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皇女和宫下嫁将军德川家茂之谜
和宫是仁孝天皇的第八个女儿,贵为皇女的她在4岁时被许配给了贵族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然而,在长大后,她却嫁给了将军德川家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正像历史上中外古今许多弱女子被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一样,贵为天皇之女的和宫也身不由己地做了牺牲品,被政治的狂风怒涛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在德川幕府后期,掌握政权的幕府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犯,不得不屈从其强大压力,同意与西方各国通商,这种做法受到朝廷和尊王攘夷派的猛烈抨击。为了缓和与朝廷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为了平息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幕府决策机构一方面重新明确幕府受命于朝廷的上下委任关系,另一方面推进“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就是二者的联合,而作为“公武合体”的一项重大步骤,便是幕府奏请朝廷,希望将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下嫁给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为此,幕府进行了许多活动,首先,他们中止了家茂与贵族见宫贞教亲王之妹伦宫的婚姻谈判,并且散布和宫的婚约者有栖川宫因为封禄甚少而对与和宫结婚感到不安等流言。但尽管如此,和宫仍然一如既往地加以拒绝,但是幕府还是再三奏请。孝明天皇迫于无奈,最后16岁的和宫只得十分不情愿地于1861年12月从京都来到江户,第二年2月,与同年龄的德川家茂正式举行婚礼。
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比如据将军府中的人的说法,和宫与德川家茂夫妻感情甚笃,家茂出征前一夜夫妻俩彻夜长谈,和宫还要求家茂顺路到京都替她买西阵出产的腰带,这后来作为家茂最后的礼物按照家茂的遗言被送到和宫手中,和宫收到这个礼物后,睹物思人,竟然茶饭不思,终日饮泣。又如和宫在朝廷官兵临城之际为德川家族通融说情,也似乎不是完全被逼无奈。有人认为,就和宫而言,与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婚约并非出于自由的选择,其实和宫本人希望避开传统的皇族内部通婚的习俗,为寻求新的人生而与家茂结婚。这样说来,和宫与家茂结婚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了。
下嫁将军的和宫究竟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榜样,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这个问题和她下嫁将军的原因一样,成为解不开的谜。
日本天皇在二战后未被处死之谜
众所周知,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轴心国之一,而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日本军队更是对中国人民犯下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那么为什么日本许多战犯被送上了国际军事法庭接受世界的审判,而作为当时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天皇没有对战争罪行负责?而在众多日本战犯被处决的同时,天皇又身处何处呢?这在二战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终战诏书》的播出向日本民众乃至世界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日本国内部分民众、一些受害国、国际仲裁机构乃至裕仁本人都认为天皇对战争应负起责任。日本国内一些进步群众团体的领袖以及部分深受战争创伤的同盟国呼吁:裕仁作为战争期间的国家元首是发动战争的元凶,理应作为头号战犯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与惩罚;并再三提出应废除日本天皇制,改变日本现存的政治体制。为清算法西斯余孽,重建世界和平与公正,战后在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著作为军事法庭的审判长也认为:“如果不审理天皇,战犯一个也不能处以死刑。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他应在国内或国外受到拘禁。”甚至裕仁本人也感到理亏,难以面对愤怒的世人,他觉得应理所当然地负起战争的所有责任。
于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便决定了裕仁天皇的命运,世界历史也添上了几许神秘的色彩。1945年9月27日上午9时,裕仁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亲自正式地晋见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当时这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是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官员。在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见中,裕仁表现得体、态度坦然,勇敢地承认“对于日本政府的每一个政治决定和军事行动……我是惟一的责任者”。也正因如此,裕仁天皇给麦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后这位上将回忆起裕仁时曾说:“在当时,我感到我面对着日本第一个当之无愧的有素养的人。”作为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示裕仁否定日本注定统治世界的“大东亚”观点,维护世界和平,肃清国内黩武精神,另外否定天皇的神圣性,天皇由神回归为人。裕仁都一一照办。
在通盘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和盟军面临的形势后,麦克阿瑟在向总统杜鲁门的汇报中声称,“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为战犯逮捕”。因为基于长久以来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对日本民众的影响,保留天皇有利于帮助盟国占领控制日本。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并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员以表决的形式作出了裁决: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类起诉,均不予受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及全球战略的考虑而给日本天皇的一块“免死牌”。
第二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决定对天皇不予起诉。
6月18日,远东审判首席检查官基南在华盛顿宣布对天皇不以战犯论处。
与华盛顿相呼应的远东审判日本辩护团一致通过决议:“不追究天皇及皇室。”
历史就这样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当东条英机等7名日本甲级战犯接受绞刑之时,战争中日本的最高领袖裕仁天皇却安然无恙,这是历史的错误还是天意?
不爱江山爱美人 英王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之谜
浪漫电影中常常出现“不爱江山爱美人”让人心动的情节。然而现实世界中,面对权与利,英王爱德华八世却做出了这一惊人之举。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自愿放弃王位,而与一个曾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结婚,确实让人惊叹。
这位平民妇女就是沃丽丝·沃菲尔德,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可是1931年王太子在伦敦第一次遇到沃丽丝时,就为她通晓事理、举止潇洒的风度所倾倒,沃丽丝虽已近中年,但依然窈窕如初。王子对沃丽丝一见倾心,但是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政府上上下下竭力反对王子的这一举动。身患重病的乔治五世曾满怀忧虑地对首相鲍尔温说:“我死之后,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把自己毁掉!”
乔治五世病逝之后,王子登上王位以后就马上宣布要迎娶沃丽丝。他的决定遭到了包括首相鲍尔温在内的谋臣们的一致反对,而爱德华八世却回答:“我现在考虑的惟一问题就是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永远的幸福……无论当国王还是不当国王,我都要娶沃丽丝,为了达此目的,我宁愿退位。”
由于政治风暴骤然来临,沃丽丝在“存心勾引国王,妄想当王后的‘美国冒险家’”等各种诽谤、咒骂声中悄然离去,她不愿由于自己的爱而使国王受到伤害。于是远在国外的沃丽丝写信给爱德华八世,要求分手。可是爱德华八世却说:“即使因为和你在一起我一无所有,我也没有怨言,比起你来,王冠、权杖和御座都不重要。”这爱情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各种诽谤、咒骂声中得到安慰。
1936年12月11日,在位不到10个月还未加冕的爱德华八世发表了告别演说,他满怀激情地说:“我的朋友们,没有我所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感到不可能承担我肩负的重任。”几个小时后,他便在皇家海军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了英国,去有沃丽丝的地方了。
1937年乔治六世继位,封爱德华八世为温莎公爵。终于,爱德华八世与沃丽丝在法国结婚,并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沃丽丝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度过人生最后的14年。沃丽丝每天都要将丈夫的遗物整理好,并一直保持他生前的模样。在她的晚年整理了回忆录,并整天沉浸在她丈夫喜欢的音乐中。
1986年4月24日,沃丽丝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岁,他们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暂告一个段落。但是作为“历史上伟大爱情一例”,它将永远被人们津津乐道。
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举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猜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子是受“现代派思潮”影响,要以此来冲击腐朽的君主制度;也有人认为是王子经受不住沃丽丝美色的引诱;还有人认为王子是为了真挚的爱情。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沃丽丝从来不公开地为温莎公爵辩解,也不为自己洗刷冤屈,是被世俗和礼教所束缚,还是另有隐私?有朝一日人们也许可以了解这爱情的真正意义,也希望人们会从他们已公布的80多封情书中发现什么。
英国王妃戴安娜死亡之谜
在1999年,颇受世人瞩目的戴安娜王妃于巴黎死于车祸,使英法两国大为震惊,媒体与记者成了人们指责的对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大战。究竟是谁制造了戴安娜的死亡事件呢?
1981年7月29日,美丽的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在白金汉宫结为夫妇。但是,婚后,他们发现,两人性格差距很大,查尔斯喜爱的马球丝毫引不起王妃的兴趣;而戴安娜喜爱跳舞亦跟稳重的王子格格不入,再加上王室的礼仪烦琐,这些促使二人终于在15年后劳燕分飞。消息传出后,人们大多将责任归咎于查尔斯王储,对戴安娜王妃多抱同情态度。
后来,多迪·法耶兹出现在戴安娜的生活中,二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1999年8月31日,戴安娜与法耶兹在结束地中海之旅后返回巴黎,并在丽斯酒店共进晚餐,随后二人一同乘车前往法耶兹在巴黎第16区的豪华住宅。为躲避记者追踪,饭店派保罗为他们开车。保罗把时速提到160公里。在阿尔马桥下隧道前面发生了意外事故。司机保罗和多迪当场毙命,戴安娜在后座,也身受重伤。记者们追踪而至,但是他们没有对伤者进行抢救而是围在汽车残骸周围,举起相机从各个角度拼命拍照。尽管戴安娜后来被火速送往医院救治,但是,终因心肺受重伤不治而亡。保镖重伤后幸存。
戴安娜遇难事件使英法两国为之震惊。巴黎警方迅速对戴妃死因展开调查。最初调查指出司机保罗是酒后驾驶,每公升血液酒精含量达到1。75克。但是后来不断有人证实保罗早已戒酒,开车当晚并没有喝酒。
戴安娜的死使媒体与记者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戴安娜早就指责过英国媒体对她的骚扰。这次车祸可以说又是为躲避记者追踪超速驾驶而造成的。更令人气愤的是,车祸发生后,记者没有对伤者进行及时抢救,反而忙于拍照抢镜头。戴安娜的弟弟潘塞伯爵反应强烈,他非常气愤地说:“那些鼓励摄影记者不顾一切拍摄戴安娜照片的报业主编们,你们的双手终于沾染了戴安娜的鲜血!”
1999年,法国地方法院裁定造成车祸的原因是司机酒后开车以及超速驾驶,但控方认为,法官在做出判决时还应该考虑摄影记者的因素,因为记者的追赶是导致车祸的直接原因。于是他们向最高上诉法院提出上诉。就这样,与戴安娜遇难车祸有关的9名摄影记者和1名报社摩托车手受到控告。
最后,法院最高上诉法院做出判决,支持下级法院决定,宣布这9名摄影记者和1名摩托车手杀人罪名不成立。最高上诉法院的这一判决结束了长达数年的诉讼大战。但在另外一起诉讼中,这9名摄影记者仍需接受侵犯隐私指控调查,因为他们在车祸发生后对车内拍照已触及人的隐私权。
尼泊尔王室枪杀案到底是谁制造的
要列举出世界上守卫森严的地方,王宫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然而,就在戒备森严的尼泊尔王宫里,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枪杀案。
2001年6月1日晚,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什瓦尔雅、小王子尼拉詹、公主什鲁蒂等10名王室成员在纳拉扬希帝王宫被枪杀身亡,其他24名人员受伤。又据报道,王储迪彭德拉在开枪射杀了国王和王后后开枪自杀未遂,身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于6月4日去世。
事后尼泊尔王宫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这起王室枪杀事件完全是由前王储迪彭德拉一人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他当天晚上喝威士忌酒过多。
而最流行说法是王后与王储在选择王妃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王储一怒之下杀了全家,最后饮弹自尽。当年王储迪彭德拉选定的意中人是德芙雅尼。德芙雅尼的母亲乌沙·拉吉是印度瓜廖尔土邦王的女儿,嫁给了尼泊尔拉纳家族的帕舒帕逖·拉纳,拉纳家族是尼泊尔最显赫的家族,后又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分支。而王后艾什瓦尔雅与德芙雅尼分别属于这两个分支,王后不希望与自己家族对立的成员成为未来尼泊尔的王妃,更何况德芙雅尼还具有印度血统,尼泊尔的反印情绪又很严重。
由于迪彭德拉坚持非德芙雅尼不娶,最后艾什瓦尔雅王后警告儿子说,如果他一意孤行,她将让国王废除迪彭德拉的王储身份。这无疑在迪彭德拉心上捅了一刀。同时,迪彭德拉对民主政治深恶痛绝,他敦促国王恢复君主立宪制度,遭到了父亲的否决。王储有一种巨大的挫折感。当他的婚姻受挫,在家族政治中不如意,他是否会下狠心报复全家呢?还是有人借机在制造灭门血案呢?
但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本身亦难以服人。如果真的是王储醉酒杀人,为什么没有警卫上前阻止?既然是晚宴,难道没有服务人员在场吗?血案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验尸就把王室成员的尸体匆匆火化?
针对调查小组的王储酒后杀人一说,又有报纸宣称,尼泊尔军方一名军医在对迪彭德拉王储的血样进行化验后宣布,王储血样中并没有酒精成分。这一报道又为本已疑点丛生的血案抹上了一团疑云。
又据说让迪彭德拉王储致命的子弹是从其背后射进去的,这就排除了自杀的可能。许多尼泊尔国民对凶手是否另有其人提出了疑问。一位尼泊尔商人说:“我认为这次血案是其他人干的。一个真正的尼泊尔人是不会杀父弑母、残害手足的。这是政府在捣鬼。”
一个王储真的会做下这种十恶不赦的杀父弑母的罪行吗?这场王室枪杀案的真相又如何呢?这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尼泊尔人民心中永远的谜了。
第二部 政界
古罗马政治家苏拉退隐之谜
谁不想拥有最高的权力,谁不想处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然而,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在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却又自愿放弃。他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苏拉公元前138年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文艺,善于交际。30岁之后,他时来运转,经济状况大为好转,战争中机缘巧合使其成为民族英雄,50岁时,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后又经过与马略的两次斗争,终于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苏拉为了终身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不惜践踏民主传统,强奸民意,威慑元老院,最后终于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的终身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在元老院。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统治权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辞职,最后竟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隐居。他曾经为争夺最高权力赴汤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现在,正当他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这是为什么呢?
至于引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说。据说,当他决定放弃他的权力时,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明辞职的原因,可是,在那种情况下,绝不会有人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质问他。辞职以后,一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苏拉竟然默默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都不会放弃它了。”
由于苏拉本人并没有说明引退的原因,人们纷纷猜测。有人说他在三年独裁统治后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有人说他是由于改革无望而激流勇退;有人说是他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力、厌倦罗马而向往田园生活;更有人认为是他患了严重的皮肤病,无法亲理朝政而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政权。
虽然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虽然说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苏拉由一个权力狂一下子转变为笑观花开花落的隐士,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了。
华盛顿死因难明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之后,于1798年初冬,悄悄回到了自己离别16年的家乡——弗农山庄。66岁的他准备在这里安度自己的晚年,一年以后,死神却奇迹般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而对他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
1799年12月12日,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有一场大雪。对于这天的天气,华盛顿早有预见。但他仍旧骑上马开始巡视,他是上午10点钟出去的,下午3点钟才回来。
第二天早晨,他感到嗓子痛,不能再出去巡视了。下午,他的嗓子开始嘶哑。到了晚上,嗓子哑得更加严重。但到了夜里,他冷得全身发抖,呼吸不畅,凌晨两三点钟,他叫醒了夫人,但又怕她着凉,没让她起床。清晨,女仆进来生火,才把利尔先生叫来。此时华盛顿已呼吸困难,话也说不清了。他让人去把克雷克大夫请来,同时,在医生没来之前,让罗森斯给他放血。
大约4点30分,他让夫人在写字台中取出他早就写好的两份遗嘱。他看了一下两份遗嘱后,让夫人把其中一份遗嘱烧掉,另一份保留,放到她的密室里。夫人从密室回来后,华盛顿握着妻子的手,说:“这场病可能马上让我离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