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陌上香锦蔷薇织 >

第6章

陌上香锦蔷薇织-第6章

小说: 陌上香锦蔷薇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俊U庖豢蹋饪哦陨颖3至瞬⒌偻昶拥拿篮眯蜗螅滩蛔∠肫稹坝衤パ绨铡弊硪獠嗟难钣窕酚肜盥』谀且换卮筇剖⑹篮笄Щ匕僮蚴老啻陌=袢眨彼饬矫兑与⒖保路鹪诹诱菩氖种傅哪且坏懒Ρ澈笠叵铝艘恍┟篮谜嬉狻
  这一首《瑞鹧鸪·双银杏》大约也是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当她历经迁转徙离来到江宁与赵明诚相聚,她的内心必定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平静内心的折复。而在这期间,她的敏感总会被放到最大。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首词里提到的双银杏是银杏树的果。银杏树又被称做白果树,春季开花,雌雄异株。雄花成下垂的龋杌ㄐ颍苹ǘ寥龃厣诙讨ι稀C炕ň叱けザ靖魃恢肿樱嗌J焓笨腔疲獍咨F湮陡识逑憧墒常亲滩挂┯谩A硗猓釉冀厦窦湟拔铮狈较视幸仓郑菟狄釉谒未跄暝涣形逼贰
  而她用来衬托银杏的柑橘,被她直称为“奴”,足见其对银杏的偏喜。而“柑橘”为“奴”并非情不自禁的莫名之语,它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后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
  李清照于这首《瑞鹧鸪》里假物咏情,用典到位,情意动人。末句“要吟风味两家新”更是暗喻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两心相连。即使在她来到江宁之前,独自颠簸,历经艰辛。即使当年赵明诚重返仕途时亦曾一度因为李清照没有为他诞下一子半女而蓄养歌姬疏冷她。但这一切在此刻的李清照的面前如此的不足挂齿、不值再提。
  因为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已经不是那些,而是他,这个她倾付一生的男人依然守在她的身边。如此,她甘愿用她敞亮的心赔付他对她不弃不离的情意。
  没有一段爱可以无暇。她懂得苦尽甘来之后应有的知足,她懂得要对爱始终充满指望。而这更让我知道这个女子是一枚珍宝。千百年后,她理应得到最盛大的追悼。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尚未结束。她在这首词里写到了杨玉环和李隆基,这让我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想起那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只是,这一些,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词话三】 此情无计可消除
  锦书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岁月不居,时令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她猛然间就发现这天已经凉得厉害。殷红的莲花渐次凋落,冷滑如玉的竹席也已让她觉得不适暑退。她知道,又到一年清秋时。那一日,她退下了薄纱罗裙,换上轻盈装束,决定独自一人乘一叶兰舟泛水游散。
  她知道用适当的清净的方式过掉这一段虐心的时间。这样,她才能渐渐知觉出思念这件事里那一点温情的好。她不是自欺欺人的人。她依然时时期盼,等待远方的人寄回来的家书。抬眼望一望,见那孤鸿影绰,却不见哪一只能够捎回他的讯息。褐色大雁南飞回,皎洁明月照楼归。而她与他之间,横亘千山万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一种相思,她知道他也是有的。那不只是灵犀一点的相通,更是情意深切的彼此映照。花,空自落零;水,空自流徙。一种离别的相思,她与他,却牵惹起两处闲愁。她知道,这是她必定要经历的“劫难”,是他赐予她的相思之祸。她应当像疆场的战士一般勇猛,熬过这比漫长还要漫长的独自的时光。等他再一次来到她的身旁。
  《一剪梅》,又被称做《腊梅香》或《玉簟秋》。因周邦彦词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再因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于是,亦有名曰《玉簟秋》。
  这首《一剪梅》在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而伊世珍的《琅嬛记》里又有这样一段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沿袭伊世珍之说,那么可推断这首词大约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之后不久,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难抑思念的情绪而作。
  那时,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方能回家探望。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之后的日子必定是聚少离多。读《一剪梅》,那个中缱绻感伤的意味是容易理解的。佛语人生七苦里便有“爱别离”一苦。这一种苦非是蚀骨的大痛却也必是令人憔悴销魂的暗疾。思念是一种疾苦,总是难以消遏。这是你我凡心的劫数。
  这首词里最经典的是那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这一句是李清照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里那一句“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来。但是李清照的这一句的构思明显更为精巧。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说:“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类易安而小逊之。”
  宋词里相思之作不少,于是作起这样的思情词稍有疏忽便难免流俗。李清照意兴之处的吟作具备的自然气质和谦卑之心使得这一首词作是如此出众。她非是单纯地吐露思情,也没有聒噪地怨嗔丈夫不返。她于一呼一吸之间要表达的只是一种如清水一般的期愿。那是她的,爱之旖旎,爱之单纯,爱之心心相印。
  明人李廷机在《草堂诗余评林》中这样赞赏到李清照的这一首《一剪梅》,他说:“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亦赞到:“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词意里透露出一种那美人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的风姿。福哇 www。fval。 cn小说
  她一旦有爱,势必要比常人来得洁净并且猛烈,是要为之赴汤蹈火的。就连她此刻的想念也要比常人来得直接,来得更有力道。
  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她这漫长的一日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只见房内瑞脑香消,从那金色兽形香炉漫出的最后一丝香气转眼散尽。她的伤感是有理由的,今日又佳节,佳节又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常人心中都有的郁结,只是她的似乎尤为浓重。
  那深秋的夜里寒气沁骨,纱窗玉枕被浸透,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她瑟瑟一夜无法安眠。男人因公务离去,留她一人独守空房。顾影自怜,愈怜愈忧伤。
  日已暮,起身去东篱种菊处饮一杯酒来暖暖身心,暖暖她凉薄的思念。贞静的菊香盈袖,她恍然之间觉得一阵清凉。那清凉当中仿佛浸溶着她对自己与男人之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喟然和蕴藉。忽一阵西风卷来,悄然掀起身后的珠帘。见那瘦花逆风但不见折损,而这人却是悲秋、伤离别、无以消愁。她顿生人不如菊、人比花瘦的感叹。
  试问这情状个中况味,君心可感?怎奈它黯然,怎奈它感伤,怎奈它销魂,怎奈它蚀骨。
  相传李清照作完这首词便寄予远方的赵明诚以表情念之心,但赵明诚收到李清照的情函之后感伤恻隐之余亦觉妻子才情绝伦,暗生歆慕与隐愧。这隐愧体现他急于要做出一些证明,作词五十首回赠,以证明自己的才情不输内人。赵明诚此时透露出来的是丧失成熟男人庄重的男童姿态,一点也不美好。
  男人似乎时刻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虚荣之心,哪怕生离死别,也要念及自己的段位。自然包括我自己。读到这一则故事的时候,心头有一点暗哑的不适。无论是否口耳相传的纰漏,这个故事都是有缺陷的。仿佛我直面自己的缺陷,令自己的内心十分的惶恐。我再一次意识到生之为人,修炼内心的重要。
  伊世珍《琅嬛记》有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说的就是赵明诚收到李清照的情函之后感动之余有羞愧之心。他反复叹赏这首《醉花阴》之后,决定闭门谢客,用尽心力作词回赠。废寝忘食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首。他内心那一点童稚的计较之心是不愿意透露给李清照的,他只能自己笑话。于是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自己的五十首词作里,邀请友人陆德夫品赏。
  岂料陆德夫赏玩再三,得出的结论却是:“众词作里,唯有三句惊人。”当赵明诚问文集是哪三句时,陆德夫回答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霎时,赵明诚内心的那一点男人虚荣略带羞耻的计较之心变得甚为卑微。才华是一种天赋,不是一项技能。纵使赵明诚的才华有出众之处,但是李清照才赋异人,非常人可及。她爱的男人也不能例外。
  才华与爱无关,但总能带来与爱有关的二三轶事为外人道。无论故事真伪,它们多少能反映出那些才子佳人之间浪漫的蛛丝马迹。虽然那一些浪漫,在静心回想的时候总是要夹杂人性里太多的异味。比如赵明诚的计较之心,就如同洁白衬衫的衣角那一块并不起眼却实为多余的污渍。他们再一次让我想起来张爱玲与胡兰成。当然,这是一些别处的话了。
  李清照这一首的词确实都集中在末了三句之上。一个“瘦”字,涵盖了众多情怀。瘦,就是李清照重阳独处的光景最好的概括。引一首铭记在心的《醉花阴》向李清照致敬,向李清照与赵明诚那一段暖妍芬芳的光阴致敬,向被人遗忘的重阳致敬。
  锦瑟年华谁与度,莫问情归处。
  只影向斜阳,剑吼西风,欲把春留驻。
  天涯芳草无归路,回首花无数。
  解语自销魂,弱袂萦春,尘缘不相误。
  愁不倚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玉楼春》
  如果她能够劝说自己多一些私灭的冷漠,或许她能过得好许多。但是她没有,她不能,她无力违逆宿命里的明慧与敏锐。她再一次地在现实里遭遇了劫难。她会在自己软弱的时候饮酒、她会在自己软弱的时候填词、她会在自己软弱的时候作诗、她会在自己软弱的时候赏梅。
  她对梅花是有情节的,正如她热爱太多有节气的植物一样。女人是对植物敏感的动物。李清照也不例外。那一日,她再一次将目光浇注在那一枝梅树上。一些花骨朵含苞待放,而另外的那一些盛放出倔犟的生之刚美。她始终都能从那一些梅处获得能量,这一次也不例外。
  那花瓣仿若红色凝脂,盛烈的绽放如同一场苞碎度化的仪式。由新芽到苍绿的大树。由琼苞到殷红的花朵,经历挣脱的时辰并不比她的苦难的时辰少。花未开全,尚有生计在蓄势。只有那向阳的南枝透露出一些光明的昭示。她看着它们心里有艰涩的欢喜的。
  事无完事。她并指望它们活化成精来点化她的生之去向,但是她本来要的也只是一点寄托的归处。转身静默之时,她依然要面对自己憔悴春床底的身体里掩藏的那一些支离破碎的现世。她是有一些闷煞的怨气的。但她于一回顾一赏望间,恍惚明白了一些事情。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本是饮酒观花的,那么,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就好好饮酒赏梅罢,等到明天说不定就会起风了罢。这仅有的一点逸致的光阴还是不能够荒废的。
  这首咏梅的《玉楼春》就是写于宋徽宗崇宁前期,当时正值新旧两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李清照此时的情绪应当是处于一个低谷时期。父亲因受牵连遭到贬谪,而公公赵挺之却是没有对之用出丝毫的力气。生之辗转蹉跎便在不期而遇的时间里嚣张跋扈。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任右相,极力打压旧党人氏。同年五月,“诏元祐诸臣各已削秩,自今无所复问,淹着亦匆辄言”。九月,“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臣王献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
  次年九月,“令天下监司长力厅各立《元祐奸党碑》”。宋徽宗崇宁三年六月“诏重定元祐、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自今毋得复弹奏”。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入元祐党籍。虽然关于李格非所受处罚史无详细记载,李清照本人亦没有受到过深重的牵连,但是这对李清照的影响却非比寻常。
  写漱玉词,写李清照,那一段新旧党争的历史势必会被再三提及。这也是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那一段光阴在李清照生命里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和冷暖、太多的未知与惊惶、太多的弃离和消逝。于是李清照作这首《玉楼春》是带着巨大的隐忍的艰涩和忧患的。
  关于这首词本身,《宋词鉴赏大辞典》里有一段话分析概括得精准:“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转赏梅的矛盾心态”。
  清人朱彝尊在《静思居词话》也这样高度评价到李清照的这首《玉楼春》,他说:“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此花之神。”李清照写梅,如同临水着花。写的是一样情结,抒的是两种心意。
  当一个女子热衷在文字当中描述植物来表达某一些情念的时候,她本身就已经开始浸染一些植物气质,成为名副其实的植物女子。这是一种气质,甚至可以演变成一种气节。在她的生命质地里融入更为清新的东西,那一种东西就是让她变得更为通透的要素。她将会变得潇洒,沉静,宽容,安宁,平和。比如晚年的李清照。
  不相逢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行香子》
  是年七月初七,她独自在乱气喧嚣的尘世摸索,摸索内心尚存的温暖希望的情状。丈夫离家赴任,她再一次陷入寂寞的惶恐当中。推开窗户望那天地之间的清亮,却讨不来一点暖。杂草丛里蟋蟀鸣声悚破了阒寂的光阴。院里梧桐叶簌簌离落,她错觉是被那蛩鸣惊煞了生机。日已七月又初七,却是正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她到底还是没有忍住,愁从心来。
  她仰起头来望天,见云团厚重,连绵不绝。大约那就是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地方。一年一会聚的不过只是星星之火。云阶月地的星空当中,他们被千重关锁阻隔。其余的光阴都只是点缀。因他们,如同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来往荡游,却是不能聚首。咫尺若天涯。天涯却又近在咫尺。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他们心里的离情别恨怕是在这短短一日的光阴里难以尽述,有多少话要对面前的这个人叙说。关于这一年的晨雾甘露,关于这一年的月圆月缺,关于这一年的思念劳作,关于这一年的赤裸裸的孤独。正如杜牧那首《七夕》诗里说的:“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可当她再抬眼望去的时候,这天色变幻不定。她忽然心里便生出强烈的隐忧,她担心这一时晴一时雨一时风的天气会在这郑重的日子里生出事端作出阻碍,她生怕牛郎织女这一欢会聚首遭受妨碍。牵牛织女,莫是离中。他们不会还在分离当中吧。她是在问自己,也是在质疑自己假装的镇定自若。
  李清照在这首词里,用到了“浮槎”一词。浮槎,传说是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的《博物志》有这样一句话:“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她是要引此典来说明她的现状和那一些明明灭灭于她内心的期许。
  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是家喻户晓的。南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风俗通》里也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话。
  这首词在《历代诗余》里题作“七夕”。它大约是李清照作于崇宁二年至崇宁五年之间,此时的李清照年纪大约在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从词意里分明可以断定李清照与赵明诚他们夫妻二人分居两地。而带来这一次分离的事正是那次“元祐党人”的政治事件。
  此时李清照回到了老家的“百脉泉”边,景况寂凉。于是这一年七月初七,她到底还是败给了记忆。记忆里的难舍与内心深处那一些对赵明诚倔强的不离。牛郎织女尚有聚首的日期,人间夫妻两地分离却是未来渺渺。她内心不由自主地涌起跌宕。那是她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波澜。
  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这两三年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