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大清拆迁工 >

第175章

大清拆迁工-第175章

小说: 大清拆迁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塔布意思是光绪帝要对他们动手了,但是话自然不能那么明说,得说点儿委婉的官话不是?
  慈禧太后没有吭声,一旁的键锐营统领刚毅倒是说话了,只听他憨声憨语的说道:“不就是个汉军奴才吗?有什么了不起的?若是袁世凯敢得瑟的话,我的键锐营一定把他打趴下!”
  一旁的崇礼和怀塔布等人都是一阵的唏嘘,天知道这个刚毅是如何爬到键锐营统领的位置的。
  就连慈禧太后听完都是一皱眉,暗叹这个刚毅也是个草包。不过慈禧就爱用草包!
  崇礼说道:“袁世凯久镇朝鲜,深得用兵之道,兼之署理练兵大臣,新军一镇实力不容小觑。若是站到皇上那边,当是一大祸患,太后老佛爷三思啊!”
  慈禧太后点点头,说道:“着袁世凯,哀家也打荣禄那里听说过,倒是个打仗的料儿,不过却是很善于钻营,需防着他点儿!”
  怀塔布问道:“太后的意思是……”
  慈禧太后看了几人一眼,说道:“原本哀家就没有打算在阅兵时动手,如今既然皇上要向哀家动手了,那哀家自然不能再坐以待毙!”
  自从慈禧太后听到光绪帝联合袁世凯想要反制她的消息后,慈禧太后的心中便彻底放弃光绪帝了,原本的那最后一丝的感情也被扯断。
  虽然不知道袁世凯的新军战力如何?但是既然是仿照外国军队建成的新军,自然要比国内现有的八旗兵强多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崇礼说道:“没错,原本太后还想给皇上一个机会,迟迟不想跟皇上摊牌,但是如今皇上意欲对太后动手,不把太后放在眼里,不把祖宗社稷放在眼里,我们就再无顾忌,臣崇礼恭请太后训政!”
  说着崇礼带头跪了下去,众人自然知道慈禧太后最好面子,这事情到底是非曲直,哪个心中不明白?于是纷纷跪倒扣请慈禧太后训政。
  慈禧太后旋即任命崇礼为京师步军统领,怀塔布掌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营,刚毅掌管键锐营。崇礼、怀塔布、刚毅等人均是实打实的顽固派,同时命令直隶总督荣禄秘密监视袁世凯的新军动向。经过这一番调动,后党已牢牢掌握北京地区的防务,而光绪帝却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将领
  新旧两派势力的斗争已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但是,如今对付的是皇帝,即使是慈禧太后也不能无故废掉光绪帝,属下们自然要有所顾忌。
  借口!
  没错,后党目前就需要一个借口!
  果然,借口来了!
  自刘光第等人进入军机处后,使康有为等维新党人更加活跃。康有为跟刘光第商议,建议光绪帝开懋勤殿,令维新人士入值其中、讨论政事。
  光绪帝同意,并定于八月二十三日赴颐和园请示慈禧太后。康有为于二十七日得知光绪帝决定开懋勤殿,于当晚觅人缮折推荐维新党人入懋勤殿。宋伯鲁于二十八日上折(该折为康有为代拟),徐致靖、王照于二十九日上折。三折分别推荐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黄遵宪、徐致靖、麦孟华、宋伯鲁等。朝廷欲开懋勤殿事很快传扬开来。
  “开懋勤殿,选才行兼著者十人入殿行走,专预新政!”
  这风声一传出来,不但是国朝震动,就连外国人都十分关注。
  清代康熙、乾隆、咸丰三朝均曾在懋勤殿召对九卿科道。光绪帝企图以“前朝故事”来说服太后,实则想借开懋勤殿引入新人并且摆脱太后的控制。
  慈禧太后对此也非常敏感,对开懋勤殿事要查个究竟。八月二十八日宋伯鲁的奏折和二十‘九日王照的奏折均当日“奉旨暂存”,这是因为开懋勤殿尚需征得太后同意。二十九日光绪帝遭太后严斥,这两折已无意义。
  此时光绪帝进一步感到自己和维新党人处境危险,所以又发出两道谕旨,一为明谕,一为密诏,令康有为迅速出京赴上海督办官报。
  康有为不过一总理衙门章京,督办官报也是小差事,但光绪帝却发出一道明谕促行,并且还特别申明仅召见过康有为一次。
  密诏则是光绪帝委托德玲偷偷带出来的,要康有为“迅速外出,不可迟延”。
  这两道诏书说明形势更危险了。康有为在第二天夜晚见到明谕时即“知祸作矣”他所说的“祸”是指八月二十二日清廷发布训政诏和拿办康有为令,他当时和后来都不知道“祸”已作于九月初三日,从这天起光绪帝已失去了处理政事的权力,改由太后处理。
  自九月初三日,“还拟定办法,恭呈慈览,俟发下后再行办理”。这种变化表明光绪帝已不能自行处理日常政事,他仅能“拟定办法”,然后向太后请示,待太后同意才能办理,权力已转到太后手上。
  可以说事实上初三日已经发生政变。
  不过维新派显然过于高兴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光绪帝去了颐和园一趟,实际上已经被软禁。之所以还没有动手,是因为后党不想打草惊蛇,而是准备一举消灭帝党和维新党。
  风向变了!
  京师里的最敏感的墙头草们顿时感觉到了事态的不对劲儿,纷纷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而老百姓们也都纷纷闭上了嘴巴!
  莫谈国事!
  在时局紧迫之际,光绪皇帝特地密诏给康有为,称:“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愿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尔等与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
  连光绪帝都秘密发旨意了,维新派们自然也清楚了事态严重了。
  维新派听说顽固派策划提前发动政变,废黜光绪,于是决定孤注一掷,让袁世凯迅速返回天津,举兵勤王,杀荣禄,派兵包围颐和园诛杀慈禧。
  他们把皇上的命运,他们自己的命运、连同整个新政的命运全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9月15日,袁世凯前脚向光绪请训回天津,刚离开京师水关,便得知京师内部兵马调动。
  袁世凯那哪里不清楚这是政变的前兆?于是匆匆赶回天津,结果半路遇到心腹将领,说小站新军的枪械被荣禄收缴,说是检查枪械磨损程度。
  袁世凯大惊,知道事情败露,搞不好要被杀头的,于是没有直接去天津军营,而是拐弯去了保定直隶总督府。
  接着便向荣禄告密,将皇上如何准备诛杀慈禧太后的部署都和盘托出。荣禄原本是准备在袁世凯的军营里抓住袁世凯,趁机夺了袁世凯兵权,可是如今却失去了下手的借口。然而,由于袁世凯说的很是惊人,荣禄怕京师有变,于是报告慈禧太后。
  此时,慈禧太后已在北京发动了政变。但是对于帝党和维新党,慈禧太后还没有要杀人的念头。毕竟慈禧太后也知道,自己掌权后,也得用人不是?
  政变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谕中只是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并未申斥刘光第等人,而“莠言乱政”的罪名并不严重,起初对康有为的处分也仅是停职待参,而接到荣禄报告后,刘光第劝袁世凯出兵围园诛后则属情节严重的谋逆大罪。
  慈禧太后闻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诸人下狱,并诛杀刘光第等维新派人士。
  原本只是夺权的戊戌政变,却因袁世凯告密而发生血腥的一面,才使维新运动导致毁灭性后果。
  接着,大部分新政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废官报局,查封全国报馆,严拿报馆主笔;禁止集合结社;新政所裁减的闲散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予以恢复,又废农工商总局;恢复马步箭弓刀石的武试和八股取士的文试制度,罢经济特科,停止各省、府、州、县设立中、小学堂。
  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维新派惨遭迫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刘光第拒绝出走,慷慨就义。御史杨深秀临危不惧,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追捕维新派的恐怖气氛里,他抗疏直言,要求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后来被捕入狱。与刘光第一起被杀害。此外,还有林旭、康广仁同时遇难,史称戊戌四君子。
  而谭嗣同和杨锐因为远离中枢,在盛京为张云飞打工,因此就算后党以前痛恨他们两个人,如今也不得不给张云飞面子。
  话说,他们可是没有胆量跑盛京去抓人不是?
  ~~~~~~~~~~~~~~
  盛京将军府,张云飞接到了英国公使窦纳乐爵士的电报,将京师的动乱告诉给了张云飞,并对清政府的维新改革被慈禧中断十分的不满,同时询问张云飞的态度。
  放下电报,张云飞一阵苦笑,心想:老子有什么态度?爱咋地咋地,现在老子没有功夫管那事儿!
  不一会儿,接到政变消息的一干盛京内阁成员在唐绍仪的带领下,纷纷来到张云飞的书房,饶是张云飞的书房足够大,也被挤得满满登登的!
  不过令张云飞惊讶的是,谭嗣同赫然侧身其中。
  张云飞心中偷着乐了一下,心道:小样儿的,看你这回还不对老子感激的五体投地?
  张云飞笑笑说道:“你们都来了!说说吧!都有什么感想?”
  但见众人都是望向了总理大臣唐绍仪,看来是等唐绍仪先说。张云飞也望向唐绍仪,点点头,心道:不错,有个总理大臣的样子了,好好干!老子看好你!
  唐绍仪说道:“真没有想到,维新变法会是这个结局!看来我还是高看了清政府了!后党们是决计不会牺牲他们的利益而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真是浪费了我这几年对大清的一丝希望,现如今我看,只能指望元首您来富国强民了!”
  张云飞点点头,知道唐绍仪现在才算是彻底放弃了清朝,全心全意的将心思和希望都放到了张云飞的身上了。
  张云飞点点头,说道:“我也不是神,富国强民的事情,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要靠大家的齐心协力才是!”
  众人都点头,认为张云飞的话十分之好,不但包含着上位者的高瞻远瞩,同时博大胸怀才是他们最看重的,跟着这样的上位者,无疑是他们这些能臣干吏的最好归属。
  “都说说吧!咱们没有啥莫谈国事之类的东西,畅所欲言啊!”张云飞继续鼓励大家发言。
  这时,原本对张云飞有些记仇的谭嗣同突然说道:“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可叹!”
  张云飞费了了好大劲儿才算听明白谭嗣同的文言文,心中暗骂:丫的,跟老子拽文?欺负老子不懂文言文是吗?
  不过转念又一想,难得谭嗣同对自己看法转变,跟自己说话了,于是故作沉痛的说道:“是呀!三十年的辛苦算是白费了!真正的开创中国之伟大复兴的任务,还要靠诸位的齐心协力啊!”
  汗!
  TNND又在收买人心!
  众人心中都知道张云飞又在笼络人心,但是他们偏偏明知道是这样的,却无法生出反感来,反而很是觉得受用!
  张云飞的人格魅力已经在他们这些阁臣心中生根发芽!
  第298章 建储风暴
   戊戌政变发生后,国朝上下一片骇异之声,后党成员重新掌权,而地方督抚们却选择了沉默。原本还对维新变法持保留意见的他们,却因为光绪帝执意要改革币制,影响了各省督抚们的切身利益,使得他们在政变时站到了慈禧太后那边。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李端、张荫桓等数十人或被捕系狱,或罢官,或遣成边陲。除京师大学堂和通商、惠工、重农、育才等洋务项目外,废除全部新政,戊戌变法算是彻底失败了。
  小弟们死的死、逃的逃,他们的老大光绪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位依然在位的大清帝国的皇帝,不仅被彻底剥夺了执政的权力,而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与囚犯几无二致。
  慈禧发动了政变以后,就将光绪帝囚禁在西苑的瀛台。
  瀛台始建于明代,位于西苑的南海里(今中南海内),四面环水,实为一小岛,北部有一木桥与陆地相连。中心建筑为涵元殿,并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奇石古木。它初建于明代,命名为南台,清顺治年间修葺扩建后,改名为瀛台。这个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皇帝避暑、游览之地。每年皇帝祭社稷坛,礼成后都要到瀛台更衣;上元节皇族都到瀛台观看烟火;康熙帝、乾隆帝都曾在此听政、赐宴。
  瀛台四面环水,惟一通向陆地的通道是北部的木桥。光绪帝被囚禁于此后,他只能在这四面环水的孤岛中寂寞度日。
  除了不能见外人以外,话说光绪帝的待遇还是蛮不错的。监狱里环境优雅,随时可以出来放风,而且伙食也不错,还有人服侍。
  倒是服侍光绪帝的太监,均经慈禧的心腹李莲英亲自挑选,对光绪帝名为服侍,实为‘管教‘。后世史书上据说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帝微服出行,孰知刚走不远,便被守门人发现,即被‘跪阻‘。事后,慈禧太后闻知,居然命人把水面的冰凿开,以防光绪帝逃走。
  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在瀛台后,似乎还不足以泄愤,在政变后的几天里,又陆续把过去侍奉光绪帝的太监全部发落,或处死,或从军,无一幸免。
  更对珍妃痛下狠手,再次施以杖责之后,撤去簪环,囚禁于钟粹宫后景祺阁北边的北三所冷宫中,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
  国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国人谈维新色变,同样,欧美列强国家也是十分的吃惊。
  北京东交民巷,各国的公使们对于慈禧太后的政变持有的态度也不一样。
  虽然列强们都希望维新变法能继续推行下去,这样列强们便可以跟思想开明的中国进行贸易,获得更大的利润。
  不过慈禧太后宣布训政后,基本上的新政内容全部被废掉,这显然是不符合列强们的利益的。
  反应最激烈的便是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和美国等君主立宪或者共和制国家,他们对于清朝走君主立宪道路是持支持态度的。而对于帝制国家来说,德国、俄国、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则相对于慈禧的训政不十分的感冒,毕竟他们还是希望世界上多个帝制国家,而不是多个君主立宪国家或者共和国。
  英国政府在询问张云飞的态度后,知道张云飞现在无暇顾及北京,一门心思对付俄国,因此英国公使窦纳乐和总税务司赫德直接出面干涉清政府对于维新党的抓捕行动,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呼吁各国政府联合对慈禧施压,“维护文明社会进程”。
  英国的这个号召,触动了欧美各国政府和议会议员们的神经,一向自诩打造文明世界的他们,顿时抛弃了各国之间的成见,在保卫维新派的立场上,难得达成了默契。
  原本德国等帝制国家不希望清国走君主立宪或者共和,默许慈禧太后继续维护帝制,但是出于国际舆论压力和英美政府的政治压力,威廉二世等帝国皇帝纷纷命令各国驻清国公使,进行“有限”的支持。
  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广泛支持后,以英国公使窦纳乐爵士为首的多国公使团,对慈禧太后的训政表示担忧,对逮捕维新党以及废除新政提出强烈抗议。
  作为光绪帝最大的党羽,翁同龢早就被罢免回家了,但是张荫桓却还在。因此戊戌政变一开始,张荫桓的家便被监控,接着张荫桓便被无故下狱。
  政变第三天,庆亲王奕匡在王府设宴庆祝政变成功,英国公使窦纳乐和总税务司赫德也在应邀之列,但是二人却拒绝赴宴,并要求庆亲王奕匡解释为何要抓张荫桓。
  这还了得?
  这庆亲王奕匡本就是个只会贪财的货,哪里会办事儿?理解错了英国人的意思!
  不敢得罪英国人,又不能放张荫桓,于是上报慈禧太后,说张荫桓跟英国人有勾结,并为自己请假五天。
  慈禧太后得到庆亲王奕匡的报告后,大吃一惊,想不到张荫桓还和英国人有关联?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想到光绪帝是不是也和英国人或者列强们有关系,或者有勾当?
  中国人对待事情很喜欢“联想”!官员们更会“研究讨论一下”!
  结果,原本简单的事情,越讨论越复杂,被慈禧太后等后党们想的越发离谱了!
  欧美列强对戊戌政变的抗议,加上后党们对洋务的无知,对世界格局和意识形态的不了解,造成了对形势的误判!
  后党们多数都是盲目排外的顽固守旧派,一向反感列强干涉清廷内部事务,英国的干涉不但没有缓和政变,反而加重了他们对维新派的仇恨。
  第二天,欧美列强不但没有得到慈禧发动政变的解释,反而是大理寺和刑部的判决公文。
  张荫桓三日后午门外斩首!
  哗!
  爆料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张荫桓要被处死的消息一传出,国朝震动,列强更震动!
  语言表达不通以及文化底蕴的不通,在加上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大清官员的愚昧,造成了清廷同列强在意识形态上的首次正面对抗。
  九月二十五日,英国公使窦纳乐联合各国公使联合照会总理衙门,对张荫桓的判决提出严正抗议。
  局势一度紧张!
  面对英国等列强们的强硬无比的态度,总理衙门的诸位王大臣们顿时抓了吓,不知如何是好!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们,在衡量许久之后,认为刚刚发动政变,实在不宜同列强们的关系闹僵。
  列强的政治压力果然奏效。第二天下达的谕旨称:“张荫桓屡经被参;声名甚劣;惟尚非康有为之党;著刑部暂行看管;听候谕旨。”
  这实际上是将张荫桓与康广仁、刘光第等人之案分离;另案处理;其罪名也只是“声名甚劣”。
  第三天;清廷发布上谕;将康广仁、杨深秀、林旭、刘光第“即行处斩”;此即未经审判即立即处死“四君子”的上谕。
  根据清代的法律制度;所有重案判罪者;须经刑部审理;三法司议结;最后由皇帝勾决。这一制度连施刑最为峻烈的雍正帝都严格遵守。而康广仁、刘光第等人已在刑部大牢;等待审判。清廷发布此杀人上谕的直接原因是国子监司业贻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