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案集中《上周通判书》题左迪功郎、知梁山军梁山县尉。又程氏《经史阁记》称尝为涪州军事判官。又《与费行之小简》称绍兴三十年内任施州通判。又《眉州到任谢表》及《谢执政启》。则尝知眉州。又《答史梁山启》称“猥从支郡,遽按祥刑。”而集首师璿序亦称其为部使者。则又尝擢官提刑,而不详其地。又《眉州州学藏书记》题乾道年月,而《丙戌元夕》诗有“刺史敢云乐”句。丙戌为乾道二年,是时正在眉州。此集刻於乾道四年,盖皆眉州以前所作。师璿序又称公溯《抱经堂稿》,以甲乙分第,汗牛充栋,此特管中之豹。则其选辑之本也。
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於人人有集。南渡后则公武兄弟最为知名。公武《郡斋读书志》世称该博,而所著《昭德文集》已不可见。惟公溯此集仅存。王士祯《居易录》谓其诗在无咎、叔用之下。盖其体格稍卑,无复前人笔力,固由一时风会使然。而挥洒自如,亦尚能不受羁束。至其文章,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以视《景迂》、《鸡肋》诸集,犹为不失典型焉。
△《默堂集》·二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陈渊撰。渊字知默,一字几叟,沙县人。杨万里序称为瓘之犹子,而集乃自称瓘之侄孙。疑万里笔误也。绍兴七年诏举直言敢谏之士,以胡安国荐,除御史,官至宗正少卿。尝榜所居之室曰默堂。其门人沈度编次诗文,因以名集。凡文十二卷、诗十卷。渊为杨时弟子,传程氏之学。故《上殿劄子》首辟王安石。
又如诋秦桧,纠莫将、郑亿年,论宰执不职,皆侃侃不阿。其他议论时政,亦多切实。为诗不甚彫琢,然时露真趣,异乎宋儒之以诗谈理者。惟《与翁子静论陶渊明》,以不知义责之,未免讲学诸人好为高论之锢习。又力崇洛学,而於陈瓘之事佛独津津推奖。亦未免牵於私情,不为至公耳。《宋史·艺文志》载渊集二十六卷、词三卷。此本止二十二卷,未知为传写脱佚,或《宋史》字误。又别本十二卷,题曰《存诚斋集》。盖渊尝以“存诚斋”铭示学者,故后人以名其集。
有文无诗。第一卷末较此本少启三篇。第九卷末较此本少书二篇。字亦多所讹阙,未若此本之完善也。
△《知稼翁集》·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黄公度撰。公度字师宪,莆田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历官考功员外郎。
《书录解题》载公度集十一卷。卷端洪迈序称公度既没,其嗣子知邵州沃收拾手泽,汇次为十有一卷。卷末载有沃跋,亦称故笥所存,涂乙之馀,才十一卷。均与陈氏所载合。又《书录解题·词曲部》别有公度《知稼翁词》一卷,合之当为十二卷。此本为天启乙丑其裔孙崇翰所刊。称嘉靖丙午得於陕西谒选人,乃前朝秘府之本,尚有御印。然并词集合为一编,仅一百三十四页。分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数,岂尚有佚遗欤?公度早掇巍科,而卒时年仅四十八。仕宦不达,故《宋史》无传。《肇庆府志》称其“为秘书省正字时,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题诗》有‘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之句。时赵鼎方谪潮阳,说者谓此诗指鼎而言,遂触秦桧之怒,令通判肇庆府”
云云。殆亦端悫之士,不附时局,故言者得借赵鼎中之欤!其诗文皆平易浅显。
在南宋之初,未能凌跞诸家。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淟涊龌龊之态,是则所养为之矣。公度别有《汉书镌误》,今已佚。此本从他本掇拾二段,并佚词一首附之卷末。今亦并录之焉。
△《唯室集》·四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长方撰。长方有《步里客谈》,已著录。是集诗文散入《永乐大典》各韵下。据胡百能行状,原本凡十四卷。又唐瑑原序称其家所刊凡二百篇。今掇拾残阙,仅得文五十五首、诗三十九首,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於后,以备稽考。虽较原书篇数只及其半,而菁华具在,亦可以观其大凡矣。长方父侁,与游酢、杨时、邹浩、陈瓘等游,故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
《朱子语录》於同时学者多举其字,惟於长方则称曰唯室先生,盖颇引以为重也。
冯时可《雨航杂录》谓宋儒论人,喜核而务深,长方亦不免於是。然如谓刘先主灭刘璋取蜀,为行不义,杀不辜,故不能有天下;谓张九龄与李林甫同辅政,不能发其奸而去之,以致天宝之乱。虽核以事势,均未必尽然。要其理则不为不正。
至於《绍兴六年应诏劄子》,谆谆以严师律、备长江、讲漕运为急。又因朝廷罢赵鼎任张浚,作《里医》一篇,以为“国家起锢疾,必固元气。补当持重,攻当相机”。盖其意不主於和,亦不主於遽战。富平、淮西、符离三败,躁妄偾事,若预睹之,固与迂阔者异矣。虽佚简残篇,仅存什一,要胜於虚谈高论,徒供覆瓿者也。
△《汉滨集》·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之望撰。之望字瞻叔,襄阳穀城人,后寓台州。登绍兴八年进士第。累迁太府少卿。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洊擢至参知政事,劳师江淮,为言者论罢。乾道元年起为福建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卒。
事迹具《宋史》本传。钱溥《秘阁书目》载有之望《汉滨集》,而佚其册数。焦竑《经籍志》作六十卷。然赵希弁、陈振孙两家俱未著录,则宋代已罕传本。后遂散佚不存。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什之三四而已。之望当秦桧柄国时,落落不合,人咸称其有守。其历官亦颇著政绩。惟在隆兴时力主和议,与汤思退相表里,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而极沮张浚恢复之谋,考宋南渡之初,自当以北取中原为务。然惟岳、韩诸将可冀图功。张浚很愎迂疏,但急於立功以固位,实非可倚以恢复之人。一败於富平,而丧师三十万。再衄於淮西,而叛逃者七万。三挫於符离,而丧师又十三万。偾辕误国,其验昭然。讲学家以张栻之故,回护其父,殊未免颠倒是非。之望之沮浚,不可不谓之知人。至其《论和议》之策,以为“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惟当移攻战之力以自守,然后随机制变”。
又以为“金人制胜之谋,举无遗策。加以器械之利,形势之便,虽汉、唐全盛之时,犹未能轻此敌,而况於今日”!其斟酌时势以立言,与史浩意颇相近,亦不可谓之不知时务。特其朋比小人,附和权倖,与浩之出於老成忠荩者不同。又汤思退所主者乃六国赂秦之计,与浩之主於持重俟衅者亦复迥异。故当时重为人所抨击,而《宋史》亦极不满之,诛其心也。至其诗文,则皆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诸劄子亦多足以考见时事,与正史相参,未可遽废。谨釐为十六卷,著之於录。庶其人其文是非得失各不相掩焉。
△《香溪集》·二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范浚撰。浚字茂名,兰溪人。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柄政,辞不赴。
然浚虽不仕,实非无意於当世者。其《书曹参传后》,则隐戒熙宁之变法。其《补翟方进传》,则深愧靖康之事雠。其《读周礼》一篇,亦为王安石发。而《进策》五卷,於当时世务尤言之凿凿。非迂儒不达时变者也。其《诗论》戒穿凿,似为郑樵而言。《易论》鄙象数,亦似为陈抟而设。於经术颇为有功。《春秋论》欲废三传,则犹祖孙复之馀习,颇为乖迂。然卢仝所注,儒者罕传。浚论尚载其数条,亦足资异闻。其辩孟母无三迁事、黄帝无阪泉事、周穆王无西至昆仑事,虽颇失之固,然皆於理无害。其诗凡三卷。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有足称焉。集为其门人高栴所编,其侄端臣刊之。前有绍兴三十一年陈岩肖序。后有元吴师道跋,称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而其集金履祥时已不传,后从应氏得其前七卷。又从其族孙俊家得残本,佚前五卷。合之遂为完书。跋又称端臣《蒙斋集》未及刊,先刊其与浚唱酬诸诗附见焉。此本无端臣诗,盖又佚矣。
△《郑忠肃奏议遗集》·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郑兴裔撰。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由成忠郎历官江东路钤辖,迁均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使,召领内祠,武康军节度使。赠太尉,谥忠肃。是集所录多奏疏、表状,其记、序、辨、跋诸杂著则间附数篇。其中如《请起居重华宫》及《论淮西荒政》诸疏,词意剀挚。他如《蠲缗钱》、《禁改钞》、《论折帛钱》诸奏,所列绍兴间一切弊政,皆《宋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所未载,亦足补史志之阙。又纪《淳化阁帖》之摹拓传写,与黄伯思互有异同。辩琼花之复荣,较周必大《玉蕊辨证》更为详赡。亦考据者所不废矣。
《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皆不著录。盖其裔孙所裒辑,出於南宋之后。
录之亦足徵宋代故实之一二焉。
(案此编虽以奏议为名,实则裒辑杂文,共为一集。故录之《别集类》中。)
△《云庄集》·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曾协撰。协字同季,南丰人。《宋史》无传,志乘亦不载其名。据傅伯寿所作集序,知为曾肇之孙,曾纁之子。而所叙仕履但曰官零陵太守,不及其详。
且宋无零陵郡,亦无太守之名,殊非实事。今以集中诗文考之,知绍兴中举进士不第,以世赏得官。初为长兴丞,迁嵊县丞。继为镇江通判,迁临安通判。乾道癸巳权知永州事以卒。伯寿所云,盖以古地名与古官名假借用之,文人换字之陋习耳。伯寿又称:“庆元庚申,协没已二十八年。其子直敷文阁、福建转运副使炎辑其文为二十通。”考刘禹锡作《柳宗元集序》,称一卷为一通,则原集盖二十卷。今传於世者,惟《咏芭蕉》一诗,仅见陈景沂《全芳备祖》中。他不概见,则其亡已久矣。今捃拾《永乐大典》所载,以类编次,尚得五卷。又得傅伯寿序一篇,亦并录入。序称其古诗多效选体。然合诸作观之,大抵源出苏轼、陈与义。
故《同沈正卿作仇池石诗》用轼韵,《陈晞贤过零陵赠诗》亦用与义韵,而绝不及於他家。知其唱和讲求在二家旧格也。杂文颇雅饬有法。《宾对》一赋为集中巨篇,语特伟丽。而大旨以安享太平为浑穆之王风,以恢复中原为战争之霸术。
夸大其词,以文偏安之陋。曲学阿世,持论殊乖。姑以文采录之,从《昭明文选》不废《剧秦美新》之例。读其文者,分别观之可矣。
△《竹轩杂著》·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林季仲撰。季仲字懿成,永嘉人。登进士第。历官太常少卿,知婺州。自号芦山老人。尝侨居暨阳。集中又自称济南林某者,盖其祖贯也。《宋史》不为立传,其行事不可概见。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季仲以赵鼎荐入朝,奏疏沮和议得罪。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云云。今案集中《与赵仆射书》有“相公过听,引而置诸朝。鹿鹿三年,蔑有报称”之语。与赵鼎荐引之说合,惟《沮和议》一疏,已不见於集中。其得罪贬谪之事,遂略而弗显。集中又有祭德和弟、察和弟诸文,据所云同祖所出兄弟八人者,知其兄弟甚多,而仲熊、叔豹之名亦已不可复考。然《宋史·赵鼎传》称鼎之再相,尝奏言:“今清议所与如刘大本、胡寅、吕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是季仲在绍兴中,实负清流重望,故集中劄子虽所存无几,而多力持正论,深切时弊之言。其赵鼎南迁以后,所与简牍数篇,无不反覆慰藉,词意谆挚。交道之笃,尤可概见。
又《庚溪诗话》称季仲颇喜为诗,语佳而意新。今观所作,虽边幅稍狭,已近江湖一派。而笔力挺拔,其清隽亦可喜也。集本十五卷,世久失传。论宋代人物者或不能知其姓氏。今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编缀,釐为诗一卷、文四卷,用存其概。且为略考本末,附著於此,俾不至无闻於后焉。
△《拙斋文集》·二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林之奇撰。之奇有《尚书全解》,已著录。是集凡记问二卷,盖即本传所谓《道山记问》者。诗一卷、杂文十七卷。末附吕祖谦祭文及李橺所为哀辞、姚同所为行实。以之奇自号曰拙斋,因以名集。之奇之学得於吕本中。其《记问》内称少蓬及吕紫微者,皆谓本中。其后吕祖谦又受学於之奇,祖谦祭之奇文云:“昔我伯父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献之传,载而之南。先生与二李伯仲实来定师生之分。”二李谓李葵之子李柟、李樗。西垣公者亦谓本中也。(案祖谦之祖弸中,为本中之弟,本中乃其从祖。而祖谦称伯父者,盖用《左传》“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语,然亦太僻矣。谨附订於此。)吕氏之学颇杂佛理,故之奇持论亦在儒、释之间。吕氏虽谈经义,而不薄文章。故之奇注释《尚书》,究心训诂。
而此集所载诸篇,皆明白畅达,不事钩棘,亦无语录粗鄙之气。其诗尤具有高韵,如《江月图》、《早春偶题》诸篇,置之苏、黄集中,不甚可辨也。
△《于湖集》·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张孝祥撰。孝祥字国安,历阳乌江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一。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寻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请祠。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书录解题》载《于湖集》四十卷,此本卷数相合。前有其门人谢尧仁及其弟华文阁直学士孝伯序。尧仁序称孝祥每作诗文,辄问门人视东坡何如。而尧仁谓其《水车》诗活脱似东坡。然较苏氏《画佛入灭》、《次韵水官》、《韩幹画马》等数篇尚有一二分劣。又谓以先生笔势,读书不十年,吞东坡有馀矣。今观集中诸作,大抵规摹苏诗,颇具一体。而根柢稍薄,时露竭蹶之状。尧仁所谓读书不十年者,隐寓微词,实定论也。然其纵横兀傲,亦自不凡。故《桯史》载王阮之语,称其平日气吐虹霓。陈振孙亦称其天才超逸云。
△《太仓稊米集》·七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周紫芝撰。紫芝字少隐,宣城人。绍兴中登第。历官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自号竹坡居士。是集乐府诗四十三卷、文二十七卷。前载唐文若、陈天麟及紫芝自序。集中《闷题》一首下注云:“壬戌岁始得官,时年六十一。”是紫芝通籍馆阁,业已暮年,可以无所干乞。而集中有《时宰生日乐府》四首,又《时宰生日乐府》三首,又《时宰生日乐府》七首,又《时宰生日诗》三十绝句,又《时宰生日五言古诗》六首,皆为秦桧而作。《秦少保生日七言古诗》二首,《秦观文生日七言排律三十韵》,皆为秦熺而作。又《大宋中兴颂》一篇亦归美於桧,称为元臣良弼。与张嵲《绍兴复古颂》用意相类。殊为老而无耻,贻玷汗青。集中尝引苏轼之言,谓古今语未有无对者,琴家谓琴声能娱俗耳者为“设客曲”。顷时有作《送太守》诗者,曰此供官诗,不足观。於是设客曲乃始有对。
因戏作俳体诗曰:“设客元无琴里曲,供官尚有选中诗”云云。是数篇者,殆所谓供官诗欤?然其诗在南宋之初,特为杰出。无豫章生硬之弊,亦无江湖末派酸馅之习。方回作是集跋,述紫芝之言曰:“作诗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得此语於张文潜、李端叔。”观於是论,及证以紫芝《诗话》所徵引,知其学问渊源,实出元祐。故於张耒《柯山》、《龙门右史》、《谯郡先生》诸集汲汲搜罗,如恐不及。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谓寇国宝诗自苏、黄门庭中来,故自不同者也。
略其人品,取其词采可矣。
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
○别集类十二
△《夹漈遗稿》·三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郑樵撰。樵有《尔雅注》,已著录。樵锐於著述,尝上书自陈,称所作已成者凡四十一种,未成者八种。当时颇以博洽著,而未尝以文章名。其集自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下亦皆不著录。此本前后无序跋,不知何人所编。上卷古近体诗五十六首。中卷记一篇、论一篇、书二篇。下卷书三篇。其诗不甚修饰,而萧散无俗韵。其文滉漾恣肆,多类唐李观、孙樵、刘蜕。在宋人为别调。其《献皇帝书》,自誉甚至。《上宰相书》、《上方礼部书》,益放言纵论,排斥古人。
秦汉来著述之家,无一书能当其意。至投宇文枢密、江给事二书,置学问而夸抱负,益傲睨万状,不可一世。其量殊嫌浅狭。然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於樵者。其高自位置,亦非尽无因也。观於是集,其学问之始末,夫亦可以概见矣。
△《鄮峰真隐漫录》·五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史浩撰。浩有《尚书讲义》,已著录。其集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者皆五十卷。此本卷数并合,而目录别为三卷。首题门人周铸编,则犹宋时刊行旧式也。浩事孝宗於潜邸,隆兴、淳熙中两为宰揆。没后至配享庙庭。其推毂善类,宽厚不争,亦颇为世所称许。当孝宗任张浚,锐意用兵,浩独以为不然。遂以论劾罢去。元代史臣作浩传赞,亦颇诋其不能赞襄、恢复之谋。今考集中如《论山东未可用兵》、《论归正人》、《论未可北伐》、《回奏条具弊事》诸劄子,皆极言李显忠、邵宏渊之轻脱寡谋,不宜轻举。而欲练士卒,积资粮,以蓄力於十年之后。既而淮西奔溃,其言竟验,不可为非老成谋国之见。
虽厥后再秉国政,亦未能收富强之效,以自践其言;而量力知难,其初说固有未可深议者。至本传称浩因专对,请於普安、恩平二王内择立一人为皇子,高宗亟称为有用之才。而集中《论对有司不能推广恩意劄子》下注云:“见知高宗,只因此劄此。”事当在请定继嗣之先,而本传顾未之及。集为门弟子编排,所言当必有据。是亦足与史相参考也。集凡诗五卷、杂文三十九卷、词曲四卷。末二卷为《童丱须知》,分三十章。所言皆治家修身之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