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贞观大闲人 >

第393章

贞观大闲人-第393章

小说: 贞观大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稳妥的办法,当殿由三省拟旨,颁布执行,从国库钱粮到治河修堤再到边关武备,一件件国事提出来,然后一件件当即解决,纵有争议比较大的议题,李世民也非常果断地一言而决,争议随着李世民的一声决断而立马中止,接着马上跳到下一项议事。

    李素心不在焉地听着,当然,该有的演技还是正常发挥,遇到朝臣们禀奏的喜事便眉眼带笑,一副深得欣慰的模样,遇到坏事则面现忧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嘴脸,演技十分,无可挑剔,但心思却用在了别的地方。

    他在观察君臣们的表情。

    殿内的君臣大多是熟人,平日里李素叔叔伯伯叫得亲热,而叔叔伯伯们也是一副喜爱亲和的模样,长辈与晚辈之间水乳*交融,高山流水。但是今日站在这朝堂上,叔叔伯伯们的表情全变了,每个人都是一副凝重严肃的模样,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深思熟虑,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老谋深算万无一失的结果。

    李世民比较沉默,高高坐在上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听人禀奏,听人提议进谏,听人争论,只有到了该拿主意的时刻,他才会开口说话,而他说的话几乎已是最后的结果,迅速将所有的争论平息下去。

    李素仔细看了看李世民的脸色,李素站的位置离得比较远,但依稀能看出李世民的脸色并不好,有些灰暗,精神也有些萎靡,虽然努力挺直了腰,努力露出皇帝该有的威仪,可李素分明能感觉到,相比李素刚认识时的他,如今的李世民却像个迟缓木讷的老人,再也不复当年意气风发挥斥寰宇的天可汗雄风。

    李素心中一沉。

    这才多久没见,李世民竟已这般模样,看来李绩没说错,李世民已渐渐变了,他的一生是一本精彩的书,一个垂名千古的传奇,当一个人走到了这个高处,除了追求长生,还有什么?

    李世民确实在服食丹药,而且可以肯定,方士炼制的丹药不但没能让他长生,反而愈发毁了他的身体,能不能飞升不敢说,让他提前早登极乐却是肯定的。

    李素心中不由五味杂陈。

    豪杰迟暮,英雄无觅,天下再无敌手,李世民正在无尽的寂寞中放纵和摧残着自己,世上再无任何人能激发他的雄心,因为那些曾经激发他雄心的人,如今已全部被他埋进了土里。

    如今李世民心里的敌人,恐怕只有天上的神仙了。

    有心想劝劝李世民戒服丹药,然而李绩的警告却在耳边回荡,在这位极度自负的帝王面前,任何的劝谏都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哪怕是魏征这位着名的谏臣,他的进谏如今恐怕也不太管用了,所以才会郁结而病。

    再看朝臣,李素发现朝臣们站的位置颇有意思,殿上首座自然是李世民,而朝臣们所站的位置上,长孙无忌为首,房玄龄次之,左边全是文臣,右边全是武将,太极殿坐北朝南,所以文臣们站的是东边,武将们站西边,这个位置安排是有讲究的。因为东为青龙,“青苍玉,礼祠维肃,蜿蜿蜒蜒,来降景福”,是谓“治世”,主文治。而西为白虎,“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左”,是谓“杀伐”,主刀兵。

    千年以后,某些黑*社会的堂口切语黑话里也带上一句“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可不是胡编乱造,只是用歪了地方而已,这句话出自《易经》,“左青龙震卦,右白虎兑卦”,一文一武,把收保护费欺凌弱小的行径粉饰得跟朝廷似的,令人不得不为上古神兽悲哀。

    太极殿内朝臣们站的位置也是按照这个规矩,这是严格的礼制,连帝王都不可逾越分毫。

    商议国事时,遇到拿不定的事情,李世民的第一反应便是偏过头,先问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说完后,李世民再问房玄龄,而这两位便是朝中文臣之首了,如若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的意见有分歧,李世民第三个问的人却是褚遂良,最后才是三省六部官员和御史台。

    长孙无忌一直保持着淡淡的微笑,房玄龄则面无表情,李世民每次垂问时,长孙无忌都从来不推脱,有问必答,哪怕与房玄龄意见相左时,长孙无忌脸上的笑容也从未消失过,没有想象中的争吵,更没有脸红脖子粗的对骂,几位宰相之间气氛和谐,谈吐文雅,道纵有歧亦不失君子之风,端只看表面的话,大唐朝堂是李素所知道的最文明的朝堂,当然,仅限于文臣之间。

    至于武将们,李素看过他们一眼便觉得很无语了。

    大唐的战神李靖不出意外的告病缺席,武将以李绩为首,后面是程咬金,牛进达,尉迟恭等开国老将,文臣们商议国事时,武将们通常是不说话的,除非李世民点名问到了才出来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建议,其余的时候便是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地站在人群里,安静等待下班回家。

    粗略观察过一遍以后,李素对大唐朝堂大致了解了,然后李素特意朝长孙无忌多看了两眼。很有意思,与李素所预想的差不多,唯一没想到的是,长孙无忌在大唐朝堂里的分量居然如此重。

    正在思忖时,朝臣中又站出一人,这个人李素不认识,但他禀奏的事却令李素忽然提起了精神。

    “陛下,安西都护府都护,凉州都督,西州刺史郭孝恪急奏。”

    李世民眼皮都不抬,淡淡地道:“奏来。”

    “贞观十七年腊月,西域焉耆王龙突骑支反叛大唐,率兵三万攻打西州和安西都护府,被郭孝恪击溃后,焉耆败军四散,龙突骑支投靠西突厥,并率部占据丝绸之路西端三百里,凡过往西域使节商旅者尽皆抢掠屠戮,西域诸国动荡,商旅畏之甚也,丝绸之路几近中断,郭孝恪多次率兵出击扫荡,但龙突骑支惯于游击,王师至便远遁,王师退则复来,郭孝恪率部数次清剿,所费钱粮弥巨,而收效甚微,遂请奏陛下,决断王师行止。”

    听到奏报,李世民终于动容,两眼渐渐睁大,目中忽现煞气。

    “焉耆?朕记得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部扫荡西域,灭了高昌,西域三十六小国皆上表请罪归顺,龙突骑支也是上表归顺的诸王之一吧?为何短短数年他们便反了?郭孝恪可知原因?”

    “陛下,在贞观十七年之前,焉耆确是我大唐藩属,但是贞观十六年,焉耆王龙突骑支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联姻了,从此以后,龙突骑支便慢慢倒向了西突厥,最终公然反叛。”

    李世民脸色愈发阴沉,闻言不由冷笑:“好,叛得好!朕待尔如金兰,尔视朕为敝履,朕岂能再容你!”

    长孙无忌的微笑终于消失,偏过身肃然道:“陛下,焉耆国位处丝绸之路西端,扼守东西要道,若然被叛军所占,丝绸之路恐将彻底中断,从此大唐便与西域断了往来,长久以后,恐西域诸国不服我中原汉土王化,日久离心,如若西域诸国再联合起来拧成一股,对我大唐不大不小也是个威胁,臣以为,我大唐当迅速出兵平定。”

    李世民的脸色已变得铁青,浑身竟气得微微发抖。

    李素站在朝班里,见李世民这模样,不由有些奇怪,只不过是个小国叛乱,李世民为何气成这样?

    细细一想,李素终于想通了。

    李世民久有东征高句丽之心,甚至已提前开始布局准备了,这次焉耆的反叛,后面甚至牵扯到大唐的宿敌西突厥,出兵平定是必然的,而且可以肯定这一战的规模不会小,而李世民东征的计划也因为这件事而彻底被打乱,所以如此生气也是情理之中的。

    长孙无忌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朝臣们的赞同,尤其是程咬金等武将,更是一个个两眼发光,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他们的职业,也是他们升官晋爵的机会,以大唐如今战无不胜的威名,一旦大唐出兵,大胜还朝是毫无悬念的,那时自己的功劳簿上又将添上重重的一笔,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武将们纷纷喜笑颜开,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李世民却阴寒着脸,对长孙无忌的提议不置可否,沉默半晌,李世民忽然道:“朕当年设安西都护府,为的便是震慑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但是郭孝恪……哼!他这几年在干什么!当年诸国联军攻打西州,幸得李素血战死守,西州方得不失,后有侯君集率王师横扫西域,而令诸国归顺,大好的西域和都护府交给郭孝恪,这才短短数年,西域又乱了,此皆郭孝恪之失也!”

    众臣见李世民发怒,纷纷垂头不语。

    人群里,李素的眉头皱了皱,老实说,他心里也不太舒服。毕竟西州当年是自己豁出命守住的,为了袍泽情谊也好,为了报效国君也好,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差点把命丢在西州,这才在打算以身殉国的千钧一发之际堪堪等到了援军,李素对西州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套一句文艺中二的话,“爱过这个城,也恨过这个城”,可是如今,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又乱了,李素心里终归有些不爽。(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四章 主帅难决

    焉耆叛乱对大唐来说只是小事,大唐王师横扫天下,总有一些蛮夷藩国口服心不服,表面上顺从,背地里谋乱,大唐立国这些年,像这样的小国不计其数,对付它们的办法很简单很粗暴,挥师远征平灭,再扶起一个傀儡国王便是。

    然而焉耆的叛乱令李世民如此生气,自然是有原因的。

    大唐近二十年的战略意图李世民早已谋划好了,大的方向是先东后南,最后才是西域,这个顺序不能错,因为里面牵扯的利益太庞大太复杂了。平东是为了增强李家皇室的威望,东征高句丽不容易,如果隋朝三次东征都没办下来的事情,而我李世民偏偏办成了,就问天下人一句,你们服不服?服不服?

    大唐立国不过二十余载,国中终有许多人仍有故国情怀,毕竟隋朝虽然寿命不长,但也确实辉煌风光过的,李家取了隋朝江山,立国才短短二十多年,若说已让天下士子百姓归心,当然不大可能,所以李世民迫切需要做的便是立威,他需要一场大胜来树立李家的威望,尤其是那种前朝做不到,而他却做到的事,如此方能彻底清除天下人的故国情怀,从此对大唐死心塌地。

    众所周知,隋朝三次东征高句丽,皆以失败告终,隋朝阵亡将士的首级甚至被高句丽垒成了京观,绵延数百里,大唐东境至今仍是千里无人烟,连风声里都带着冤魂的哭嚎悲鸣,三次惨败,终于也耗干了隋朝的国运气数,而令一个原本无比辉煌的王朝轰然倒地。

    李世民决定东征,不仅要收尽天下人心,也要趁机狠狠给那些千年门阀世家一记耳光,挟东征大胜之余威,让那些高傲的不服的门阀世家从此有了忌惮,而李世民更有底气从容洗牌,将门阀势力对朝堂和士子的影响缓缓削除。

    山川湖海,国势气运,江山天下在帝王的眼里,本就是一个大棋盘,执子的人是帝王,每落下一子,便已将后面的十步百步算计在心中。

    可是,焉耆的叛乱,终究将李世民的战略布局破坏了,欲征高句丽,首先必须要将焉耆平了,而焉耆的后面,还站着大唐的宿敌西突厥,也就是说,这次大唐的平乱之战,真正的敌人不是焉耆,而是西突厥,如此强大的敌人,这场战争不是一年两年能结束的,而填进去的人命,还有耗费的国库钱粮,国内门阀世家的反应,国外南诏吐蕃等大国的态度等等,李世民的战略布局不仅全部被破坏,而且还要重新估测许多意料之外的新危机。

    这一切,全都因一个小小的焉耆叛乱而起,此刻李世民将焉耆王龙突骑支生吞活剥的心都有了。

    随着李世民的龙颜大怒,太极殿内顿时陷入了低气压,气氛非常压抑。只听到李世民唿哧唿哧喘着粗气,朝臣们则屏气敛声,大气都不敢喘,大家都很清楚,此刻的大殿内,以李世民为中心的方圆之内已形成了一片雷云暴雨,谁靠近谁死。

    李素也不敢出声,这个时候发出任何动静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还要命,李素自然也不敢轻捋龙须。

    良久,李世民深唿吸,闭上眼缓缓道:“传朕旨意,着安西都护府都护郭孝恪马上启程回长安,拿入大理寺待审,都护府一应剿贼事宜由副职暂代,都护府收缩防御,暂不可主动进攻,等待长安令旨,再从肃州,甘州,凉州三地调拨两万府兵前往玉门关……”

    一串命令下达,兵部朝官急忙记下,然后匆匆出殿拟旨去了。

    殿内仍旧一片寂静。

    李世民疲惫地揉着眉心,叹道:“今日朝会,不议杂事,都来说说,朕可遣何人为帅,平定西域之乱?”

    话音刚落,程咬金,李绩,牛进达等十几位老将竟同一时间站出来抱拳躬身,暴烈大喝道:“臣愿往!”

    “臣愿为陛下荡平西域!”

    “都滚开!荡平西域俺老程拿手,一年之内,管教整个西域鸡犬不留!”

    十几位老将同时请战,原本气氛低迷的大殿内顿时阴风阵阵,杀气四起,都是曾经杀人如麻的大将军,手底下攒的人命都是以万为单位,这一刻众老将站出来,仿佛地狱里放出了千万条冤魂,在大殿上空盘旋,呜咽,唿号……

    看着众将抢高级职称般争先恐后地涌上来,李世民欣慰之余,脸颊不禁抽搐了几下。

    欣慰归欣慰,这帮老杀才却十足的破坏了殿内沉寂肃杀的气氛,而且一个个杀气横溢喷着口沫子歇斯底里叫嚣亡国灭种,李世民的表情愈发无语,依稀觉得自己像一个无意中打开了地狱之门的罪魁祸首,放出了这十几只盖世恶魔荼毒人间……

    “都给朕闭嘴!此乃大殿朝会,有没有体统规矩!”李世民一声怒吼,将这些老杀才们全震住,众将立马闭嘴,灰头土脸地退回了人群中。

    如今是贞观年,大唐初期勐将如云,将星汇聚,军中从来不缺少能领兵打仗的将军,事实上开创万邦敬畏,争相来朝之基业的,就是这一群杀人如麻的大将军。

    所以李世民不缺大将,但他缺的是一个合适的大将。今日站在这朝堂之上的大将军,若说领兵打仗,谁都能胜任,可是李世民却找不到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每个将军打仗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程咬金,以勇勐残忍见长,大军所过之地,无论高城坚墙还是人畜虾蟹皆化为齑粉,程咬金经常挂在嘴边的“鸡犬不留”可从来都不是吹牛皮,而是实实在在的事迹,又比如李绩,用兵诡谲狡诈,像豺狼般难缠,一旦被他盯上,鲜少有面对面明刀明枪对决的大场面,往往以小股军队为单位梯次多面出击,从敌军外围逐步蚕食吞并,将敌军当成了一块肥肉,钝刀子一刀一刀将敌军一片片的割下来,这种凌迟碎剐般的死法不但痛,而且痛得很长久,很容易造成敌军主帅精神崩溃。

    至于李靖,是公认的大唐军神,用兵大气磅礴,格局高远,不仅能以最小的伤亡歼灭敌军,而且还能兼顾政治方向,该打谁,该拉拢谁,打下疆土后如何消化,如何治理等等,许多连李世民都没想到的问题,李靖都能顾及,其心思简直堪称有鬼神之能,所以才让胸襟博大的李世民都不得不忌惮猜疑。

    名将众多,风格不一,但这次平定西域焉耆之战,朝堂上请战的将军们李世民却一个都不想选。

    因为直到此刻,李世民的眼睛仍盯着东方,盯着高句丽,他很清楚,无论大唐在对外战争里获得了多么了不起的胜利,无论胜了十次百次,其产生的政治影响也抵不过一次对高句丽的大胜,只要能征服高句丽,不但能换得大唐百年的边境和平,也能为李氏皇室立威,更能收尽天下士子百姓之心,还能狠狠震慑那些高傲的千年门阀。

    东征的好处太多了,多到连李世民都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而李世民麾下的将军们皆是当世名将,如若东征,朝堂里这些将军们大部分都必须带在身边的,每个将军对李世民来说都是一颗威力巨大的核弹,关键时刻要起大作用的。李世民怎舍得分出一位去荡平西域?

    目光缓缓扫过殿内众臣,李世民忽然盯住了李素,然后嘴角一勾。

    “李子正。”

    李素一凛,急忙走出来,站在大殿中央行礼:“臣在。”

    李世民盯着他,淡淡道:“当初平定西域,置安西都护府,说到底跟你有些干系,若不是你当年死守西州不失,西域怕是比如今更乱,况且今日朝堂之上,真正有过在西域为官经验的只有你一人,对西域诸国熟悉的也只有你,朕问问你,你觉得朕可遣何人为帅平定西域之乱,重新夺回丝绸之路?”

    话音落,大殿内所有文臣武将的目光突然全部集中在李素身上。

    李素暗暗苦笑,这话问的,不是在给我拉仇恨吗?一群老杀才争先恐后的,这个时候不管怎么说都会得罪一大帮人,如果这时自己提出任何建议,李素敢肯定,今日出了太极殿的大门就会被那些老杀才能撕成碎片,拼都拼不起来。

    额角微微渗出了汗,李素期期艾艾半天,方才小声道:“呃,陛下,臣年纪尚幼,又是头一次参与朝议,许多事还没弄懂,臣不敢拿国事当儿戏,还是请陛下干纲独断吧……”

    李世民面色不善地瞥了他一眼,嘴唇蠕动几下,骂了声“小滑头”。

    *************************************************************************

    朝会散了。

    平定焉耆之乱的主帅人选仍没有着落,将军们尽管请战踊跃,可李世民却没有中意的人选,朝会散后,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文臣,余者皆散去。

    李素跟着朝臣们缓缓步出太极殿,仰头看着殿外的蓝天白云,还没来得及舒口气,屁股上便狠狠挨了一脚,踹得李素一趔趄,愤怒地扭过头,然后李素的表情顿时变成了陪笑。

    “你小子咋回事?陛下让你参加朝议,你把自己当根木桩子傻站着,陛下问你话你也推了回去,年纪轻轻尽学了些老油子毛病,打算一辈子站在朝堂里混吃等死吗?”程咬金不满地瞪着他道。

    李素急忙笑道:“程伯伯息怒,小子真是冤枉啊,军国大事何其重要,小子实在是不敢随便乱说,再说平乱主帅的人选想必陛下心中早有数了,问我也只是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