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911-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要不要也和我们一起庆祝?”陆文博盛情邀请。
“可以吗?太好了!谢谢!”杰里迫不及待地进了房间。
大家给他挤个地方,摆上瓶啤酒。周济民等几个人喝得兴起,上来就拉着杰里干杯。杰里酒量不错,一瓶啤酒喝完一半。他也不见外,看到绿绿的苦瓜,先夹了一大块。一口苦瓜下肚,苦得他又皱眉头又伸舌头,赶紧喝了一大口酒。看到他的样子,一帮中国人捂着肚子狂笑。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苦?”杰里问道。
“是苦瓜!”
王少衡想多找些乐子,指着松花蛋对杰里说:“这是中餐的精华,吃到这个才算吃到真正的中餐。你一定要多吃一点。”他随手夹了一块放进杰里的盘子里。
杰里没见过黑糊糊的蛋,不停地问是什么。王少衡骗他是一种极其珍稀的鸟下出的蛋,只有中国才有。杰里半信半疑,用叉子把松花蛋插起来,仔细打量半天,放在嘴里轻轻咬了一点。看他滑稽的动作,大家忍着笑要看他吃下去。杰里细细地嚼了几下,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又点了点头,最后把松花蛋咽了下去。
“怎么样,怎么样,好吃吗?”大家都迫不及待。
杰里伸出食指,晃了两下子,貌似专家冒出一句:“这鸟蛋的味道非常有趣。我希望这只鸟长得也和它的味道一样有趣。”
大家知道他不喜欢这种味道,但还是被逗笑了。所有人都学会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不喜欢某样东西,就说它很有趣,以免伤别人面子。
除了苦瓜和松花蛋之外,杰里横扫桌上其他的菜。炖排骨、红烧肉、清蒸鱼、鱼香肉丝都被他重点照顾,但最爱吃的是饺子。他边吃边说这才是真正的饺子,以后他不想去中餐馆了,那儿的菜比不上这里一半好。陆文博开玩笑说以后他可以经常来解馋,杰里当真地一个劲儿说好。
谈话间,杰里说想去中国旅游,问哪个城市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陆文博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杰里说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地方他坚决不去,因为这是美国的垃圾食品,代表美国文化落后的一面,美国人用垃圾食品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非常可悲。他说有一次看到一篇报道:北京的一对年轻人为了追求时髦,居然在麦当劳举行婚礼。让他大为不解和失望。大家赞赏他能用这样的眼光检讨自己的文化,但是遗憾地告诉他,麦当劳和肯德基已经占领了中国很多城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是遍布每个角落,中国的新一代就是吃洋快餐长大的。杰里激动地说,中国人应该学习法国人,抵制美国的垃圾食品,好好弘扬本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一个普通美国人有这样的觉悟,让那些视洋快餐为珍宝的国人汗颜。
大家酒足饭饱,看着杰里一人打扫“战场”。刚才他还公事公办要大家降低音量,现在成了“吃货”一个。春节的庆祝由于他的意外加入多了一分情趣。
一直闹到深夜,聚会要散了。杰里摸着肚子,伸着舌头,擦着油嘴,不停地说“好吃”。临走,他不好意思地问:“我可以把剩下的饺子带走吗?”
陆文博拿塑料饭盒把剩下的饺子打了包。
走出房门,杰里忘了保持安静的规矩,在走廊里大叫:“中国菜好吃!天下第一!”引得邻居开门观看。
春节带来了好运气,八年的耐心等待有了回报,由于柯楠的突出表现,公司终于启动了申办绿卡的法律程序。批准尚需时日,但未来已露出一丝曙光。来美国以后,柯楠和周济民没有回去过,想家是必然的,柯楠每每谈到这些就要落泪,但是她不拿绿卡决不回去的决心也是坚定的。八年不回中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陆文博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追求绿卡的过程中,亲情、乡情和同祖国的联系,这些难以割舍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三十一 经典的“ass(屁股)”系列
实习小组里的五个女孩背景各异。卡蒂和埃里卡有墨西哥血统,尼克和卡门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希拉的祖先来自非洲。这是玛丽指导的学生中最多样化的小组,正像她说的,同她们相处不容易。她们性格各异,活泼热情,对陆文博毫不见外,经常开他玩笑。陆文博开始不知所措,几天过后慢慢适应,也放心开她们的玩笑。虽然常拿陆文博开涮,几个女孩善良、热心,对他的生活和实习给予特殊照顾。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和男性成员,陆文博充分享受由此带来的“特权”。
实习刚开始就碰到怪事。陆文博发现尼克和埃里卡是多年的烟民,更奇怪的是,每次抽烟,两人都穿上大衣,跑到室外。此时正是密尔沃基的冬天,冷风刺骨,两人哆哆嗦嗦地对抽,直到剩下烟屁股。陆文博不解,询问之后才明白室内禁止吸烟,难怪教学楼门口经常有一批一批的烟民在寒风中喷云吐雾。一方面女烟民人数惊人,另一方面美国人这守规矩劲儿真让人佩服。
这和国内形势既有雷同又不尽相同。社会发展,男女平等,吸烟也成了平等的一项内容。国内的女烟民逐年增加,赶超欧美,男烟民依然成倍增长,低龄化让人警醒,不抽烟的男人快成稀有动物。抽烟行为也谈不上有礼貌可言。烟民们抽烟通常旁若无人,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别人感受。有些办公室不能抽,就到走廊抽,走廊不能抽,就到厕所抽,没有人会自觉到室外抽。一根烟也渗透着文化和习俗的不同。
没料到语言又成为交流的障碍。和五个女孩天天在一起实习,同上课迥然不同,交流过程中用词更俚语化,话题更广泛,让陆文博捉襟见肘。危急之中,“小本子”学习法再次发挥作用。他要五个女孩每天教他常用俚语,然后记在小本子上,经常拿出来复习,大胆使用新词。他调侃说希望能听懂所有的话,以免把取笑当做称赞。陆文博的决心把她们镇住了。五个女孩发誓一帮到底,她们甚至动员整个中心的人集思广益。某个人想起什么习语、俚语或成语,都跑来告诉陆文博。小本子里的词汇丰满起来。陆文博真正零距离地接近美国口语,努力掌握同普通人交流沟通的秘诀。
其实英语有时很粗俗,几个女孩整天把“ass”(屁股)挂在嘴边,以ass为核心的词组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陆文博精心总结和整理,小本子上有了最经典的“ass(屁股)”系列,记录所有包括“ass”的常用语及其解释,占据了整整5页。正是貌似粗俗的“ass”为陆文博敲开了大门,帮他掌握了口语的精髓。小本子里存货猛增,又多了“傻瓜”系列、“脏话”系列等。实习过程中,适应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缩短了同客户的距离,增强了信任感,活跃了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着冲动和热情,他梦想有机会回到新东方教课,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讲出地道的美国口语,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他一定要用经典的“ass”系列做敲门砖,让学生们摆脱束缚,享受英语,轻松学习。
三十二 初试身手
玛丽安排陆文博参与处理虐待儿童的案件。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案子,对于新来乍到的实习生极具挑战性。陆文博有些紧张,但并不胆怯。到了美国以后,他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演讲,第一次开车,第一次打工,尝尽酸甜苦辣。他知道万事开头难,更明白车到山前自有路,吃苦是收获的前奏,他不怕挫折,享受拼搏,“事在人为”是他的座右铭。他更自信,更果断,更坚强。
案情并不复杂,白人男子举报越南裔的妻子虐待两个孩子。市儿童福利机构组织调查组,调查案件实情以防案情恶化,陆文博和三个女孩参与监督工作。四人各司其职,一个指导父母正确教育子女,一个监督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一个做女孩的监护人,陆文博做男孩的监护人。
母亲是越南移民,多年前来到美国,看到陆文博是亚洲人,倍感亲切,诚恳地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他。她和丈夫正办理离婚手续,在孩子的问题上分歧严重,两人都想拥有孩子的监护权。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了管教孩子偶尔打一下,这种教育方式在越南习以为常。她丈夫以此为由把她告发,其实是想离婚判决时占得上风,这让她尤其难过和委屈。
陆文博理解母亲爱孩子心切,同情她的处境。“不打不成器”在亚洲是个普遍接受的观念,母亲打几下孩子再正常不过。美国偏偏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孩子绝对不能打,否则触犯法律。抛开个人感情,陆文博无奈地告诉她必须避免任何类似行为,否则既争取不到孩子的监护权,还要受到法律制裁。
男孩叫布兰登,只有14岁,聪明可爱,在学校成绩很好,但父母关系恶化对他影响巨大,他的学习成绩下降,还经常逃学,和同学打架。父母离婚其实对孩子最不公平,眼前便是活生生的例子。陆文博需要给他精神支持,帮助他走出家庭矛盾的阴影,渡过难关。
由于文化背景相似,布兰登自然地对陆文博产生了认同感,信任他,把很多没有告诉父母的心里话讲给他听。陆文博吃惊地发现孩子比大人想象的成熟懂事得多,他们特别敏感,关注细节,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庆幸布兰登把他当做倾诉的对象,展示内心世界,给了他工作的突破口。
陆文博每周都花时间和布兰登在一起,陪他做功课,带他看电影、打篮球、参观博物馆等。他利用每个机会开导布兰登,为他疏通心头的忧虑和不安。布兰登慢慢开心起来,他开始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相信父母仍然会一样爱他。
眼看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布兰登的父亲居然跑到Silver Spring大吵大闹,向指导老师玛丽投诉陆文博。他坚决反对让一个中国人参与案子,指控陆文博带坏了他儿子,要求儿童福利机构立即派人替换陆文博。陆文博没有在场,但得知此事并不意外。
他和孩子母亲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每周还要花很多时间陪布兰登,父亲担心陆文博会把孩子导向母亲一边,让自己的计划落空。玛丽了解案子进展情况,她相信陆文博的所作所为符合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有了老师的支持,陆文博更有信心,他要坚持到案件完满结束。
几周过去,工作成效显著,情况大有好转,离婚危机虽未散去,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再紧张。母亲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孩子的爱,也证明她有能力用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儿童福利机构决定中止调查,让孩子继续留在家中,无需庇护,更无需领养。
第一次承担重任,陆文博没有让玛丽和同学失望。缺乏对体制和程序的了解没有成为障碍。
他的敬业和热情弥补了经验的不足。更幸运的是,中国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帮了他。卓有成效的工作让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三十三 把警察告上法庭
密尔沃基冬季漫长,3月还是寒风凛冽,降雪丰厚。从小长在冰城,陆文博对雪有特殊的感情,可是下雪路滑,开车困难,让他头疼。
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密尔沃基,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街道上鲜有人迹,只能隐约看到雪堆中钻出来的汽车天线。校区附近电力中断,小白楼漆黑一片。陆文博和晏茹凭着蜡烛照明,靠冰箱里的食物度日。两人依偎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宁静和轻松。
“有个大预言家曾预言1999年地球将要毁灭。难道时候已经到了?”陆文博貌似严肃地问晏茹。
“不会的。”晏茹说。她停了停,又问:“如果地球真的毁灭,你有什么最后的心愿?”
“和你在一起,一直抱着你。”陆文博傻傻地说。回想在美国的日子,每天都那么不易,两人是相依为命的贫贱夫妻。
雪终于停了。陆文博的车停在路边,完全被雪掩埋。他和晏茹两人用铁锹和扫帚,整整花了一个小时才把车挖出来。几天大雪让他们冰箱空空,弹尽粮绝,两人去超市疯狂购物,补充供给。陆文博把车停回原位,赶去上课了。
傍晚回到小白楼,车不见了。他以为记错了地方,绕着楼转了几圈,又在附近的几条街搜寻,车还是不见踪影。大冬天里他急得满脑门儿汗,头发都蒸发着热气。这是他的血汗,是他的家当,是他的生活。车被偷了,可能再也找不回来,陆文博不敢往下想。他冲进家门,拨通了911。
“我的车被偷了!”他朝着话筒里喊叫。
“请冷静,告诉我你的车牌号。”话筒里的女人声音舒缓。
“TXC-628。”
电话里传来键盘的敲击声,里面又说话了:“你把车停在禁止停车的一侧,被拖走了。”
陆文博莫名其妙,他对周围几条街熟悉得很,根本没有禁止停车的标志。为了用车,陆文博忍痛付了100元的拖车费,把车开回家,车没被偷走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想忍了,中国人历来能屈能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他怎么都不甘心。美国不是声称法律完善,尊重人权吗他不应该为警察的失误“买单”,他要为自己讨回公道。他约好时间和法官当堂对峙。
一周后,陆文博按时来到密尔沃基民事法院。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他进了法庭。房间里人不多,陆文博坐在后排的长椅上等候,观察法官审理案子。案子很小,审理时间不长,判决迅速,很快叫到陆文博。他站在屋子中央的桌子后面,面对法官。法官翻了翻工作人员递交的案例文件,询问申诉理由。陆文博毫不怯场,理直气壮告诉法官他的车没有停错地方,警察工作失误,他要求退还100元的拖车费。法官立即传讯执勤警察。一个胖胖的女警察5分钟后出现,接受法官质询,她一再强调小白楼门前的大街在大雪过后禁止停车。陆文博坚持请求法官拿出有关规定。女警察瞥他一眼,拿出早已备好的材料,努力翻着,试图找到有关规定。一分钟过去了,她仍在翻。法官弄不清楚怎么回事,催她快点。女警察于是翻得更快,更加没了章法,不停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什么。法官不耐烦了,从女警察手中拿过材料。他仔细翻阅材料,并沉思良久,随即宣布陆文博申诉有理,市政府将于两周内退还拖车费。女警察脸色铁青。法官公道而明智的裁决让陆文博长舒口气,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法庭,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他庆幸当初没有简单地“忍了”。警察的工作是维持秩序,难免出现错误。由于有法律的保证,警察的错误和漏洞还有机会在法庭上得到补救。大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经历让陆文博有了更强的平等和法律意识。在法律的保护下,他要争取作为公民应得的权利和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据理力争,依法维权是自尊、自爱、负责的表现。
中国人几千年来推崇“小不忍则乱大谋”,鼓励忍耐、退让,现在看来,也许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记得有一次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一对加拿大选手以无可争议的表现征服了在场观众,但是裁判却将金牌奖给了表现稍逊一筹的俄罗斯选手。加拿大人没有选择忍让,而是毅然申诉,最终争取到金牌,赢得公正和尊严。类似的一幕,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选手熊倪表现无懈可击,直指金牌,美国的洛加尼斯虽出现重大失误却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中国人吞下苦果,放弃去挑战严重失职、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及奥林匹克精神的裁判,放弃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荣誉和尊严。洛加尼斯在两年后出版的自传中写道,熊倪是最出色的,应当获得金牌。也许有人会佩服我们,可没有人会同情我们。我们过于忍让,太轻视自己,对付出无数辛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太不负责。
在全球化的今天,“据理力争”就是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中国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学会转变思想,适应新规则,利用新规则。也许“小不忍则成大谋”应当成为我们遵循的现代座右铭。
三十四 台湾人-大陆人
陆文博好容易挤出时间到体育馆打篮球。他找了块空场练习投篮,旁边有些学生在进行比赛,激烈对抗中用汉语喊着什么。休息的时候,陆文博走过去试着打招呼,知道他们从台湾来。中国人相见,分外投机,几个人用中文大聊特聊起来。
谈话之间,几个高高大大的美国同学走了过来,要打比赛。陆文博和台湾同学面面相觑,犹豫不决。几个美国人中,三个白人,两个黑人,个个身材魁梧,人高马大,最矮的也比陆文博高。台湾同学身材不高,在陆文博之下,且书生气十足。
“别看他们来势汹汹,也许是纸老虎。咱们多配合,多传球,还说不定谁赢呢!我来给你们打中锋。”陆文博很有自信。
听他一说,台湾同学壮了胆,摩拳擦掌准备较量一番。
在美国这个篮球王国里,优势意识极强,几个美国学生根本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十个球一局,刚刚开场,他们就凭借身高,强攻内线,连进三球,兴奋得连喊带叫,击掌庆祝,不屑一顾的样子让人反感。硬碰硬肯定不行,中国人改变战术,利用自己的灵活、快速和团队精神,在篮下神出鬼没,让对方疲于奔命,连追五球,对方为轻敌付出代价。比分交替上升,僵持一阵后,中国团队靠集体智慧再次领先。美国人急了,个个要当救世主,拼命单打独斗,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动作粗野,陆文博胳膊上被抓出血印,头上还挨了几肘。陆文博在篮球上从来争强好胜,现在美国人对中国人,他更要全力以赴,所以顾不上疼痛,玩命奔跑、卖力拼抢。比分变成9比8,中国人只要一球即可胜利。对方投篮不中,陆文博拿到篮板球,径直冲向对方篮圈,腿上像装了助推器,高高跃起,飞身上篮,球出手了,他也被后面追赶的大块头撞出底线。几个台湾同学过来扶他。
“球进了吗?”陆文博趴在地上问。
“进了,我们赢了!”
中国人靠头脑以弱胜强,兴奋地击掌庆祝。美国人气急败坏,要求加赛,被当场拒绝。中国人有说有笑离开球场。
陆文博有时间就和台湾同学一起打球,成为很好的朋友。
打球时,他结识了一位教汉语的杨教授。杨教授从台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