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崇祯七年 >

第212章

崇祯七年-第212章

小说: 崇祯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馒头,满满的一大筐,就在旁边儿桌子上放着,想吃多少随便,管饱!但是有一点,不能带出去,门口都有人盯着的。

    董策正往那边儿走,忽然只听到一个暴躁的骂声传来:“入你娘的,凭什么不给老子盛饭?老子要来吃饭还不成?”

    当这个声音响起来的时候,整个食堂都是安静了一下,在这一刹那,竟然所有人都停止了手上的动作,让自己尽量的不要发出任何的声音。瞬间,食堂里头竟然是变得针落可闻。

    然后在下一刻,众人便是齐刷刷的抬头向着声音传来的地界儿看过去。

    声音是从柜台那里传来的,那边灯光说不上是亮如白昼,但总体还算是明亮,因此倒是也看的清楚。一个身高体壮的汉子正自站在柜台外头,指着里头的伙计大骂,方才那骂声显然便是从他嘴里传出来的。

    这会儿他嘴里还不依不饶的说着什么。

    “这厮,不长眼啊咋地?”钱一川暗暗骂了一声。

    他已经认出来了,那撒泼的汉子正是蒋老三。心里不由得还有点儿为他担心,万一惹恼了大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董策皱了皱眉,这厮是成心的怎么地?自己都进来这一会儿了,难不成他还没看到?若是看见自己进来了还敢如此,那未免就是别有用心了。

    董勇振冷哼一声,便要上前去,董策摆摆手制止了他,他脸上的不满散去,走上前笑道:“这是怎么了?根本官说说吧!”

    那柜台后头的伙计看见董策心里又是害怕又是兴奋几乎都要说不出话来了,叫了一声大人,便要跪下。董策摆摆手:“不用下跪,说话就是。”

    他扫了一眼方才叫骂的那大汉,见他满脸横肉,一脸的凶悍,便是有些不喜,不过这情绪并未表露出来。蒋老三赶紧哈了哈腰,陪着笑道:“大人。”

    “不光是凶横,还有些油滑。”董策又给他下了一个定义。

    他淡淡的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冲着那伙计道:“你说。”“是,大人。”那伙计满脸委屈道:“大人,按照规矩,来吃饭的,馒头管饱随便吃,但是菜只能吃一碗。之前这厮已经要了一碗了,结果方才又来要一碗,小的不给,他便闹腾。”ps:管馒头叫炊饼,那是在元末之前的事儿了。北宋的时候,圆形的馒头称为炊饼,就是武大郎卖的那种。锅里煮的面条称为汤饼或煮饼。那时,馒头是带馅的,也就是现在的包子。水浒传里头母大虫孙二娘说过,馒头是做点心的,不是主食。

    《靖康缃素杂记》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到了后世,烧饼也还叫烧饼,也叫大饼。原来馒头叫做蒸饼,后来宋仁宗做了皇帝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这种叫法很快在市井中被叫响了。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炊饼的叫法一直延续到元朝末期,《明史》中言道,朱元璋当初在郭子仪麾下,给抓起来的时候,他的妻子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就偷偷送炊饼给朱元璋吃,刚蒸好的炊饼把她胸口的皮肉都烫伤了。到了明朝及以后,炊饼的叫法才逐渐消失,人们直接称呼实心的炊饼为“馒头”。

    “哦?”董策听他说完,又看向了蒋老三,淡淡道:“你怎么说?”

    蒋老三一看他神色,心里立刻咯噔了一下:“娘的,这次要倒霉,看来大人是不喜欢这道道,娘诶,失策了……”

    他脸上露出憨厚的笑,苦巴巴的看着董策:“大人,是俺的错处,但是俺这,着实是吃不饱啊!”

    “你叫什么名字?”董策问道。

    “回大人的话!”蒋老三挺直了腰板儿,把胸膛挺起来,高声道:“俺叫蒋老三,是第一杀手队的镗钯手!”

    他其实颇有些小心思,知道这些上官都喜欢这个。

    他在董策面前倒也并不慌张,而这个表现,也让董策对他高看了一眼:“这厮,倒还有几分胆气,不过忒也奸猾,小聪明不少!”

    不过这高看,并没有让董策对他的印象有多少改观,反而是更失了不少分数。

    董策基本上已经猜出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事儿蒋老三是不占理儿的,若是放在平时,估计他也不会闹。但是这一次,怕是蒋老三早就看到了自己进来,因此趁机耍赖撒泼,那伙计生怕出事,未必敢跟他一般计较,说不得便会再给他盛一份儿。

    “好,蒋老三是吧?”董策笑着在他的胸口捶了一拳:“好个雄壮汉子,这精气神儿不错!”

    蒋老三又是大声道:“谢大人夸奖。”

    虽然面子上依旧是笑吟吟的,但是董策心下对蒋老三已经是有了一些不耐和厌烦。毕竟蒋老三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刺头儿,而通常来说,刺头儿都是不招人喜欢的。尤其是像董策这种上位者,要的是稳定和众人顺贴的服从,就尤其厌烦刺头儿这种不安稳因素和搅局者。

    不过董策这一次来,是为了贴近底层,拉拢人心的,因此可是不适合发火儿,只不过蒋老三已经是给他留下了一个很差的印象。

    董策冲着那伙计道:“再给他盛一碗!”

    一边蒋老三赶紧接着道:“俺要红烧肉!”

    “好,就给他盛一碗红烧肉。”董策哈哈一笑,却是忽然脸上笑意一收,看着蒋老三道:“这一碗,就当是本官赏你的。不过规矩不可废,下不为例!以后若是还敢这么闹,本官可就要行军法了!”

    蒋老三看着他的眼神,心里一寒,赶紧道:“是,属下明白!”

    董策这般做,即给了蒋老三好处,让人感觉他对手下的士兵是真好,又是维护了规矩的权威,警告了蒋老三,让众人明白,规矩不可废。

    这等手段,他现下玩儿起来可是驾轻就熟。

    蒋老三端着一碗红烧肉拿了几个馒头自下去吃了,董策看着那伙计背后的大盆笑道:“今儿个有什么饭菜?”

    那伙计恭恭敬敬道:“回大人的话,一个红烧肉,一个汆丸子,一个炖猪头肉。”

    他是颇有眼力见儿的,又道:“大人,您坐下就好,俺待会儿都给您乘上端过去。”

    “不用,不用!”董策看了他一眼,道:“今日本官与民同乐,一般兵士如何,本官便是如何。”他指了指那红烧肉:“这个闻着挺香,就来这个吧!”“是。”那伙计应了一声,盛了满满的挂尖儿一大碗,道:“大人您坐哪儿?俺给您端过去吧,这晚上有油,别污了您的手。”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四五二 受宠若惊

    “无妨。d…m”董策从他手里把碗筷接过来,一伸手从旁边的簸箩里抓了俩大馒头,眼睛扫了扫,便是朝着一处走去。家丁们赶紧跟上,董策道:“你们也各自吃饭吧,劳累一天,可都饿了。”

    这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陆生娃从后厨快步走出来,见了董策便是跪地道:“小的见过大人。”

    董策笑吟吟道:“起来,起来。”

    陆生娃起身,小心翼翼的跟在他后头,董策笑道:“你这食堂弄得不错,每日的饭菜都挺好,本官该替这许多士卒谢谢你才是!”

    得了董策夸奖,老陆颇有些受宠若惊,福灵心至,赶紧道:“小人做的,都是该当份内。这一切都是大人您的恩德,若不是大人拨下那许多银子,哪里能吃的这么好?要我说,得咱们谢谢大人您才是。”

    说着便是冲着众人扬声道:“大伙儿说是不是?咱们是不是得好生感谢董大人?”

    “是!”众人齐刷刷道。

    他倒是会说话也会做人,董策冲他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钱一川正在低头吃饭,忽然发现周围人的目光都向自己这边看来,不由得有些诧异,他回身一看,却是见董策端着一碗红烧肉,手里捏着俩馒头向着自己这边走来。

    他心里顿时便是一哆嗦,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冒出来:“大人,大人不会是要坐在我这儿吧?”

    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董策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钱一川赶紧起身就要行礼,董策已经道:“别起来,别起来,坐着就是。”

    他说话态度很温和,钱一川赶紧应了声是,老老实实的坐下,然后董策已经绕过去,坐在了他的对面。钱一川小心翼翼的抬头看了董策一眼,然后又是赶紧低下头去。

    董策笑道:“怎么,这么怕本官?”

    “不是,不是,大人,俺……”钱一川赶紧辩解,只是又不知道说什么,囔囔的说了两声儿,声音渐渐低下去,最后便没了。

    他此时心脏一阵阵的狂跳,血液加速,脸色涨的通红,他感觉自己满脸滚烫,脑袋迷迷瞪瞪,沉沉的几乎要晕过去了。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俺和董大人一个桌子吃饭了,俺和董大人一个桌子吃饭了……”

    他感觉到,这可能是自己以后可以讲给自己儿孙的最大谈资。

    董策夹了一块儿五花肉放在馒头上,而后一大口咬下去,只觉得一阵香甜绵软在口腔中绽开,满口都是油腻腻的香味儿,配合上刚出锅没多久的馒头,真真是让人胃口大开。董策嚼了几口咽下去,夸赞道:“这红烧肉烧得不错,有几分功力啊!”

    一边老陆陪笑道:“大人爱吃就好。”

    董策见坐在自己对面的这个士卒吃的是汆丸子,便加了两块儿肉放在他碗里,笑道:“来,尝尝!这味儿可不赖!”

    “啊?”钱一川看着碗里的红烧肉,完全傻了。他忽然鼻头一酸,强忍住才让自己没哭出来。他看着董策,重重点头道:“谢大人!”

    伸出筷子想要去夹那块肉,但是手却是止不住的颤抖,两根筷子互相磕碰着,怎么着都夹不起来。他连着吸了几口大气,平复了一下心中情绪,方才夹起来放在口中仔细的嚼着,嚼了好久,似乎一直在回味着。

    董策吃了几口,向着周围招招手:“来,都过来,跟本官坐一块儿,咱们吃吃饭,说说话!”

    “是!”

    周围的士卒们早就是羡慕死了钱一川,这会儿闻言,赶紧都凑过来跟董策坐在一起。

    董策也不摆架子,只是笑呵呵的跟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聊天儿。

    问问睡得如何,操练的辛苦不辛苦,吃饭怎么样,胖了还是瘦了……

    都是些家长里短的闲话,但是惟其如此,才是更能让这些士卒们感受到董策的平易近人。

    和手下的人打成一片,亲近底层,这一招,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屡试不爽。

    而董策也是更加清楚,往往是在这些细节上做的好了,才能真正的拉拢人心,让人为之卖命。

    董策素来是对这个很有心得。不过他也并未完全作伪,至少比起其它绝大部分根本不屑于和这些士卒搅在一起的将官文臣想比,他要好的太多太多了。

    他没有看不起这些厮杀汗,他给他们吃,给他们穿,给他们住,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新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也要求严格,训练残酷,但是在这些士卒的心目中,他便是最好的上官。

    门外寒风呼啸,气死风灯已经逐一点亮,灯光昏沉,食堂却是时不时的传来一阵笑声。

    昏沉的灯光,饭菜的香气,众人的欢声笑语,在这寒冷的夜里,显得格外的温馨。

    …………

    第二日一大早,董策便是带着家丁去了镇河堡。

    这一次没带什么别的,只是他怀里揣着的,是厚厚的一摞卷宗——审讯的卷宗。这些卷宗,实际上都是昨日前日他和白忠旗两人炮制出来的,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确定并无疏漏之后,这才是准备拿出来交给刘若宰。

    和董策一起出发的,还有足足二十个家丁。

    他们即将前往的是以磐石堡为中心,以一百里为半径范围内划定出来的所有稍大一些的堡寨城镇,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了至少五份告示,用以张贴在各处的紧要路口,显眼的位置上。而所有的告示都是一样的,上面的内容只有一条,便是招募流民。

    上面盖了董策的大印,有这么一个印在,这丝毫不用担心会被人给撕扯下来。

    随着春季到来,流民眼瞅着又要多起来。对于别的地方官员来说,恨不能把自己地盘儿内的所有流民全都赶尽杀绝,至不济也要驱逐出去。这些流民在境内,没有营生,整日乞讨,是社会极大的不安稳因素。人一旦活不下去了,胆子自然就变得格外大了些,有些人自然就选择了铤而走险。所以流民聚集的所在,抢劫,杀人,强奸这些恶劣案件普遍是比较高的。

    是以有些地方官员往往在要害路口处设立卡子阻挡这些流民的进入,一旦发现有流民,则是立刻驱逐出去。至于城内,则是根本不准许流民进入。这等事儿,千百年来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了。便是大灾之年亦是如此。

    但是董策不一样,他却是巴不得流民多一些,再多一些。

    对于董策来说,流民的到来,就意味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优质的兵源,勤恳的农民,大量的土地即将被开垦,而磐石堡的实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反正磐石堡周围荒地有的是,便是再来多少人,也是开垦不完的。

    告示里面许下的条件非常丰厚——发给粮食,发给农具,发给耕牛,发给衣服……反正一句话,只要是你来了磐石堡,你就能吃饱喝睡的香,值还是好好干活儿,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过上安稳的好日子,这一点对于要求不高的百姓们来说,实在是拥有极强的诱惑力。

    当然,告示上是这么写的,来了之后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董策当然不会反悔——对于第一批到来的流民,他甚至比招募告示上写的那些做的更多更好。但是他会筛选控制,而不是所有人全都留下。

    就像是之前做的那样。

    至于流民会不会因为不识字儿而看不懂这告示,则是完全不用担心。大明朝的识字率和同时期的欧洲相比绝对不算是低的,流民中也不乏入过学识字儿的人。更别说,在这种贴着盖了官府大印的告示的周围,总是会有一些穷酸在那里游荡等待着给不认字儿的人讲解来取得一些优越感的。

    除此之外,董策还带着一本厚厚的花名册。

    这也是要交给刘若宰的。

    再次来到镇河堡,这里繁华依旧,或许确切点儿说,是更见繁华了。周围的村落,明显更多了一些,人烟也更加的稠密。甚至距离镇河堡相当远的外围,都有着村落出现,周围的土地也有了开发的迹象。

    这还要多归功于刘若宰。

    崇祯八年到来,过了年之后,考虑到今年建奴还有可能过来劫掠,所以刘若宰便是下了号令,把一些非常偏远,力量薄弱,防御力近乎于零的村落及军户迁到镇河堡来,如此便于统一保护。

    他的本意是好的,毕竟镇河堡周围土地也不算是贫瘠,就算是现在这等水土天时条件,好生耕作的话也是能有一些产出的。而且迁到镇河堡来,这里有黄琬和他手下号称的数千大军,安全也到了保证。

    但是实际上,这就是刘若宰这个文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他毕竟没怎么在基层呆过,根本不明白,这么一次远则数十里,近则十几里的迁移,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是一场多么巨大的灾难。没错儿,就是灾难。这个时代的百姓,一辈子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五里之外,都是一件太常见的事情。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四五三 大萝莉

    让他们迁移,放弃在土生土长,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上的一切,仅仅是在精神层面,他们也是根本无法承受…而抛开这方面不说,物质上的损失,也是极为巨大的。

    首先,他们的房子没了。其次,他们那些在管事儿的官员和逼着他们迁移的军兵眼中毫无价值的大量的破烂家伙事儿都没了,那些东西,说不定就是他们的全部,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他们一命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土地没了。

    没错儿,在镇河堡,他们是可以分得新的土地,甚至比之前更多,但是问题是,这些土地大半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未曾开发的生地,第一年得养熟,是不能种植什么东西的,种下去也不长。

    像是磐石堡周边那等水土条件极好的地界儿毕竟还是少了点儿。

    他们只能带着有限的东西上路,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只靠着人背,根本拿不了多少。而且这几十里的路程,对于基本上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走的百姓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有的人,尤其是营养不良的孩子和虚弱的老人,甚至就有可能死在路上了。

    更别说,那些押解他们的士兵可是把他们当成犯人看待的,一路上鞭打辱骂,勒索甚至是奸淫,都是绝对不少,这些百姓吃够了苦头,更是不知道逼得多少家庭离散。

    而到了镇河堡呢?

    房子在哪儿?

    能指望官府给他们盖好么?还是得自己动手。没有原料,没有技术,缺少人力,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盖好,在野地里风餐露宿,就有多少人会病饿而死?

    粮食在哪儿?

    耕牛又在哪儿?

    ……

    这对于官员们来说可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刘若宰要下派许多物资,他们上下其手大捞好处,而流民们想要拿到,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说不定最后到手的十不存一!

    这一路上过来,董策瞧着,大致一个词可以来形容:哀鸿遍野。

    官员凌虐催促,士卒贪婪暴戾,无人管理,百姓痛苦不堪。

    等到了镇河堡左近,董策瞧着,不少地界儿都搭建着简陋的窝棚,每个窝棚聚集地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想来,这里便是刘若宰给他们划出来的以后村子的所在区域了。那些窝棚极为的简陋,上不能遮风挡雨,下不能抵挡潮湿地气。这些穷苦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