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对话录-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落杉来到新东方咨询处找我,秘书见他没有预约就不让他进来。于落杉热情洋溢而又显得神秘兮兮地说:我和徐老师有特殊的关系,你带我去见他就知道了!
这是1998年的秋天,我的《签证哲学》刚刚出版,在作者简介里,有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背景介绍。而于落杉是中央美院的学生。“我们都是艺术院校的校友啊!你应该给我一些特殊帮助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特殊关系”。如果这也是特殊关系,其实我和新东方所有学生都有特殊关系——我们都是新东方的校友啊。
不过,于落杉以这种方式,主动大方地来寻找我的帮助,本身就是一种特殊能力。我们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需要先辈和过来者支持的时刻,如果父母没有能力为你安排这些支持,你靠谁?答案只有一个,像于落杉一样,靠自己。当然,你还必须像于落杉那样,能够以简洁明快的个人风格,给别人留下不错的印象,使得你求见的人愿意和你发展起你需要的人际关系。
于落杉需要我解决的问题是:他马上就要从浙江美院美术史系毕业,美术史系的学生能够做什么?一般都是美术领域的编辑、教学、研究、经纪、经营管理等等方面的工作。由于中国在艺术管理和商业运作方面的教育不发达,美术史系的学生毕业最主要的出路还是做教学研究人员,学术性比较强、书生气比较浓,离社会迫切需求的美术市场方面的要求相距遥远。我本人,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毕业生,在某种意义上于落杉和我是一个专业,所以我对这里面的问题和于落杉的烦恼有着切身的感受。
于落杉告诉我他出身于一个教育之家,家族里有在美术界挺有成就的人。他本人从小就有美术方面的才能,特别是对美术装潢、也就是实用工艺美术非常感兴趣,做过不少这方面的项目和作品。但考上美术史系,多少限制了他这方面艺术创造才能的发挥,这几年虽然他没有放弃设计方面的努力,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和其他同学相比,稍微差了一点。所以,他想毕业后到美国读美术设计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成回国,投入中国兴旺而不发达的设计市场,赢得金钱和荣誉。同时,顺便也提升中国国内的产品设计水平。他对自己前途的认识非常清晰可行,我表示支持,并告诉他这是最好的选择。
他把我们谈话的内容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中型城市的教育局长。几天之后的中秋节,为了儿子的事情,他专门来北京见我,并带来一些“土特产”。我想于落杉的事情,其实已经非常简单地决定了,照我的意见做肯定没有问题。没有必要再与父亲和土特产见面了吧。我在新东方每天见很多学生,已经超负荷运转了好几年,假如再与每个见过我的学生的父亲亲切会见一次,肯定很快就会一命呜呼的。但是,于落杉父亲带来的“土特产”,使我不得不见。因为他们用来对我“略表心意”的,是江苏阳澄湖大闸蟹,如果不见,螃蟹就会在绝望中挣扎去世,这是我不忍心的。
从江苏带来的螃蟹,看见我时居然伸出凶恶的钳子向我威胁,螃蟹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但有些成年人的陈旧观念却更加Die Hard——顽固不化。于父开门见山向我表示:他希望他的儿子马上投入考中央美院研究生的准备。留学虽然不错,但万一儿子明年出不了国谁负责?他希望儿子走一条稳妥之路。
我问于父这位掌管好几百万人口城市教育事务的最高长官:“为什么要考研究生?”
于父居然对这个问题一时语塞,回答不出来。在我的追问下,他说:“我要他考研究生,无非是希望他的学历高一点,受人尊敬一点,说起来好听一点,工作好找一点。当然,更是希望他真才实学多一些。显然在中国高学历不是什么坏事情。”
我说:“我同意,高学历不是什么坏事情。如同爱情不是什么坏事情一样,但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情杀事件,显然就是坏透了的大麻烦。高学历,要看追求它的目的是什么。他不能读研究生。因为,读完研究生,他只能继续在这个学术领域里谋生,而不能开掘他美术设计的天分,学术与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出路。落杉有创造的能力,就应该让他在这方面去开发自己。他本人已经表达了对这个方向的强烈追求。中国教育体制下,他找不到在这方面突破自己的机会。在国内,他不可能考上设计专业研究生。而且,设计的王国在美国,他更应该去美国寻求发展他天才的机会。极而言之,落杉去了美国就是什么学位都不读,成天就在纽约街头流浪、观摩,两三年后回到国内,也能成为一流的设计专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虽然我从来不把留学当作惟一出路,但从落杉特定的专业和背景来说,是惟一的选择。留学对于落杉的意义,就像沙漠里的一眼清泉,必须停下来,把自己灌饱喝足之后,再上路去追求自己的职业前程。在国内考研,对于落杉是不合适的,千万不要考虑。”
于局长没有理由反驳我,想了想,说:“如果放弃考研机会,你能保证他明年出国吗?”他的语气,好像明年他儿子出不了国,我就要替他儿子按月付给他孝敬费似的。
我说:“出国是没有人能够保证的。就像你考研究生也没有人能够保证。人们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做出一个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然后根据这个选择,尽自己的努力去奋斗。这就是人生设计和人生选择的意义所在。
“你儿子真正的兴趣和天才所在,以及他真正想从事的职业,不是研究,而是设计。而他在国内,除了读美术史和理论,不可能发挥设计天才。而美国的教育资源,有无数的机构在等待着点燃他的美术天才。所以,我前面已经论证过,留学是他惟一选择。
“既然这是他惟一选择,那就应该努力去争取。留学,最怕的是不顾自己的条件瞎争取,但是同样也怕条件够了时机成熟了而不敢争取。我在新东方,见得最多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前者如果表现的是奋斗的疯狂和愚蠢的话,后者却暴露贪图平安的庸俗和恶习,也是我不能允许的。虽然没有人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定顺利实现留学的梦想。个人选择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信念。如果你看到了险峰,并且想得到风光,你就必须攀登。攀登当然不如在山底下那么安全舒适,但无限风光,是人们永远向往的东西。所以,如果你选择保险,你只能呆在平地;如果你选择风险,你就能攀上顶峰。
“至于你自己,回去把你的教育局长做好,多多推动教育改革,让你属下的孩子们精神状态早点进入21世纪。于落杉的事情,就交给我吧!虽然我对于落杉的留学前途并不实行三包,但我的支持,应该给你一些信心。”
于局长听了我的话差点晕了过去,居然把带来的螃蟹和他的手提包一起拎回了常熟。还是他的儿子叫他冷静,他才对他的失态表示了真诚的抱歉。螃蟹们这个时候也不张牙舞爪了,好像在感谢我为于落杉找到了幸福的前途,等待向我奉献它们美味的肉体。
一年后,1999年夏天,于落杉获得美国一所著名工艺设计学院的录取。全自费。但他顺利地获得了签证。
面试时,签证官问:“你有奖学金吗?”
他说:“有哇!我爸爸给了我一个全奖!”
签证官听了一乐,再问:“毕业后计划做什么?”
他说:“还没想好,现在考虑这个有点儿早。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买一台最新的Mac(苹果电脑,做设计的都用它),带回国,为中国的企业搞设计,带动中国的Fashion Industry时尚工业的发展,做个Quick Millionaire速成百万富翁。”
于落杉的心态和状态,折射出自信的新东方精神,辉映着宏大的新中国气势。
去了美国不到一年,2000年5月,于落杉暑期实习的公司就给他4万5千美元的年薪留下来工作,但他没有接受。2001年5月,于落杉获得工艺设计硕士学位,同时得到几个公司的录用,最后去了旧金山一家美术设计公司,年薪“不高”,6万美元。
他什么时候回国做他的Quick Millionaire速成百万富翁我并不知道。于落杉给我写过几封信,但是我都不再有时间回他。有一件事情我坚信不移,他肯定会回国。因为,在留学与考研之间做出最佳选择的于落杉,还会在定居和回国之间做出更加聪明、更加激动人心的选择。
中国的吸引力,像最新最美的设计,每天都在吸引着海外优秀人才的回归,在自己的土地上,精心设计、描画、装点并实现自己的人生宏图。
附记:
2002年6月,也就是我的《图穷对话录》截稿之际,于落杉再次出现在我的身边。当年的英俊少年,已经变成了一头潇洒海龟。我和他长谈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在留学生中间已经属于非常顺利成功的他,讲了很多在美国读书的寒苦和生存的孤独。他强烈的渴望,是回国发展。
但是,在美国付出了三年青春代价的于落杉,很难一下子舍弃那些东西。甚至还想“拿一个绿卡”再回来。他再次陷入选择的困境中。因此反复和我商讨是否回来、何时回来、回来做什么这一类的问题。
我毫不犹豫、坚定执著地说:忘记绿卡,早日回来,越早越好!
我知道,我的建议,又会像三年前说服他放弃考研正确留学那样,对他的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次,他是否会听我的?我已经无法知道。但从他找我咨询而没有带螃蟹这一点,我至少可以看出,我说话的分量已经不如当年那么重了。毕竟。于落杉已经完成学业,成为一个有独立意志的现代化的知识分子,后面的路如何走,他自己应该能够把握。
乔麦的第二学位
案例提示:
乔麦,男,三十岁,某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后加入某外企工作,五年后考入哈佛读MBA,两年后毕业回国,加入一家世界著名咨询机构担任高级职务。徐老师认为乔先生走过的 道路是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尤其认为他在国内五年的外企工作经验相当于第二个学历,而且是决定性的。
乔麦三十岁从哈佛大学读完MBA,立即回到北京,加入一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担任高级职务,年薪十万美元。多乎哉?“不多”也,他觉得他还可以拿到更多,尤其是假如他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话。不过,和他的那些依然在国内国外苦苦奋斗的同学朋友相比,以及和他这个年龄的任何人相比,他都是非常成功的。他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选择的留学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成为无数期待出国、渴望通过留学改变命运的同学朋友们参考、学习的蓝图。
乔麦的成功模式是一个简单的三部曲:第一曲,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工作四五年;第二曲,出国留学两三年;第三曲,毕业后回国。
乔麦告诉我,在国内那五年的工作,决定了他能够进入世界第一的哈佛大学读工商管理,决定了他毕业后能够在无数竞争者之中,成为惟一被这家公司录取的应届MBA。国内工作五年的经验,相当于第二个学历,而且是决定性的学历。
外企经验的价值
乔麦读的是理论物理,这个学科,如果不去读博士、搞学术的话,是没有出路的。但属于新新人类的乔麦,决心投身商业经济,不走学术之路。他并没有把没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物理学士学位当作扛在肩膀上的包袱,而是当作攀登更高台阶的脚下基石。毕业后,他有意识选择进入外企工作。中国高端人才市场,最缺少的不是高学位的人,而是理解和适应外企文化的人。乔麦属于这种人。毕业后,他直接进了家著名的外企工作,从事最基本的助理工作。敬业,是外企文化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胸怀远大目标,乔麦在工作上非常敬业,结果他一路顺畅,第五年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跨国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一个作为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能够在外企成功担任某个部门的负责工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乔麦杰出和成功的证明。
外企在中国,对于有留学大志的奋斗朋友们而言,有一个特点需要注意:它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和经验价值,是世界通用的。外企工作背景的价值和美国总公司或分公司也基本一样。经常有外企工作人员,通过内部的“Transfer”,从中国转到美国工作。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在纽约的可口可乐还是在北京的可口可乐工作,对于哈佛大学或是斯坦福大学录取官员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来自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最能唤起投资者激情和幻想的中国市场,这个背景就显得更加吸引人、更具竞争力。这就是乔麦第二个学历——中国工作经验的价值所在!他的成功,始于毕业后通过在外企工作的方式,赢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收获,还得到了这个“第二学历”。
当然,没有外企经验,对于留学申请,未必意味着劣势。这是一个留学申请的艺术和观念问题,容我在另外的地方阐述。
留学美国的平台
在外企工作的几年中,乔麦使用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打交道的人士很多是美国人,身边还有许多新加坡、香港等地来的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英语沟通的华人。这使得乔麦的语言能力飞速提高。周末,他在新东方上英语课,在第三年的时候,考出了不错的托福和GMAT的成绩。留学申请是一个非常艰巨和耗时耗钱的过程。尤其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压力不亚于高考最后两年。但由于乔麦在外企,接触的留学生和高级专业人士较多,使得他对美国著名工商管理学院的录取程序和选才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为乔麦进入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学校,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和扎实的自信。由于信心和信息的优势,使得乔麦在这个过程中的压力大大缓解。北大——可口可乐——哈佛——通用电器,这样一种精彩之路,就变得顺理成章。
人们以为美国人并不讲究穿着,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美国社会对于服饰语言dressing code,其实有严格的规矩。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见什么人着什么装,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地位,绝对马虎不得。所谓“不讲究穿着”,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着装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化风格。
与着装相关的问题是:美国人是否讲究名牌大学?答案是非常讲究,虽然和中国讲究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样,但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对于某些专业某些学位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你仅仅是想去美国读一个电脑硕士,哈佛大学的电脑硕士和普通大学的电脑硕士毕业后的收入不会相距太大。从技术的角度,普通大学传授的内容肯定不会比名牌大学的少一个芯片。企业在雇佣你的时候,意义也不是很大。但是,假如你的志向是要做微软研究院负责人,研究五年十年后电脑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名牌大学的高学位,就比较重要。越是著名的大学,前瞻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就越超前。
但是,如果去美国读MBA,像乔麦这样,最好你能够立志去一个就你本人的实际能力和潜在水平而言最好的学校。因为社会联系、同学网络、社会地位、学校背景,对于MBA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的一个朋友说:能够得到沃顿的录取,等于能够得到世界任何投资者的青睐。因为沃顿对你进行的筛选和甑别,已经向他们展示了你的优秀。华尔街的银行家有百分之六十是沃顿的校友,毕业后你可以以校友身份,寻求并得到这些校友们的支持。哈佛大学也有类似的传奇说法。读MBA,当然是越有名的学校越好。
简单说,乔麦在外企埋头积累五年,具备了哈佛所需要的经验,拥有了做一个哈佛MBA所必须的素质,为他的起飞建造了平台。
回国工作的决策
乔麦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和激发了我的兴趣,是因为他毕业后立即回国工作的选择。前面讲过,在中国的外企和西方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工资上,对中国人越来越按照国际惯例来给。当然,特别是那些先获得美国MBA和其他学位的人,外企更是率先对他们采取了国际工资标准。这使得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日益失去了作用。
如果乔麦不回国,他可能在华尔街过得很好。但是,根据我的留学理论:留在国外就是失败,而不管你工资多少地位多高。通用电器、通用汽车和微软这样的公司,已经把中国当作他们未来前途的战略要地重点发展,而中国人自己却要放弃自己的家园,只是为了美国那点工资和“清新的空气”,实在有点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这个思维,已经落后到了“反动”的程度,成为80年代的“冷战思维”。谁说“中国威胁论”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谁固守“回国不好论”谁就是他自己的冤家。回到中国,对于一个中国男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即使杨振宁这样在美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老人,退休时也选择把退休后三分之二的时间各放在香港和清华大学。中华民族的基本特性,永远无法躲避。
我尊重人们选择自己居住和发展地点的自由。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而绝不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我并不认为不回国就不能为中国贡献,也不认为回国就一定能为中国做更大的贡献。中国政府在2001年年底提出的留学政策,体现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战略:对于留学生“只求有用,不求拥有”,非常前卫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特点。我不会比政府决策者更保守!但就一个人事业发展、理想追求、社会地位、人生成就感和灵魂归宿感而言,毫无疑问,中国是我们无可选择的最佳平台和惟一根基。
最重要的是,从人才竞争的角度,回到中国的留学生,真的马上就凸显了自己对于中国社会特别的价值,迅速拥有了无限宽广的天地和机会。假如把人才比作汽车的话,华尔街上的宝马奔驰,谁也不会多看一眼,但在中国你哪怕开一辆桑塔纳,也是人们羡慕的汽车阶层。我的意思是:留学生回到国内,对于急需现代化和国际化人才的中国,是稀缺的资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