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平冈这儿的常住人口约有四千人,流动人口通常维持在接近一千人的规模。约三千间房屋,通常有接近一千间是空着的。那些都是季节性大宗物资交易的储备。公孙度派阎柔来维持这里的治安,拨给的士兵是五百人。
五百人维持五千人居住地的治安,是完全足够的。当然,在刘备的五万军队过来的情况下,就远远不够用了。
刘备此次出关北伐。跟往日不同,那是肉包子打狗,不准备回来的了。因此,刘备也像当初的袁绍一样,进行了强迫性质的征兵。当然,刘备的心,没有袁绍那样狠。所以,刘备征到的士兵,也并没有多少。最后,刘备凑足的士兵人数就是五万人。
并且,跟袁绍当初不同的是,刘备在征兵之后,并没有立即出发,而是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正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此去关外,便是异族之地。刘备跟大多数中原汉族人一样,对于关外异族之地缺乏了解。不知道今后在关外俘虏的敌军士兵能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士兵。因此,心里面就直觉地感到了士兵的宝贵。练一个月,无非就是多耗一个月军粮罢了。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
与幽州刘虞接壤那边几个县的衙役照旧,巡城士兵照旧。一个人都没有进行抽调,并且连县府粮库里面的粮食也没有动用。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防止被刘虞察觉。
接下来,刘备就选了一个吉日,出了长城关。这个日子,选在粮食收割之前的六月。
通常,战争都是秋收之后才打响的。但此时刘备由于下定决心,一去不复返,所以就能够竭泽而渔,收集到足以支撑到来年大批粮食。刘备不想等,也不敢等了。每天每时,刘备都感觉田润要打过来了。
秋收之前进兵,有时候能够收到突然的效果。这个突然,跟伏兵的突然不一样。也就是敌军明明知道了,但是却因为凑不齐军粮,而处于下风的意思。公孙度那样是不是这样,刘备不知道。其实刘备也没有朝这个方向考虑过。刘备纯粹就是要争时间。
……
这个时候的刘备,对于带兵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早年在救援青州之前,刘备就想明白了行军的作战的关系。此时,率兵出关,出关是干什么去的?当然是去打仗而不是旅游。既然如此,士兵在出关之后,就不能再往前走了。
如果士兵继续往前走,一条行军的长线是不足以作战的。总兵力再多,走在最前面的士兵也只能是少数。而前面少数士兵打了败仗之后,又将会直接影响后面士兵的士气。以前,黄巾军队通常就是这么失败的。刘备经过这么多场战斗的洗礼,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等级的错误。
于是,刘备的士兵就在长城以北进行集结。经过两个多时辰之后,刘备全体士兵出关完毕。接下来就准备兵发平冈。
自长城关外,往平冈走,如果只是一般的行人,当然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最近的一条道路。军队就不同了,军队需要尽快地将尽可能多的士兵投入战场,因而就会多选择几条道路。平冈,是一个商品集散的地方。也因为这样的属性,通往平冈的道路有十几条。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在这些道路当中,刘备选择了七条。士兵也分为七路。刘备自己、公孙续、严纲各率一万士兵,其中辎重由刘备押送。田楷、单经、邹丹、关靖各率五千士兵。
七条道路的路程当然有远有近。按照行军的要求,走路程较长的道路的部队优先出发,而走捷径的部队则滞后出发。这样,就可以基本做到同时到达平冈了。
第二卷 第260章 暗中决定
第260章 暗中决定
前面说过,公孙度的部下。除儿子公孙康和公孙恭之外,还有柳毅、阳仪和李敏等人。这里面,没有一名智将。军师更是没有。阎柔怎么算呢?这就有点复杂了。客观地说,阎柔什么都不算,既不是智将,也不是军师。
但是,阎柔绝对不是跟柳毅、阳仪、李敏一个级别的庸将。阎柔之所以不算智将,是因为阎柔的武艺并不是很高。阎柔也可以上阵,那无非就像田兰那样,凭着匹夫之勇,纵横冲杀罢了。阎柔的个人武艺,与真正的将领,比如刘备、公孙续、严纲等人相比,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武将不算,但如果说阎柔算文吏,也是不行的。文吏,如邹靖、辛毗那样的,对民生治理是有一定研究的。现在刘备这边的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人就是这样的人才。但阎柔却不是。由于阎柔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倒是直观地知道一些百姓的疾苦。圣人的经书,阎柔也读过几本。但由于没有老师的讲解,对于民生的治理。阎柔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那么,对于行军布阵呢?阎柔也没有专门学过。跟诸葛亮那个级别的就不用比了,就是跟郭图比起来,也差着十万八千里。因而,阎柔也不能算是军师。
但是,综合地衡量,阎柔的主要长处,还是在于计谋。这么说,有可能不合适。那就换一个词吧,叫做聪明。阎柔是比较聪明的,而且韧性特别好。阎柔具有一名军师所需要的素质,就差没有专门学习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阎柔也可以算是一名业余的军师。
……
制造公孙度之后,前期,阎柔是比较卖力的。这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每一个新员工,都是这样卖力。人生阅历越不 (炫)丰(书)富(网) 的员工,便越是卖力。他们工作卖力,其原因,就是想要顺利转正,并且他们还期望着在转正的时候,能够调整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
阎柔这样做了。尽管阎柔能忍,但阎柔的年龄不大,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够 (炫)丰(书)富(网) 的人生阅历,让阎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不该忍。于是。阎柔就在不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了。
出手的结果,让阎柔帮助公孙康连打了几个胜仗。阎柔本人还是有许多优秀品质的。自身为人很低调。每次取得胜利,就将胜利说成是公孙康的。明明是自己的某一个决定,才赢来了最终的胜利,但阎柔偏偏要说是公孙康的另一个决定赢来的。而阎柔还具有一定的诡辩或者说胡扯的能力,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往往能够硬扯到一块去。说到后头,公孙康就相信了。
阎柔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保住自己。只要打的是胜仗,自己肯定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打的是败仗,就说不清楚了。二是搞好与直接领导公孙康的关系。阎柔帮助公孙康打胜仗,而且不居功,应该是能够达成这个愿望的了。但是却偏偏没有。公孙康倒是觉得阎柔这个人不错,一点不良印象也没有,但是,公孙康相信了阎柔的胡扯,真的就以为胜利是自己赢得的了。而没有把阎柔当作人才。
于是,因为领导印象好,阎柔顺利地转正了,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又因为领导并不认为阎柔有才干,因而阎柔就只得到驻守平冈的小机会。
……
五百兵、五千百姓的平冈,对刘备五万人。可以说,还没开打,胜负就已经决定了。不能确定的,就是刘备取胜的过程。
阎柔到了平冈,心态如何?得过且过就这么算了吗?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这里存在着十足的、让阎柔不甘心的理由。那就是,阎柔参加了讨伐玄兔的战役。
在讨伐玄菟的战役中公孙度兵分两路,由公孙恭带柳毅、李敏一路,公孙康带阳仪、阎柔一路。一开始,是公孙恭的部队在前面。很快,就遇到了阻碍,不能前进了。然后公孙康的部队才顶了上去。大小十几战打下来,让阎柔对于公孙度的这些将领有了清楚的认识。不客气地说,全都是一帮莽夫。阎柔有信心,如果自己有两万人万,一定能够战胜公孙度的五万士兵。
不是因为哥太优秀,实在是同学们的素质太低了。于是乎,阎柔就有些巅峰的寂寞了。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得更好。而要生活得更好,就得多做事,做大事。努力的方向,肯定会优先考虑到自己的长处。阎柔发现自己领兵的本领远高于公孙度众将,于是乎,阎柔就期待战争。只有在战争中,阎柔能够脱颖而出。
因此,阎柔到了平冈之后,对于平时的纠纷调解,根本就没有上心。阎柔寻思的,就是战争什么时候会发生。即将发生的战争是怎样的战争。
……
平冈距离长城只有三十里,于是,长城就成为阎柔的第一个观察对象。所谓战争,不是公孙度打别人,就是别人来打公孙度。现在而今眼目下,公孙度的旁边就是长城、乌桓和鲜卑。三处都有可能发生战争。但就平冈的地理情况而言,观察长城,明显比观察另外两人方向容易得多。因而阎柔非常注意长城。
刘备是准备北伐公孙度的。这样的想法,早就产生了。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长城关就不会关闭。关闭长城关,有可能会引起公孙度的警惕。打开长城关,让商人及普通百姓照常进行交易,就可以麻痹敌军。
于是,早在刘备进兵之前,阎柔就进了长城关,到北平来侦察过刘备了。
阎柔来的时候,当然没有带多少人。平冈本来就是个交易的场所,阎柔自然也能够在平冈买到东西。并且由于阎柔维护会长的身份,买的价格还相当便宜。阎柔就买了十匹马,带了一个人。共两人十二马进关,到北平贩卖。
那个时候,是二十多天之前。刘备已经完成了强制性征兵。正在操练之中。刘备士兵的操练,被阎柔看见了。那是因为,阎柔的马匹,就是被军营买去的。卖马之后,阎柔像一般商人那样,到附近几个县走了走,买了一些汉人出产的东西,然后又带回平冈去卖掉。
北平之行,阎柔总共花了十天。十天之后,阎柔做出的决定是什么呢?猜一猜吧。
……
阎柔决定投靠刘备,并且决定在投靠之前。让刘备吃一点苦头。
阎柔对于刘备的武将是不熟悉的。出于对公孙度麾下武将的了解,阎柔经验性地认为,这世上的武将都是差不多的。于是,阎柔认为刘备的武将就跟公孙度的武将是一样的。阎柔这样的判断,客观地讲,是不够理智的。只不过,这种不够理智的判断,又是极为常见的。
就比如说,某个人,在某一天,听到单位里的同事们谈起了围棋。那单位还是个有好几千人的大单位。那个人一了解,原来单位里面喜欢围棋的人非常之多。于是,这个人就想学围棋。萌生了学习围棋的想法之后,找人教,却屡屡被婉言拒绝。大家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当这种免费的老师。这人无奈,就买棋书自学。还下载了一些围棋软件,自己跟电脑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单位里的同事相约,到工会的棋牌室下围棋,这人就跟着去了。结果,这个人宝剑出鞘,杀遍该单位无敌手。
这么一个围棋高手,跟阎柔的情况极为相似。阎柔在用兵方面,也就等于是杀遍本单位无敌手。这个时候,阎柔认为另一个单位,即刘备麾下的武将也没有自己会用兵。这就跟那个围棋高手认为自己是国手一样,是不够理智的。
非常走运的是,阎柔的判断居然偏偏就对了。刘备这边,高级文吏有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四名,都不是行军布阵的军师。武将方面,就刘备、公孙续、严纲三人。三人中最会用兵的,就是刘备本人。而刘备本人的用兵本领,事情上确实不如阎柔。
……
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方面是非常不错的。四名高级文吏,并不是刘备找来的,而是公孙瓒所固有的。但是,在公孙瓒的手下做事的时候。这也不准,那也不行,四人都施展不开。并且公孙瓒还时不时地提出很多临时性的需求,让四人手足无措,进退为难。刘备就不同了,刘备不仅仅是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客气,刘备在做事的时候,做到了真正的客气。刘备知道自己并不擅长于政事,对于另一个领域的人,刘备给予以必要的尊重。当然,刘备对于这种另一个领域的人,也不是全然没有要求。除了工作任务之外,刘备就要求了一样,就是品德。而品德上的要求,在这个年代来说,又是极为正常的。
演义和历史上的曹操是比较会用人的。但曾经有一段时间,曹操比较弱小。因为弱小,曹操就着急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从结果上看,曹操很快就壮大了。是不是“唯才是举”所带来的呢?可以说,基本上不是。
曹操的壮大,最难的一步,是最初那三十万青州兵的获得。当然,这里说的是历史上和演义中的,不是本故事里的了。那三十万青州兵,先有个命令,也就是朝廷的命令。这个命令,与“唯才是举”肯定是全然无关的。然后,在历史上,曹操一到,青州黄巾就协议投降了;在演义中,曹操一到,青州黄巾就被打败了。无论是那一种,也跟“唯才是举”无关。紧接着,曹操留兵三十万。留下的这三十万兵,是身体相对强壮的男兵。但他们始终还是黄巾士兵。他们的战斗能力,是十分低下的。
把三十万黄巾士兵练成三十万青州兵的人,是于禁。于禁此人,个人操守是相当不错的,曾经获得过坚毅沉稳、临危不乱等等评价。假如将“唯才是举”改为“德才兼备”,那么,于禁也是合格的。因而,曹操的迅速壮大,实际上与“唯才是举”无关。
……
刘备没有搞曹操那样的“急抓”,刘备一直坚持“德才兼备”。这是因为,刘备自己的品德就相当高尚。刘备没有办法跟那种品德有亏的人长期相处。到现在为止,刘备手底下并没有什么武将,这主要是运气所造成的。但是,原来公孙瓒手底下的武将,已经逐渐被刘备的人格所感染,正在变成刘备的武将。
阎柔在北平地区看到,百姓的日子很不错。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地理所造成的。纬度低的地方,庄稼是要长得好一些,而且庄稼的品种也会 (炫)丰(书)富(网) 一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备这边的治理要好一些。这是当然的了。刘备这边,高级的文吏就有四名。而公孙度那边,一名都没有。
阎柔看出了刘备即将发动战争。这种迹象,在北平地区,实际上可以说随处可见,已经不能说是一件秘密了。造成人尽皆知局面的最大原因,就是强迫性征兵。强迫征兵,一定会引起百姓不满的。百姓没有什么力量,不敢不遵从,但是百姓有嘴,百姓一定会拿出来说。街头巷尾,一定会有议论。于是,阎柔就知道了。
接下来,阎柔需要判断的是,刘备即将向何处用兵。实际上,要完成这样的判断是很困难的。刘备用兵的方向,本来有三处。三处当中,田润的冀州这边,是无法了解的。无论是军中将士、官府衙役,还是平民百姓,谁都不提冀州,不提田润。偶尔有人的话题朝那个方向靠拢了一下,立即会有德高望重之士予以制止。因而,阎柔根本就没有办法了解到完整的情况。
不过,阎柔从一个迹象上看出,刘备的用兵方向是关外。那个迹象是,五、六月份,有百姓向军营送寒衣。
第二卷 第261章 刘备中计
第261章 刘备中计
阎柔拿刘备跟公孙度做比较。刘备这边。正是强制征兵之后,民怨沸腾的时候;而公孙度那边,则是扩充领土之后,农奴刚刚获得解放的时期。但是,很明显,刘备这边的百姓生活要好些。阎柔就想,若是没有强制征兵,那刘备这边还不知道会好成什么样子呢。
阎柔是没有自立一方的打算的。在他的(炫)经(书)历(网)中,没有促使他产生那种想法的土壤。其实阎柔的想法很简单,一开始,就仅仅是期望不用再担心周围的人随时会迫害自己。现在,阎柔周围的人倒是不会算计阎柔了。但水涨船高,阎柔的期望值也高了,他还想过得好一点,
其实阎柔最初想的,是在公孙度那儿寻求升职的机会。但是,刘备与公孙度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阎柔经过比较之后,觉得帮公孙度真还不如帮刘备。
其实阎柔当时就曾经产生了前往拜见刘备的冲动,不过却止住了。自己就这么去,是个什么身份呢?也就是平冈的护卫头领。辖五百人。刘备就算是提拔自己一下,充其量,让自己带一千人罢了。能否镇守一座县城,都还说不一定呢?
看来只得利用敌对的身份,让刘备吃点苦头了。不过,事情还不好弄。如果刘备吃的苦头小了,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如果刘备吃的苦头大了,一怒之下,很可能就不要自己了。这个,得回去好好想想才行。
……
于是,阎柔回到了平冈。根据刘备这边的情况,阎柔判断刘备也许在十天半月之后就会进攻。于是,派出人手,轮流监视长城关。留给阎柔思考的时间,也就是这十天半月。
不能让刘备吃大苦头,应该解释为,不能让刘备蒙受不可弥补的损失。通俗地说,也就是最好不要死人。人死不能复生。如果死了人,就算刘备接纳了自己,那些死去将士的亲朋好友恐怕也是会找自己算账的。
不死人的话,又应该让刘备吃那种苦头呢?好像战场上面,除了死人就没什么好弄的了。粮草?这个……恐怕不行。粮草也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假如自己烧掉刘备两千石粮,事后自己又能补充那两千石粮的话,才可以考虑。但事实上,自己就算搜集平冈所有粮食,也没有多少。因此。不能打粮草的主意。
还有就是,刘备到底是直接攻打新昌县城,还是先打平冈?这两种可能实际上都是存在的。两个地方,相对于刘备的大军来说,其实都非常好打。
阎柔把自己当作刘备,反复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先打平冈的好。出兵之初,是非常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一下士气的。平冈没有城墙,大军一到,就成囊中之物。新昌有城墙,虽然最终会胜,但却不能保证会攻打几天。
得出刘备将会攻打平冈的结论之后,阎柔就开始考虑刘备的进攻方式。想来想去,却并没有什么花样。这也难怪,刘备这边,是强大的一方。强大的一方,是不需要弄出什么花样来的。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