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玄龄:是的。所以小心无大错。
李世民:他没有朝政的野心,功劳大到我要提拔他为右仆射。
侯君集:左仆射说得对,小心无大错。陛下不是让我跟他学兵法吗?
李世民:是啊,学得怎么样?
侯君集:他没有全教给我。
李世民:你怎么知道?
侯君集:不知道,只是觉得。
李世民:这样吧,换你做兵部尚书,稳妥一些。
李世民把手里的手卷递给房玄龄。房玄龄接过手卷,阅读。
李世民:这个魏征,还嫌麻烦不够。不光对我不恭敬,连朝中大臣也得罪了。
房玄龄读完手卷,递还给李世民。
房玄龄:结党营私,这倒不像是尚书右丞所为。
李世民:你是说这是诬告了?
房玄龄:这话要看怎么讲。若说结党,我也有些亲信在朝中担任要职。别人要是告我,我能有什么话说?结党事小,营私事大。若是一党人心都向着陛下,向着朝廷,便不足畏惧。怕的是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谋什么私利。臣以为,最好还是派人去查一下。
李世民:我已经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了。
太极殿,李世民和房玄龄入。大臣们拜。李世民巡视,满意地一笑。
李世民:突厥的事情,终于解决了。日子要好过了。(对李靖)兵部的事情没有那么多了。你的日子要难过了,没有军功可立了。
李靖得意地摇摇头,微笑。大臣们感叹。
李世民:我让右卫大将军跟你学兵法,你为什么不全部教给他?
李靖怒,抑制住,盯了侯君集一眼。侯君集不躲避李靖的目光。
李靖:天下太平,臣之所教,足够了。右卫大将军要学臣的全部,怕是右卫大将军要谋反吧。
侯君集:这么说,兵部尚书有谋反之术了?
李靖怒。
李世民不满地看了侯君集一眼,对李靖:如果命你为右仆射,你会不会觉得委屈?
李靖看着李世民:从何说起?
李世民:不过,右仆射处理天下大政,很费心思,不如驰骋疆场痛快。
李靖:我想不至于吧。
房玄龄:如果兵部尚书为右仆射,真的是出将入相了。
侯君集酸溜溜又无奈,轻轻地摇了摇头。
李世民:天下安定,朝政、百官上下一心,(对王珪)侍中,你一向对人有所判断,你怎么看在座的各位呢?
王珪:啊,这要得罪人的,尤其诸位都是朝廷重臣。不过,臣确实常常在想,谨慎小心,忘我于朝廷,当做必做,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奏事详细明白、公允,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事务,治理紧急事务,诸事兼做,我不如戴胄。唯恐君王不如尧、舜,以谏争为己任,我不如魏征。至于宣扬清正,嫉恶好善,我比上述诸位,稍强一些而已。
李世民点头微笑,巡看诸臣:说得好。真的是这样。我每次坐在这里看你们,尤其是朝廷大会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现在,我明白了,是你们衣服颜色杂乱,分辨不清,气象不足。诸位看是不是这样?
各大臣互相看看。
魏征:既然官职有品有位,不妨,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穿红色,五品穿浅红,六品穿绿色,七品穿浅绿,八品穿青色,九品浅青。
李世民:这个好,礼部拟诏,什么样的品位,穿什么样的颜色,会有气象的。
房玄龄:以前的朝代也有分服色的,但是我们分得更细,可是为什么三品以上是紫色呢?
魏征:这么分,是按染料制作的难易来分。紫色染料最难做,民间都知道。三品以上服用紫色,大家一看就明白他的位置是最高的。
房玄龄:对。这样不用说,就都会明白。
李世民:黄金比白银贵重,也是不用说的。这样好。
魏征:我倒是觉得朝廷有一件大事,现在还没有做好。
李世民一惊:大事?还没做好?
魏征点点头:册封太子以后,还一直没有太子少师,这是一件大事。
李世民:是啊,太子的事,我疏忽了。那么,谁来做少师呢?
魏征:有一个人,就是太子少保。
李世民:李纲。嗯,太子三师是很高的荣誉,又要具体管理太子的事务,非要德高望重者不可。太子少师是指导太子读书的,这样吧,将太子少保升为太子少师,李纲的学问、品德都是第一,武德年他就做隐太子的少保,我为太子时,他又做我的少师,现在让他来做太子少师,再好不过了。
李靖:我看,御史大夫可以做太子少傅,他对别人的要求、挑剔,唯恐不苛刻,少傅管理规劝太子行为,用他最合适不过了。
李世民微笑:御史大夫弹劾了你一次,你是耿耿于怀呀。不过很对,御史大夫虽然是太上皇的人,但只有他做人耿直,那就免去他的御史大夫,转任太子少傅吧。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李世民下诏,将太子少保李纲升为太子少师,免萧瑀御史大夫,任太子少傅。
两仪殿后殿,李世民在殿中阅读奏章,魏征大步走来。李世民抬起头来,看着走过来的魏征。
李世民挖苦的语气:魏大人,几天没听你说话了。这几天朕又做了什么对不起天下人的事吗?
魏征:别的没什么。只是前日陛下让人传话给我,说什么“以后做什么事,藏着点,不要再让发现”之类的话。臣以为,此言大为不是。
李世民:哦?怎么不是了?
魏征:臣以为君臣应当以同样的戒律规束自己的行为,没听说过把公道放到一边,做事藏藏掖掖。要是君王臣子都来这样做,那天下人的命运,真的是危险了。
李世民的表情严肃起来:寻思起来,我也后悔当初说了此话。谁也不该背地里做些有违公道的事啊。
魏征:臣以身许国,按公道行事,不敢有任何欺骗隐瞒的行为,才对得起良心。但愿陛下当我是良臣,不要当我是忠臣。
李世民:忠臣良臣的区别你以前说过,可是上次说得太简单,我还是不太明白。
魏征:良臣择主而侍,竭尽所能,身获美名,子孙传世。忠臣只知道要与君主同声共气,命运和君主紧紧联系在一起,倘若君主遭难,忠臣便落得个无家无国的下场,空剩下一个名分。两者相差甚远,陛下不可混淆。
李世民点头赞许。
第三十一章
两仪殿,李世民一人在阅读杜如晦生前制定的军队改革计划。李世民突然抬起头来问内侍,得知门下省当值是魏征,便打着灯笼,去门下省。魏征见是李世民,赶紧迎候。李世民让内侍外面等候,自己与魏征坐下。
李世民:我让李靖做兵部尚书的事,你从没说过什么。你是没有看法吗?
魏征:臣还是一样的看法。如何处理李靖将军不是问题的关键,最终的目的是要进行军队改革。
李世民:那你对军队改革怎么看?
魏征:此事关系重大,改革是大势所趋,现在臣下觉得最难办的问题是如何改?这就像陛下打仗,从哪个方向突击是有一定道理的。军队问题也一样。经常在一起打仗的武将,彼此熟悉。经常指挥的战士也熟悉。施行兵将分离,对于安定一定有益。微臣依然认为解决军队的问题应该是改革现有的统兵方式。臣劝陛下还是与其他大臣多商议。事关重大,要有一个稳妥的方案才行。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同。
两仪殿后殿,李世民与侯君集议事。
李世民:我找你来,是因为你曾跟随我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最知道军队内部的事情。现在有大臣提出要改革现有的统兵方式,你以为呢?
侯君集:臣支持改革。
李世民:你应该知道,军队的将领与部下之间,那是生死与共的关系。统帅与部将关系不好,战争能够打胜,一定是怪事。
侯君集:这个微臣当然知晓。
李世民:因此,改革统兵制度,这个问题就成了关键。将军与部将之间,在长期的战斗中形成了很固定的关系,而且也有感情。强行分开,他们一定有意见。这其中,就需要我们找一个方法,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侯君集:军队之中,命令第一。对待军队,采用命令即可。
李世民:不会这么简单。举一个例子,在战斗中,如果指挥官下达了一个错误命令,你执行不执行?但是你心里怎么想,服气吗?军队问题涉及重大,我们所下的命令,应该让大家都接受,不能心里不服气。
侯君集:是啊,可我也没有好办法啊。
李世民:这是一件大事,不要急,要寻找办法,跟大家多商量。不过,朕要提醒的是,不可太过张扬,反而坏了事情。
侯君集:微臣谨记。
两仪殿,李世民对李靖:你是熟悉军队的,所以让你执掌兵部再合适没有。既然如此,兵部可不可以做一个具体计划呢?
李靖: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要改革军队了吗?
李世民一愣:将军这是何意?
李靖:我为兵部尚书,陛下没有问过我的看法,就决定改革军队了吗?
李世民沉吟片刻:这件事没有跟你商量就做决定的确不大妥当。
李靖:臣有一个最重大的疑虑,如果不先说出,恐不方便。大唐立国,时间不久,烽火硝烟,也是刚刚散尽。但是,现在就以军队,特别是军官为目标进行改革,不知道是否会引来疑虑。
李世民:什么疑虑?
李靖:军官们会不会猜疑……会有些失落情绪吧。
李世民:对,你说得没错。如果改革,他们确实会有失落情绪。但是,如果不改革呢?百姓会不会有失望情绪呢?
李靖:军官们的失落情绪,可能会导致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李世民:改革不能以削弱军力为代价,这是当然的。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找到既不削弱兵力,又能减轻财政压力的方法呢?
李靖:臣的意见是,改革军队的事,还是放放再说。
李世民心情沉重。
尚书省,房玄龄在支持会议。
房玄龄:杜如晦留下的改革方案,要施行兵将分离体制,但是并没有说具体要如何办。现在,军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头,改革军队对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也有好处。大家议议,有什么好的主意没有。
温彦博:现在的将领统帅士兵,都有很长时间了,分离有什么意义啊,难道供应要减少吗?兵将分离,不会削弱战斗力吗?
房玄龄:这个分离的意思,主要是指平常训练和战斗的分离。我们现在的训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这个训练不一定要将军亲自指挥不可。但是,领兵打仗则非将军不可。将军平时只管研究战法,士兵训练另有其人,这样的好处是战士和将军都能适应更多,而不是只认一方。
戴胄:至于供应问题,是要有所降低。现在的供应,是战时的状况,可是现在没有战争,平时不应该跟战时一样。
侯君集:现在的十六卫其实可以不动,可以依然作为卫士的统管机构。将军们所在的十六卫,也可以不动,可以作为俸料的寄存机构。同时,十六卫也是将军晋升的序列,各个卫之间,也可以进行调整补充。难办的是卫士所属,要不要调整,而供应降低,肯定会有意见。如果有所补偿,卫士也应该没有问题。
戴胄:要补偿,那不等于没有减少吗?财政的负担还不是一样?
房玄龄:战争时期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度方面也有许多例外。大行台,我们就设置过好几个。大总管和总管更多。战争结束以后,大行台取消了。后来我们也取消了总管制度。但是,总管制度其实取消得并不彻底,现在的都督制度,其实保存了总管制度的许多内容。和平时期,这些战时体制当然没有存在的意义,不仅如此,反而造成众多问题。我现在有一个想法,要适当取消都督州,你们议议,可行不可行。
魏征:总管制度是典型的战时体制,当时是应付战争没有办法。武德时的想法是把州多分几个层次,功劳大的人可以做都督州刺史,但是因为有君权,所以权力太集中,反而出了问题。取消都督,没有问题。
房玄龄:地方诸州,即使取消都督州,依然可以根据人口、地位而划分等级,便于官员迁转,所以取消都督州,并不妨碍地方。取消是可行的。
魏征:有些地方实在太重要,适当保持军事力量应该是有意义的,比如扬州、益州。如果没有一点军事力量,万一出现紧急情况,从中央调遣军队,有鞭长莫及之虑。
侯君集:另外边境州是否特别考虑。边境地带,多民族接触地带,属于问题多发区,如果不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没有适当的威慑,也令人担心。
戴胄:取消都督州,那么当地的士兵怎么办?
房玄龄:可以这样。不取消的就不用说了,可以保持现在体制。取消的都督州,如果依然需要保留一定的军队,就组成独立的军事单位,与州刺史平行关系。而不需要保留的,就地入籍,分配土地,成为百姓。
戴胄:如果能这样自然很好。朝廷因此可节约一笔不小的军费开支。
侯君集很激动:照这个方法,军队改革不就很容易进行下去了吗。
房玄龄: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讨论。
两仪殿,侯君集在向李世民汇报方案。
侯君集:重要地域保留扬州、益州、太原和幽州四大都督府。沿边,设置两级都督府,中级都督府和一般都督府。凉州等为中级都督府,其他为普通都督府,保留十个。原来的四十个都督府一概取消。
李世民:解散军队多少?
戴胄:有二十七万人。
李世民:有足够的田地分配吗?
戴胄:大乱过后闲置土地很多,现在不是土地缺乏,缺乏的是劳动力。
李世民:保留军队的地方,军队如何管理?
侯君集:刺史不管军队,由统军管理。每个统军下辖军队一千人,设置一定的地域叫地团,没有兵部命令,不能离开地团。刺史只有在征兵的时候,与统军配合。日常训练,全部由统军负责。
李世民:既然是土地有余而劳力不足,即使军队也可以分配土地。军训毕竟不必天天进行。农忙的时候务农,农闲的时候再训练。这样不是可以继续节省财政开支,增加社会财富吗。
房玄龄:如果这样的话,那军队平时除了军官的俸料、战斗器具和军马等,几乎就没有什么费用了。
魏征:寓兵于农,这是古人的理想。现在,如果我们施行这样的制度,这些战士,平时就是农民,只有战争时候才成为战士,既是农民又是士兵,所谓亦兵亦农,不是很好吗。军队的生活以军营为中心,抛家舍业,是不得以的。果然如此,正是顺应人心的。
李世民:只是担心军官们会有不同反应,这是近来我最关心的问题。
魏征:既然如此,担心应该是没有必要的。军队的问题,看起来军官是核心,其实战士才是关键。没有战士,军官的威风哪里还会存在。以前,我们过于看重军官,以为战士的想法一定是跟着军官走,现在看来,战士与军官的想法不同,没有战士的支持,军官根本成不了问题。
李世民:这样就太好了。而且啊,似乎不仅军队问题如此,其他问题何尝不如此呢?自古以来,英主总是顺应民意,总是与民众站在一起,所以问题往往出现在官吏阶层。皇帝与百姓之间,如果没有官吏,事情做不成,但正因为有了官吏,事情也做不成。所以,皇帝的胸怀在百姓,而重点则在官吏。但是,真的百姓问题解决了,官吏如何可以成为问题?
房玄龄:不过方法上可能依然大费周折。太软了,委屈百姓,太强了,又担心委屈了官员。就现在兵制来说:减轻百姓负担就是减轻朝廷负担,道理一点也不复杂,但军官们的考虑却不同。所以,只有陛下与百姓同心是不够的,要落在实处,除了下大决心外,还有具体方法问题。
太极殿,李世民坐在御席上看着下面的李靖:李靖将军,左仆射提出的改革军队的方案你看了吗?
李靖不太痛快:看了,看得出左仆射是下了一番工夫。
房玄龄:陛下,臣以为军改之事势在必行。
李世民盯着李靖,等待他的反应。李靖很不自在。
李世民:李将军,朕需要你的帮助啊。
李靖在李世民充满期待的目光下,终于作出了反应:臣一定尽全力协助陛下完成大业。
李世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八月二十二日,任李靖为右仆射。
十一月初一,任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米贱至每斗三四钱。流散者都回到家乡。
一年之内判死刑者仅二十九人。夜不闭户,行旅不必带干粮。
太极殿,李世民的御筵席。
李世民:米怎么会这么便宜?我记得贞观元年,关中的米一斗要卖一匹绢的价钱。
长孙无忌:是啊,贞观二年闹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百姓四处讨饭,没有听到怨言,是因为陛下勤政安抚。今年丰收,粮食多得不值钱,全是因为陛下啊。
李世民:贞观之初,封德彝上书给我,说是做皇帝要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说,应该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只有右丞(魏征)劝我偃武修文,要文治。今天想起来,这里有右丞的功劳啊。只是封德彝看不到了。
魏征:都是陛下威德,我没有出什么力啊。
李世民:你能够称职,功劳就不是我一个人的。
魏征:不过,米每斗只值三四钱未必是好事。谷贱伤农啊。
李世民:谷贱怎么会伤农呢?
房玄龄:陛下,天下的田亩,十亩坏田的收成,算作一亩好田的收成,所以朝廷每年是以谷来计算,而不是以亩来计算。一户百姓的地虽然有好有坏,有多有少,可谷的收成历年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去年一斗谷值十钱,今年一斗谷值三钱,不是一斗谷就少收了七钱吗?那还有人种地吗?
魏征:贞观初年劝农桑,是因为大乱之后要百姓安心种地,因时制宜。现在收成大好,劝农桑就是只许种谷,不许经营其他了。谷贱伤农,若不伤农,就要百姓种些值钱的东西,等来年谷价上涨,百姓自然又会种谷,这也是因时制宜。
李世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