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

第6章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6章

小说: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马当然不是忠于职守。
  因此,阿拉里克于公元410年攻克罗马,并非对罗马帝国致命的打击。不过,因为那是罗马帝国800年来第一次被打败,心理上的伤害,很难估量,也许比破坏建筑物更加不能挽回。这个原因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为什么阿拉里克攻克永恒之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看做是罗马帝国灭亡的象征;而汪达尔王盖塞里克于公元454年攻陷罗马时烧杀抢掠更甚的事实,反而不算什么。
  最近掌握的证据,对解释罗马因何在公元5世纪为哥特人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攻克,也许帮助很大。1969~1976年,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展开的挖掘工作,在一座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的罗马人的墓群里,找到了450具骸骨,多数骨头中的含铅量,是正常人80倍之多,儿童骸骨则更加厉害。这些人可能死于铅中毒,虽然未能证明这一点。
  罗马人对他们的优良供水系统引以为傲,通常都以铅管输送饮用水。罗马人用铅杯喝水,用铅锅煮食,甚至用氧化铅代替糖调酒。吃下如此多的铅,一定会全身无力,吃下大量的铅还有另一个恶果,就是丧失生育能力。后期的罗马皇帝经常鼓励夫妻生育更多子女,可能是为预防人口减少,虽然并无精确详细的人口消长数字证实有这种现象。即使吸收微量的铅,对生殖能力也有影响,所以罗马人很可能因为喝了含铅的酒和水而致死及致使帝国覆亡。
  但这种看法并没有充分的依据,只是根据少量考古资料提出的猜测,这种假设还有待更多资料加以证实。
  铅中毒也不可能是罗马城于公元5世纪被攻陷的惟一原因。如果是这样,东罗马帝国为什么能在西罗马被灭亡后,继续存在1000年呢?当然,东罗马帝国仍然能存在,原因很多:边疆不长,较容易抵御,可避免外族入侵;同时,东罗马帝国国内治安维持较好。但有一件事情也值得人们关注,就是东罗马帝国境内的铅矿较西罗马少得多,所以当地居民只得凑和使用自认为较低劣的的瓦锅和陶杯。罗马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也许还有更多的秘密有待探寻,还有更多的谜团有待解开,人们期待着罗马帝国覆亡的原因早日真相大白。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学”仅是为了学习吗
  今天,“出国留学”已成为国人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距今1000多年前,“大唐朝”却常常要迎接大批的来自周边各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日本使节和商人。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受阻而未成行,有1次是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国,有3次为护送唐朝使节回国,所以,实际算来日本正式委派并到达唐朝的遣唐使应为13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呢?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左右,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由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人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
  法国圣女贞德从火刑台上逃走了吗
  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女英雄贞德于15世纪被教会以 “女巫”和“异端信徒”的罪名处以火刑。1431年5月的一个早上,贞德被烧死在卢昂一个公众广场上,这个形体纤小、被宣判为异端信徒和女巫的少女在一万多人的注视之下,很快被熊熊烈焰吞噬。很多围观者都听到她高喊耶稣的名字以及那些激励她率领义军把英军逐出法国的圣徒名字。烈火烧了很长时间,她仍旧没有断气,最后她在低吟一声“耶稣”后,便辞别了人世。围观者亲眼看到行刑者扒开火堆后,一具烧焦的尸体露出来。行刑人向周围观者展示贞德烧焦的尸体之后,又一次点燃烈火,将尸体烧成灰烬,之后把这些灰烬撒入塞纳河。不过,当时观看行刑的人,此后曾说起焚烧贞德尸体那时的神奇的景象,一名英国士兵说他亲眼看到在贞德的灵魂离开肉身时,一只白色鸽子从火堆里缓缓向高空飞去,嘴里还有着动听的鸣叫声。一些人说看到火焰中有“耶酥”的字样出现,那分明是贞德灵魂没有散去。不久,有传说说贞德的肠脏和心没有给烧掉,仍然保持完整。又过了不久,又有人说贞德仍然活在人间,火焰根本没有伤及她。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传闻言之凿凿,大多人都很相信这一说法:贞德并没有被烧死在火刑台上,那被烧死在火刑台上的,并不是贞德本人。
  贞德的两个兄弟就抓住了法国人乐于相信这位女英雄仍活在世间的心理,从中牟利,精心布置了一个令人心寒的骗局,并因贞德的声望而尽享富裕生活。在贞德死后5年,即1436年,两人又一次渲染了贞德仍在人间的传闻。兄弟俩人带着一个披甲策马的年轻女子突然在奥尔良的街头出现。他们宣称此女子就是贞德,被施以火刑的不是贞德,而是另一个女子顶替的。实际上,那披上盔甲的女子名叫安梅丝,是个女骗子。在假冒贞德之前,她曾在意大利教皇的军队中服过役,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当时,她的娴熟的马术和威武的外型,深受群众喜爱,使见到她的人理所当然地相信她就是贞德。法国人既然失去了民族英雄,这也属人之常情。
  对贞德两位兄弟的说法,奥尔良市民深信不疑;甚至把自贞德牺牲后一直为她举行的纪念仪式也废止了。贞德的两兄弟以及女骗子的骗局最初是无往不利,处处得逞。在奥尔良及其他法国城市广受尊敬,并享尽美酒盛筵,但好景不长,他们的骗局在4年后终于被揭穿了。安梅丝于1440年在巴黎原原本本供认出由她参与的骗局。不过,假冒贞德的事件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关于贞德在卢昂一个公众广场逃出的谣传,已被确认为无稽之谈,但是部分法国人仍旧相信这种说法,这种传闻以后又在法国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之久。
  后来,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在15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贞德的两名兄弟及其母亲为洗脱贞德的罪名而积极奔走,最后终于使贞德的名声得到了恢复。但尽管如此,贞德到底有没有死的问题仍没有确切的答案,四五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已无从知晓贞德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了。
  列宁下令枪杀了尼古拉二世吗
  作为皇帝,沙皇尼古拉二世可谓是“生不逢时”,他成了俄国的末代沙皇,而且最后还惨遭枪杀,那么到底是谁下令枪杀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呢?
  革命胜利后,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被新成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和俄临时政府下令幽闭在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宫中。8月,临时政府将其全家弄到很远的额尔齐斯河畔的托博尔斯克。沙皇一家一直呆到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派全权代表到托博尔斯克,接受任务,随后沙皇一家又被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东侧的叶卡捷琳堡。他们4月26日出发,30日才到达叶卡捷琳堡,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塞因生病的缘故直到5月20日才去叶卡捷琳堡。
  1918年5月,苏维埃政权正准备把捷克军团遣返回去,谁知途中捷克军团与白卫分子勾结发动叛乱,从伏尔加河流域以西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被占领。叶卡捷琳堡也被围攻,在押的末代沙皇,几乎要被劫走。一切都处于紧急时刻。为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被乌拉尔州肃反委员会委员雅·米·尤罗夫斯基率领的行刑人员处决了。同末代沙皇一起死亡的共11人,这11具尸体被尤罗夫斯基连夜弄到郊外的树林中焚毁。7月25日,叶卡捷琳堡被叛军如期攻陷。
  这种未经法庭审判就枪杀沙皇全家的所作所为遭到许多人的非议,何况他的儿子和仆人也被枪杀,殃及无辜,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谁会将沙皇全家枪杀呢?
  许多苏联的书,包括权威性极高的大百科全书均有记载:白军已攻围了叶卡捷琳堡,危在旦夕,为使尼古拉二世不被劫走,只有将他们就地正法,乌拉尔州的苏维埃政权于是就下命令枪杀了沙皇及其全家。
  可是也有人对此表示出巨大的疑问。乌拉尔州苏维埃真有枪杀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权力吗?这可是关系重大的事情。瑞士人皮埃尔·日里亚尔从1906年开始就担任俄国宫廷的法语教师,从尼古拉二世被关押就一直呆在沙皇左右,到皇子阿历克塞离开托博尔斯克为止。在叶卡捷琳堡攻陷后,他也非常关注沙皇安危,主动参加白卫当局的调查工作。1921年日里亚尔写了《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的悲惨命运》。他的观点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下达枪杀沙皇一家的命令是乌拉尔地方苏维埃作出的。由于日里亚尔是内幕的参与者,因此其说法颇有说服力。
  后来,更有人指出,尼古拉二世地位和身份非同一般。下令处决他命令的不是斯维尔德洛夫,而是列宁。此观点在西方国家极为流行。1991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派斯普教授在莫斯科举行的“列宁与20世纪”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就宣称,列宁下令枪杀了尼古拉二世。
  西方国家是否出于攻击列宁的目的而提出这种说法呢?这一点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了。而末代沙皇的死,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
  杀人狂希特勒草菅无辜并不奇怪,但是1936年6月30日凌晨,曾为混世魔王希特勒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在一串机关枪的猛烈扫射之后随即在“世间蒸发”,遭受到了同样的噩运。以参谋长罗姆为首的冲锋队对希特勒来说不可不算是自己人。那么对自己人为何还要下此毒手?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不少考察,大致归纳出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冲锋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无论用什么途径,冲锋队必然会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去。
  其二,希特勒与罗姆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既可以说是患难之交,但两人同时又有很大分歧。
  罗姆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仅加紧发展冲锋队,而且叫嚷着进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他的这些企图使纳粹政权无法容忍,希特勒便考虑着如何把冲锋队解决掉。
  其三,冲锋队与党卫队的斗争。于1925年成立的党卫队,即黑衫党,原是冲锋队的下级组织,作为希特勒铁杆卫队的党卫队,在冲锋队膨胀的同时亦迅速发展壮大。在争权取宠的竞争中这两支政治力量必然会发生矛盾冲突,特别从1929年希姆莱担任党卫队全国首领后,双方的矛盾更为激化。
  其四,冲锋队不被国防军所容。德国军队在一战后受到限制,在冲锋队成立之初陆军方面出于使德国武装起来的目的,对冲锋队采取的是扶持态度,把它作为后备军。但随着罗姆想要取代国防军的意图的日益暴露,军界意识到其特权受到了威胁。部长勃洛姆堡强烈要求希特勒对冲锋队给予一定的限制,把冲锋队排斥在武装部队之外,只把国防军作为“武器的惟一持有者”。希特勒在决定如何取舍二者的过程中,按理说应较为偏袒他的发迹资本冲锋队,但这样做有两大棘手的问题:一是若保留庞大的冲锋队,他将很难向欧洲各国作出恰当解释,他的外交将因此而陷入难堪境地;二是如果把国防军得罪了,继承危在旦夕的兴登堡的总统职位的野心就难以达到。所以,经再三权衡希特勒最后决定让冲锋队牺牲掉。事实上在血洗冲锋队之前,希特勒已得到了军界将支持他继任总统的承诺。
  于是希特勒便以冲锋队阴谋“二次革命”为借口,顺水推舟地将除掉惹是生非的冲锋队和取悦资产阶级这两个目的在政治清洗中“毕其功于一役”。毫无疑问,上述四点都是事件背后的原因,但最后真正促使希特勒下定决心、付诸行动的又是由何事直接引发的呢?火药桶之导火索何在?由何人直接引爆?历史学家们还在孜孜不倦以求之。
  二战时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吗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于1946年5月30日登了这样一则让人震惊的新闻: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一项秘密议定书,而且对其内容予以了披露。
  不少西方学者推测1939年《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例如英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等人编的《大战前夕,1939年》一书载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主要条款。法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在其《外交史》中断言:《苏德条约》存在着无可争议的秘密议定书。原纳粹德国上将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叙述了关于希特勒将部分波兰领土划给苏联、对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小国不表示兴趣的问题,他实际上谈到了西方国家公布的《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一些内容。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在其《苏德战争,1941~1945年》一书也有《苏德条约》附有一份草率拟就、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的叙述。美国学者威兼·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中还对《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的主要内容予以列举。奥地利的布劳恩塔尔也对《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的说法持肯定态度。
  中国一些学者近年来也认可《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有些学者还在书中介绍了西方国家公布的《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内容。
  但是,有关《苏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苏联的出版物中至今尚未见到。1948年2月,苏联情报局在题为《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的文件中对英、美单方面公布德国外交文件予以反对。收入《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第四卷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没有涉及秘密附属议定书的条款。阿赫塔姆江等人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在谈到《苏德条约》时对秘密议定书没有提及。鲍爵姆金领导编写的《外交史》第三卷和维戈兹基等人编著的《外交史》第三卷也只字未提秘密附属议定书。萨姆索诺夫主编的《苏联简史》也持同样说法。曾参与1940年苏德谈判的别列日柯夫在其回忆录中不仅没有提《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而且认为:“对1939年苏德条约问题,虚假报道堆积如山。”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引用了1939年8月24日苏联《消息报》所发表的《苏德条约》的条款,不但对秘密附属议定书一点儿也没提到,而且批评说:“资产阶级世界有人陷于伪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继续就条约和苏联的目的撒谎。”
  中国学术界在有关苏联对《苏德条约》的秘密议定书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苏联并未否认其存在;另一种是认为苏联否认其存在。
  这样,1939年《苏德条约》是否附有秘密议定书的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评价战前国际关系、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克里普斯在二战期间为何突然访印
  正当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国的英国的下院领袖、掌玺大臣克里普斯却在1942年春,带着解决印度问题的《宣言草案》(亦称《克里普斯方案》),风尘仆仆地飞往新德里访问。在大战关键时刻,英国当权人物为何要采取这一行动?他们又有什么目的呢?会谈为何失败?谁该负责?
  英国战时联合内阁为什么要派遣克里普斯访印呢?目前,在国内外学者和史学家的著述中,大致有四说。一曰“丘吉尔决定说”。一般认为,是丘吉尔本人作出的这一决定。而这一决策又同当时战局关系重大。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日本加速了侵略步伐。1942年春,日本先后占领了新加坡、仰光,并且威胁到了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印度的东大门——孟加拉和马加拉斯也随时有沦陷的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