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贞观之治 >

第21章

贞观之治-第21章

小说: 贞观之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中书令,这里的意思是……
  房玄龄:谋反。
  裴寂:谋……当然是谋反。
  长孙无忌:封王谋反。
  李世民点头:封王本来是要封王站在朝廷这一边,谋反,任你是何等封王,都是谋反。
  李世民:令吴国公执义安王太极殿议论。
  两军对垒。宣旨官骑马到尉迟敬德边。
  尉迟敬德:义安王,陛下手敕,吴国公,就是我了,执义安王,就是你了,太极殿议论。义安王,吴国公不客气了。
  李孝常沉默,垂下头,下马,走向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示意随从,随从牵马过来。李孝常上马。
  太极殿里,一片寂静。
  尉迟敬德右手执刀,左手执矛,跟在李孝常身后,入殿。
  李孝常一一与诸王注目。
  诸王有的点头,有的没有表情,有的垂头。
  李孝常到李世民前,伏拜:皇帝陛下,义安王奉敕太极殿议论。
  李世民:令右仆射主持议论。
  长孙无忌:利州都督议论。
  李孝常:义安王建议斩魏征……
  长孙无忌:殿中有附议者否?
  殿中寂静无声。
  长孙无忌扫视诸王:利州都督详陈理由。
  李孝常嗫嚅,含混地发出了一些声音。
  长孙无忌:朝廷建议削减封王,陛下曾有圣旨,右仆射臣无忌再陈述如下,一、确有战功的宗室,如江夏郡王等,保留郡王封号。二、功不高之太上皇系郡王,减一等。三、除此之外,一律减等。四、减等者,官职的待遇依旧。利州都督,前三条之中,你占哪条?
  李孝常:臣……我占第三条。
  长孙无忌:利州都督耸动舆论,干扰朝政,陈兵京师,谋划反逆,褫去利州都督官职。皇帝陛下,右仆射请褫去义安王封王,夺回食邑人口。
  李世民:准右仆射所请。
  李世民扫看诸王:清君侧,我倒说说汉景帝。汉景帝,就是那位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不管他做过多少了不起的大事,杀晁错,放弃长远的大义,为后世所遗憾。汉景帝杀晁错,我以为是背叛。一国之君,怎么会背叛他自己?舍弃大义,牺牲忠臣性命,就是背叛。臣下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君臣本是一体,共同对道义对天下对百姓负有责任,彼此信任,是一种道义。违背这样的信任,就是背叛。臣下有背叛,君王也有背叛。但是,君王背叛才是更大的危害。至于清君侧。
  李世民:魏征,受李孝常拜。
  李孝常拜魏征。
  魏征微微答拜。
  李世民:刑部尚书。
  李靖:在。
  李世民:平民谋反,怎么罚?
  李靖:斩首。
  李世民:依律办理。
  李世民矜持地吃完最后一口,旁边内侍递过小金盆,李世民洗手指,揩干,再拭嘴,理髭。
  封王中有人暗泣,有人呕吐。
  李世民:撤宴。
  公元628年,贞观元年十二月三十,义安王、利州都督李孝常伏诛。
  李世民:魏征,我刚读完你的奏疏,写得不错,言之有理。你是不可多得的忠臣。
  魏征:陛下错了,我是良臣,不是忠臣。
  李世民:好,好,你是良臣。上次李孝常要杀你,你受惊了,我还没有补偿你。我什么都给过你了,官爵、财物。只有一样,我没给过你。
  魏征:陛下指的是什么?
  李世民:这还不简单吗,女人啊。
  魏征惊讶。
  李世民:怎么,你不喜欢女人?
  魏征:我已经有妻室了。贱内与我共患难,我不忍抛弃。
  李世民:谁说让你抛弃了?你看看满朝上下,谁家里只有一房妻室呢?
  魏征:也许是我对世俗不明,但这样的恩宠,陛下还是赐给别人吧。
  李世民:别人配不上,配得上的我已经赐过了。今天我赐的就是你。
  魏征:陛下,我还是不要接受了。
  李世民故作严肃:魏征,你是要抗旨吗?
  魏征为难:我能回去和贱内商议一下吗?
  见魏征狼狈,李世民笑了:商量什么,我是天子。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商量什么?
  魏征不语。
  李世民:既然你为难,就给你这个特权,让你回去和你的夫人商量一下。等商量出结果了,回来告诉我。
  李世民与杜如晦、长孙无忌、房玄龄对坐。
  房玄龄:当初晋阳起兵,兵将合一,所谓府兵,当时各自领各自的兵马,别人难以统领。天下统一了,还是各自领各自的兵马,麻烦了。
  杜如晦:是啊,确实如此。所以先要兵将分离。
  长孙无忌:不容易!在手里的,没有人愿意交出来。
  杜如晦:若兵将分离成功,下一步是兵农合一,即闲时是农,战时是兵,有这一分一合,朝廷才能既不养兵,又能用兵。
  李世民:那就太好了。
  房玄龄:这样一来,当年的各路英雄就不太可能领兵造反了。
  杜如晦:第一步先设立六卫,陛下由六卫总统天下兵马。我怕的是,一旦调动,万一突厥滋事,怎么办?
  李世民:兵者,凶器,小心军队,小心布防,小心调动,小心对待。兵部先议论到这儿,吏部呢?
  长孙无忌:吏部不比兵部麻烦少,现在任上的三品到五品官员差不多都是当年太上皇任命的,人脉都在裴寂手上。如今,太上皇不管朝政,陛下即使下达政令,那些官员还是看裴寂的眼色。
  李世民:朕只有一个目标,减少官员,增加效率。如何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你们去想办法。仅一个殿中省,按摩师就有一百二十人,可实际上,每天最多需要三四人。如此人浮于事。这种情况决不只是殿中省。无忌,我让你做右仆射,本来也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想出办法来。
  长孙无忌:当然只有汰旧换新。立个新标准吧,再来一次身言书判,不够吏部的规格,淘汰之。
  李世民:想要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最关键在于考核。按才能的大小来授以官爵。就像古人说的,有了真正的人才,不用多也够了;那些个庸才,要多少也没用。所以说,考核才是最重要的。
  房玄龄:身言书判是入仕之初的考查,年终用来考查,反对的人会有理由。
  长孙无忌:我可以说,当初天下逐鹿,用人急迫,现在,大唐一统,文治天下,当然用人要严。只是,标准是我们定。
  房玄龄:逐品考核,三品以上大臣,由陛下亲自考核吧。
  李世民:无忌呀,你是右仆射兼吏部尚书,秦王府的人在朝中是少数,少数换多数,小心谨慎,做好我牺牲你的准备。
  长孙无忌:好啊,用我一个人换一朝人,值得值得。
  第二十四章
  刑部大厅内已经闹翻了天,所有的人都在翻查卫州杀人案的报告。
  张俭:大家抓紧啊。
  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回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走向前来,向裴寂和张俭敬礼。
  邸怀道:那个案件不是议论很多次了吗?
  张俭:什么,我怎么不知道?
  邸怀道:卫州杀人案不就是那个杨贞案件吗?杨贞是卫士,路经卫州板桥店,老板当夜被人杀了,当地人发现杨贞的腰刀有血,就把他抓住了。文书往来已经有几个月了。
  张俭:原来就是这个案件啊。裴相,是属下失职。我们这里都称这个案件叫杨贞案,您一说卫州案件,反而没有印象了。
  裴寂:别解释了。现在这个案件已经惊动了陛下,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着落?都省也没有得到你们的上报?
  张俭:这个案件有一点复杂,邸大人,你跟裴相说说。
  裴寂:这么久竟然没有一个结果?
  邸怀道:是这样。案件上报的刑部,大家研究了,觉得案情复杂,转给大理寺,大理寺也说可疑。
  裴寂:可疑就查呀。
  邸怀道:是应该展开调查,但刑部缺少人手,希望大理寺派人去。但大理寺也派不出人手。后来就商议,御史台人多,又有专门负责地方事务的监察御史,就转请御史台。可御史台说非重大案件,御史台不能出使。后来干脆要地方把犯人送来。
  裴寂:这也可以啊,送来了吗?
  邸怀道:卫州地方来文书说,是杨贞一人呢还是所有证人?于是又请大理寺定夺,但大理寺说从案件调查有效性来看,最好人证物证都带来。于是我们请卫州如此办理。来往文书都在这里了。
  裴寂:几个月的时间,等于还在这里讨论,任何决定也没有作出?
  邸怀道:既然已经惊动陛下,哪里还有时间商议,应该立刻向朝廷报告,请求朝廷派出使臣前往卫州调查。
  裴寂:好,你们尽快上奏。
  李世民对杜如晦说:我看了裴寂和你的奏章,认为卫州案件疑点甚多。那个杨贞,一个路过的卫士,为什么要杀人?可是,你们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开始调查?
  杜如晦:刑部说,现在机构改革事情重大,所以先放放。
  李世民: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还要放放?
  杜如晦:可以先派大理丞张蕴古到卫州调查。
  李世民:好,就这样。任命张蕴古为特使,出使卫州查案。
  两仪殿内,张蕴古拜见李世民。
  张蕴古:老板的妻子有外遇,谋害老板,嫁祸路过的卫士。杨贞是冤枉的。
  李世民:做得好。杨贞呢?
  张蕴古:他原来就是要到京城的,所以带来了。
  李世民:人怎么样?
  张蕴古:很机灵。
  李世民:(对杜如晦)你打算如何安排杨贞?
  杜如晦:臣想安排他为北门长,以后有了资历,可以做陛下的牵牛卫士。
  李世民:好。
  李世民:唉,几个月的文书都没处理,百姓会如何想像朝廷啊。莫以善小不为也,何况人命关天。关于精简机构,现在既然已经由玄龄、如晦负责,以后直接向朕汇报,希望尽快出台方案,直接由御前会议定夺。
  房玄龄:现在涉及的问题众多,先要核定各个部门的人数和职掌,从职掌重复的地方进行精简。同时,法令要修改,把新的人数写入法令,各个部门的职掌重新修订,特别是处理文书的时间要确定一个限度,凡超过限度的要给予处分,严重的文书被耽搁了要法律处分,同时也要写入格式。
  杜如晦:陛下精简机构,既要提高效率,又要精简人数。先找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房玄龄:这我倒是注意到了。从东汉以后,后发展出来的尚书各部与原来九卿之间,就一直存在一个分工问题。到南北朝的时候,有许多次讨论,或者主张取消尚书各部,或主张取消九卿,但因为沿袭太久,始终没有真正进行。隋朝统一南北,在制度上各取所需,成为一个新时代制度。但这个问题虽然已经大部分解决,但还是没有彻底解决。现在的效率不高,这是主要问题所在。
  杜如晦:机构重叠,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人数因此也就增加许多。取消重复,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人数。就从这做起吧。至于法令格式,等到计划完成,陛下批准之后,修订就是了。
  房玄龄:好。各个部门,不能都一样,因为职事不同,繁闲不一。所以先根据部门的职事,决定部门的位置,由部门的位置,决定部门的职数。以六部而言,吏部、户部和兵部为最忙,定为上行三曹。礼部、刑部和工部工作相对平稳,定为下行三曹。
  杜如晦:这样可以。
  毒日头,大旱景象。农夫伫立仰望。
  李世民与太史李淳风、太常卿窦诞对坐。
  李世民:关中大旱,再下去,听说就要颗粒无收了,是不是要举行祭祀祈雨?
  李淳风:各州已经求过雨了,至今旱象不解,看来是要在京师举行朝廷祭祀。
  李世民:好,是太常卿主祭吗?
  李淳风:按礼制,仪式是由太常寺操办,但太常卿可以主持,但不能主祭。主祭要天子,以示诚意。
  李世民:好,我来。
  李淳风:不过主祭很苦,自古以来,像祈雨这样的祭祀,非常惨烈,不惨烈不足以感动上天。
  李世民:比刀伤、箭伤如何?
  李淳风:岂止是伤!要以性命奉献!
  窦诞:陛下,我为太常卿,我先来主祭吧。祈到雨,岂不更好。
  李淳风:你祈不到雨,反而会激怒上天。
  李世民:都说天子至为尊贵,什么都不怕,其实不是,天子对上,畏惧天,对下,畏惧朝廷和百姓。关中这样大旱,我畏惧,还是我来吧。
  第二十五章
  皇家在天坛举行祈雨仪式。李世民背负荆棘跪拜。血顺着李世民脊背流下来。群臣震撼。李世民昏厥在地,长孙无忌等抬下李世民。
  甘露殿里,长孙皇后在榻前守候着昏睡中的李世民。李承乾站在长孙皇后身后。过了一会儿,李世民慢慢睁开眼睛,看着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轻声地:陛下,你醒了。
  李世民的脸色非常难看,他轻轻示意,让宫女扶他坐起来。长孙皇后接过宫女递过来的水杯,要为李世民喂水,李世民摇了摇头。
  李世民:皇后,你觉得我这个皇帝做得如何?
  长孙皇后:陛下心中装着百姓疾苦,是一代明君。
  李世民:那为何老天总是与我过不去?
  长孙皇后:上苍的心思,不是我们能猜透的。
  李世民叹了口气:我一番抱负,要把大唐治理成强国。我做错什么了?你也知道,我心中装着百姓疾苦,事事为国家着想,为什么老天要把我逼入这般绝境?难道我真的不该做这个皇帝?
  长孙皇后心中为李世民难过,却想不出什么劝慰的话来。
  李世民:当初我想,要用一个强盛的大唐向太上皇证明,当初是他把太子选错了。可如今呢,难道是我错了?国家破败,太上皇都看在眼里,我拿什么向他交代?
  长孙皇后把李承乾推到李世民面前:陛下,不仅仅是太上皇看着,太子也在看着。这个时候若是天子都气馁了,那天下还有救吗?历代圣明的君王,哪个没经历过这样的困境?现在不是灰心丧气的时候。老天拿我们怎么样,我们没办法,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放弃。陛下要替太子做个榜样啊。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心情非常复杂。
  李世民面色十分沮丧:关中大旱,祈雨无效。
  戴胄:到了这种地步,历朝都是允许百姓外地乞食。现在看来陇右还差强人意,陛下应该开关放人。
  李世民:会不会突厥又来抢掠人口?
  裴寂:武德年间,西边的关口都是不开的,开了有麻烦,外有强敌啊。
  房玄龄:不开关,灾民变饥民,饥民容易乱啊。
  群臣点头同意,
  李世民:那就开关,许百姓出关乞食。户部即刻发下乞食关文。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六月,关中苦旱。玄奘乘机出关,开始他长达十七年的取经之路。
  太极殿内,李五拜见李世民,向他讲起路遇一家灾民,家散人亡,饥不果腹的悲惨境遇。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你的永业田,也旱了吗?
  李五:旱了,种上的都白种了。
  李世民:原来种的什么?
  李五:原来种糜子。
  李世民:你还是吃军粮啊。
  李五:种地吃糜子,交的租是糜子,当兵可不是吃糜子?不当兵,再种地,还不是种糜子?
  李世民苦笑,忽然表情严肃:你一会儿去找房玄龄,说我免你刚才说的那一家租庸调。
  两人面带忧伤地沉默了一会儿,李五跪拜,起身离去。
  李世民望着他走出大殿,示意内侍过来:传谕中书省,御前会议。
  两仪殿,李世民坐在御座上,沉思着。中书省官员鱼贯而入,跪拜,直身等待。李世民沉思着,巡看各位官员:我当年的亲随来看我,说百姓日子很苦,我免了一家的租庸调。
  魏征:陛下又错了!
  李世民见魏征当着群臣的面奚落自己,心中不快,质问魏征:我怎么又错了?
  魏征:陛下此举不仅是错了,而且十分愚蠢。
  李世民一惊,几乎从御座上站起:魏征,你也太放肆了吧!
  魏征:陛下既然错了,为什么又不肯承认?皇权不下县。陛下直接免民间一家的租庸调,县令就不好办了。
  李世民:我身为皇帝,难道连这个都不能做吗?
  魏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应该是什么都可以做,可是解了一家的困难,解不了天下百姓的困难。若要解天下百姓的困难,靠的是政令。天下一百多万人口,都有困难,陛下一个一个地去解,解到什么时候呀。
  李世民面露一丝尴尬:这个先不谈。一直以来,闷在我心中最大的事是突厥。房玄龄,你看该怎么解决这件事?
  房玄龄正要说话,却被魏征抢了过去:陛下,百姓疾苦的事还没谈完,怎么又说起突厥来了呢?
  李世民:突厥不除,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魏征:陛下不知道除突厥靠的是什么吗?是百姓,是国力。
  李世民哑口无言。
  房玄龄:尚书左丞说得有理。依目前的国力,打突厥还很困难。
  李世民:那要多久?
  房玄龄:这要算账才知道。杜如晦,账在你肚子里。
  杜如晦:以一百万人口算,每丁每年交二石粮食,就是两百万石……
  李世民:一百多万,你算两百万,那多出来的人口,每年的租也是一个数目啊。
  杜如晦:是。可是,历年封王封爵,免租甚多,灾祸地区,也有减免,所以我只算一百万,朝廷各项支出,算六十万石,剩一百四十万石。每年给突厥,大约二十万石,剩下一百二十万石。每年实际积累的,只有一百万石。打突厥,总要一千万石吧。一旦打,总要多于一千万石吧。
  官员们相互看看,李世民略显焦急:有什么办法没有?
  杜如晦:一是多征,二是增加人口。
  魏征:增加人口,缓不济急。多征,百姓负担过重。
  李世民:你是说没有办法了?
  魏征:一个人转身,一下子就转过来了,整个大唐天下转身,只好慢慢转,急不得。
  房玄龄:转身说得容易了,这应该是像病,一个人的病,一天一天吃药,慢慢好起来,天下的病,也是慢慢好起来的。
  李世民站起,走来走去,闷声长叹。忽然想起什么,问:每丁每年交二石,如果都是军粮呢?
  房玄龄:陛下的意思是让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