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第4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进点头,这时三人已经走到了周老爷子等人的面前。
周景洋正要打招呼,周老爷子就用复杂的眼神看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问道:“文物呢?”
周景洋往上一指:“在上面。正在搬运。”
周老爷子哼了一声,说:“你活了一辈子,总算做了件好事。”
听见这话,周景洋也不满地哼了一声,父子俩这一刻的表情非常相似。
这种时候,周景洋还是没跟老爷子顶嘴,他拿起手机,往里打了个电话,很快就放下来说:“出来了。”
随着他的声音,轰隆隆的滚轮声在船舱底板前方响起,黑暗中,有些东西越靠越近。
渐渐的,那些东西出现在船舱门口,它们被放在一个个的箱子里,用拖车往下运。
箱子有大有小,全部采取同样的样式,是专门用来存放文物的防震箱。
一辆辆拖车排成一行,接连不断地往下,最后离开船舱,顺着红毯向这边行来。
一时间,所有人全部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没一个人再说话,全部都紧盯着那边不放。
这就是那172件文物,它们在外游历太久,现在终于回来了!
突然间,港口拉起了长长的汽笛声,透过海风,在港口中、海面上不断盘旋。
这汽笛声仿佛是哀鸣,又仿佛是庆祝,饱含着无数你说不出、但是能够清楚意识到的含义。
在无数道目光中,那些文物伴随着滚轮的声音,向着这边行来,最后到达他们面前。
这172件文物后面,还跟着一个西装大衣的白人男子,他脸色苍白,犹有病容,脸上却非常严肃,一丝笑意也没有——正是罗尔·爱德华。
他穿过排列得长长的一百件文物,走到苏进面前,随手敲了敲旁边的箱子:“你要的文物全部都在这里了,我也算完成我的承诺了。”
苏进看着他,突然退后一步,向他深深行了一礼。
他郑重其事地道:“这次的事情,真是太感谢您了!”
爱德华有些意外,忍不住扬了扬眉。最后他哼了一声,有些不耐烦地说:“算了,本来也是我嘴快,答应这种麻烦事……”
他的手按在一个高箱子上,意味深长地对苏进说,“不过我也提醒一下,这些文物运到华夏,是用来在文交会上展出的。它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我们大英帝国。文交会结束,它们将会被这艘伊利莎白号运回国内……”
他凑前一步,声音突然压低,像是耳语一样,“但是这次文交会,能够决定文物真正归属的那几个老头子都来了,你要能搞定他们,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说着,他抬起眼睛,对苏进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接着转向周老爷子他们,瞬间换了一个表情,大步迎了上去。
0795 绝世珍品
欢迎仪式一环接着一环地进行着,苏进也是其中的主角之一。
他以修复师代表的身份,在镜头面前当众对回归的文物进行清点与检查,对它们的名称和当前情况进行登记。
今天这个活动是现场直播的,各大媒体也在实时转播文字新闻——就算是对这种事情没什么兴趣的媒体,也被那支车队所代表的意义所震惊,及时跟了上来。
一个个箱子被打开,一件件文物被取出,展示到公众面前。
每一件文物,苏进都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说出它们的来历。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些文物,每一件都举世罕有,为所有修复师梦寐以求。它们的名单,也是苏进一个个列举出来,由周景洋转交给爱德华的。
“《永乐大典》45卷。”
“明永乐青花如意抱月瓶。”
“唐三彩墓葬雕塑。”
“明唐寅纸本水墨山水画。”
诸多文物被展示到众人面前,透过镜头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在场所有人全部都屏息凝神,紧紧关注着这些珍稀文物。
更远处的电视机前,也逐渐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以及几乎全部能够看到电视的文物修复师。
越是内行,就越清楚这些文物的价值。
譬如最前面展示出来的那45卷永乐大典。
在普通人看来,它们只是一堆破旧的古籍。
稍微有文化一点的人,会知道这是明永乐年间,由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全书共约3。7亿字,分成22937卷,11095册。
该书以《洪武正韵》为纲,以韵统字,以字系事,内容包罗万象:“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诚以朝廷制作所关,务在详备无遗,显明易考。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庾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
永乐大典正本问世之后,这套书收藏在紫禁城文楼之中。后来由于文楼失火,虽然正本完好无损,但明世宗还是不放心,让人抄录了一份副本,收藏于皇史宬。
明末,永乐大典正本离奇消失,只留下后来抄录的副本。
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去向为何,是不是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直是历史上一个难解的谜题。
然而永乐大典的副本也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清乾隆时期检阅永乐大典,纪昀清查之后,发现缺少了1000余册,2422卷。
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圆明园,掠走了大量宫廷珍藏的永久大典。英国人拿得最多,其中大部分被运往了英国。
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大肆抢劫,位于东交民巷的翰林院紧邻使馆,沦为战场,贮存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被枪火洗劫,内中的秘籍大部分葬身火海,剩下的少部分被士兵当作砖头或者各种器物使用。有的用作马槽,有的用于工事,有的甚至拿来铺路。
当初翰林院里的藏书排列成行,一望无尽。这些都是前人苦心经营的文字,都是手抄本,大约有数千万卷。这些典籍的价格,绝不逊于黄金。然而在战火中,它们首先成为了牺牲品,永远的消失了。
而永乐大典这套皇家珍品,经过这样的浩劫,流落到了世界各国。
今天经由爱德华的手回到国内的这45卷,就是其中一部分,经历重重波折,种种磨难,它终于回来了……虽然只是暂时的,但也极为难得了!
剩下的其他文物,也无一不是这样的绝品。
苏进所列这172件文物的价值,比所有人想象中的还要高!
“……商双羊青铜尊。”苏进又念出了一件文物。镜头同时给到这件文物,把它的形态彻底显示在了众人的眼前。
那是一件45厘米高的青铜酒尊,筒形口,两边各有一只公羊相背而立。
两只公羊的神态安闲,形态静穆庄重,两相对称,纹饰虽然繁复精致,但整体感觉却朴拙厚重,是商代青铜器中极为罕见的精品。
电视机前一名老者看见这个青铜酒尊,立刻从沙发上坐了起来,直接冲到屏幕跟前,瞪大了眼睛。
旁边他女儿有些好笑地说:“爸,你这是怎么了?”
老人瞬间打断了她,拉着她问道:“小琴,你看,这个双羊器型你以前看过没有?”
名叫小琴的中年女人闻言也向屏幕上看去,跟着就倒吸了一口凉气,非常肯定地说:“绝对没有,这是第一例!”
……
这样的事情同时发生在华夏各地。
一时间,各地高铁和飞机都新增了不少票量,很多之前没打算去文交会的,也开始准备动身了。
……
然而现在的沪城码头上,苏进检查文物的过程还在继续。
他又走到一个箱子旁边,打开了它。
箱子非常巨大,里面的文物也很大。
那是一尊高60多厘米的青花瓷瓶,盘口、长颈、颈部有象首环耳一对,腹部瘦长,台足。
它从上到下一共有九层纹饰,层层不同,其中最显眼的是云龙纹。一条四爪青龙飞舞于云端,脚下朵朵祥云掠过,形态矫健灵动,威武勇猛。
这青色发色浓艳,纹饰繁而不乱,绘制极为精细。
就连苏进看着它,也忍不住屏住了呼吸,手指极轻极柔地拂了上去。
青花瓷瓶颈部有铭文,苏进看着它们,念了出来。
他念得非常流畅,声音清晰有力,中间一丝停顿也没有。
那种感觉,就像铭文不是出现在他眼前,被他辨认着认出,而是发自他的心底一般。
“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他的声音透过电视信号以及网络,传到华夏的各个角落。
有一些人看见之前那个青铜双羊尊,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前往泸城参加文交会了,现在苏进的声音清晰传入他们耳中,他们再次呆住,不由自主地冲回到了电视机前。
他们紧盯着那个瓷瓶,镜头也非常配合地从瓷瓶表面掠过,展示出了它的细节。
瓷瓶上的铭文与苏进念出来的一模一样,一个字也没错。
电视机前,另一名老者突然捂住了自己的胸口,一副心脏病要发作的模样。
“这是什么?至正十一年……那是1351年,元朝!这是元青花,真正的元春花!”
这些文物在苏进上个世界里,都是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它们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展出,世人皆知,世人为之心痛。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世界里,它们并没有被公开展出,所以知道它们存在的人也不是太多。
事实上,苏进准确列出那些名单,爱德华也是怀疑过的,但后来一想,多半是华夏的国家文物局一直紧盯着它们的下落呢……
在此之前,历史学家一直有一个说法,他们认为,青花瓷最早出自明代。
但之后又有过一些发现,某些历史学家推论,青花瓷的诞生时间可能比他们认为的更早,可能元朝就有了。
但是,元青花非常稀有,目前被怀疑可能是的那一些,也没有彻底得到确认。
而现在,眼前被远途运输来的这尊青花瓷瓶,器型完整罕有,上面的铭文更是直接说明了它的出身!
“标准型啊,这就是标准型!”那个老者掏出药瓶吃了一颗药之后,再次激动地说道。
所谓的标准型,就是可以用来作为标准,对其它同代青花瓷器进行定位的瓷器。
这尊至正元青花云龙纹瓷瓶,就是货真价实的标准型。它的存在,可以证明青花瓷发源自元朝,同时,也可以为同代其他青花瓷定型断代!
这样一尊标准型元青花瓷瓶,竟然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直到如今才出现在华夏学者的面前!
——————————————————————
是的,这元青花瓷瓶现实存在,是一对,现在也在大英博物馆……
0796 绝世珍品2
苏进看着这件元青花瓷瓶,心潮起伏。
元青花在文物收藏乃至瓷器收藏中拥有很独特的地位。
它开了中国陶瓷装饰的先河。在它之前,瓷器的装饰都不这么强烈。
譬如这件瓷瓶,一共九层纹饰,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花、云龙纹、海涛纹、缠枝牡丹纹、杂宝莲瓣多而不乱地装点着整个瓶身,使它显得庄重又绚丽。
在他所在的上个世界里,2005年,一款“鬼谷下山”人物纹元青花瓷罐在伦敦佳士得进行的拍卖中成交,成交价为1400英磅,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
这个瓷罐在2015年重新估价,其价值达到了16亿人民币。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价,元青花至此一战成名,甚至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风潮。
但元青花难得,色彩、画艺、质量全部上佳的元青花更加少之又少。
如今,出现在苏进面前的这一个“标准型”至正元青花云龙纹瓷瓶,又将价值多少?
那是完全无法估算的一个数字!
苏进的手从它的表面轻抚而过,然后走过去,打开了后面那个跟它一模一样的箱子。
周围再次发出惊叹声,苏进则冷静地道:“至正元青花云龙纹瓷瓶,一对。”
是的,这又是一只标准型元青花瓷器,跟之前那个几乎一模一样,两个瓷瓶,显然是成对的!
两只成对的瓷瓶带给人的震撼感,远不是单一只能比的。
周围人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它们上面,内心的激动,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苏进继续往下登记。
这份文物的名单是他列的,爱德华只是照着他的要求去寻找这些文物然后设法做工作而已。所以这172件文物里有什么,他其实是很清楚的。
然而,看见接下来这几箱文物上面的标签,苏进的心脏仍然怦然而动,手按在上面,一时间竟然不敢动手。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手来,打开了箱盖。
这个箱子跟别的不太一样,相对扁平阔大,里面被分隔成了一层一层的,每层之间由透明的防紫外线遮光板隔开。
可以看见,箱子里放着的是一幅幅黄色的绢画,上面基本上都是人物画,佛像、观音、飞天……色彩艳丽,形态柔润,线条飘逸,别具一格。
镜头从绢画上扫过,遥远的彼方,电视机前有老者订完票,又重新回到屏幕前紧盯着它看。
这时,好几个人同时呼吸急促,忍不住叫出声来。
他们的声音与苏进的混合在了一起,清晰地说明了这些绢画的来历。
“敦煌绢画——共20幅!”
敦煌绢画,相对敦煌壁画来说,名气比较小一点,但更为人所痛心。
唐代佛教盛行,敦煌的画师们除了在洞窟石壁上作画以外,也把他们的信仰与虔诚寄托在了素绢之上,绘制成画,藏于敦煌藏经洞。
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莫高窟的僧众预感到战争灾难的降临,将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画等全部封存于藏经洞中,将其封闭,然后在外面重筑墙壁,绘制壁画以掩人耳目。
之后,元代统治者统领了这里,僧人们逃难未归,莫高窟就此颓废,洞窟通道被风沙淤塞,从此幽闭,一消失就是800年。
800年后,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藏经洞,于是率人将其开掘疏通,藏经洞因此重现世间。
在这里,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的文献,还有大量的佛画绢像。
这个消息不久之后就传到了路过的英国人斯坦因耳中,他因此来到了莫高窟。
他与王道士接触,利用他的信仰,诱骗他打开了藏经洞。
斯坦因自称是玄奘信徒,是从印度翻越雪山前来取经的外国和尚。玄奘的在天之灵让他看守藏经洞,就是为了等待这位外国和尚,取经功德无量。
王道士为此打开了藏经洞,因为想要换点钱来整修洞窟,用40碇马蹄银的价格,卖出了一大批破旧的经书与绢画。
王道士留了个心眼,专门选了一些更破旧的卖给斯坦因,但是,对于文物来说,破旧就代表着画卷更古老、更有价值。
他给斯坦因的破旧绢画大多是唐代的,是敦煌绢画中的精髓。
这样的行动一共进行了三次,斯坦因一共获得了30多箱经卷文书以及绢画,一共数千件,将它们运回了英国。
斯坦因因此在英国名声大噪,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吸收为成员,并被授予了爵士勋章。
大英博物馆从此也多了一个“斯坦因密室”,里面装的全部都是来自中国敦煌的文物。
除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俄罗斯的圣彼德堡博物馆也保存有大量来自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日本、美国也有少量保存,相比较而言,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反倒没有了绢画的保存了……
如今这20幅绢画虽然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是能够回来,也是极为难得、极具意义的事情了!
斯坦因算是个名人,在英国是,在华夏也是——只是在两边的名声,就完全不同了。
此时,当苏进打开放置绢画的箱子,把它展示在镜头前面,同时证明它的来历的时候,电视机以及网络跟前,也有无数长者在向后辈提及当年的那段历史。
紧接着,新闻媒体及时跟上,开始正式普及敦煌绢画的来龙去脉。
无数人听见这段历史,都安静了下来,有些人的眼眶甚至有些发热。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感到了遗憾。
这批文物,包括敦煌绢画在内,只是临时回国展出。按照约定,展出完毕之后就要离开华夏运送回英国了。
可是,这明明是我们的宝物!如果能留下来的话就好了……
不过,就算只是展出,能在华夏大地上看见它的回归,也实在太难得了。
这次文交会必须要去,一定要去!
170多个箱子一一检查完毕,终于来到最后一个。
苏进闭了闭眼睛,名单上的字样清晰地浮现在他的面前。
这172件文物全部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件他都记得滚瓜烂熟。
编号标注着172的这件文物他也一样清楚,他睁开眼睛,打开箱子。
防震箱里出现的是一套小瓷杯,一个个排列得非常整齐。
苏进取出一个验看,那是一个小巧的白瓷杯,撇口、深腹、浅圈足,胎体乳白,器薄如纸,对着光看过去,光线仿佛能透过瓷体映过来,晶莹剔透,精巧绝伦。
杯子的外壁上一边用五彩颜料绘制着花卉,另一边则题着相应的诗句,每个杯子上画着的花卉不同,诗句也不同。
这套杯子一共十二只,通称“十二花神杯”,每只杯子上的花卉,指代的都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性,意味着花神。
把杯子倒过来,在底部可以看见“大清康熙年制”六个字,说明着它的来历。
这是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制的一套生活用杯。康熙皇帝非常喜爱它,几次南巡都把它带在身边。
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