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世界金融五百年 >

第20章

世界金融五百年-第20章

小说: 世界金融五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06年,意大利政府债券即将到期,要将旧债券转换成新债券,也就是借新债还旧债。这项交易主要由罗氏家族法兰西银行所领导的辛迪加银团负责,尽管其中有7家德国银行,但德国人在10亿法郎的债券中所占的份额要比法国少很多。在整个债券转换的过程中,意大利一直与法国站在一起,这表明在三国同盟中意大利对德国与奥匈帝国的义务与束缚宣告终结。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正式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血肉搅拌机

在西方国家,绝大部分人都将德国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唯一戎首。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卑污无耻的宣传伎俩。德国并不是蛮横凶悍的蛮族,英法也不是彬彬有礼的绅士,美国更不是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民主斗士。

统一而强大的德国改变了欧洲格局,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无不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德国随时面临着被肢解与瓜分的危险。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国、西面的英法。欧洲陆战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两线作战。为了确保能在最短的时间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从未参加过战争却饱读兵书的施里芬将军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制订出“施里芬计划”。

根据施里芬的分析,俄军虽大但不足为虑,因为俄国虽陈兵600万,但军事思想与装备都很落后,俄国士兵甚至还有不少用绑了利刃的木棍做制式武器。此外,俄国铁路网稀疏,军事动员体制落后,俄军的反应速度很慢,至少需要6周~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因此,“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法国。一旦开战,兵力较少的东线德军与奥匈帝国军队配合,牵制俄军的进攻。同时,西线右翼德军主力取道比利时进入法国,横扫法国沿海后再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背后包抄德法边境的法军主力。西线左翼的任务则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迫使法国退出战争后,再利用德国密集发达的铁路网集中兵力对抗俄国。

从“施里芬计划”来看,德国无非是准备打一场很快结束的放大版的普法战争,不过寄希望于战争胜利之后索取高额赔款,并未有侵吞他国领土的欲望。实际上,当时各国政府都未想过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比如法国战前计划的对德战争费用是200亿法郎,远低于实际支出的1200亿法郎。它们都以为几个月后就可以结束战争,拟订一份皆大欢喜的和平协定。俄国人,要求保证欧洲斯拉夫人均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德国人,要求获取经济殖民地,并永保本国安全。英国人,不把普鲁士军国主义摧毁誓不罢休。法国人,不将德国肢解得支离破碎则夜不能寐。1914年,欧洲各国民众拥上各大城市的街头,欣喜万分地从军出征,都以为很快就会胜利班师。

遗憾的是,世事不能尽遂人愿。德军统帅小毛奇略微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德军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照计划行事。刚开始似乎不可战胜的德军势如破竹,胜利的果实就要唾手可得了。但最终在1914年8月,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将军率领的英法联军以两倍于德军的兵力将德军的铁蹄阻挡在了马恩河地区,史称“马恩河会战”。马恩河会战打破了德国人速战速决的如意算盘。小毛奇得知会战结果后便向德皇威廉二世直言道:“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对于德国来说,西线转入僵持局面,战争就必须要继续打下去。战争对于普通的欧洲人来说,没有赢家。在历时4年的残酷的堑壕战中,各国的士兵变成了流血的工具,战场变成了收尸场。整整一代欧洲青年男子都被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血肉搅拌机中,被榨成粉末。妇女则代替男子在田里耕种,在工厂做工。

真正的赢家:美国人

赢家是军工生产商与提供贷款的金融家们,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是大快朵颐的猎食者之一。早在19世纪末,罗氏家族就已插手协约国的军工业。1888年,罗氏家族英格兰银行为英国海军建造与装备公司发行过股票,随后不久又为马克沁公司和诺登菲尔德公司的合并发行了190万英镑的股票和债券。罗氏家族也拥有了新成立的新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大量的股份,还对公司经营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这两家公司生产的马克沁重机枪与诺登菲尔德机枪大名鼎鼎。尤其是马克沁重机枪更是被誉为“大杀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躲在铁丝网后的堑壕中的马克沁重机枪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将步兵成千上万地送入黄泉。在1916年的索姆河会战中,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仅在一天之中就将6万多英军击毙。倒在机枪下的士兵的血肉让罗氏家族赚足了真金白银。不久,世界各国都将马克沁重机枪列为制式武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克沁重机枪仍然配备在德军的二线部队中。

对于金融家来说,没有祖国,只有利益。从同盟国的角度来看,早在18世纪中期,所罗门·罗斯柴尔德掌管奥地利业务时,罗氏家族就控制了奥地利维特科威兹钢铁公司。维特克威兹公司在今天的捷克境内,周围密布有大量煤矿,运输成本低,利润极为丰厚,早在1841年就已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区域内“最为非凡和多产的机构”。这家公司不仅为奥地利陆军生产弹药,还为奥地利海军提供钢铁原料。尽管当时奥地利禁止犹太人建立工厂,也不允许涉足采矿业。但罗氏家族却被特许可以进行钢铁、军工的生产。不过,罗氏家族从战争中捞取的好处比起美国的寡头大亨们却是小巫见大巫。

美国人原本就是欧洲各国的移民,其中有1/10是德裔和大量反英的爱尔兰后裔。欧洲发生战争,政府无论站在哪一方都会引起国内部分民众的反对,因此从华盛顿时代开始美国便以中立主义为主流。威尔逊总统在“一战”爆发后宣布美国保持中立:“这是一次对我们而言是无所作为的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大量欧洲资金抽逃出美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美国开始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那些祖籍德国、奥地利的美国人在心中支持同盟国,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英法裔则支持协约国。在战时,这些欧洲后裔与各自的祖国开展贸易。到了1915年,战争双方的订货却刺激了经济增长。到1917年4月,美国已将价值20多亿美元的物资出售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

从中立的角度来看,美国应该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但严格地说,美国在保持中立时实质上已经卷入欧战之中。对于美国来说,协约国的胜利,将削弱欧洲的优势,提升美国的力量,但德国的胜利则意味着美国不可能获取霸权。因为,德国是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0。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甚至在美洲,德国都在抢夺美国的市场。1913年,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在很短的时间便上升到14。2%。一旦德国获胜,美国在拉美的优势将彻底瓦解。因此,美国开始倒向协约国,逐渐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美国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

1915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摩根财团成为协约国在美采购军需品的代理人。英国政府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被交送摩根财团保存,而摩根财团则以国债方式向美国采购5亿美元的军火。同年,美国政府向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用来帮助协约国购买美国军火与其他补给品。英国这个老大帝国终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缓过气来,而美国经济也随之开始繁荣起来。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协约国捆绑在一起。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将血本无归。尤其重要的是,美国金融家与工业家的命运与协约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1934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所成立的国会奈氏委员会的调查表明,美国1917年的参战很大一个原因是金融家和军火巨头的操纵。这些人几乎只与协约国做生意,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协约国取胜,这样才能大赚其利。

在陆地上,德国正一步步取得胜利。而在海洋上,德国却遭到英国的严密封锁。英国海军布雷北海对德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设下很长的海军封锁线,并搜捕所有开往德国港口的中立国家的船只,尤其是装载粮食到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中立国以便转运的德国船只。德国水面舰船力量薄弱,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而德国粮食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进口,结果,德国面临严重的饥荒。迫于无奈,德国只有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5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

1915年5月,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用鱼雷击中。船上有大量美国人死亡。美国声称“卢西塔尼亚”号装载的是非战争物资,因此,德国用鱼雷攻击它是一种罪恶滔天的大规模谋杀。其实,英美政府完全是骗子。当时“卢西塔尼亚”号装有数千箱运往英国的弹药。威尔逊总统警告德国说,如果德国继续攻击民用船只的话,美国就将对德国宣战。德国并不希望再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因此,德国许诺不会再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攻击民用船只,并就“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表示道歉。美国政府为了安抚国内德裔与爱尔兰裔美国人,接受了德国道歉,仍然在口头上保持中立。

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有意让自己的船只被德国人击沉,以此激发美国人参加战争的热情,并堵住孤立主义者与德裔、爱尔兰裔的嘴。时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便是这种政策的拥护者之一。他全力支持将武装了的美国运输船只派到欧洲交战区,故意激怒德国海军,让德国人将美国船只击沉,从而让政府清除参战的国内障碍。

到了1916年,美国通过船只对协约国的大量援助终于彻底激怒了德国。德国再次发动无限制潜水艇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击美国船只。德国潜艇战的效果非常好,缺乏补给的协约国在陆地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1917年年初,随着协约国战场形势的不利,美国开始有了爆发金融危机的苗头。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很快,德国人便投降了。

“一战”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美国金融业迎来了飞跃性的大发展。不仅为战争融资而发行的国债扩大到了250亿美元,自由公债发行量也达到了215亿美元。美国股市规模更是得到了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从战前的46美元飙升到了战后的460美元,甚至一度达到600美元。资本市场投资者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之众。整个战争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英国发行了30多亿美元的国债。英法等国则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日益成为美国商品和付息贷款的市场。美国还借机收回了外国人所有的价值20亿多美元的证券,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政府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100亿美元,成了20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与金融业紧密相连,美国工业也因战争而突飞猛进。仅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了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一战”前,杜邦无烟火药年生产能力为840万磅。到1917年4月,也就是仅仅时隔两年半,产量已经达到4。55亿磅,增长54倍;员工总数则由5300人增加到8。5万人。杜邦公司在“一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50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垄断公司之一。1918年2月,杜邦家族以6000万美元收购通用汽车公司23%的股票,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老板。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在战前接的最大订单是1000万美元,但战争开始后的第一笔英国订单就有15亿美元。摩根一手创建的控制美国65%钢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仅1916年一年就获利3。48亿美元。

美国不仅从对欧洲的军火出口中大发横财,而且还趁大战之机从欧洲人手中攫取并巩固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33。9亿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争夺。

英国的丘吉尔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代表大英帝国哀叹道:“美国的巨大潜力成为地球的不祥之兆。”

美联储的前世今生

今日世界的美联储扮演着世界央行的角色,通过执行各种货币政策,美联储可以影响全球经济。格林斯潘、伯南克等美联储主席不仅是美国权力金字塔上仅次于总统的第二号人物,也是全球政治与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然而,早期的美联储却并非如此。

1907年,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尔德里奇法案》,成立了国家货币委员会,将美国金融控制权从私人金融家的手中转移到政府的掌控之中。时任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的国家货币委员会奥尔德里奇是洛克菲勒的岳父。委员会其余17名成员都是外行的政客,因此委员会主要依靠华尔街金融家充当智囊,包括摩根财团控制的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行长乔治·雷诺芝、摩根好友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推荐的经济学家派亚特·安德鲁、委员会顾问则是摩根高级合伙人亨利·戴维森。

1910年11月,华尔街大亨们秘密勾结,齐聚杰基尔岛猎鸭俱乐部。杰基尔岛是超级富豪的度假胜地,岛上的猎鸭俱乐部是直属摩根财团的高级会所。这些聚集在一起的金融家包括:库恩—洛布公司麾下的纽约国家城市银行董事长弗兰克·范德利普、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查尔斯·诺顿、皮尔庞特·摩根的私人审计师本杰明·斯特朗、戴维森、犹太金融家保罗·华伯格和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派亚特·安德鲁。经过两周的磋商,《联邦储备法案》草稿,改变美国金融发展进程的文件——《奥尔德里奇法案》出台。法案要建立一个由私人金融家主导的中央银行体系。

当时以民主党为代表的很多美国人极为反感英格兰银行式的“中央银行”。当参议员奥尔德里奇在1910年把奥尔德里奇法案递交国会通过时,遭到民主党的阻挠。1912年民主党宣称:“我们反对所谓的《奥尔德里奇法案》,也反对建立中央银行。银行的存在是为了便利大众,所有跟银行与货币相关的法律,应该确保这种便利,并对大众有绝对的保障,同时彻底避免有钱人拥有银行,滥用权力。”

为了避嫌,提交法案的政客们一再强调美联储不是央行,也永远不会成为央行。1913年,众议员卡特·格拉斯以《奥尔德里奇法案》为基础拟订了《联邦储备法案》。1913年12月,该法案在国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威尔逊总统批准法案。美联储体系的结构框架与杰基尔岛秘密会议拟订的方案相比,没有任何不同。银行巨头们的宣传活动非常成功地把金融业、政府和人民大众拉到了同一战线。1914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正式运行。

根据法案,美联储下辖散布全美各地的12家地区联储银行,为较小的银行提供交换支票、紧急救援等服务。每个地区银行由9位理事组成董事会管理,其中6位由联储系统内部的会员银行选出。另外3位由华盛顿的联储委员会直接任命,其中1位是内定的地区银行董事会主席。这些地区银行均由美联储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财政部长和总统任命的成员。

美联储委员会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也不能发行货币,但可以一次授权某一个地区银行发行货币。联邦储备银行被给予了发行纸币即银行券的垄断权。也可以凭空造钱贷款给商业银行,而财政部放弃了林肯时代发行纸币的权力。并且,联储银行金库集中着全美联储系统会员银行的黄金。用这些储备作调控,会员银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步调一致地扩张货币供应量与信贷。随着准备金被集中到了美联储的金库中,在一定量的黄金储备基础上,现在银行可以发放更多的信贷,可以凭空制造更多的钱。联储银行以集中起来的黄金储备为基础增发纸币和扩张信贷;会员银行则以存在联邦储备银行里的准备金基础上扩张信贷;而那些放弃加入联储系统的商业银行则必须把准备金放在联储系统会员银行里,并在此基础上扩张信贷。

联储银行能通过调整会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例如,美联储只要将商业银行法定最低准备金率削减一半,商业银行需要维持20%活期存款总额的黄金作为准备金,因此可以以5∶1的比例进行信贷扩张,在联邦储备系统成立之后,最低准备金率被降低到了10%,现在银行能以10∶1的比例扩张信贷,货币量得以增加了一倍。

美联储并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完全由私人银行家控制的中央银行,只有各个地区银行的行长是货真价实的金融家,而董事会成员都是拿政府薪水的官员。因此,美联储本身不过是政府与金融家构成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在美联储成立初期确实被摩根财团为代表的私人银行家所控制。在美联储系统中,华盛顿的联储委员会尽管是联储银行的监督者,但权力却被架空。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谁控制了纽约联储银行谁就控制了美联储。早期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相当于今天美联储主席。第一位登上这一宝座的是出身摩根财团的本杰明·斯特朗。“一战”时,斯特朗将当时迅速增加的国债作为抵押票据,逐渐成为美国财政部唯一的财务代理,其他地区联储银行因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被边缘化,结果分散于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被集中到纽约美联储银行手中。

由于斯特朗本人的特殊出身,纽约联储银行成为摩根财团在美联储系统内部的代理公司。此外,继威尔逊总统、哈丁总统之后的柯立芝总统、胡佛总统也均与摩根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柯立芝在政坛上的崛起离不开摩根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