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大学必修课-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可以收获什么。
在过去的四年间,我们在不断地进步,我们看得清楚自己的每一个脚印。理性的设计,使我们日益成熟,并尽可能地避免了遗憾。我们也总是在思考,在那么多的选择当中,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什么是必须放弃的;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又该怎么样去磨砺品性、学习技能,从而信心百倍地度过每一天。
在五光十色的大学校园里,在这喧嚣浮躁的年代里,我们才是主人,自己的主人。
真的希望,可以和更多新入大学或者正在准备高考的朋友一道来分享这些意味深长的故事,共同分析当日的得失。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一段路,而你的完美大学之旅,正待展开。
我们也要把这本书献给Z,还有和他一样在毕业时才开始后悔的那些朋友。刚刚二十出头的你,还有好多好多机会,你没有输,你也不准认输!但现在你必须认真思考:大学四年里,你到底错过了什么,而在此后的岁月,你又将如何为自己不完美的大学教育“补课”。
请把我们的这本小册子,当作“补习班”的“课程表”。
张锐:
美丽的校园、来自天南地北的有趣的同学、巨大的如迷宫一般的图书馆、白发苍苍睿智风趣的老教授、熄灯后唇枪舌剑的宿舍卧谈会……这些景象在我脑海里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找了很多关系去打听北大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当得知高考成绩之后我说,让我到时一个人去大学报到吧。伟大的老爸老妈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一)最基础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我从小就是个玩心很重的人。出生在陕西的秦岭山脚下,一直长到11岁,父母当时也不在身边,于是整天跑出去疯玩; 11岁后和父母一起回到了老家广东,从家门口走出去5分钟就到了海边。父母工作都很忙,所以也基本上是一个人随心所欲地玩完了小学、初中。后来一算,一共换了四所小学,每到一处都是先和班上的坏孩子打架,不打不相识,之后就成为了好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又要转学了。
这种经历锻炼了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从小父母管束不多的教育风格,也培养了我从小就比较独立、喜欢冒险的性格。
一转眼到了高中,继续风风火火地在校园里玩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 做学生会主席、做校园广播站的播音员、办校园报纸、写校园小说、疯狂地踢足球、去海上的小岛露营、成立像漫画《灌篮高手》里面一样的篮球俱乐部和篮球协会、主持校园文艺晚会、上电视参加“第二起跑线”等等等等。在我们那样一个小地方的高中,想像中能够玩的事情都被我玩遍了,于是长出了一口气,也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高三。
高三那年有一本小说颇为流行,名字叫做《正是高三时》,故事的原型其实就发生在和我们中学是竞争对手的另外一所中学:他们位于一座小岛之上,所有学生必须住校,而每年补课的时间几乎和我们的假期一样多,所以在我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想也没想就把这所学校踢出了考虑范围——然而从这本书里我却读到了住校生活的种种精彩,于是当时对于大学生活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美丽的校园、来自天南地北的有趣的同学、巨大的如迷宫一般的图书馆、白发苍苍睿智风趣的老教授、熄灯后唇枪舌剑的宿舍卧谈会,这些景象在我脑海里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一所好大学,一定要去一所离家远一些的风景优美的好大学——那么北大,显然就是最好的目标。
强烈的获得高考胜利的愿望是来自对大学生活的期盼,而不是出于高考的压力或者家长的叮咛,这是我觉得我的高三生活一直心情舒畅并且斗志昂扬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成绩还是要一步一步赶的,高一高二并没有全身心投入,使我的成绩绝非在全年级里可以数一数二,用我们当时校长在一次全年级高考动员会上的话说: “有的同学,比如张锐,综合素质不错,可是学习成绩不行……”成绩不行,那只有努力了。我觉得我努力的第一个方向是寻找方法,当时看了不少诸如《在北大等你》、《等你在北大》、《北大在等你》之类的高考状元介绍经验的书。尽管后来进了大学之后,我一直尽量拒绝写这种东西,但是事实上,当时高中的时候看这些书,还是有不少积极的正面影响的。因为尽管学习方法不能够套用或者照搬,但这些来自成功者的声音能够给内心一种积极向上的暗示(至少在发现高考文科状元写的介绍学习经验的文章里也有病句和用错成语的时候,信心就会大增)。
然而到了后来,还是发现其实最基础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在高考前做到:第一次不会做的题第二次都会做了,第一次错的题第二次都不会错了,其实在高考中得高分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二)先看学校,再看专业
选择志愿一直是高三时盘桓在心头的一件大事,当时觉得,选择了志愿也就选择了一生的职业,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其实现在看来,选择专业和将来选择工作一样,选择的时候总是如履薄冰,而且选择确实也非常关键,但只要年轻,前面的道路总是很宽,只要努力,人的选择不可能只有一次。
我的想法一直是先看学校,再看专业。因为一所好的学校是一个更大的环境,里面的机会、氛围、熏陶对大学生活的影响会更大,即便你的专业可能有些冷门或者不让你完全满意,但是你仍然可以在专业之外学到很多一般大学学不到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去了一个不那么好的大学的好专业,诸如金融、法律等,也许大学四年下来你会发现其实还是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当然,这个观点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也许未必正确。
当时我在报志愿的时候,找了很多关系去打听北大各个专业的情况,而且我已经知道,如果选择北大的法律专业,那还可以读经济双学位; 而如果选择经济,却没有办法选择法律了。于是,在北大那一栏我不假思索地就填上了“法律”,之后又填上了“服从分配”。当然,幸运的我最后也没有需要被“分配”。
报志愿的时候还出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情,我填了北大之后,我的任课老师在这件事情上有两种态度,比较少的一种是支持,比较多的一种是反对。我的数学老师庄老师还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对我说:你的数学成绩这个样子,你怎么还敢报北大呢?当时我面带微笑,心里想,不报北大的话也就没有这个机会听到这么好玩的评价了。后来高考之后,庄老师才告诉我,他觉得我这种脸皮厚的学生应该被额外地刺激一下,才会更努力地学习。我由衷地同意,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很感激庄老师的策略——我的数学成绩最后果然不错。
(三)我的大学生活终于要开始了
高考结束后我一直拒绝看任何标准答案,因为觉得没有道理让自己提心吊胆,并且对了答案也对已经结束的考试没有半点意义。于是我开始在赤日炎炎之下学开车,在我刚刚可以开着教练车上路练习的一个下午,我突然接到电话,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我考了全省第一。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对老师说: “这个笑话需要心理素质比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
在终于确认这不是一个笑话后,我继续上路练车,两个小时后回到家里,发现我的父母已经接到了无数的电话。家里的电话铃一直在响,以至我不堪其扰,建议老爸老妈一起去海边度假村里住两天,清静清静。
我伟大的老爸老妈尽管有些犹豫,讨价还价后还是带上了手机,和我一起离开了家。在路上,我问他们,现在是不是我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答应。老爸说是。我说,那让我一个人去大学报到吧。伟大的老爸老妈再次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我的大学生活终于要开始了。
任羽中:
我将第一次离开家门,我甚至不知道熙熙攘攘的大食堂是什么样子,我也没有用过互联网;曾经的理想是做一个心无旁骛的历史学家,但志愿填的是“国际政治”;行囊里有两本书:《师门五年记》和《英华大词典》。
(一)我所欠缺的东西还太多
我家在四川资阳,当然这不算一个特别闭塞的地方,相对来说,文教事业还比较发达,比如我就读的中学就以学风严谨著名。这使得我特别能考试,一直以来都善于将平时的全部积累和灵感铺天盖地一样地表现在试卷上。高考我很成功,但这个成功能且只能给予我一个入门的许可。要在大学里边顺利发展,我所欠缺的东西还太多。
在18岁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过独立生活的经历,我没有洗过衣服,没有住过集体宿舍,甚至不知道熙熙攘攘的大食堂会是什么样子。我不喜欢父母干涉自己的事情,但在心理上又依赖父母。
1998年的时候,互联网距离我的生活似乎还很遥远,我学了一个学期的BASIC语言,但老实说我最后连打字都不怎么熟练。另外我的英文一般,尤其是口语不好,没办法完成交流。其实,几乎所有非中心城市的学生都可能有这些缺陷,我们比较缺少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来自现代都会生活的见识,而这些又是未来生活所必需的。
在高中三年我曾经是班长或者别的什么干部,但我从来没有兴趣组织任何活动,我不打算指挥任何同学做事情——同时也不愿意被别人指挥,我没工夫去参加学生会之类的团体。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自己并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
在同学中我人缘不错,但很少发现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独立思考自行其是是生活的主要方式。其实这也没有办法,因为此时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考试,而考试显然不需要谁出头来策划组织。
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
A) 缺少独立生活的经历
这样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就比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一个人假如觉得周围什么都不好,自然就离群索居了,跟别人打交道也不会自信,因此很可能在新的集体中被边缘化。
我们系曾经有一个男生,中学的时候谈恋爱,所以家里就管得非常凶,成绩虽然好,却在班里边老觉得抬不起头。上大学之后不久他中学的女朋友就要和他分手,本来他就显得孤僻、不合群,失恋之后更是认为大家都在和他作对,于是终日郁郁寡欢,最后只好退学。假如他比较独立、坚强而且开朗、大度,那么到了北大这么宽松的环境,肯定有办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其实,我们不仅要小心翼翼地尊重别人,也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要让心灵受伤害。
B) 见识有限,外语水平不高
如果和北京、上海等大都会的同龄人相比,我会处于劣势,失去一些重要的机会。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的大学把英文看得太重,比如中文系的学生就没必要去考英语4级。但其实所有抱怨这些的人心里也清楚,假如英文好,哪怕是学中文的也可能获得更多发展的机遇,英文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和政商精英的“普通话”,与其牢骚,不如发奋。
C) 缺乏团队精神与领袖气质
并不是说我就有野心要成为某个团队的领袖,只是在大学里,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你要想有很多将来可以帮助你的朋友,你就要找到一些事情——比方说组织一个研究日本漫画的社团,参加全校的篮球联赛等等,这些事情会有很多热心的参与者,而你的任务,就是和大家一起,坚持做好这件事情。
如果你还认为自己的意见更有道理,那么你应该像政治领袖一样有好的口才,说服他人并且影响整个团队的方向。
你也看得出来,假如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你要有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下一步的成功在努力。
(二)敏锐地发现自己的优点
对于自己的缺陷,我并不感到气馁,过分自卑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理智。其实任何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缺陷——这个判断相信大家都会接受。
我们向往完美,但完美只能是一个不断被接近的目标。高中生的我一直憧憬,大学里有最出名的教授,有最多的机会,只要肯用心,我将能够在大学里边弥补自己的不足。
任何人也会有他的特点和长处,我甚至认为,敏锐地发现自己的优点比一天到晚检讨自己的缺点更重要。只有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
我的优势
A) 有比较好的性格
尽管我承认自己缺乏领袖气质,但却能够和各种类型的人和睦相处,我会冷静、会忍让,不迁怒于人,愿意理解别人的难处,能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我很难有敌人,不必牵扯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你呢?你经常感到压抑而且无法排解吗?
你有时感觉到“特别特别恨”周围的某个人吗?
你会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吗?
请注意,上述的状况都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和交往能力,开朗、乐观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B) 有比较好的习惯
从初中开始,我会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安排时间,做事情的效率比较高。同时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主要是读古诗文,每天晚上我会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即使是除夕夜也如此。当整个世界都进入欢腾状态时,我却在悄悄和古人说话,这简直就是诗一般的生活。
青年人最容易改变,因此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持之以恒。
而对于集体宿舍的生活来说,作息时间有规律、讲究个人卫生、打水扫地的时候稍微勤快一点就不错了。如果在家里你就邋遢惯了,以后别人会厌烦和你住一起。
C) 阅读量很大
是的,我到18岁的时候还没有离开过家门,但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得信息,中华书局和三联书店的新书目录我会按时收到,所以我在阅读方面并不比任何北京的学生落伍,而且因为我的时间更充裕,所以我读书可能比他们更多。
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请你从中学开始订阅一份《文汇读书周报》,再加一份《上海学生英文报》。
D) 对大学已经有相当的了解
我的舅舅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假期中我常常会在大学校园里度过,我也了解一些学术界的情形。这些信息将来会很有用。所以我建议你利用假期的时间,多和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们聊聊,听听他们的见闻与感触。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发现你自己!你的优势是什么呢?
(三)大学,不是世外桃源
1998年我高考前的几个月,正是北大百年校庆最热闹的时候。从“校友专列”到纪念邮票,从静园草坪上的晚会到人民大会堂的庆典,让我这个还远在两千公里以外的中学生激动不已,潜意识里简直已经把自己算作了北大的一分子。而当时我对大学的想像基本上来自《北大往事》之类的书籍,我一度认为,北大就是一个充满了穿长衫的“怪才”的海德公园。
后来才明白,这些印象很可能是别人或者自己造出来的神话。大学,哪怕北大,也不可能是世外桃源,生活永远是赤裸裸的现实。你不必指望象牙塔式的纯净生活,更不要因为有一些看不惯想不通的事情就觉得一团漆黑最后自暴自弃。面对现实,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必须和他们(它们)打交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最要紧的是先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曾经铁了心要考历史系,历史系每年也只招很少的学生,而这一年在四川根本就没有名额。于是我另报了一个名头很唬人的国际政治系。这个系的招生宣传口号是“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官这个职业很风光,但要我整日保持温文尔雅的笑容,衣冠楚楚地周旋于酒席与谈判桌之间,说一些没有棱角摸不着边际的套话,那实在困难。但我当时想,可能“国际政治”会是最接近历史的一个专业吧——进大学之后,就是这个马虎的决定让我苦恼了很久。
怎么样选择未来的专业?
A) 给自己多一些理由先
自己的兴趣、专业的热门程度、其他人的意见都很重要。但是不能仅凭一个方面的理由就做出决定,比如我就认为自己最喜欢历史,但填志愿的时候我才18岁,这个兴趣真能长久保持吗?
热门的专业当然值得去追求,但是到四年以后,这个专业还是热门吗?宣传材料上写的那些诱人话语,到底有几分真呢?
所以,你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在选择之前,请真正说服自己。
B) 通过大学里边的人搜集信息
你可能说,我没有亲戚做教授啊。但是你的邻居家呢?你们中学前年考到北京去的那些师兄师姐呢?对了,你应该去找他们咨询,只有在大学里边的人最清楚,哪个专业现在容易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哪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前景最乐观。听听他们的意见,对你绝对有益。
C) 做完选择之后,不要那么快后悔
做出决定以后,已经放弃了的那些选择可能仍然让你魂牵梦萦,我们平凡人哪里能有那么坚定啊。不过,请你不要那么快就后悔,并且暂时不要考虑这个问题,等进入大学一年以后再做结论,到时候还可以争取机会重新选过。
(四)在北大找到我自己的路
不管我对北大如何幻想或者对未来的专业多么犹豫,也不管考了“状元”之后有多少无聊的过场,拿到通知书之后我还是兴高采烈地准备行囊了。其实我不知道会需要什么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是妈妈包办的,包括厚厚的冬衣、袜子、皮鞋、剃须刀和小镜子——还有两罐辣椒酱(在到北京之后的第二个月,就被我和同寝室的云南同学吃光了)。
最后我在已经塞得很满的背包里装了两本书,一本是罗尔纲写的《师门五年记》,这是一本回忆胡适先生的小书,只有几万字。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台湾,这本书就像教科书一样大量印行。它教给我的第一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