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魂-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灰谎
吩咐下去,也自有李府的人替李业诩去办手续。
李业诩本想小月也一起置了身份,哪知母亲了解到他还没将小月收入房中后,却不同意,说一定要李业诩和小月同房后,才能去办,而且还要验红。
李业诩大感尴尬,母亲也说的太直接了,女人的事,总是搞不太清楚…
李业诩说服不了母亲,也没办法。小月随郑燕嫁入府中,李业诩却对其没有太多接触,生疏着,他可不想让边上的女人成为纯粹的肉欲工具,要和一个女人同床共寝,得先多接触了解一下,培养点感情出来才行。
这个意思还是让郑燕自己去和小月说好了。
作为妻的郑燕,虽然心里有些吃泛酸,却也自小就看惯了这种现象,也表现的大度,并没计较什么,平日里对云儿也是和颜悦色。在李业诩调和下,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三人都如同姐妹一样融洽。
郑燕过门一段时间,对长辈孝顺尊重,对下人也从不颐指气使,待人处理上,有自己的主见,办事有条理,表现的如男子般的气度,深得李靖夫妇及王氏的喜欢,也得到府中下人的敬重。王氏甚至想让郑燕协助她管理家务事,以后让郑燕来操持这个家。李靖却没同意,李靖的意思是可以让郑燕熟悉一下如何管家,过些日子,李业诩得搬出去住。
李业诩已经是有了爵位的朝中高官,得有自己的宅弟了…
第二卷 磨剑 第八十章 贞观五年是个好年份
接下来李业诩已经没多少时间回府,一大堆事儿等着他去做了。
特卫新的募兵也已经开始,虽然李世民还是指配候君集负责此事,但真正主持招募筛选的还是李业诩。此次招募早在几个月前就公告附近几州了,所招募的士兵要求还是挺高,合格入选的士兵自有较丰厚的薪饷,家里也有赋税方面的优惠,许多人正是冲着这点而来的,更是有李靖和李业诩名头在,好男儿建功立业的诱惑还是挺大的,许多人都走了很多天的路,特意赶来报名。
还有一些是长安周边州府选送的,都是些体格健壮之士。
报名完毕,共招募新的兵员二千多人,和前面的五百名特卫士兵混编在一起。
分编队伍后,马上开始训练。自有苏定芳亲自带领教习,原先最早的这批特卫士兵,经过大半年的训练,还参加了平定斛薛人的叛乱,各方面表现不错,更有实战经验,一些特别优秀的官兵,成了这批新兵训练的教员,指导他们进行队列、体能、单兵科目等一些基础训练。
――――――――――――――――――
李业诩这边训练特工人员,组建情报网的工作也已经开始。
特情处的总部暂时和训练场地设置在一起,位于特卫大营外西南方向,新修建的一批房舍内。
这些房舍想计划是作为安置新招募的特卫士兵之用,如今暂时交由特情处使用,特情处的营地选择在大营的东南方向,正开工建造中。
特情处基地与东北方向的另一处秘密基地只隔了一个山头,再加上特卫大营,三者成品字形排列,总占地近八千亩地,包含着附近的几座山头。此区域大部分建筑都位于高大的围墙之内,戒备森严,严禁任何闲杂人员靠近。
这三个地方的实际负责人都是李业诩。
李世民调拨了近两百人过来,作为训练间谍人员使用,着实让李业诩吓了一跳。
这皇帝安排过来的人员也太多了些吧?用意有些不简单。
这些人当中两名职位较高的,一名叫许立,一位叫傅德,作为李业诩组建情报网的副手。这两个都是其貌不扬,扔到人堆里眨眼间就找不到的那种人,但李业诩却看得出来两人身手都不简单,且都是头脑极度灵活之辈,从他们不经意间看过来的眼神里,察觉到了那份不同于常人的犀利目光。
许立和傅德都是身经百战,执行过许多次刺探情报工作的军中细作,心境已经大异于常人,到这儿还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初见上官李业诩,他们是非常的惊异。李业诩这么年轻,心境却如此的沉稳,眼神淡然平和,读不出任何内容来,不禁为之动容。
李业诩自己从民间和军中挑选了近百名队员,这些人都是没有任何从事情报工作的白身。
三百多名待选的特工人员,先是思想方面的教育,李业诩用后世类似传销的手段,进行爱国主义的灌输,要把他们都培养成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和好战分子,还有忠诚方面的教育与考查,作为特工人员,对国家,对这个团队忠诚,是最基本的品质和要求。
制定了严格的各种守则,类同于特战队中的纪律,要做到严格的服从,禁止的项目更多,包括不能打探任何不相关的事,不可与队友交流任何工作中的事,布置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有任何的推托等等。
李业诩教习这些未来的特工人员化妆、潜伏、侦察、刺探情报、暗杀等一些基本的科目。这些东西李业诩在训练特战队时,也都进行过专业级的训练,但眼前这些专业的间谍人员,在化妆与刺探情报等一些方面的训练要求,又比特战队员要高上很多…
所有这些待选人员在训练中表现不合格,或者忠诚度不够者,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就是情报传递的训练。地域广阔,交通不方便,情报传递在路程和时间上如果不能保证,那所获取情报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信鸽是古代传递情报最快的工具,但并未广泛驯化使用,李业诩让一部分人员专门进行鸽子的驯化与情报传递的训练。
训练间谍的事,李业诩负责总体事宜,把每天要进行的训练科目及手段都写在纸上,自有许立和傅德具体实施,遵照执行。
许立和傅德长期从事情报刺探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手段,很多心得都被李业诩采用,用于平时的训练中。
――――――――――――――――――――――
贞观五年转眼过去,对于大唐来说,又是一个异常好的年份。
贞观四年,天下大丰收,各地粮仓充盈,而贞观五年,也没什么大的灾害,各地收成更不错,据户部统计,粮食总产量比贞观四年还多了三成,很多粮仓都堆满了,赋税也多了两成,百姓也都喜笑颜开,这下把李世民和朝臣们都乐坏了。
南方各州的种植和收成情况也已经上报,试验种植水稻的官田,有五万余亩,每亩年收成比种植粟米等其他作物的高上好几倍,且年前都已经种上了冬小麦。
占城稻也早已在邕州试种成功,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很多,且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少,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在岭南的几个州府推广性种植了三千亩晚稻,亩产比普通水稻高了近一倍。
这水稻还只是试种期间,想不到收成就这么不错了,待以后全面推广种植开来,粮食产量那还不更上一层楼?!
李世民根据各州府上报的情况,和众大臣商量过后,决定贞观六年更大范围地在南方推广种植水稻,北方一些州府开始试种。也让普通百姓开始种植,并免费提供稻种,同时由户部委派人员指导耕种。在岭南道加大种植占城稻的面积,江南道一些州府也开始试种。
一些配套措施也跟上,趁农闲时,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修建粮仓,并把北方一些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在南方推广。
这些决定,在朝会上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朝廷的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短期内粮食问题基本解决,瑶役和赋税也没加重,百姓不再饿肚子,作奸犯科者也少去,各州府的牢房都是空荡荡的,连续两年全国被判死刑的犯罪者都只有几十人。
粮食供应基本不成为问题,只是人口没有这么快增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正式下发诏令,把男子初婚的年龄从二十岁改到十八岁。
前些年大量被突厥掠去的汉族子民,在突厥被击败后,朝廷也通过赎买或威吓等一些其他手段,把他们弄回到中原,前后有近十万人口。
因叛乱而被俘虏的近六万名斛薛人,先是进行一段时间有人监管下的劳役期,开荒、筑路,修水利,待半年的劳役期满后,被分散开来安置在从岭南到江南的一些州县,以家庭为单位分以田地,有人教他们耕种。这些田地的赋税,在前面三年也都是减半征收。
斛薛人并不是十分剽悍的民族,人口又不多,在草原上没有很固定的地盘,大部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四处流浪般,家和家乡在斛薛人心中并不是一个很强烈的概念,帐篷扎下来的地方,就是家。
如今过惯了居无定所的斛薛人,有了固定的安身之地,稍稍的不适应后,大部分人都接受下来,若平时不寻衅滋事,闹出什么动静来,也没有人来找他们的麻烦。只是还有些心有不甘,想逃跑或者闹事者,这些都是在叛乱时候有亲人死亡的人,自有严厉的处罚等着他们。
向往安定的生活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地方安置的斛薛族人并不多,也没可能积蓄很大的力量,一段平安富足的日子后,斛薛人也都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耕作种植,还可以放养牲畜,感叹在大唐的生活与以前四处奔波的游牧相比,简直是天上与地下的差别。大多斛薛人也都安于目前安定的生活,学习汉俗,习汉字,穿汉服。他们也终于明白,作乱反叛的那些头人,是多么的愚蠢。
从此以后,斛薛人也都慢慢地把自己当作大唐的子民,以自己为唐人为荣,斛薛这部落的名称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朝廷所作的另一件事,更是让天下百姓为之称诵。李世民遣使携诣,到高丽收取隋时出征战亡的数十万将士骸骨,举行隆重的祭奠葬礼,并誓言,血债要血偿,天下为之震惊…
年前的最后一个朝会上,一脸得意李世民咧着大嘴,说着年内的成就,和着大臣们的马屁之声,自是有许多有功之臣得到封赏。
李世民也因李业诩建言有功,欲给李业诩加以封赏,在长孙无忌及其他一些朝臣的反对,及李靖和李业诩一再推辞下,也只得罢休。
但更让李业诩高兴的是,郑燕有了身孕,李府上下也都喜气洋洋。
没有烦心事儿,自然会想着去做更多的事情。
眼下大唐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国力也随着增加,但国力增强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军队的战力要提高。所有取得的这一切成就,必须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
在李世民和李靖、李业诩心里,都有类似的想法,改革兵制,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在满城喜庆气氛中,又是新的一年…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章 吐谷浑寇边
贞观六年正月初八,新年的第一个正式朝会,所有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作为正四品下的特卫中郎将李业诩也参加了此次朝会,一些归附的胡将也在朝堂上站着。
朝会刚开始,尚书省左右仆射房玄龄和李靖联表上疏,奏请在军中试行募兵制及向各内附部落征集一定数目的兵员等。
疏中说道,今天下连续几年丰足,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然边患未除,国内时有反叛,边关百姓时常遭受掳掠祸害,府兵战力不强,边军战备力量薄弱,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百姓安定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军队的建设,逐步试行募兵制,以常备军替代目前亦农亦兵的府兵。新募集的士兵用新式方法加以训练,使之成为抗击外敌入侵、镇压境内反叛、威服周边四夷的精锐武装力量。
疏中也详细说明了募兵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募兵令可先在京畿道或者周边几道内试行,待一定时间后再在其他各道内推行。按一定人口比例征集兵员,各被征士兵入伍后,本人免交赋税,并由朝廷发给薪饷,家中赋税可减免征收,也不再摊派瑶役。每名士兵服役期三年,三年兵役期满后,可选择退役或者自愿延长服役期,但不得超过一定年限。若服役间立下军功,不但朝廷有赏赐,此军人所在的当地州县,也有奖赏,军功卓著者,可以授以中下级军官,并以军功累积升迁等…
疏中还有应征入伍士兵伤残、死亡的抚恤等说明。
同时也向各内附部落征兵,各部落每年有最低的兵源要求,被征的士兵到军中后,与其他各族士兵混编,待遇没有异同,军功的奖赏同等于汉族士兵,服役期满后,同样可以选择退役和继续服役,有军功者退役后,可以选择在关内安家立户,并允许娶汉家女结婚。
同时要求各内附的部落每年进贡朝廷一定数量的牛羊、马匹,朝廷回赠以同等价值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高档物品。
这个提案李靖是和房玄龄、候君集等一众朝中重臣商议,再和李世民详细交换意见后,由李靖和房玄龄提出的,其中也自有李业诩的主意。
此提案一提出,马上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不绝。许多朝臣跳出来,指责疏中的提议不顾当前国情,一味扩军,乃失民心之举。向各内附部落征兵更是有失堂堂华夏之礼仪,恃强凌弱,失信于天下。
反对此项最激烈的还是魏征,以天下百姓未安,当以偃武修文,修养生息,及征兵胡兵、胡汉通婚有违礼制为由,在朝堂上陈述此举的祸害之处,并梗着脖子与候君集一通激辩。
朝中的一些其他重臣,如长孙无忌、王珪、戴胄、唐俭等人,李世民虽然曾和他们细谈,但均未表态。
反对的都是朝中的一些文臣,武将自是都举双手支持,那些归附的胡将,对从他们部落征兵,却没有什么反对之声。
最后,除了魏征,试行募兵制的事倒不太有人提起了,因为特卫军中在年前都已经开始试行了,朝堂上的争论都集中到要不要向内附的部落征兵的事宜上。
正在朝堂上争论不可开交的时候,李世民微微地向站在边上的两个胡将挑挑眉。
右武候大将军阿史那思摩、左领军将军执失思力出列,用挺流利的汉语大声地说,突厥各部即已归唐,所辖之地成为朝廷治下的州县,族人成为大唐的子民,其所部人马和大唐所有臣民一样,均应参加军队的募兵,他们的族人也以参加大唐的军队为荣。
粗犷的声音盖过了争吵声,闹哄哄的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这些归附的胡将是在李世民和李靖半威胁半利诱下,妥协的。
李业诩第一次见到了这两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英名的突厥将领,也对李世民和李靖的这手安排佩服之极。
在边上一直未表态的长孙无忌、王珪和戴胄等也在这个时候表示支持试行募兵制及向内附部落征兵,文臣中的这几位大员一表态,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一下子少了很多。
一直看着热闹的皇帝李世民这才开口说话,意思是说募兵制只是试行,如果成效不错,又不损伤国体,那才全面推行,如果天下百姓都不支持,那自然也无法施行。而向各内附部落征兵,既然部落头人都不反对,且同为大唐子民,那有何不可?
最后反对的人都没了言语,连魏征也只是忿忿的在一旁憋着气,没话说了,李世民宣布此两项提议交与政事堂由几位宰相再审议,审议通过后即下发诏令,开始执行。
―――――――――――――――――――
上元节过后,李世民正式发布诏命,重新设立军器监,归属于兵部,以兵部尚书候君集兼领军器监大匠,特卫中郎将李业诩领军器监少匠职,下设军器研究署、弩坊署、甲坊署等,李业诩兼领军器研究署令,已经恢复原名陈天宁的流云小道任军器监丞,正七品上。
原先废置的军器监,归属于工部,由一名正四品上的军器监大匠领,而新设置的军器监则归属于兵部,由兵部尚书兼领,原先正六品上的少匠也变成了正四品下,级别提高了不少。
军器监设立后,马上从工部及工部将作监抽调一大批人员,开始运作起来。
长安城东,特卫军营不远处,有几处新修建的房舍,一些房子用坚固的大块石头和石柱建造,这些房舍外面有高大围墙围着,占地很广,戒备森严。这是军器监的秘密研制基地,进行新型武器的研制、试验、改良和生产,唐军主要装备的唐刀、弓弩等,及李业诩所设计的一些武器,都在这里进行改良、研制并试产。
军器监里还有一处更秘密的房舍,除了少数人外都不可以进内,这里是没有对外公布的军器监火器署,进行火药及火器的研究制作。
流云小道,不,现在应该叫陈天宁,也从一名整天无所事事的小道士变成了大唐一名七品官员,虽从品级上看还是不入流的小官,但在军器监里却是一名重要人物,主要负责火药及火器的研究。十六岁的陈天宁天资聪慧,喜爱钻研,火药的配方也已经试制了好多种,如今正在试制一种新式的火器。
――――――――――――――
上一年,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彠等人上表请求行封禅,被李世民拒绝。
上元节过后,众多文武百官也以天下大安,四夷臣服为由,上表奏请李世民封禅泰山。
朝会上,面对众臣的封禅请求,李世民则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给富足,虽不封禅,又有什么关系?昔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
历史上行泰山封禅的皇帝不多,而能伴随皇帝封禅的大臣也少,封禅之君臣皆能铭刻于泰山之顶,让后人景仰,如此名声诱惑下,还是有很多朝臣们请求行封禅。每次朝会上都有人提议,被自己的臣子一通歌功颂德的赞美,到后来李世民也有些动心了。
历史上但凡有成就的帝王,都想到泰山封禅,诏告天下。李世民即位后,文治武功皆表现不错,这两年天下还是比较安定,对外的几次用兵都是大胜而归,大唐国力提升的很快,天下已经初现繁盛景象,李世民心里其实早就有这个心思了,只是怕太耗费财力而已。
还是魏征跳了出来反对,“陛下虽然有理由去封禅,然承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未恢复,仓廪尚虚,而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