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骂出好孩子 >

第5章

骂出好孩子-第5章

小说: 骂出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子女方式中,还有一样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埋怨。
  孩子没有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果然就出了问题,出了差错。于是有的父母就喜欢埋怨:“我早就说过了,你就是不信。现在闯了祸了吧?!”或“我再三跟你讲,提醒你,你不信。现在把事情弄坏了吧?!”这些埋怨已无济于事。至于子女没有能听父母的话,所以这次才出了错。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无需做父母的再去提及,子女心中有数,也会反侮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当前困难的忠言。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预见与正确反复埋怨,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恼和反感。我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过来人了,希望我们年轻的母亲们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尽量帮助子女改正错误,而不要埋三怨四!因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是最需要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励的。作孩子的更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励。
  ●不要讽刺孩子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会骂:“这么简单的都会算错,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父母不但会对小学生讲;有时对一些成年的子女,在不耐烦或感到失望时,也常讲。有时父母看到朋友们的子女,青云直上,而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七、八年了,还没有被提拔,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乎:“你工作这么多年了,一个科长都还没有弄到手。不知你到底在机关做了些什么?”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儿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等于“你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但是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信任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而丧失信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说这种话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话。不过,这种讽刺话,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说为好。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第二章 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和缺点
  ●孩子的任性
  ●不要言过其实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夫妻要唱一台戏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对孩子不要说谎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和汗水分不开的。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
  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
  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度或坏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学了。那事情就糟了。父母不敢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这个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让步。这时,父母即使想坚持,想严格一点也更加困难了。因为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做完,就困难了。或者要孩子关掉电视,回房去做功课,都会行不通。
  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对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就是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份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紊乱。例如在大街和马路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
  ●不要言过其实
  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么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的话,完全是出于无奈,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半句责难。
  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对”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稚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稚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以达到共识。
  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呜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当事人也习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得亲戚朋友嫌恶。确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对孩子不要说谎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你说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了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再撒谎,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对发现父母的说谎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愤恨,是因为作父母的总是一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安静。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五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了有!”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确是危险的。这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是假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动,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说服。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举的吃香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