演,这是低级黑。
      王朗和华歆、钟繇并为曹魏立国时的三公,曹丕认为像王朗、华歆、钟繇这样的大臣“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陈寿评价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以吕布后来对王朗的了解,曹丕、陈寿的评价虽然有几分过誉,但王朗确实是治世能臣,特别是在律法上。
      王朗是徐州东海郡郯城人,跟他儿子王肃都是著名的经学家,王朗曾师从弘农杨家的杨赐。以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后因老师杨赐逝世而弃官服丧,后来获举孝廉,被辟命都不应命,乃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徐州治中从事。
      历史从此因为吕布而变得不一样,刘协被董卓扶持着在洛阳登基,王朗与别驾赵昱认为吕布扶持少帝刘辩离开洛阳已经不算正朔朝廷。建议陶谦遣使向刘协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着奏章到洛阳。刘协接到奏章后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赵昱和王朗都获升迁,赵昱被任命为广陵太守,而王朗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王朗到会稽后,见当地民众仍然祭祀秦始皇,并且与夏禹同庙,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配获得民众祭祀,于是将这行为取缔。
      王朗在任仅一年。就被从吕布处借兵的孙策攻破,王朗的功曹虞翻建议避其锋锐,但王朗不接纳,坚持守护城池到底,领兵对抗,最后被孙策击败,王朗打算逃到交州。出海到东冶时遭孙策追击,唯有投降。
      孙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亦曾派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孙策便想将王朗送到邺城交给吕布。王朗却因吕布杀害其师杨赐的儿子杨彪而憎恶吕布,扬言若是孙策送他去邺城,他就自杀。
      王朗的扬言流传到吕布耳朵里,吕布轻蔑一笑,他从来不认为这些世家名士们能真正地威武不能屈,吕布当时又念起王朗的孙女王元姬,便派人去扬州,命令扬州将军孙策将王朗送回邺城。
      孙策将王朗及其家人强行送回邺城,王朗本来想横剑自刎以死明志,但孙策担心无法向吕布交差,便以王朗的儿子王肃的性命作威胁,王朗顾忌到儿子的安危,便只得放弃了誓言,活着到了邺城。
      吕布见到王朗后,觉得他学识渊博精深,且气质文雅昂然,若说这样的人物在诸葛亮面前表现得像小丑一样,吕布是不信的,吕布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判断,那纯属罗灌水的编篡,来衬托诸葛亮。
      吕布详细考察了王朗的治政能力,发现王朗对律法非常熟悉,王朗主张宽刑罚重教化,处理刑律多半会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与钟繇一起以治狱而知名,他曾进言劝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吕布一直以来都在极力推进减少肉刑、死刑等残酷刑罚,改为劳动改造和思想教化,以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多少来减轻罪犯的刑狱,还会让罪犯在脱胎换骨的劳作中掌握一技之长。
      王朗甚为赞同吕布的观念,之前对吕布的厌恶一下子减轻很多,吕布又用道术给予王朗一定的心理暗示,使得王朗对吕布的厌恶憎恨烟消云散,取代的是越来越深的崇敬、忠诚。
      吕布便举荐王朗为刑部侍郎,跟法学家应劭一起主持刑部,后来又代替法衍主持廷尉。
      吕布器重王朗,除了看重他的律法背景之外,还看重他有从龙意识,对吕布来说,能识时务地只忠于他吕布而不是忠于大汉朝廷的名臣才是吕布真正想要的,比如董昭,比如华歆,比如王朗,而如荀彧之辈,能力再大,也只能在前期重用,中期的关键时刻就算了。
      吕布重视王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他有个好孙女王元姬。
      王元姬的父亲王肃跟他祖父王朗一样,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王朗是魏司徒、兰陵侯,王肃是魏中领军、兰陵侯。王元姬从小就知书达理,崇尚节俭。八岁的时候,可背诵《诗》、《论》。九岁的时候,遇到母亲生病,她终日服侍左右,衣不解带。祖父王朗非常喜欢她,并且说道:“兴我家。必定是元姬,可惜她不是个男儿。”
      王元姬十五岁时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婚后育有武帝司马炎、辽东悼王司马定国、齐献王司马攸、城阳哀王司马兆、广汉殇王广司马德、京兆公主。
      王元姬看人独到,时钟会以才能见任,王元姬每言于司马昭曰:“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钟会后来果然造反。
      司马昭去世后,太子司马炎继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他迫使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尊母亲为皇太后,住崇化宫。司马炎建国初期提倡节俭,王元姬以太后之尊,身体力行,为宫中后妃做出榜样。她的房间没有一件豪华的摆设,吃饭从不超出三菜,穿的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她还在宫中带头纺纱织布。在其精心治理下,后妃相处和睦。
      王元姬似乎是在公元217年出生的,距离现在相距二十三年。以此推论,王元姬只能做吕布的孙媳妇。连儿媳妇都做得勉强,更不用说做吕布自己的媳妇了,毕竟吕布没有某个杨某某那么喜欢老牛吃嫩草。
      王元姬出世的晚,乃是因为她父亲王肃出世晚,王肃就是在这一年冬天降临在邺城的。
      王朗的夫人跟随王朗从会稽来邺城,经过舟车劳顿,胎儿差点不保,幸得华佗救治,王肃才得以安全地来到世间。王朗对华佗感激不尽,华佗却笑着说:“与其感激老夫,不若感激奉先公,若非他多加嘱托,也许你儿子就胎死腹中了!”
      当时王朗对吕布尚有抵触情绪,听到华佗的话,王朗心里不禁生出一丝温暖。在随后的日子里,王朗一点点地感受到吕布的伟大远见,感受到吕布对他的器重,日渐对吕布忠诚起来。
      对于王朗儿子王肃的培养。吕布并不插手,因为王肃靠着父亲的培养,完全可以做到历史上的成绩。
      王肃在学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借鉴《太玄》儒、道兼采的做法,融汇今古文经学两派的学说,为己所用,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阐释儒家的理论,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点的学术和治国思想,号称王学。
      王肃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学说之中,又遍注众家经典,目的是借儒家学说的传统影响力,宣扬他自己的安邦治国的思想,在当时面对三国鼎立,亟待统一,安定天下的局势,也需要一个统一的认识,一整套具体的措施。所以,在王肃的奏议和伪造的《孔子家语》《孔丛子》中,煞费苦心地进行设计。在他的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礼义道德的问题,其次才是人君的作为和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王肃的一系列思想里面,有几点,颇为吕布属意。
      “人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其所得用亦少矣。”(《孔丛子?陈士义》)统治者应当尽可能顺应人们的欲望,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一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这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显得尤其重要。
      “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孔丛子?抗志》)如果国君首先去其利欲,以免伤民,则天下、名誉皆可得,如果继续贪多索求,嗜欲无厌,不仅一统天下不能得,名誉丧失,还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
      吕布详加了解后,发现王学可比后来的玄学积极太多,所以他很期待小王肃将来的成就。
      ps:我在上个月就写了几万的存稿,然后我就把他们全部上传,设定为定时发布,后来再回头读存稿,实在忍受不了,决定要大修,可是定时发布的章节已经无法删除,纵然是可以修改章节里面的内容,却无法更改章节名,而我修改后的可读性增强的章节已经是面目全非,已经完全没办法用之前的章节名,这样也会造成你们阅读的障碍,思前想后,决定还是用旧稿子,十分抱歉。
  第703章 华歆简政
      华歆的情况跟王朗类似,都在正史上有高大形象,但因为参与曹魏篡位而被罗灌水在演义里奚落。
      华歆,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对华歆的操守、德行一直有两极分化的评价。
      不少人因华歆参与禅位事件,认定他就是个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奸臣。
      其实,华歆“逼帝禅位”只停留在戏曲、小说之中,演义中有“华歆诌事魏,故草次诏,威逼献帝降之”的段落,史书并无确切记载,《世说新语》写出割席断交的典故来以管宁来反衬华歆的德行卑污,实际上管宁在历史上是应华歆征召才从辽东赶赴魏国做官的,华歆还曾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足证割席断交的故事都是那些不满华歆拥曹的人杜撰的。
      华歆在曹丕受汉禅时,并非气焰嚣张,实是面有忧色,曹丕很不满意,问尚书陈群:“我应天受禅,文武群臣加官进爵,人人莫不欢喜,唯华歆和你不悦,这是何故?”陈群答曰:“我和华歆都是汉朝旧臣,若真像大家一样兴高采烈,得意忘形,或许还会引起你的憎恶吧。”曹丕听了,遂打消疑虑。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曹丕时,华歆官拜司徒。但华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是恰如其分的。
      华歆只做过一件不那么人道的事情,便是抓捕伏皇后。站在汉献帝角度,华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诛,而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华歆敢顶住压力直蹈龙潭,忠实有靠。虽然伏皇后凄婉可怜。但公平来说,华歆只是奉命行事而已,无所谓罪孽或忠勇,戏剧、小说里将华歆塑造成奸臣模样,实际上只是“汉为正统”以及“尊刘抑曹”的观念在作祟。而现在吕布的地位等同于历史上权臣曹操的角色,他自然是希望华歆这样只忠于自己而不忠于汉室的下属越多越好了。
      此时的华歆得洛阳伪朝廷拜豫章太守,跟吕布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各领一半领地,华歆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攻占江东。华歆幅巾奉迎,孙策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每次孙策大会文武,华歆都能痛饮,喝了一石酒都不醉,衣冠丝毫不乱,众人偷偷观察,经常诧异于华歆的衣冠齐整,江南号之曰“华独坐”,以此观之。华歆不但有惊人的酒量,更有惊人的自制力。
      吕布得知孙策占领豫章,命孙策将一代名臣华歆强行绑缚邺城。
      吕布见到华歆后,恍然记得当年在洛阳时,华歆跟荀彧、荀攸、钟繇这四个尚书郎就是在华歆的带领下,前往袁隗的府邸躲避自己,当时吕布还曾对天发誓。必杀华歆,但现在吕布见到华歆后,心中浓重的杀机消失不见,代之的是爱才之心。
      华歆此人在军事上没有什么才华。在治政上面似乎也看不出什么才华,但吕布知道真正的大才不是事必躬亲,而是举贤任能,各安其职,做好统筹工作,华歆在历史上的表现就合乎此相国之才。
      华歆的治国主张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曹叡派曹真攻打蜀汉,华歆上书反对,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曹叡采纳了华歆的建议。
      乍看起来,华歆的政治主张跟吕布是相反的,毕竟吕布这些年是年年都起刀兵,颇有点穷兵黩武的架势。
      但吕布心里很清楚,好战必亡,自己这些年打了太多战,也征用了太多兵役,拖累了冀州、并州等地的发展,像吕布上次在冀州微服私访时遇到的客栈掌柜儿子的事情,就是吕布全民皆兵政策的一大巨大失误的反应,吕布最近几年的战都是非打不可的,但吕布此后不会再那么轻易地主动挑起战争,要精兵简政,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待到国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待到国内政局稳定下去,外部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华歆治政还有一个特点,为政清静不烦,颇有点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架势,乍看起来很无能,但吕布见识过后世官进民退、官府掌管一切却什么都管不好的情况,凡是应该交给市场去做而官府插手的事情最后都会祸国殃民,比如房地产,若不是官府插手其中,若不是地产收入七成都上交了官府,这个国度的房价就不会那么畸形,比如红十字会,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却变成了衙门,自然而然就腐败了。
      吕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政治观点,凡是官府不该管的就不该去管,官府越俎代庖,只会让社会秩序大乱,官府的定位是裁判员,要学着向社会放权,要向市场放权。
      归根结底,官府的各项罪恶,都归结于他们不受限制无限膨胀的权力,只要官府官僚的权力没有收在笼子里,他就有机会出来伤人,所以吕布一直都在致力于控制官员特别是地方行政文官的权力。
      吕布跟华歆做了一番深入的沟通,华歆甚为同意吕布这方面的观念,同时对吕布的印象也大为改观,不再将吕布的寒庶武夫出身作为一个致命伤而拒不归顺,吕布又对华歆施展了道术催眠洗脑,使得华歆的心中现在已经很少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世家门户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对吕布抑制世家政策的强烈拥护。
      华歆能够跟王朗并为宰相之才,他们的治国理念都很相近,在王朗儿子王肃的书中曾论述过,如果以穷民力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必然要反抗。无节制的搜刮,使老百姓难以生存,他们只会铤而走险。统治者的胡作非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这时,如果对老百姓又滥施刑罚,其结果必定是“罚行而善不反,刑张而罪不省”,只会弄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吕布反躬自省,发现自己搞得很多事情类如隋末杨广,太过不惜民力,看来以后要学会爱惜民力,才能求得社会安定,进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王朗的儿子王肃还曾上书给皇帝说:“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各展其力,莫相倚仗。”意思是,去掉那些有位无事,或因人设官、只享受薪俸的官员,让每一个有事的官员都有丰厚的薪俸而各尽其责,结果不只会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还可避免无事扯皮、互相争斗,或互相倚仗,朋比为奸的现象发生,只用少量的官员治国,效果会更好。
      华歆在吕布的中央大学堂以及中央军教导旅里待过三个月后,以他的清正廉洁公正,而被吕布荐举为吏部侍郎,掌管人事并着手开始对各级官府精简,刑部侍郎王朗配合华歆的行动。
      表面看起来现在的各司衙门没有精简的必要,毕竟吕布是从史上衙门官僚最臃肿最庞大的时代过来的,他真心不觉得东汉时期官府臃肿。
      虽然吕布把一切都规范化了,取消了各级行政长官的私设幕僚的权力,全部改为六部下面的六种行政部门,将重要部门的吏都改为官员编制,结果正规编制的官员比原来还多出一半,又因为吕布搞高薪养廉,极大地提高了薪俸待遇,财政开支比原来多出数倍。
      不过因为大汉官吏跟民众的比例本来就是一比两千,纵然扩大了,也是一比一千,国家财政还可以承受,同时因为吕布推行了真正的、全面的、严格的反腐制度,各地官吏贪腐行为锐减,使得国家征收上来的赋税没有被各地官吏疯狂地贪污,最后达成了收支平衡。
      可华歆、王朗两人痛下杀手,好好整治一番,一下子就查出有四分之一的官位和三分之一的官吏要除掉,消息传到吕布耳朵里,吕布深表震惊,赶紧让人把他们请来问话。
      但华歆、王朗把那些官吏特别是朝堂上那些庸碌官位、官吏名单及其行为呈递给吕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