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唐-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大的工作热情。
汉诺威人现在讨厌贵族、更讨厌英国人,英国政府不由担心,即便他们能够成功收复汉诺威,这里可能会持续性的动乱,给英国带来更多麻烦。实质英国和汉诺威严格而言并不是一个国家,它们只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君主,而在具体的政治上他们有各自的倾向。而本身汉诺威人也并不乐意为了英国的利益,来牺牲自己或者为其卖命。乔治三世也是汉诺威王朝第一个母语是英语、生在英国的汉诺威君王,对英国的臣民来说,增进了亲近感,可是对汉诺威人来说却增加了疏离。所以很多汉诺威人≡↗,。。并不承认乔治三世的地位,在有了新的选择后,立即就抛弃了乔治三世。
愤懑于唐人的霸道和干涉,不过英国人也随后给自己找了安慰的理由,英国同样不希望看见特别强大的奥地利和普鲁士,这场革命之后。不管最终胜利者是德意志国革还是普奥一方,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在削弱着法国的国力,之前西班牙还惨败于大唐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沙俄又距离太远,那么英国独霸欧洲的局面将会越来越明显。
不管怎样,英国最终选择止步这场战争。所以战争仍是德意志人的内战。
在易北河初步挫败了普鲁士人的攻势之后,德军加紧补充自己的军力,大量的热血革命群众愿意加入到战斗中来,受到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德军的势头很高。在易北河战斗之后的五天时间中,德军的四个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人力的补充,最吃紧的第二师和第三师的兵力分别提高到了9000人和7000人;第一师则基本完成了满编,现为15800人左右;回师的第四师也在莱茵鲁尔补充了新的兵力,成长到了11000人左右。是几支部队中人数增长最大的。
不过这种兵力的扩充也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绝大多数加入军队的志愿兵,都没有经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很多人甚至不怎么特别会打枪。而且新一批加入德军部队的士兵,已经没有足够的唐制武器去装备他们,所以他们使用的大都是本土制造的武器,从纸壳弹的线膛后装枪甚至到燧发枪都有。这无疑增加了德军的后勤压力,也使得其作战能力变得层次不齐。早期成立的、有德意志兵团老兵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而新组建的部队。几乎就是乌合之众。
为了维持有效的战斗力,所以德军部队中,有一些单位是以德意志兵团老兵辅以比较有战力、经过训练的士兵组成的主力部队,而有些则是以老兵们为种子,带领一群新兵组成的新部队,这样的组合之下既能够保证德军能够打硬仗。冲杀得起来,也能够比较快地培养新部队,增强部队的战力。
不过,虽然德军的兵力获得了提升,但很快他们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奥地利军团五万大军从南方而来。已经越过德累斯顿,逐渐接近了莱比锡战场。德军在东方有易北河天然的防线,然而在南方德伯尔恩附近,也依靠着弗赖贝格穆尔德河与Jahna河打造了一条防线。不过,这条防线并不像易北河防线条件那么好,德军需要在大片的平坦农田上,构筑一条能够阻碍敌军的防线,所以这条防线几乎是无险可守的。德军能做的就是,在重要的区位挖壕沟、修工事,并且组织当地倾向于德军的民众,增强情报收集获取的能力。
守卫防线的德军有至少一半是新补充进来的部队,德军也不敢轻易从易北河防线上抽调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因为普军统帅卡尔一世显然也是懂打仗的人,在吃了败仗之后,他迅速调整自己的部队,并且激发部队的作战意志和雪耻精神,为了掩护奥军,普军在易北河防线做了不少动作。德军也搞不清楚卡尔一世是真打算再次渡河,还是虚晃一枪。这样一来,德军便不敢怠慢,仍旧需要留相当部分的兵力在易北河防线上。在德伯尔恩防线上的德军是第二师的部队,布吕歇尔为了对付奥地利人,亲自坐镇。
奥地利人的信心很足,他们来到战场之后,并没有仓促地发动对德军防线的攻势,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的侦察,了解了德军防线的走势,以及防线上的防御构成。统帅奥军的荷亨洛赫亲王带领部队压了上来,并且摆出了奥军的炮兵对防线上的德军进行炮击。
奥军的火炮数量并不比德军更多,荷亨洛赫亲王一面排开才三十多门火炮,而且这些火炮的年头还不短,几乎都是12磅的野战炮,也就意味着这些都是滑膛炮,射程是很近的。可是德军在防线上的炮兵不如在易北河防线上那么强大,榴弹炮虽然也有,但是整条防线上也只有36门,其余更多的是81毫米和60毫米的迫击炮。
奥军直接把炮兵推到一公里左右的位置,然后猛烈开火,这个方位德军的炮兵虽然能够支援,但是火力相较奥军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奥军还有大量步兵的掩护,这也使得一开战德军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581 莱比锡战役 十三()
布置在防线上的德军火炮以迫击炮为主,数量跟奥军的火炮相差不算多,奥军的火炮射程不远,仅在1000码左右,德军前沿阵地炮兵的迫击炮射程比奥军火炮的射程略大,但也没有大到哪里去。
由于德军新兵的能力实在有限,如果是唐军或者德军的老兵,在奥军把炮兵推进到射程内之前,就能够组织炮兵进行一轮甚至多轮炮击,阻止奥军炮兵的展开和发射。不过奥军炮兵还是在步兵的掩护下顺利地来到阵地前沿,开始作战。
在奥军炮兵开火后,德军炮兵的准备才刚刚完成,而实际上迫击炮的操作并不繁琐。奥军的炮弹开始比较大地散布在德军阵地之中。德军的防线主要是壕沟,步兵们藏在壕沟之中。虽然士兵们很稚嫩,但是指挥官很多都是接受过正统的大唐军事教育的,所以他们打造的堑壕防御体系也是有模有样的。德军的堑壕是三个平行战壕组成的战壕系统,这三个战壕由一些通讯战壕连接起来。通讯战壕与前方战壕的连接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这里都修有坚固的工事。前方战壕只有少量守卫部队,这些部队只在清晨和傍晚才进入战壕。70码至100码之后是支援战壕或叫转移战壕),当前方战壕遭受炮击时,里面的部队就可以撤到这里。300码至500码之后是预备战壕,里面有另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在前方战壕被攻下后可以进行反击并夺回它。同时德军还采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火力支援。虽然进攻方可以在阵地间自由移动,他们还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炮火攻击。
奥军在推进过来之后,炮击的效果并不好
。同样炮术不够过关的德军新炮兵们,用着本来精度就比较有限的迫击炮,也无法对对军的炮兵进行良好的还击。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双方都在对轰。但是战果十分有限的情况。
接着,主持这面防御的德军指挥官意识到自己的士兵的问题。立即调整了策略,让炮兵们放弃了对敌军炮兵的专门轰击,而是向奥军攻击的步兵开火。这样一来,立即就对奥军的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荷亨洛赫亲王在此战中派遣了奥地利胸甲骑兵配合步兵作战。这些还带有中古骑士特色的部队,在战场上有着比较强的威慑,也是奥地利人的骄傲。不仅有胸甲骑兵,来自匈牙利军团的轻骑兵也在战场上对其他部队进行着策应。
只是,比起紧跟世界军事发展的英国人和普鲁士人。奥地利人的军事观念和战术更加陈旧。当奥地利骑兵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德军军官不由轻蔑地笑了。
在奥军炮火之中,奥军骑兵在两翼向德军的防线进行冲锋。荷亨洛赫亲王的念头是,以骑兵越过战壕,最起码能够牵制住战壕中的士兵,从而为其他友军的进攻创造机会。在战斗爆发之初,荷亨洛赫亲王还不由觉得,卡尔一世说德军火力可怕,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厉害,因为明显德军并没能压制住奥军的炮火。而且德军的炮火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稀疏而缺乏震慑力。
荷亨洛赫亲王已经有了信心,他认为自己能够率军突破这条德军的防线。
然而。他的骄傲很快就被打落了。
当奥地利的骑兵开始冲击的时候,战壕中的机枪开始嘶吼了起来,德伯尔恩防线中德军的火力虽然相比易北河防线要弱了一些,甚至新补充进来的士兵还有大量使用老式武器的,但是仍旧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机枪。至少一个排一挺机枪这样的程度,德军还是可以维持地,当两千多名奥地利骑兵开始冲锋的时候,堑壕机枪放出了枪林弹雨。
就算是胸甲骑兵的甲胄,也显然挡不住金属子弹的。战马和士兵的血肉之躯。更是无法在这样强大的火力中幸免。加上士兵们也都在胸墙中端着步枪开火,密集的子弹很快血洗了奥地利人的骑兵部队。大片大片的奥地利骑兵从马背上栽下来。就算是以勇气著称的骑兵,在面对这样的战斗时。也出现了迟疑。
奥地利人在接受了新武器革命之后,虽然也全面换装了新式火枪,但是机枪的使用比较少,特别是他们的敌人土耳其或者是波兰,都没有装备大量的自动武器,以至于他们的骑兵即便是面对敌人的步枪,也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可是奥地利人根本就没有预料到战争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机枪一扫射,骑兵彻底被扫入了历史的故纸堆。
唐军也有为数不少的骑兵,但是大唐的骑兵从来不会用于阵地的攻坚战,机动、骚扰、侦察才是骑兵现在的本职工作,面对机枪和火炮组成的火力网,骑兵的生存力实在是太低。
只有极少数的骑兵幸运地冲到了战壕的近前,不过这也只不过是把德军的靶子给放大了一些,只有极为零星的骑兵接近战壕,但什么作用也没有起到。
看着这一幕发生的荷亨洛赫亲王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一瞬间,德军无谓地打出了海量的子弹,也许几十上百发子弹中才有一颗能够取得战果,大部分子弹都被浪费了了,可是就这样不讲理的火力,却直接将奥地利的骑兵给全军覆灭了。
而没有多久,德军将榴弹炮连六门火炮给调动到了后面的预备战壕附近,开始炮击奥军的炮兵,这些操纵榴弹炮的可都是经验足够的老兵,立即将奥军的炮兵打得苦不堪言,最后炮兵们甚至不得不放弃火炮装备,赶紧后撤。
荷亨洛赫亲王在无奈之下,只能将部队后撤,解除交战状态。看着奥军退去,战壕中的德军士兵大为兴奋。然而德军的指挥官却只能苦笑,正常情况下,在挫败敌人进攻之后,完全可以发动一场反击,炮火什么的也都到位了,而且奥军是仓促作战,没有什么防御工事。可现在为了求稳,德军是不会将这些士兵带出战壕的。。
582 莱比锡战役 十四()
德尔伯恩防线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场面,荷亨洛赫亲王所率领的奥军人多势众,但是几乎在整条防线的任何一点都无法形成突破,旧式军队在集结和准备的时段中花费的时间太长,而德军又拥有组织当地人力和各种buff全开,所以在比较短期的时间内就已经构筑好了一条比较完备的防线。但同时又由于德军的新兵较多,尚未足够能战,所出于稳妥,德军的指挥官又不好派德军越过自己的战壕去逆袭奥军。
这就导致了德军和奥军在防线两侧开始僵持。
荷亨洛赫亲王的胆子比卡尔一世更加的小,第一次作战的失败,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骑兵,荷亨洛赫亲王就暂时停止了攻势。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这种火力规模的战斗,德军大量的机枪,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防线,使得奥军难以突破。
这个局面让联盟中两个君主,利奥波德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极为不满,可是两位君主也没有办法,因为前线将领是为了避免太大的损失而做出的僵持决定。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都是各怀鬼胎,尽管两国的关系出现缓和,不再视对方为主要对手,但却都不希望自己实力削弱而对方相对变强。于是在普鲁士兵败易北河,损失过万之后,普鲁士人不愿意火中取栗;而奥地利人在德尔伯恩进展不利的时候,同样不想用自己士兵的生命去打开局面,然后让普鲁士人顺便占便宜。
德意志的内战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虽然都有丢失自己的领土,但在这次的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西德意志的诸侯们,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损失并不是不可承受的。当然最应该忧虑的是如果放任德意志国革这样搞下去,那么未来普鲁士和奥地利才会危险。
联军一方已经知道如何去打这场战争,可是没人愿意真的用大面积的伤亡去换取胜利,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力量的均势是保持普鲁士和奥地利现在和平的一大原因,有一方在战争中损失过大,那么战后和平不会延续,强的那一方将会对弱的一方动手,毕竟统一德意志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共同的野望。
只是此时的僵持对于德意志共和国来说,利大于弊。马恩斯刚刚与大唐方面签订了贷款的协议,大量的唐元在大唐直接被消费,变成了各种物资,主要是武器装备,然后是机器设备。上亿规模的采购,对于大唐的经济必然是一股正面刺激,这也是白南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一场德意志的内战,大唐虽然没有自己出兵,用借钱的方式,前头赚了利息,后头又将这笔钱的大部分留在了国内,给国内的厂商带来了订单。
甚至连唐军也趁机清空自己的库存。退役下来的老式武器,除了装备各特设兵团的,还留存不少。一次性向德国出口了数万支s1步枪,以及上千门的火炮,再加上不计其数的弹药,使得唐军将原本的库存消耗的差不多了。而盈利可以直接用来大规模制造唐军的现役装备,这又是十分划算的一件事。
大批的库存武器,被直接装上船,漂洋过海经过一到两周的时间从大唐东海岸抵达德意志港口汉堡,然后又来到了德军士兵的手里,整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一个多月内就基本完成了。两国的国革展现了很强的行动力和组织能力,利用僵持的这段时间,德军不断增强着自己。
装备上德军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还解决了弹药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人员规模上德军进一步的扩大了。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军,再加上德军组建成功“解放”了一批原本诸侯的投降军队,使得德军在人数上的劣势逐渐被找回。
德军不仅将四个师的兵力都逐渐提升到了1。5万人,而且还又相继组建了两个师,其军力提升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尽管很多新兵的战斗力没有保障,而且一些部队装备也比较差,但是仅从这个人数规模来看,德军已经够得上欧洲陆军强国的称号了。
进入十二月之后,普军和奥军在战场上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士兵们希望回家过圣诞节,而冬天的低温和各种不利条件也影响了联军的作战斗志。
普军和奥军为了交代,又连续尝试了几次在不同方向,突破德军的防线,都遭到了挫败,跟联军不同,德军仍旧有着很强的作战意志和精神,而且时间使得一部分德军成熟起来了,加上军官阶层拥有来自大唐军事训练的高素质,德意志防线的固若金汤,让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感到绝望。
这个时候,德军统帅布吕歇尔捕捉到了新的战机,德军的大幅增强,让他看到了取胜的希望。普奥联军的失利和冬天的来临让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的进军根本没有成行,甚至也没开到德国的边界上。
布吕歇尔判定符腾堡和巴伐利亚方面的怯战,将新组建的第五师和第六师全部加强在了南部,配合第四师,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发动了“圣诞攻势”。
普鲁士和奥地利根本就预想不到叛军居然还有力量发动战略上的反击。德军三个师超过四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一路攻占了维尔茨堡,一路攻占了莱茵河畔的斯派尔。德军的行动极为突然,大为出乎联军的意料,而这些地方的小诸侯也没有丝毫办法,当地支持国际主义的革命群众对德军的军事行动进行了有力的支持,从破坏到袭击,使得诸侯军队吃尽了苦头。
在一周之内,德军推进上百公里,一路已经彻底覆灭安斯巴赫,另一路已经攻入符腾堡公国境内,南德意志诸侯全面告急,在12年的第一天,德军歼灭了符腾堡军的主力,成功夺取符腾堡重镇斯图加特。
583 莱比锡战役 十五()
。看
而在莱比锡的前线,受南北两次胜利的鼓舞,加上兵力逐渐充足,德军开始策动新的反击。首先是南线德尔伯恩防线上的德军,突然将炮兵压前,对相持的奥军进行炮击。奥军不得不向后撤退一段距离。而德军立即跃过战壕发动攻势。在火力的碾压之下,荷亨洛赫亲王选择以一部波西米亚军团进行断后,而奥军主力继续向后撤退。
但是德军很快就歼灭了迎面的波西米亚人,整场战斗最终演变成了溃逃战。荷亨洛赫亲王虽然勉力维持奥军的有序撤离,但是德军速度非常快。一些奥军也进行了比较激烈的反抗,给德军带来的不少损失,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局面。
荷亨洛赫亲王带领的奥地利军团在德尔伯恩防线上出现全面溃败,两万奥军被歼,特别是匈牙利和波西米亚人,在吃到败仗之后大多数选择了投降。荷亨洛赫亲王最终只率领两万人逃到了开姆尼茨。
然而德军在一天后也抵达了开姆尼茨,荷亨洛赫亲王甚至连据城而守的勇气都失去了,因为德军排出了大批重炮。显然开姆尼茨的城防是阻挡不住的。荷亨洛赫亲王最终提出交出开姆尼茨,然后他带领奥军无危险撤走的条件。布吕歇尔在经过考虑之后,同意了荷亨洛赫亲王的条件。荷亨洛赫也最终得以保全了两万名奥军士兵。
不过萨克森人的运气显然就没有这么好了。布吕歇尔指挥德军第二师沿着易北河西岸而下,夺取了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彻底肃清了易北河西岸的萨克森地区。普鲁士人隔着河只能干瞪眼,卡尔一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