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134章

唯一战胜国-第134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则更惨,他们的农业被冲击得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农产品出口了,特别是日本的生丝业,华东自治政府发展起来的生丝业规模日益庞大,低廉的生产成本让日本生丝无力竞争,很快就退出了市场。
  日本农民以往通常靠纺织土布卖到东北,然后从东北换取豆饼等农产品,现在东北贸易从中日战争开始就遭到了华东自治政府的打击,日本在东北的土布市场也随着日本纺织业的萎缩而一蹶不振。
  夏钧接见的这些南美国家人员,主要是就商业合作上的问题展开会谈,因为夏钧看中的是南美的矿产。
  就铁矿石来说,可开采储量最高的是沙俄,因为沙俄占据着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但随着乌克兰被德国占领,沙俄的可开采铁矿石储量开始下降,第二名则是巴西,在后世的格局里,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从苏联独立出去,巴西的可开采铁矿石储量成了世界第一。
  第三名则是澳大利亚,第四名是乌克兰,第五名是中国,第六名是印度,第七名是哈萨克斯坦,第八名是委内瑞拉,第九名是瑞典,第十名是美国,第十一名是加拿大。
  其中中国的铁矿石可开采储量虽然是第七名,但铁矿石品质不高,经济价值不好,多为贫矿,少有富矿。
  在南美洲,巴西和委内瑞拉是华东矿业公司意图进入的国家,此时巴西合众国的总统是戈麦斯,是一个军人政党。
  委内瑞拉同样处于不稳定与内斗之中,这两个国家都显得不是很稳定,不过就投资环境来说还是有的。
  不过和这些国家接触下来也不是太顺利,这些国家依旧不是很相信华东自治政府的军事力量。
  他们相信是华东自治政府的武器,但并不相信华东自治政府的军事素质。
  但就双边贸易方面还是达成了一些成果,华东自治政府更是就农业方面与这些国家达成了一些政策协议。
  华东自治政府与这些南美国家的农业合作主要是前往他们国内承包种植园,种植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
  这些经济作物在中国是比较缺少气候条件的,虽然在南方省份有条件种植,但面积不大,气候也不是完全合适。
  华东自治政府加强对南美的投资,这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美国政府向来把南美洲看成后花园,岂容他人染指?
  之前是德国,现在又变成了华东自治政府,美国在南美赶走了德国,现在华东自治政府又跳出来了。
  而在亚洲方面,华东自治政府的商品此时已经渗透进了印尼、印度、澳大利亚这三个英国的传统市场。
  其他地区同样如此,整个中南半岛、南洋、新西兰等地的市场多为华东自治政府的商品所占领。
  同时华东自治政府的商品开始涌入中东和非洲,这两处地方现在财力还很贫瘠,非洲就不用说了,中东则还没有大规模发现石油,因此市场也不是很大。
  不过华东石油公司却没闲着,而是在中东到处圈油田,中东有许多地区的油田都被华东石油公司圈了下来。
  此时华东的石油消费量节节攀升,由于水电的发展需要时间,因此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方式开始出现。
  工业增长速度太快,水电根本无法跟上速度,而煤炭、石油却是没有限制的,特别是石油,现在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石油副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华东石油公司不得不重新在中东钻井找油。
  由于当前开采的世界第一大油田产出的是轻质油,所以石油副产品不是太多,而且炼油方面比较简单,污染也不大,因此是运回国内再炼的。
  为了增加石油副产品的产量,华东石油公司开始在中东地区直接炼油,然后再将成品油及副产品运回国内。
  拉希德阿拉伯的经济因此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发展层次还很低,而且是华东开的工厂,只能说是让拉希德阿拉伯多了一群工人,劳工成本比国内还要低。
  内燃机、燃气机开始大规模用于工业,华东自治七省对石油的消费量一天天的增长,而油轮的吨位和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源源不断的为华东的工业提供廉价的能源。
  能源的廉价,使得运费、生产成本都在下降,虽然用不上水电,但企业的日子却是好过得很。
  石油开采量完全能够满足中国的需求,并且还有大量出口,另外夏钧也在不断的储备燃油。
  到目前为止,华东自治政府已经储备了三千万吨燃油,虽然还不是太多,但在这个年代来说却是很多了。
  以当前的储备量,华东自治政府可以满足国内工业、军事上五个月的供应,但这么点储备对于华东政府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华东自治政府此时开始储备煤炭、铁矿石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储备主要是为了降低对进口的依赖,不至于因为进口突然中断而导致经济出现波动,从而让华东政府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应对。
  就像煤炭储备,虽然北方有煤炭,但万一发生雪灾运不到南边怎么办?
  万一马六甲海峡被其他国家切断了,石油运不进来怎么办?
  万一哪个国家就铁矿出口进行限制怎么办?
  这些都是夏钧需要考虑的问题,若是这些问题不考虑,未来将变得十分被动。
  应对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三个,第一就是形成自己的产能,但形成的产能属于备用,一般情况下不怎么开采。
  第二就是建立储备体系,让国家在中断进口的情况下起码能维持一年。
  第三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个国家投资一点,那个国家投资一点,这个国家限制了出口,则从另外一个国家加大进口。
  在这三种手段的运用下,中国完全不用担心被人揪住命脉。
  此时华东自治政府已经有了不错的财力,就储备这些资源方面已经具备了条件,同时储备资源的主要认为还是落在华东集团身上。华东集团是直接进行生产,因此储备成本较低,而且华东集团也有钱进行储备。
  华东集团今后的盈利主要将花费上科研、扩大产能、储备原料这三个方面,将不再对政府进行财政上的支持。
  华东自治政府也不再需要从华东集团那里要钱了,华东集团未来的使命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进行拼杀,并为国内造就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并从事科研活动。
  此时华东自治政府的科研活动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以学校为主,不过那些民营企业却也开始往科研方面发展。
  各种实验室陆续开办,这些实验室主要是为企业而服务的,但科研成果是不能向国外泄漏的。
  像什么特拉斯啊,爱因斯坦啊这些科学家华东自治政府都接触过,不过没一个愿意来中国。
  爱因斯坦是一个讨厌战争的犹太人,中国不是他理想中的国度,夏钧同样不喜欢犹太人,因此他对爱因斯坦也绝了念头,至于特拉斯,此时穷困潦倒,贸易部正在给他做工作,并对他进行了资助,不过依旧没有答应来中国。
  夏钧感觉,还是培养自己的科学家比较合适,指望外国佬不如指望自己,因此今年来一直在加大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的经费,暂时还没什么太大的成果,不过小成果却也不少。
  未来的战争是大工厂、大兵团、大实验室的战争,华东政府在兵团方面的建设还差一些,毕竟底子薄,军官少,在山东组建了一个集团军已经很勉强了。
  工厂方面的情况最好,发展迅速。
  实验室则欠缺一些,还需要加大投入。
  由于夏收的到来,华东政府要加大对外出口,因此对船只的需求量也增多了,夏钧却是愈发的奔放,直接用兑换平台给华东远洋运输公司增加了五十万吨的商船。
  加上上个月下水的三十万吨,华东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船吨位已经达到了四百六十万吨,已经把美国的三百五十万吨甩在了身后。
  货运能力的增加,使得出口方面的运输压力大大减轻,现在英国商船越来越不顶事了,德国潜艇的活动则是愈发猖獗。
  最让协约国水手恐惧的就是德国的潜艇,德国的潜艇数量很多,鬼知道德国佬怎么突然造出了那么多的潜艇。
  每天在报纸上都能看到某船在某海域被击沉的消息,这不仅让英国的交通运输出现了问题,而且经济损失也比较严重,虽然很多商船都是私人的,不需要英国政府认账,但却对英国的国力有所损失。
  由于德国还没有发明群狼战术,因此对那些成群结队,在军舰保护下的商船队没有什么太大的办法,所以英国的损失还是控制了下来。
  由于英美两国的商船私人船只众多,两国缺少一套成熟的指挥体系,反倒是华东远洋公司形成了一套集中出动的指挥体系,开往大西洋的商船基本没有落单的,到目前为止还未被德国潜艇击沉过一艘商船,当然这和德国潜艇不攻击有很大关系。
  对德国的贸易则加强了,夏钧每个月都会往德国派遣200艘次的潜艇,每次都能运回大量的贵金属和技术人员。
  在德国还有足够的贵金属时,夏钧很乐意与德国进行贸易。
  同时夏钧也很乐意与沙俄进行贸易,今年沙俄又从华东政府这里进口许多粮食,因为之前随着气温的转暖,沙俄在东边烂掉的食物就达到了八万火车厢,加上之前烂掉的一万厢,已经达到了九万。
  食物烂掉了,沙俄又不得不从中国进口,但事实上依旧很难运到西边,不过沙俄这次选择购买的是那些不容易烂的粮食。
  德军已经一路打到了沙俄境内,沙俄国内的反战情绪开始提升。
  不过沙皇尼古拉二世并没有停止战争的准备,反而像是一个赌徒,愈加疯狂的向战争倾注着财力。
  俄国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意图改善交通情况,办法就是两个,一个是逐渐精锐部队上战场,减少战场上投入的人数,以减轻补给上的压力,以精兵战略取代那种粗糙的兵力优势。
  第二个就是从华东自治政府那里购买汽车等动力化装备,以汽车来为前线运输物资。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两个德国将领,自拿到了华东自治政府馈赠的先进武器后,就指挥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大杀四方,不过虽然把俄军歼灭了一百七十多万,但并未将俄军主力歼灭,一百七十万人对于俄军来说并不算太多。
  沙俄的铁路之所以负担不了运输任务,实在是因为前线太多人了。
  交通堵塞,导致俄国士兵拿到吃的,受伤的俄国士兵没有药品,不得不在痛苦之中死去,反战情绪也开始升温。
  沙俄的计划很好,但实施力度上却不得不让人汗颜。
  但订单却是实实在在的,华东自治政府又从沙俄那里捞到了一批数额巨大的订单。
  而在土耳其,加里波利战役已经演变成了陆地战争,协约国本来是想以海战结束战争,但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加里波利战役的主力是澳新军团,同时还有英法联军,这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一次打出旗帜作战。
  不过这注定成了一场大败仗。
  之前协约国绝对有胜利的希望的,但因为英国在最初制定计划前,派遣了海军攻击了土耳其的要塞,结果被土耳其察觉了意图。
  之后土耳其在达达尼尔海峡已经快用尽力气的时候,协约国却撤退了。
  而当协约国重新组织进攻时,却是两个多月后了,这给了土耳其人足够的准备时间,土耳其人将部队布置在了协约国可能登陆的海滩上。
  战争很快开始了,土耳其人一开始抵挡不住,后退了一些,源源不断的兵力让他们抵挡住了协约国的进攻。
  双方很快陷入了僵持的堑壕战,这场堑壕战显然又是一场无战果的消耗战。
  这一切的战争的持续,都让华东自治政府与美国政府在其中谋取了巨额暴利。
  ————
  求下月票呵呵。
  第一卷 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陆演习
  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陆演习
  一九一五年,华东工业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华东自治政府的军事发展同样有如此速度。
  新编二十八个师,外加之前十三个师,组成了一个规模达到四十一个师的小型作战集团军群。
  集团军群中三个装甲师加五个步兵师组成了A集团军,B、C、D三个集团军分别各有九个步兵师,并且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坦克,仅为掩护步兵用。另外还有E集团军,是五个炮兵师组成,其中三个榴弹炮师,两个速射炮师。
  为了不泄漏编制,因此这些集团军全用字母来命名,日本就算获知这个编制,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华东军的编制初步分为五个集团军,但严格的说并不算是集团军,但成为军又不显得太小了一些,称之为集团军又太大了一些。
  空军则分成了战术轰炸机编队、战略轰炸机编队、强击机编队、战斗机编队、侦察机编队、鱼类机编队六个编队。
  战术轰炸机目前又研制出两款新型飞机,分别是15式无畏轰炸机,属于单翼全金属单发动机俯冲轰炸机,前面装了一个呼啸装置,俯冲时会发冲恐怖的声音,载弹量为一千公斤,是一款极为优秀的战术轰炸机,可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航程为六百公里。
  另外一种战术轰炸机为全金属三发动机单翼战术轰炸机,载弹量为恐怖的四千六百公斤,但航程只有四百公里,投入上限制较大,首先要有前线机场,而且是比较完善的机场才能起降,无法进行远程轰炸任务。
  这种三发动机的全金属战术轰炸机被命名为重锤Ⅳ,重锤四在设计上将载弹量考虑到了极致。
  战略红战机编队则开始装备蚊式轰炸机,随时准备轰炸日本本土,或者轰炸海上目标。
  鱼类机编队同样是装备蚊式轰炸机,只是有所改装,航弹换成了鱼雷,可装载533mm口径鱼雷两枚。
  强击机编队则开始装备华东飞机制造厂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全金属强击机,被命名为飞蝗Ⅰ,飞机机身采取了重点防护,在机身前方装有两挺机枪,在两侧各装有三挺机枪,一共八挺。
  飞蝗Ⅰ不仅是强击机,也是战斗机,只是速度稍显慢一些,但低空飞行能力强,对机枪防护效果好。
  在低空扫射的情况下,对方的防空炮基本上是没用的,只有对方的防空机枪可以发挥作用,而飞蝗Ⅰ便是针对机枪的威胁而选择了重点防护。
  战斗机编队则新增两种战斗机,一种是蚊式轰炸机改装而成,速度奇快,但由于是木制的,所以在空战中很容易受损。另外一种是全金属战斗机,被命名为利剑Ⅰ型,利剑Ⅰ的体形比较小,操作灵活,最高时速为430公里,也属于非常快速的战斗机了,航程为一千公里,无法飞到日本本土上空作战,但以蚊式轰炸机的速度,完全不需要有战斗机掩护,因此暂时还无装备远程战斗机的需要。
  但未来肯定是要有远程战斗机的,因为华东空军的远程轰炸机基本上不装备什么空战武器。
  蚊式轰炸机目前已经是最快的了,十年内估计没有飞机能够超越。但华东空军必然要装备载弹量更多,航程更远的战略轰炸机,蚊式轰炸机的1800公斤载弹量还不是太够用。
  侦察机编队,目前装备的飞机已经更新到了雄鹰Ⅳ,这款飞机同样采取全金属单翼设计,拥有良好的视界,最高时速为450公里,拥有一挺前装机枪,战斗能力比雄鹰Ⅲ高出不少,而且从木制变成全金属设计,防护能力同样大大增强。
  飞机制造厂目前正加紧生产空军订单,空军为应对山东战场,需要最少三千架蚊式轰炸机,其中两百架改装为陆地鱼类机。
  重锤Ⅳ战术轰炸机也有两百架的订单,这种大飞机造起来比较烧钱了,不似以前的木质飞机那样便宜了。
  利剑Ⅰ战斗机起码也得有个上百架才能应付山东战场,不过空军订购了两百架,因为日本也在山东装备了飞机,其中很大可能有战斗机。
  飞蝗Ⅰ强击机方面,空军也订购了两百架。15式无畏轰炸机也订购了三百架,这是配合陆军行动的利器。
  空军方面有足够的军费订购这些飞机,而且飞机制造厂是以成本价卖给空军的,这些飞机虽然是全金属的飞机,但依旧算是比较初期的飞机,成本也不是那么吓人。
  空军的新装备是奠定胜利的基础,夏钧自然不能吝啬,华东飞机制造厂连月来都在扩大产能,此时产能已经扩大到一个十分可观的程度。
  华东飞机制造厂俨然成了世界飞机制造中心,这里制造着世界上将近一半以上的参战飞机。
  协约国的参战飞机百分之八十都是华东飞机制造厂制造的,德国同样有百分之三十的飞机是华东飞机制造厂制造的。
  华东飞机制造厂是承接订单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军事武器,参战双方都陷于飞机空战、轰炸中难以自拔,制空权实在太重要了,拥有制空权就等于拥有了旺盛的士气,只要士兵坚信能赢得战争,那么也就能赢得战争。
  便如美国的步兵手册中所说的:“当你和敌人都感觉要输的时候,也许双方都是对的。”
  信心在战争中的决定因素,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装备的差距。
  相比飞机制造厂的忙碌,战车制造厂同样也很忙碌,他们正在努力制造更多的战车。
  材料不缺,财力不缺,人员不缺,还有什么理由不尽一切可能制造更多的战车呢?在德国的战车制造厂则在生产粉碎者Ⅰ,这是为了卖给德国陆军而做准备,只是德国陆军暂时对这种武器没有什么兴趣。
  至于协约国,则完全不知道有这种装备的存在。
  华东战车制造厂在经过几个月的研制之后,很快将喷火战车研制了出来,这种战车重五吨,可将火焰**至150米外。
  当这种战车**火焰时,就好似丢出一串岩浆。
  这种火焰战车被命名为‘窒息Ⅰ型火焰战车’,
  同时华东战车制造厂研制出了第一种自走炮,这种自走炮装备的是120mm迫击炮,射程达到6000米,每分钟可发射6发炮弹。
  自走炮由于是装在车上的,所以可以边移动边射击,生存能力超高,敌人的火炮基本上无法锁定这种自走炮的位置。
  这两种武器都属于华东战车制造厂自主研制的,夏钧没有提供什么技术,在军工的研制方面,华东自治政府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其中冯如出力不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