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267章

唯一战胜国-第267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搅嫉慕缦蕖F渌模灰∩弦桓鲅Э苹蛄饺鲅Э平猩钊胙卸辆托辛恕�
  只要选择的学科成绩够出色,最好的大学都有可能上去。例如一些数学成绩非常好,语文却不及格的,很多顶级大学也要。
  而到了大学,则是边继续学习基础专业知识,边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学生只要专心学一门,而且有应用上的课程,使他们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
  事实上,国家要的只是一批人数不多的高端人才,这就像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学这一个门槛,就是把没有可能成为高端人才的一批国民过滤掉,让这些过滤掉的成为工人,或者个体户、资本家等等。
  那些读了大学的,也并不是说会成为高端人才,这上面还有筛选机制存在,那就是考试等等。
  一层一层之后,高端人才也就出现了。
  高端人才服务于最重要的岗位。
  不是太高端的人才,则服务于更低级的层次。
  而国家大部分所需的是工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技术工人可以成为普通工人,普通工人也可以成为技术工人。
  实际上技术工人,技校是可以培养的。只有少部分的技术工人比较难培养,那么就成立专门的学校进行培养。
  如果说培养太多了怎么办?
  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其他技术,反正技校那么多,培训班那么多,只要能够保证这一领域的技术工人供应足够就行了。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把关,培养太多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而那些好培养的技术工种,泛滥了都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要转业了,再进培训班就是。
  就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工来说,此时中华帝国的教育机制是最合适的。
  这是一种以最快速度对人才进行量产的模式,很多学生刚进大学就一年甚至是半年就被拉去实习了,边实习边上课。
  实在是缺人,只能这样,而且效果还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有些专业,大学里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四年,还有的甚至是六年、七年才能毕业的,等于说是高中被砍掉了,大学里有什么是缺了的,那就补上。
  但很少有专业会达到七年的,普遍都是四年到五年,就能毕业出去工作了。
  很多大学生没毕业就被企业给预定了,十分的抢手。
  中国毕竟是一个已经走上国家资本路线的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加一定程度的规划模式经济。
  在经济已经快要赶超美国的如今,已经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了。
  之前中国没有太多的人才积累,就好比打仗时没有预备役一样,这就很难产了,所以也造成了大学生抢手的现象。
  毕竟发展了十二年,很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已经平稳下来了,不像当初那样疯狂了。
  此时的中华帝国,算是初步解决了人才上的困境,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如旭日东升。
  此时的中华帝国在目的性上非常的明确,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教育上,甚至是在科研上,都是这样。
  对于夏钧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来说,对于未来世界的科技发展方向是了如指掌的。
  很多国家,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技术,可能就算是有人提出了,也只觉得异想天开。
  而夏钧明确的告诉科研人员,我想要研究什么。
  如此一来,研究方向就十分明确了,只要按照这条路研究下去就可以了。
  在原子弹没被制造出之前,世界各国都不会造原子弹,但原子弹一被制造出来了,世界陆续上就有几个国家会造原子弹了,例如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相比美国来说差出很远,但还是把核弹造出来了。
  这就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只要方向有了,把阻碍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攻克掉就可以了,一个个的问题都攻克了,那么也就成功了。
  不管在民用技术和军用技术上,夏钧的目的性都很明确。
  相比之下,美联储开始狂印票子后,美国经济开始变得好似无比繁荣了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企业对科研的热度也逐步升温,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科研之中。例如美国在航空业上引受刺激影响而迅速发展,使得美国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们起死回生,加上手上有了大量的钱,纷纷投入科研之中,意图于华东飞机制造公司相比肩。
  中华帝国的科研发展上,暂时没有美国那样的遍地开花的趋势,但目的性实在太明确了,使得对资源的利用率上比美国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
  ……
  “自走炮技术,帝国陆军研究院已经十分深入了,技术已经转为成熟状态,不久前已经将203mm榴弹炮安装到了汽车底盘上,成功研制自走型203mm榴弹炮。”刘文洪拿着最近的陆军研究结果,向夏钧做了汇报。
  夏钧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同时在火箭技术上,基本上也有了眉目,火箭炮的研制进展也很顺利,不久之后就能出结果了。”
  “嗯火箭炮也不是太难的东西,想来是不用多久的。”夏钧点头道,火箭炮有什么好难的,历史上日本在二战时都造出来了,夏钧指明了研究方向,还要什么研究设备就给什么研究设备,这还研究不出来,可以去集体扑街了。
  火箭技术本身也不是很难,毕竟中国明代时就有多级火箭的技术了,火箭炮只是把把火箭改得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射击能有一定精度,能够按在管子里射出去就可以了。这样的需求实在不是太离谱的东西,如何会有什么难度?
  中国在军用科技上,此时可谓是突飞猛进,大量的新技术被源源不断的研究出来。
  美国正是拍马都赶不上。
  美国毕竟是一群商人掌控的国家,很多时候并非完全从战争上去考虑,而是从经济上去考虑,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二战时的军用科技比美国强。
  德国实在是因为先天性不足的问题,才导致的失败。
  ——————
  今天九千字小菜今天收心了,不偷懒了……
  第一卷 第368章 蚕食苏联
  第368章 蚕食苏联
  什么叫钢雨,火箭炮发射出去的火箭弹就是钢雨,这东西的火力,一门就能顶得上几十门榴弹炮,而且射程更远。
  当然,精度不是那么高,但却是用来做大范围打击用的。
  如果有制导技术,加上卫星技术等等,直接发现对方的部队集结后,直接一轮火箭弹打过去,能够让对方一个师瞬间毁灭。
  此时的火箭炮远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威力,夏钧到达靶场时,已经有两门火箭炮架了起来。
  这两门火箭炮,采用的是三十二管联装模式,与明代的一窝蜂看起来很类似,只是这是现代版一窝蜂。口径为130mm,并非是大口径的那种,当前还处于试验阶段,没必要造那么大的出来。
  等小的能造了,还会造不了大的?
  当发射的命令传达下去时,只见靶场上突然升起一股白烟,三十二枚火箭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呼啸而去。
  夏钧拿着望远镜看着靶场的情况,在大约八公里外的靶子周围,不一会便陆续爆炸,不过大多数的火箭还是偏离了目标。
  “这个程度还差了一些。”夏钧看了直摇头,虽然说目前研制的这种火箭炮在战争中是有用途的。
  但问题是用途还不是太大,不能起到太好的效果。
  而且到时候还暴露了这种武器。
  这是很不划算的。
  中华帝国陆军要推出这种武器,首先得把对方打疼了。
  不能只是打得半死不活的,人家回去一研究,也把某种武器给研究出来了。
  要打,就得打疼。
  打得他们连追赶的时间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中华帝国拥有大量先进的军事技术却不投入部队使用的主要原因。
  以目前中华帝国的装备来说,已经是世界最好的了,没必要再时刻的赶在前面,你在进步,别人也就会追赶。
  如果别人看到你没有进步,那便能麻痹他们。
  “报告元首,射击完成,请指示。”研究小组人员站在夏钧面前等着批示,夏钧对他们说道:“继续研究性能更强的火箭炮,一切研究都要保密。”
  “是~”
  ……
  夏钧视察了火箭炮研究的进展,又到了指挥部研究中心。
  这个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的是指挥部内所需的一些东西。
  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向夏钧展示了新绘制的世界地图。
  “这是新的世界地图投影,与普通的地图有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说,这个地图是圆的,而普通地图是方的。”
  夏钧听了点了点头。
  “例如我们要轰炸美国,由于地球是圆的,我们可以从俄国北部北极地区建立一个战略轰炸机场,直接就能轰炸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如果轰炸机航程足够远,甚至可以传过加拿大,轰炸到美国北部。”
  “再例如,我们要进攻美国,那么从赤道出发,足有上万公里的路程,若是从堪察加半岛进攻美国阿拉斯加,只有几百公里的路程。”
  是的,美国离中国其实并不远,特别是中国在取得了拿勒河以东的领土主权后。
  原定历史上的二战,从地图上来说,实际上是新的地图战胜了旧的地图。
  日本与美国开战,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可能就是选择从赤道对美国进行进攻。
  如果是中国未来与美国开战,那么中国首选的进攻路线就是从阿拉斯加进攻。尽管那里比较寒冷,但美国在那里的防御极为薄弱。
  而且美国通往阿拉斯加的公路都没有,全是靠海运。
  登陆到阿拉斯加后,可以南下进攻加拿大,从加拿大一路攻入美国。
  美洲地区的人口稀疏,这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防御密度太低,其中以北部加拿大,以及美国南部为甚。
  而美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
  起码的,中国进攻美国,并不一定需要从夏威夷。
  走赤道毕竟太远了。
  如果中国在格陵兰岛建立一个战略轰炸机场,那么中国的战略轰炸机编队,可以轰炸到整个欧洲,以及美国北部。
  旧的地图,即将从中国帝国的指挥部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这种新的地图。
  这种新的地图,告诉指挥官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地球是圆的。
  若是普通的那种平面地图,南北极看上去很复杂,不是很容易判断出这两个地区的地理关系。
  这种投影地图装备指挥部后,参谋人员能够更好的做出谋划。
  对于中国这样未来要与美国发生战争的国家来说,这种地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中国未来也将和欧洲国家发生冲突,这使得中国必须重视北极战略。
  只要中国能够取得北极空中霸权,那么中国未来就能够随意的轰炸任何一个欧洲国家。
  实际上这个年代,极少有国家关注到北极地区。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们用的多是平面地图,而且空军的发展也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因此北极地区还不是很引人注意。
  若在后世,北极航线可是非常繁忙的,每天都有不少飞机从北极飞过,地球是圆的,这是一条近道。
  ……
  俄国,1921年,中俄联军再次发动了进攻,这次进攻相比以往来说,声势更为浩大。
  中华帝国已经将主要的兵力都调集都了伏尔加河一线。
  兵力已经是达到了一百六十万的程度,其中新兵较多,对苏联的进攻,纯当练兵,年年都练,必不可少。
  去年中俄联军攻克了伏尔加格勒之后,之后向前推进了一百公里,主要是进行人口掠夺,之后又退回了伏尔加格勒地区。
  由于美国对苏联加大了援助,今年苏联内部的情况好了很多,起码人民算是勉强能够吃得饱饭了。
  当然,吃不饱饭,全是因为中俄联军的关系。吃得饱饭,全是他斯大林的功劳。
  苏联在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之后,其重工业发展速度较快。
  然而今年的中俄联军在进攻前,按照往年的惯例,还是对苏联进行了纵深轰炸。
  近五千架蚊式轰炸机从机场起飞,对于进攻前早已侦查好的轰炸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蚊式轰炸机成本低廉,而且中华帝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出十五架。
  为此蚊式轰炸机大量的装备部队,中华帝国在东南西北各地都建立了战略轰炸机场。
  不过蚊式轰炸机的载弹量少也是一个问题,每次只能携带一千公斤的炸弹,五千架一次投弹也就只有五千吨炸弹。
  十次出航,也只能投放五万吨炸弹。
  不过中华帝国此时不急着装备新型轰炸机,是因为蚊式轰炸机还能用,这的确是一款很优秀的轰炸机。
  这是最顶尖的,木构飞机的巅峰产物。
  五千架蚊式轰炸机起飞之后,对苏联的工业、铁路、桥梁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这次轰炸依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轰炸机从低空飞过,将铁路、桥梁摧毁之后,苏联的交通很快陷入瘫痪状态,不过公路还是可以走的。
  但工厂被轰炸之后,就马上停产了。
  但苏联的防空设施也改善了许多,五千架蚊式轰炸机一次出航就损失了近三十架,都是被苏联的防空火力给击落的。
  苏联的战斗机还是那样烂,连蚊式轰炸机的边角都摸不到。
  而且轰炸很突然,苏联又没有雷达,无法进行事先布置。
  但相比上一次轰炸来说,效果差了一些。效果还是巨大的,使苏联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蚊式轰炸机在进攻之前,陆续出动了二十多批次,投下了近十万吨的炸弹,尽管效果不如上一次,但投弹数量却是更多了。
  苏联的水库、电站等等设施全部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轰炸。
  在战略轰炸之后,中华帝国空军又对前线的俄国部队进行了轰炸,这次出动的是战术轰炸机。
  同时火炮也开始发威。
  这次,中俄联军集合了近两百万的兵力,向乌克兰地区发动进攻。中华帝国这是要彻底的切断苏联与黑海的联系,从而将黑海交通线彻底的砍掉。
  同时,乌克兰地区是苏联目前的主要产粮区。
  对于苏联这样的共产国家,其社会生产操作能力低下,粮食是一个很脆弱的环节,尽管美国此时援助苏联,给了苏联大量的粮食,但并非是美国完全的养着苏联人民,只是把粮食缺口给堵上。
  进攻乌克兰,就是要扩大这个粮食缺口。
  美国如果愿意继续援助的话,那么,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苏联此时的人口是一亿一千万人,相当于是美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千万。
  尼古拉二世的俄国,此前只有两千万人,自攻下了高加索地区以及伏尔加河东岸和西岸南部地区后,已经抢回了近三千万的人口,人口已经恢复到了五千万左右。
  这些抢回来的人口,在中俄两国的努力下,总算是做好了思想工作。
  虽然还存在一些刺头,但总的来说安分了许多。
  大棒加甜枣,这就是收买民心的方式。
  而此时俄国内部的制度,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人民还有基础生活物资保障等福利可以享受。
  随着俄国的经济开始发展,需要这种救济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负担开始减轻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帝国基本上已经不需要拿出太多的粮食去救济俄国民众了。
  相反,俄国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等于说是把这头奶熊给养肥了,可以进行挤奶了,不过此时还不是太肥,而且出于对苏联战争的需要,暂时还是可以让俄国人先过的好一点。
  亚联储此时,在俄国地区正学着美国的把戏,开始大幅度的降低贷款利率。
  中国此时虽然在中国境内不跟进这种模式,但在俄国境内还是一定程度上的跟进的。
  这导致俄国人开始变得很有钱。
  就如同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一样,号称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实际上日本人后来全是穷光蛋,尽管看上去很富裕,到国民负载累累,之所以看上去还很繁荣的样子,那是美国出于对中国围堵的需要。
  此时的俄国,和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有些相似,但也不是完全的相似。
  俄国人很多钱了之后,经济就开始繁荣了,俄国人也开始疯狂的建设了。
  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都在疯狂的建设,对于俄国这样大的国家来说,建设这些东西确实是要很多钱的。
  而中国又要对俄国的资源进行开采,自己去建设貌似很不划算。
  因此贷款给俄国人,让俄国人自己去建设。
  反正这些建设成果,最终都是华东银行的东西,或者是**的华东银行。
  俄国的繁荣,也成为了向苏联人民宣传的一个重点。
  俄国人民开始享受很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都是进口,等于是贷款给俄国人去买中国的商品。
  其中轻工业商品是俄国所稀缺的,因此俄国在进口方面主要是轻工业商品进口较多,而轻工业商品正是中国可以随意扩充产能的产业。
  不仅俄国繁荣了,中国的轻工业制造也开始繁荣。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让俄国人把钱弄到建设之中。
  随着市场的繁荣,基础建设就好比母鸡生蛋一样自然而然,加上亚联储的大力支持,俄国的基础建设速度也很快速。
  此时俄国的主要经济中心就是伏尔加河东岸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西伯利亚还是相对的落后。
  远东地区大部分被割让给了中国。
  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天冷了,西伯利亚寒流可不是一般的冷。在西伯利亚,公路不是很发达,基本上没有什么公路,主要靠的都是水运及空运。
  铁路也是修在比较靠南部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漠北省穿过。
  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这是中国的后花园一样,其建设主要还是中国来承担,要建设的东西也都是矿区的需求。
  矿区要开采,总得能运得出来。
  中东铁路是一个贯穿东西部的漫长铁路,这条铁路如今一直发挥着很巨大的作用。
  不过主要的交通线,还是转移到了从中国西域省修到哈萨克斯坦地区,再修到伏尔加河地区的铁路。
  这条铁路的气候不似中东铁路那么恶劣,而且修起来也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