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谢,谢谢贤弟,我代纪美谢谢你,”刘备道,“纪美之心,与备相通。备之所思,便是纪美之所愿。若是备不幸被田润所杀,纪美必然会追随愚兄于地下,断不肯独生。其实,我的希望与纪美一样。但愿与世无争,就呆在一座小岛,打鱼为生。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永远在一起。但人生一生,便若草木一春。倘若因为贪生。使六万将士兵丧命,更连累几百万岛国百姓的话,备不会心安,纪美亦不会心安的。故此,兄弟勿需顾忌到纪美。”
“兄嫂之情,古今少见,让兄弟羡慕不已啊,”阎柔唏嘘了一下,然后道,“那,兄弟需要考虑的,就仅仅是针对田润的渔船了。事情就简单了。”
刘备道:“对。愚兄准备,集全军之力,征伐青州渔船和船坞。如今是夏末。明日开始,既行调军和筹备粮草。除维持地方之外,全军上阵。估计出动兵力五万,战船千艘。完成备军之时,应该正好就是风平浪静的初冬。届时,便该兄弟大展神威喽。”
……
阎柔不答,蹲到地上看地图。地面上,是摊开的衣服地图。一旁几案上,还放有阎柔以前的地图。比较而言,阎柔以前的地图要准确些。所缺的。就是几块主要陆地之间的联系。衣服地图,则正好补充了这一块。阎柔看一会衣服地图,又去翻一会儿老地图。像一只袋鼠一样,窜上跳下,显得有些滑稽。不过,此时谁也没有觉得阎柔好笑。
过了一会儿,阎柔不跳了,又开始踱步了。不过,这次并没有踱多久。“哥哥,你看这样如何?”阎柔拉过刘备,指点着地图道。“明天,我们走佐多,通过陆地,赶到日田。然后立即发布全军将士后粮草的集结号令。随后,我们再赶往唐津,上一支岛。通知长奇岛公孙将军派兵侦察玄菟和乐浪。分驻岛国各地的士兵,同时押着粮草,往宗像、青谷、能登、酒田、松前聚拢。再从五地分水陆两途陆续向长奇会齐。
如果玄菟、乐浪没有田润的军队,由全军聚集地由长奇西向,过济州海峡,屯于珍岛。若玄菟、乐浪有敌情,则屯于济州岛。十月底,我军沿玄菟西岸北上,挺进泰安半岛。十一月,再次北上,进驻梦金浦里。然后,就以梦金浦里这个距离青州最近的地方为根据,进击青州。三百里海路,六天可至。大约将会从牟平一带开始,扫荡青州沿海。”
“嗯,不错,”刘备站起身,点头道,“粗略的架子已经有了。详细的将领分派到时候再调整。就这样吧。贤弟辛苦了。”阎柔道:“这本是兄弟份内之事,根本就没有辛苦这一说。哎呀,伯母!”“哎呀,岳母!”刘备也叫了一声,“亲兵,快松开快松开。”
亲兵动作快,立即就松开了。野利品子动作慢,还要揉手揉脚的。刘备不待野利品子开骂,上前一揖到地,道:“小婿向岳母赔罪。适才因为军情紧迫,小婿故尔失态。还望岳母瞧在小婿一贯孝顺的份上,不要介……”说到“不要”二字的时候,刘备才抬起头来,一瞧。野利品子自己已经走了。
……
刘备叫亲兵架走宇山登,又叫亲兵制住野利品子不让其说话。这两件事,刘备依然记得。得罪了岳父岳母。不过刘备并不为此后悔或者烦恼。刘备相信,岳父岳母纵然一时不快,时间一长,就会明白自己的。
刘备烦恼的是纪美花岸。整个作战计划里面,没有纪美花岸的事情。刘备的军队是传统的军队,里面没有女将女兵。女子入军营,是违犯军纪的。刘备如果带纪美花岸一起去打仗,麾下将士当然不会说什么。但如果上行下效,后果就严重了。
一支军队,尤其是作战时期的军队,是要求心无旁骛的。如果营中还有女子,士兵们作战的时候就会有所眷念,就不愿奋勇杀敌。人人都想着保留性命,以便战后能够回营去见女子。因而军队是相当忌讳女子的。刘备也是不能带着纪美花岸去打仗的。
这才刚刚成亲,还没洞房,就要分别。而且这次分别之后,是生是死还不知道。阎柔说得对,人们通常是不愿意原谅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的。正所谓有一就会有二,一次不忠百次无用。就连刘备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
刘备也没有胡说,两人的确是心意相通的。如果刘备真的被田润所杀,纪美花岸的确会追随愚兄于地的下。但生死这样的大事,刘备自己竟然都没有问纪美花岸一声,就自行决定了。因而,刘备觉得自己很是对不起纪美花岸。
这时,天色晚了。亲兵们做了饭,吃了。吃过饭之后,刘备到房间睡觉了。躺了一会儿,刘备估计阎柔等三人应该睡着了,就起身出门,悄悄地走到纪美花岸的房间后面,久久伫立。
……
时间不会停留,就在这样的繁忙之中,往191年的11月奔去。在黑山武定,田润这边,事情也挺多的。田润曾经在190年10月得子王业,随后,停止军事一年。停止了军事,田润在干些什么呢?
一位名叫幽兰黛尔的用心读者就提出,田润现在有几件事,是她明显可以做的。她主要提了三个方面。一是推行情报机制。二是发行货币、促进商业。三是促进科学发展。
非常正确。第一个,是田润干了的事情,后面两个,是田润想干的事情。实际上,说得更简单一点,田润休战一年,一是为孩子积德,二,就是为了发展经济。
先说情报机制,机制需要一个机构去完成,机构则由具体的人员所组成,具体的人员又跟幽兰黛尔在另一个地方提出的,让王越建立特种部队,能够扯上一定的关系。这一部分,田润干了,但是,这并不是田润想干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除了人才,就是信息值钱了。古代社会呢?古代社会当然就不是信息社会了。
假设敌国向我国进兵,而又被我国知道了进兵的路线的话,显然,我国能够占据主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信息的重要性。其实,信息的重要性根本就不需要证明,因为大家都知道。
既然大家都知道,田润当然也同样知道。那么,怎样去实现信息的传递呢?打电话,太荒谬了。把电,放进古代,这样的先例固然有,但是却不宜追随。没电,那麻烦了。就剩下人力传送了。当然,人力可以借助车马。驿站,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而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就是通过驿站。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瞧瞧,驿站不仅可以送信,而且还能送实物。
还有一种先例,就是信鸽。信鸽的作用,在武侠里面是被无限夸大了的。本书有王越,允许存在少量的武侠。但本书毕竟以战争为主,本书的武侠就必须受到限制,不能够上天入地。因而,那像类似于法宝的信鸽还是不出现的好。
于是,田润的信息传递就剩下两种方式。一是驿站传递,二是由王越培养的弟子传递。
……
这样的排列,可以明显看出,王越弟子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强加的。实际上就是。驿站的方式,田润感觉已经够用了。田润并不需要王越专门为了略微加速一点点信息传送的速度而去培养弟子。
但是,不需要并不等于不做。有了需要,然后安排人手去做,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行为,简称因事设人。没有需要,但是有闲人。为了让闲人看上去不闲,然后故意找点事情让他去做,简称因人设事。因人设事的行为,是一种行政上的弊端。但却是很多时候必不可少的。
田润安排王越培养弟子传递信息就是因人设事。王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无事可做了。因为爱情的存在,短时间内,王越能够放下架子来吃田润挣来的软饭。时间长了一定不行,堂堂神州第一奇侠,是不可能忍受“废物”二字的。因而,田润就把传递信息的需要说得很夸张。最后设立了一套人马,让王越主持,专门从事高速信息的传递。
第二卷 第305章 混乱理论
第305章 混乱理论
发展经济,这是田润真正想做的。而且也是自以为能够胜任的。事实上田润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这上面。直到开始做了,田润这才发觉,发展经济太复杂了。自己原来学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派不上用场。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按道理是应该要说一下的。但是,现实中的读者几乎全部都知道经济的重要性了,还说那些做什么呢?所以,这里就权且当作读者已经明白了,休战一年,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了。只说大多数读者不知道或者不明白的部分。
发展经济,主要主体的不同,而差别极大。主体,问的是“谁”要发展经济。于是,主体分为个人、集体和国家。这三种主体都需要发展经济,而经济时常又与政治脱不了关系,最后,现实中就形成了个人经济、集体经济、国家经济、地方政治、国家政治五个方面的混和体。
发展经济的理论,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多得都让人无所适用,不知道其中的那一个理论才是真理。现实中的读者,通常的身份为个人。因此,就从个人经济开始讲起。
别怕。这里是,不是教材。因而,绝对不会像教材那样枯燥。所有的说明,目的都是为了解释田润的最终行动,而并不是要向读者灌输什么经济的理念。
……
田润在现代社会的(炫)经(书)历(网),出现在第一章。这里只说与经济有关的部分。田润在学校成绩一直优良。上的是全国重点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毕业后,拒绝了留校任教的安排,到证券公司做白领。后失业。自谋出路,成为饮食个体户。再后发展为餐饮企业。后转行,办砖瓦厂。并且正在筹建水泥厂。
这样的(炫)经(书)历(网),很明显,在现代社会中,算是个成功者。冠以“女强人”三个人,是很容易的。从理论上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判定田润经济方面的素质很好,她不仅学了经济,而且还实践了经济,并且取得了成功。
好像田润发展经济就应该一帆风顺了,可惜不是。田润一开始就困难重重。这主要是因为,田润所会的,发展经济的主体,是个人,和集体。而田润搞的经济,却是国家经济。
……
关于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理论,一言以蔽之,全是谬论。很多读者都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那些书。讲的就是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理论。该理论,不是为个人服务的,而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如果全国的每一个百姓,都按照励志书籍所教导的那样行事,最终受益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国家经济。
是不是有点抽象了?那好,举例说明。什么例子呢?什么例子是最与读者相关的呢?还真不好找。因为,网络书籍的读者,通常为在校学生。而在校学生的个人经济,都还没有开始呢。
那就另外举个学习的例子吧。虽然它不是经济领域,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努力学习;学习好,就能考上好大学。”是这样的吧?这就是一种个人学习理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种理论叫做考大学理论吧。通常,人们都认为考大学理论是正确的。也因为它的正确性,而被家长和老师总是挂在嘴边。但是,它真的是正确的吗?
现在,大学已经扩招了。上大学的人多了。以前呢,没有扩招之前呢?很容易想到,在那个时代,上大学的人不会有现代多。两个时代一加对比。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扩招之后,上大学的人多于扩招之前。于是,问题就来了。难道说,扩招之前的学生都不努力学习,以至于他们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总体上,是否能上大学,是否能上好大学,取决于大学和好大学的招生名额而并不是学生。每年总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参加高考。那些大学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自上而下录取。假如总共只录取一百名,那么,第一百零一名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总体上不取决于学生,具体呢?好像具体方面应该取决于学生了。对于某一名学生来说,对于仅仅一个具体的对象来说,努力学习了,成绩好了,好像就能够考上大学、能够考上好大学了。好像是,但还不全是。
有个寓言,说的是两个人在森林里面遇到了熊。其中一人就开始穿跑鞋。另一个人问他,穿跑鞋有什么用,难道还能够跑得过熊?穿鞋那人回答说,我并不是想要跑过熊,我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道理都是一样的。对于具体的学生来说,光成绩好是不够的;你得比你同学的成绩好才行。努力学习,把自己的排名提前,把同学的排名挤下去。最后,自己才能够居于总体上的名额之内,才能够真正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
假如你有一种办法。能够让其它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其实也是可行的。可惜,人力有限。你最多只能下泻药,让同班同学拉肚子,以至于不能参加某一科的高考。但全国的考生太多了,这种馊主意是无法凑效的。
所以,考大学理论在具体上,是一种竞争;在总体上,取决于别人。当自己的成绩提高的时候,实际上就挤下了其他的同学。充实自己,也相当于变相伤害别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狗咬狗起内讧,而最终的决定权却在旁人的手中。旁人决定的时候,依据的,却是与学生无关的,诸职校舍、师资力量、政府许可等其它因素。
如此荒谬的考大学理论,为何又能大行其道呢?这只能简单说了。假设全国所有同学都相信考大学理论,那么,相对老实的同学精力就会放在学习上面;不那么老实的同学精力就会放在同学上面。学生,因为年青,所以冲动;因为无牵挂,所以很勇敢;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把所有同学的精力往学习和同学上进行引导,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治安的好转。都有非凡的意义。因而,考大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荒谬的,但对于国家政权统治,却又是相当有效的。既然有效,就必然会大力宣传推广。
最后结论:考大学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宏观政治理论。
……
应聘工作的时候,总因为供大于求,被用人单位百般刁难。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流毒还延续到工作之后,被单位的老板动辄以辞退相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励志书籍是怎样说的呢?
关于应聘,励志书籍说,应该找冷门职业。并且在应聘之前,就以算命先生的敏锐,预测到冷门职业并提前学习相应的技术。这样的办法,且不说难以操作;就算是能够操作,都去应聘冷门职业,那种职业必将不再是冷门。应聘难,是全社会的供大于求所决定了的。个人的努力,在宏观大背景下,只能够起到微不足道的小改变,而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工作后被老板以辞退相威胁,励志书籍提供的办法是充实自己,让自己由被以辞退相威胁的对象变成被以高薪挖角的对象。一望可知,此乃老大学理论的翻版。
……
到集体了,到企业了。对于个人来说,上了一个层次。员工是微观,企业是宏观。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又称为法人。法人,就是企业在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化。企业依然跟个人差不了多少。
开办企业,最重要的是择业。不错,就是择业。“择业”这两个字,跟个人找工作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并不是说,企业就不能使用。企业要“择”的“业”,当然不是“就业”的业,而是“行业”的“业”。
行业与行业之间,利益是不相等的。有经济学家认为,不相等是暂时的,相等是绝对的。学过价值规律的读者,请不要取笑这种理论。说不定这种理论早已经进入了你的骨子里。
当某个行业的利益偏大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那样的经济学家一定会认为,由于商业的趋利性,必将产生社会资源的流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多利行业。直到该行业利益与其它行业持平为止。
但是,流得动嘛?企业只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企业是有固定资产的,企业绝不是想流动就能够流动的。也不是说没有流动,是说那种流动是极为缓慢的。除国家直辖行业之外,暴利行业也是不太可能长期维持暴利的。他们的利益也在慢慢地向其它行业趋近。但是。往往还没有等到利益持平的时候,新的暴利行业又产生了。
“向管理要效益”那种类似于上大学理论的理论,在此就不提了。只要你选择了一个夕阳行业,无论你怎样精于管理,你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的。
……
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服从于国家。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大河满了,小河才怎么怎么。瞧瞧,真是太乱了。真理与谬误混在一起,让人难以识别。
人贵直、文贵曲。文学作品,总是曲折的好。其它应用文体,有时候也是这样。就比如前面说过的考大学理论,明明是宏观政治理论,但却被当作个人学习理论去贯彻执行了。事间万物,总是这样的复杂,总是不肯直来直去。
也还是有个别原来直来直去的人,曾经说出了直来直去的话。但是,人们愿意听吗?多半是不愿意的。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很多种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另一种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后一种理解意味着“孔子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与不能改变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一种说法,是人的性情。持这种理解的人认为,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不以贫富、贵贱的区别为前提的。于是,这种理解又与前面“不可改变”的理解相联系。但是,孔子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且还主张“有教无类”。这说明,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变的,需要时时加以引导才行。这又与前面“可以改变”的理解相联系。最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总体上成为了一句废话。
另一种说法,是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并因为这种说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种说法,在曾经批孔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