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女死囚-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月与我握别时,她亮亮的眼睛里比来时多了一份信任。采访中还有一些问题,我略作考虑之后,终于还是——没问为好。
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缺口或者重大的隐伤,本来就没必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展示。当一个事件已近悬崖,且勒马不及,又终于暴发成灾祸时,那些小小缺口及隐伤部位的剧痛,早就在刹那间,便遍及整个灵魂世界了。
这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我想马月也不会例外。何况她还未从阴影中步出。
人性中的许多密码,或许就藏匿在灵魂中的某个黑三角里。我想让历
经——丈夫、情人、父亲角色的他,为我亲爱的读者们作一次“独自”。
当今某些男人的骨子里,己把性欲与爱欲下意识地当作两种敌对的东西,
他们尽可能地麻痹自己的感觉,抽逃激情。即借着性的简单的宣泄,来摆
脱爱欲的涉入所可能产生的焦虑。
1996年12月1日夜。
在写着本章节时,我很想能找到赖波同志谈一谈。于是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同时也寄出我写的那本书《黑色蜜月》,因为这书黎吻雪曾经也读过,我希望由此能找到一个对话的“切入口”。在信上我对赖波说,我能否找你单独聊聊,如果你愿意并且信任我的话。
一周过去了,没有丝毫回音。
我不想放弃继续找他的努力。
人性中的许多密码,或许就藏匿在灵魂中的某个黑三角里。我想让历经这一切的他——丈夫、情人、父亲,为我亲爱的读者们作一次“独白”;我想它对生活中有一些迷途者一定极为重要;我更想,两个不该离开这个世界的生命,不能就这样白白离去。
但是,赖波,你敢于面对自己吗?
我想他一定会的,那我们就耐心地等待着他。
1996年12月7日夜,11:40分,寒意浓重,书房。
在希腊神话中这么说,美神与战神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被命名为爱神。
爱神虽然经过了悉心的抚育,但却无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成长,他一直是一个矮矮的、红润的小孩子。背后长着轻纱一般的翅膀,稚气的脸蛋上有一对深深的酒涡。
美神为他的健康状况十分操心。于是去请教法律与正义女神席米斯,席米斯以神谕的口吻回答道:没有激情的爱,他是无法成长的。
我由此联想到我近年来追踪采访的一些案子,及案子中的一些男女主角。
刚才还接了一个长途电话。自然是“悲剧女角”珍打来的。十年前我采访过悲剧中的他与她,以“一个囚犯妻子的自述”发表于十年前的《上海法制报》上。
那时珍投入全部青春与生命,承担世间重重磨难,为铁窗中的他,赡养老人抚育孩子,苦苦守候。而今他出来了,他开公司了,他有钱了,他也——不要她了!在婚姻尚未解除的情况下,他的“她”早不止一个。悲剧女角的哭诉,让同为女性的我愤怒!
想到现今报刊书籍影视中,屡见不鲜的“小蜜”这个字眼;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同胞写的一行诗:“‘爱要投入我的全部青春与生命,小女子实在爱不起”;想到一句歌词:“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想到社会学家及有关部门呼请关注的“情人现象”;想到在杨玉霞案件后,奔波在被烧伤妻女之间的徐国初,想到本文尚未露面的赖波……
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夜,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传统的性观念同样会遭到冲击……刚才想及的一切,包括公安执法机关现在一再加大对卖淫嫖娼案件的打击力度,都浅入深出地证明了这一点。不管生活中痴情的女人,几乎俯拾皆是(我采访近十个女死囚——其中七个已赴黄泉就有六个半人对情人是“痴到死”),还是希望缩短“感情流程”直达官能享受的男人,稍稍找一下,一找就能寻到一个。
有迹象表明,科学进步物质文明发展的当代,性欲与爱欲正日渐剥离,就我在大墙铁窗中十来年中采访的积累,这种倾向,男性尤甚。
这些男人的骨子里,已把性欲与爱欲下意识地当作两种敌对的东西。在都市密封的一个个小空间里——包房、泳池、浴堂或者其他空间,借著有钱或者“现在开放了”的借口,尽可能地麻痹自己的感觉,抽逃激情,而只求在“技术”上操作得更好一些。
也就是说借着性的简单的宣泄,来摆脱爱欲的涉人所可能产生的焦虑。
要知道,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乃是全面表现爱欲的自由,除了社会层面上的道德与法律之外,还有自然人性层面上的性欲的权能——爱欲,一种真正来自内心深处的激情。
但是就我大量的采访中得悉,“某些”已经成为罪犯或者没有成为罪犯的男人(我是指某一些,不是所有),曾经或正在逃避爱欲——并且是以性来作为逃避爱欲的舟车。
有逃便有追,被“女人”追上的“男人”,或者再也骗不过了;或者无法达成一致;或者干脆两者矛盾激化,于是便有了今日早上刚刚被押赴刑场枪决的杨玉霞和其他时候的杨玉霞式的女人。(写至这里是1996年12月10日夜)
黎吻雪算不算一个?因为至今还未找到赖波,暂且慢说。
情爱黑洞(四)
事到如今,后悔己无法解除我的罪,如果我当初能克制、能理智,那
么也许会幸运地破茧而出……爸、妈,女儿对不起你们,在亲同邻里间,
一直以有孝敬的女儿而得意自豪的爸妈,突然要背上一个有杀人犯女儿的
罪名,我好很好恨!
1996年12月12日,晴,阳光灿烂,书房。
阅读着手里的这一份份不寻常的纸页,不觉窗外已夕阳西沉。世界还是那样宁静。大城市前进的脚步声,通过打夯桩头与大地,金属板与钢管的撞击,从远处隐隐传来。
五个多月前,一个有罪的女人早早被逐出了我们的世界,而她留下的这些纸页上的字,却令人感慨万千……
材料之一:(给家人的遗书)爸爸、妈妈、姐、妹:
你们好!
当你们看到此信的时候,我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辗转反侧,我都无法接受为了这份爱,如今要我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事实。经过几个月的反思,我已能面对现实。毕竟是我害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回首往事,我自己都不能原谅我自己。
回想当初与郑岛嵋的结合,嫁了他并不幸福。只是自己要面子,也就一直独自吞咽苦果。
当赖波向我表白他喜欢我,可一直深埋心底而不敢表明心迹时,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爱,打破了我原本平静的生活。从此我与他相知相爱在这十年间。我确实在这十年间为他付出了很多很多。我觉得我今生能拥有这份真情也心满意足了。毕竟他为我也付出了真情,可是后来他违心了。他的谎言开始了,我当然无法接受,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将失去一切,更使我在女儿面前失去了尊严。好长一段时间,我被这情结困扰,自己无法寻找摆脱的路……
事发后,我惶惶不安、心惊肉跳……最终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在这许多个日日夜夜里,痛苦与悔恨占据了我整个心灵,我从一个安分守己兢兢业业为社会工作的公民,沦落成了一名杀人犯,从幸福的顶端一下子跌落到痛苦的深渊。这完全是我咎由自取。
事到如今,后悔已无法解除我的罪,如果我当初能克制、能理智,那么也许会幸运地破茧而出
爸、妈,女儿对不起你们,在亲属邻里间,一直以有孝敬的女儿而得意自豪的爸妈,突然要背上一个有杀人犯女儿的罪名,我好恨好恨!恨自己没有给你们带来晚年的幸福和快乐,反而使你们遭受这样大的打击和痛苦,在你们的朋友同事面前丢尽了面子。
我的罪孽深重,已无法偿还爸妈的养育之恩,只有等我来世再报答了。
事至如今,再去追究谁是谁非,似乎已无意义,也没必要了。
我自以为与赖波是有情无缘,有缘无分,望爸妈大人,大肚大量。看在女儿的份上,也不要给他再多的责难,毕竟他为我也付出过。现在他落到身败名裂的地步,也得到报应了。
不孝的女儿:雪雪
在黎吻雪写着这份遗书的时候,已是十分清醒十分理智了。这份遗书在字里行间,殷殷渗出的还是对赖波那份刻骨铭心的情和爱。
此爱绵绵无绝期。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里的爱和恨纠结成一团的情感实体,就是黎吻雪置身的生活的全部世界。
还有一个女儿对自己父母的养育恩情无法回报的痛悔之情,也让人深深感动。是的,她是被法律处极刑的死囚,同时她又是另一种社会角色——父母的女儿。
这种被亲情煎熬的巨大的痛苦,应该让它变成一千个一万个“为什么?”让我们沿着这些“为什么?”的一级级石阶,拾级而上,追溯到每个“为什么”的核心和起端,然后提灭它,踩熄它,不再让它在生活中滋生出罪恶来。
我曾去找过黎吻雪的父母,但是没遇上。只有一个近二十岁的外甥女在。
说起这件事时,她说外婆外公心里很难过很难过。生病躺在床上……都没有想到阿姨会干这种事……
我说你外婆外公是否对你阿姨的这个结局有预感?
她说是有的。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杀人的结局是什么。但是嘴里从来不说。家里空气死闷死闷的。
我说我很想来看望一下你外婆外公,因为我知道这世界上最不愿意这事发生的就是这两位老人。你说是吗?
她说是的。
我说黎吻雪曾经托过我,今后如果有机会见到两位老人时,告诉他们她在最后的日子里过得很好,要两位老人保重。因为我早时怕你外婆外公受不了,就一直没来。
电话那头说,现在外婆外公好多了。他们一旦知道事情真相,就心里明白是什么后果了。
我想事情不会是这样简单吧……20岁的姑娘毕竟还是孩子。
我说,如果你外婆外公身体还可以的话,就请打个电话给我,我们约个时间,我想来看看你的外婆外公如何?那边爽快地答应了。
可是一直到今天,我没有收到他们的电话。
材料之二:(黎吻雪在等待法律最后裁决前在监所留下的句行)
与赖波相交十载,我的女儿长大成人。
在她幼小的心目中,早就认为我们是亲密的三口之家。我的女儿是我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我一直希望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一旦她知道事实的真相,在她稚嫩的心上会留下创伤,而这是我最最不愿意的。我愿倾我所有,只要她不受任何伤害,我又该如何向她解释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从今以后,她将会如何看待、评价我这个妈妈呢?想到这一切……
我想说黎吻雪,你既然能够如此深明大理,又怎么会出此愚蠢之举呢?你对自己的女儿,可以倾你所有,为的是不让女儿受到任何伤害,那么你又是怎样对可怜的小灵灵,下得了毒手呢?女儿可以说是你生命中的生命,那么你自己的生命都被法律剥夺了,你这“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不也受到了最致命的伤害吗?还奢谈什么“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呢!
其实,就让孩子心上留点创伤,那又何妨?或者将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好好向女儿解释一下,至于女儿对妈妈“如何看待、评价”,又值几何呢?即使你在女儿心中的偶像被击碎、被推倒,那又怎样呢?黎吻雪,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呀。这一切生活的碎壳,原本都可以好好收拾掉的。
黎吻雪,即使你在无奈之中,还原了你的真实,等女儿长大了,她或许也会懂得的。但是无论事情的结局如何不尽人意,你的人总还在,你可以看着女儿成长;你总还可以用你的手,用你的身体去呵护女儿,去做你应该为她做的事呀!你怎么会出此下策,走上了这条不归的路呢!
真难想象能够把材料数字算计得一丝不苟的你,却做了这样一笔荒唐到极点又罪恶到极点的昏账!
材料之三:(留给小姐妹的遗书)“秦舒,你好!
今天我就要永离你们了。这也是人生道路的最后尽头,不过就是场面不一。
生前我能拥有你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我很高兴。为了我的事,也化费了你不少时间,在此我说一声谢谢,对不起了。
……出事后,我也曾后悔,后悔当初我没有将我心中积压的痛苦与你倾诉。好几次我也觉得你和我交谈时,直接插入主体(主题),但我那时确实心情很烦躁,认为像我这种年龄再为爱情所困,似乎有点难堪……经过这么漫长的情道(可能是指感情通达的路)我总认为最终能坦然走向光明,想不到……我痛苦啊,我不知怎么去面对……我觉得我无法对外人叙述我的隐私,更无脸畅达这段隐私给我带来的伤痛,所以好长时间,我被这苦涩的爱困扰得心烦意乱……但我不甘心,报复的罪恶念头,陡然在心头升起……时至今日醒悟,代价太昂贵了,为了舒舒服服地喘一口气,今天我就要这样子走了。
秦舒,望你们母女在后半辈子更加快乐。现在对你们来说,事业和金钱都不要看得太重。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友:黎吻雪
1996.6.21 绝”
卸去层层叠叠的伪装,黎吻雪赤裸着灵魂走了。
其实她早该卸下面具早该赤裸自己,哪怕仅仅选择一个知己朋友。这知己,可以成为黎吻雪窒息太久太封闭的情感小屋里的一扇窗,让外面的新鲜空气透进来。这样,黎吻雪你也可以舒舒服服地喘一口气;这一口气喘好之后,迎你而来的新生活,会有美好,会有圆满,会有幸福的呀,你何必非要“这样子”,弄得满是血腥。
血腥之后,再“这样子”走呢?
不是说,四十岁的女人一枝花吗?既是“花”自然就少不了有故事,故事不管是困惑或者苦涩,都是正常的。说出来不好意思,难道弄出人命关天的大事来,就好意思了?
到如今才说“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已经太迟太迟了呀!黎吻雪,我一定要将你的故事写出来,让这个世界上正陷入“故事”的人都能读到。材料之四:
还有一些黎吻雪在等待“结果”之前,留在小纸片上的摘抄。我和我的读者们不妨一读。因为事到如今,已经铸成的结果不容更改,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借助这名以身试法者零星碎语,悟到一些什么。
·生活在同一环境同一条件同一空间,各人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当两个人不能完全融合时,请你我多多原谅。
·体谅是一种宽容一种大度。体谅是一种涵养。体谅是矛盾冲突归于平静样和的润滑剂。
·永远的爱是永远恪守最初的誓言。
·人,绝对的悲剧,是因为她是一次性的;人,绝对的痛苦,也因为她是一次性的。
·隐私中的,才是最真实、最深刻、最美丽的人生。
·动力往往起源于两个原因:希望和绝望。
·有一个可怕的结局,也比不上没有任何结局可怕。
·精神、心理、情感上的被伤害,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有的人会久久吮吸自己的伤口,让它流血不止,强化这种被伤害感,将它变作报复的驱动力,让伤人者受到更深的伤害。我就是这种人。
……
当纸片上这些黎吻雪的摘抄断句,全部呈现在我的眼前之时,我的这篇冗长的采访手记,仿佛是多余的废话。废话还用“多余”,可见废得厉害。
这不,一个“好好的黎吻雪”,她什么都理解、什么都领悟、什么都明明白白的,怎么忽然就一败涂地得不可收拾了呢!?
个中生死之奥、是非之变,我就留给我的亲爱的读者们去回味去思考了。
接着“咔嚓”一声,电话断了。在记者的想象中,他像扔掉一块烙红
的铁。回避,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在悬崖上做动作,难度很高。现在你做
完下来了。至今一想到心里就发怵。那么就过一阵子再说吧。大家都会理
解的。我们耐心等待着你。相信你不会一直回避下去的。
1996年12月20日,凌晨0:26,书房,夜空混浊无星,冷。
找了有关部门了解,得悉赖波与马月已于1995年9月8日正式离婚。
经一审判决后的黎吻雪的揭发,不久赖波被警方传唤到案。
在对他的收审结束之际,检察院给赖波所在局的司法建议书上如是写着:
黎吻雪故意杀人案中,赖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查,赖波生活腐化堕落,道德败坏,建议给以严肃的党纪、政纪处分,并书面函告。
1996年10月4日,赖波所在单位的上级局领导作出正式开除赖波党籍的决定,并撤消赖波的处级待遇。留局基层察看一年。
赖波目前正作为一个普通的职工在工作。但他一直请病假,又不住家里,很难找到他。
给他写过的信,一直未见有复。
1996年12月7日,下午2点15分。我拨通了赖波“所在处”的电话。
我说我叫陆萍,写给你的信收到吗?
他说没有呀!
我说我很想找你单独谈一谈,可以吗?
赖波的声音竭尽温和,用社交场合极为得体的语言和口吻,让我提示他,以唤起他的记忆。
我说赖波我们没有见过面。
他的口气瞬时大变,声音里满是警惕,说你是不是记者?
我说你讲对了,我是《法制报》的记者。
他说你是怎么知道我这儿的电话的?
我说你又没有改名换姓,我怎么会找不上你呢?你别紧张。我讲你现在方便吗,如果四周有人不方便的话,你请另外换个地方再打电话给我好吗?
因为最初接我电话的人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声音很动听的小姐。
改革开放的年代,为生活在这块古老而又新鲜的土地上的公民,提供了广阔而又多层次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国际性的都市——上海。
我知道,赖波已关闭了老房子的门,也关闭了充塞在这里的记忆。
他重新走进了新的生活。
这是另外一种样式的生活,他有着一辆为自己所需而可以任意发动引擎的小车。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有环境可人的活动空间。还有另外的好多好多。
赖波说,不用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