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专家学者在归纳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形式至少有如下两种类型:
(一)动态无声的体态行为。诸如点头、搔痒、搓搓手。擦擦脸、捶捶背、伸伸腿、弯弯腰等,都属动态无声的身势动作;相视而笑、挤眉弄眼等,也属动态无声的体态动作。
当你向别人致意时,握手问候意味着彼此建立了一种身体接触的交流关系。而“眼神的交流”也是同样重要的交流方式,用眼神你就可以同他人建立一种关系。一旦你使用了眼神,就像电视机打开了电源开关,它能使你与他人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际关系。
同时,你的眼神不仅仅传递信息,它还能从别人的眼里收到信息。“我明白了。”“太有趣了!”“真烦人!”“我真的糊涂了。”“我很乐意你接着讲。”“我生气了。”“准备好了吗?”等等。这些你一看就懂。
现在,请你回顾一下你自己的情况。当你说话时,你的眼睛是否也帮助传达话语?还是躲躲闪闪,不敢正视他人?你是否因为看着别人说话感到困窘,就两眼盯着墙壁、天花板、脚尖、或其它什么?你望着听众时,眼前是一堆人还是一个个的人?要知道,再也没有比躲开别人视线更容易让你失去听众了!
人常说:“最会说话的不是嘴,而是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从眼睛里得到明确答案。这话显然不无道理。
有些人眼睛并不大,但却很动人,是因为它富于表情。
表情就是人的感情的形象。它像谜一样微妙、复杂、极有魅力。因为表情不像语言那样有固定的概念内涵,它是有动感的,瞬息可变的,往往非常含蓄,富有暗示性,因而给人一种揣思回味的美。一张不善表情的脸就是一种缺陷、相反,一个生动的表情也许马上会使一副平庸的面孔顿时变得光彩照人。
王小姐和韩小姐是同事,不久前因为工作上的一点小事互不相让,斗起嘴来,结果弄得双方都很不愉快。彼此视若异己,互不往来。某日不巧相遇在一家大商场的楼梯上,两边人来人往,各自奔忙,可不知为什么,那一瞬间两人都感到似乎旁人正在注视着自己,而且已经俨然清楚了她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因此为了表现自己的风度,也为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免得尴尬现眼,两人都不约而同的冲对方灿然一笑,然后点点头彼此擦肩而过,谁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但双方都已意识到,从此两人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在这一笑间烟消云散了,次日将是个大晴天!
的确,人的脸会说话,喜怒哀乐都会从脸上表现出来。难怪古人说:“情在脸上现,怒从脸上生”呢。
(二)静态无声的体态行为。研究表明,即使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身体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有人指出,人体大约可以做出1000种平稳的“说话”姿势。站、坐、蹲或倚的姿势摆布便属这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以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来表示的。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种无声的体态语与空间语,对文明人来说,尤其是在同事间的相处交流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坐着的时候总比站着的时候多。无论男女,坐的时候都不宜将双腿叉开,这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体态;不要随便架二郎腿,更不要架二郎腿的时候抖动自己的脚尖;去同事家做客或去其它单位办事,落座的时候,不要把身体深深地陷在沙发里而仰面朝天与人谈话,免得引人反感。
再说站态。站的时候,千万不要叉开腿,也不要放松四肢。人们所说的:“站如松,行如风”,就是说,站着的时候,重心的稳定,是一个人性格坚定的体现。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通常在非语言交流的各种语态中,人们特别看重眼、手和腿,但是却忽略了脚,因为人们往往认为,脚只是走路的工具,而不是说话的工具。其实脚也会说话“,同样很重要。
在与同事说话的时候,不要把脚抬得很高,并不断地摇晃,否则容易给人以轻浮,没教养的印象。如果不断地用脚轻轻拍打地面,则有可能让对方认为你对他的话满不在乎和漫不经心,甚至有一点蔑视的意味。
总之,得体地应用你的目光、表情、手势、姿态等体态语言与同事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必然能增强你对他人的感染力,使你在与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能让动作添彩。
第11章 适应新环境
繁忙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高迅的转动着,而人员的高度流动更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的择业态度,就来观念,以及从业目的等都有了深刻的变革。如果在半个世纪前,一个青年人天天朝秦暮楚、时时更换着自己的兴趣和从业方同的话,定会被老人们训作“不肖之子”,被世人们笑为没有出息。而今天,据一顶最新的调查表明:如果按一个人的平均正常寿命为75岁算的话,那么当代中国人一生中平均每人会更换11次工作单位或工种,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大概每隔五六年便会由于迁居、跳槽、调动、辞职等等原因而改变一次工作地点或工作性质。
那么随之而采的问题便是,像我们的父辈们那样一生只是长久地生活在某一两个工作环境中,从而也形成了一种长久固定不变的同事关系和交往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某两个人能共事三四年就足够有资格称老同事,而那种一辈子不必去换新环境、交新同事的情形几乎灭绝。因此如何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尽习能地受到新同事的欢迎,尽量地了解一个陌生集体的种种情况,以便为日后发展打根基,已经成为现代上班族所人人都关注的大问题。
人人都爱先入为主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
—— 代尔·卡耐基
初到一个新环境,人大都有紧张、陌生之感,但只要抓住“人人都爱先入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条策略入手,就不难让新同事对你好感倍增,令你由被动到主动。
以貌取人固然有失偏颇,但换个角度也不无道理。因为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尊严却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入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仅在这一瞬间已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总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却办什么事情那样得心应手,物顺人从,似乎宏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生丽质当然得天独厚,但后天弥补也占很大的比例。世上真正一点不美的东西是没有的。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形成个人与众不同的风格,都可塑造百万人之中“典型”的“这一个”,以各自不同的魅力而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乃至于钦敬。
△穿着得体、举止大方
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服马靠鞍”,还有一句:“人要衣装,佛靠金装”。
衣着对一个人的外表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特别对办公室人士而言,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它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
一个对衣着缺乏品味的人,在办公室战争中必然处于下风。因此,从现在起,立即要注重你的衣着。
在多数机构里,其实存在着一套不成文的穿着规例。尤其是行政级人员,选择根本不多,所以没有人胆敢标新立异,令自己鹤立鸡群。一旦这样做,意味着这个人离群独处,肯定备受来自公司、上司甚至同事的压力。
你起码需拥有四至五套西装——其中包括浅蓝色及浅灰色各一,浅黑也不错,令你显得更具权威。蓝色或灰色细条子也很理想,但切勿穿着宽条子的西装,这令你看来像摇滚乐手。
衬衫方面,白色仍然是最流行最普通的,浅蓝色的也不差,但万不可穿着太炫目、太俗气的颜色。
至于服装的质地,未必要过于高贵,只要能达到整洁、笔挺的效果,也就可以了。
举止潇洒,神采奕奕,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叫人俗虑俱消,使人相形见绌,被你的非同凡响的气度摄住。如能与你相识,他会受宠若惊,觉得三生有幸。
风度乃气质的外化,它比清秀的面目更有魅力。外形的模仿很难奏效;因为它是一种精神上高度的洒脱、自由、无拘无束,无视人间烦恼、俗扰,“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胸中陈兵百万,如人无人之境,超脱、飘逸。一个小肚鸡肠、鼠眉狐嘴的人,永远不可企及。
万般形态,皆成性格。热情、泼辣、干练、敏捷,也是风度,不必强装风雅、文静、温柔、羞涩。只要有一个中心,真实、自然、谐调,就是风格,都可形成风度。“东施效羹”只会适得其反,“含蓄”、“豪放”都不失为美。表现适度,都可取得迷人的风采。
△有交往价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结交需胜己,似我不如无”。人都有向上的心理,都崇尚有价值的东西,崇拜值得钦佩的人。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个窝囊废,平庸之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与你浪费时间。所以你就是谦虚也万不可表现得自卑、委琐、自抱自弃、自惭形秽,必遭别人轻鄙,你必须处处表现从容自信、干练、有条不紊,不亢不卑,仿佛胸有百万兵。要给他这样一个感觉,此人能干,非同寻常,可为我之师,同这样的人交往对我有利!例如,有位记者觉得有必要结识一位女列车员,好报道车上先进事迹,她花5分钟的时间便“发展”了这位朋友,而且后来真的成了知己。当她们熟识后,那位列车员带着诡秘的眼神说道:“从你上车的那一刻起,我就从拥挤不堪的众人中把你注意上了,你超凡脱俗、聪慧神秘的仪态,当时就使我一惊:”这个女人不寻常!要认识她,才好呢!“
第一印象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初见陌生的新同事,不要看见对方似乎冷淡、高傲、便望而却步,不敢唐突热情。要知道“日疏愈疏,日亲愈亲”,相信自己的热情能融化任何冰山雪岭,何必非等别人先开颜?了解新环境的最有效方法便是主动出击,热情袭人。情感是有迁移性的,对方不是石头,必受感染,即使先有冷漠,也一扫而光,觉得与你“似曾相识”,“生人”的距离倾刻而破。
△良言一句三冬暧
称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它好象是一个见面礼,又好象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想,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务、级别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形式。
过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问看已近黄昏,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着急,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背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5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5里,5里,什么5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5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投转马头往回赶。追上那位老人,急忙回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头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简单的称呼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唯一参照物,取悦人容易之极,得罪人更是容易之极。
一位副科级领导始终对科里新来的那个大学生没有好感,私下里,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为什么:从小伙子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口口声声高喊他:“陈副科长”。而别人都叫他“陈科长”的……
思考+观察+“顺风耳”=新局面的打开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想的,会想的不如会干的。”
—— 某企业家成功心得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但如你知道同事们对新来的你都颇感兴趣,却又故作平静地在一旁观望你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如何给人家正确的印象?
在刚开始时,你应该主动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避免创造出刚好与你预期相反的印象。你是个陌生人,那就是缺陷。
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受尊敬?
同意他的特定观念,你就可创造出你想要的印象;你可以强调他怎样让你印象深刻,你多么喜欢或尊敬他。不久之后,他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是他喜欢在别人身上发现到的态度和想法。
最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去找什么是他认为最糟糕的印象,而去避免名。
一般而言,事先你就要知道要给人的好印象是由哪些组成,还要知道什么会弄糟了它。大部分在想给人好印象上遇到麻烦的人,不是不知道人家期待他们什么,就是不知道情况严重到要全副武装,他们对这件事太马虎。很少人在知道别人期待他什么之后,还不知道怎样在某种状况中采取行动。通常只要花点时间就能了解,最好用耳朵听。绝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印象留给运气去评定。
要决定什么是人家期待你的态度,就得考虑:
1。新同事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依赖、自制、好斗)。
2。新同事的目标为何(被爱、保持自制、赢得尊重)。
3。他害怕什么(失去某人、失去控制、丢脸)。
作一个针对他的目标的计划,把他的恐惧也考虑在内,首先避免讨论他们。
要创造出最好、最持久印象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和你兴趣一致、志同道合的人。
要接近一个难以取悦的人,就不要想冒犯他。这意味着你应该试着让他解释他的态度、意见和评语,当它们与手边的问题有关时。你毋须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的确,假如你不能,就不要假装你能同意。但是,要很有耐心地听别人怎么讲,让人家感觉你赞成他。记住这种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你都十分猜忌,随时都准备好要指出你缺乏真诚的地方,如果他真挑到了,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说服对方任何事了。
如果你不能让人相信你是真的同意,就不该假装同意,但至少也不要明摆着坚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应该表明你没有确定,需要知道更多情况,对方会乐意告诉你更多。不要想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表达更多他的感受。他说得愈多,他对他的了解就愈清楚,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有可能同意他某些与你接近的想法,以及利用倾听的力量,来改变他的立场。
一般而言,人们喜欢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看别人。如果你需要一个恶棍,你就会找到一个。大致而言,人们把别人分成两大类:他们“像我”或“不像我”。无论是用统御、控制、赢得争辩、处理、领导、教导或其他影响别人的方法,首先都得先了解有哪些特质会使对方符合“你我”的这一类别。
只有在你了解到“像我”这样的标准对对方的意义时,你才有希望接近他。要创造出一个胜利者的风范,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们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即便如此,交浅言深也仍然是初到新工作环境的人所应该避免的。
焦先生刚刚调入某局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一天全科室的人决定一块儿去餐厅聚餐以度周末,也邀了焦先生。席间大家有说有笑,无所不谈,其中有一名同事与焦先生最谈得来,几乎把局里的种种问题,以及科里每位同事的性格、缺点都尽诉无遗。焦先生一时受宠若惊,加之对局里的人事一无所知,属实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无言不尽”的同事,彼此显得相当投机,于是开始放松自己的防卫,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翻云覆雨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焦先生狼狈之极,也孤立之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这时焦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置,深藏不露,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成为办公室中的生存者,而非受害者。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不要把自己看成别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别人看成自己的阿斗。
—— 鲁迅
外圆内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事哲学。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并运用好这一处世良方,那么任何新环境都不难适应,而且也永远不会惧怕面临新环境。
船头,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总是尖形或圆形的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波,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是这样告诉我们: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末酬泪满襟的结果。
为了绚丽的人生,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