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43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43章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窃马牛有常刑”
  之语,谓出师时丁宁马牛如此,则平日之留心牧事可知。夫伯禽固勤牧事,又何以知僖公之独不然乎?其说皆不免於牵合。且各章训释已详《经》文之下,而又仿《小序》之体别为《本旨》一卷冠之於前,於体例亦伤繁赘也。
  △《毛诗订韵》·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谢起龙撰。起龙字天愚,馀姚人。是书成於雍正癸丑。其《自序》诋吴棫《韵补》之谬,而发明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持论最确。乃核其所注,则仍谓古音之外有所谓叶韵,但以音属读,取其顺吻而止,绝不究音韵之本原与古人之旧法。则与吴棫之书均为臆定,未可同浴而讥裸裎也。观其於《汉广》末章云“蒌有闾、楼二音,驹亦有居、钩二音,只从《传》读闾读居可也。如《桃夭》首章,华、家古读敷、姑,今入麻韵,不妨依今韵读之。韵者使之叶於音而适於口也。叶且适於吟咏矣,何必斤斤古之是泥”云云,是於此事茫然未解,殆无从与之诘难矣。
  △《诗义记讲》·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夏宗澜撰。宗澜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编卷首标题“江阴杨名时讲授”。然观名时之《序》,则名时以李光地《诗所》授宗澜,宗澜读而自记所见,非名时书也。《郑风》之首有名时批二段,其不出名时审矣。
  △《诗经提要录》·三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铎撰。铎有《易经提要录》,已著录。是书以朱子《集传》为宗,而亦参取《小序》。大旨多本李光地《诗所》、杨名时《诗经札记》二书。盖铎为名时之门人,名时则光地之门人也。
  △《丰川诗说》·二十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是编大旨谓自宋至今,毛氏之《传》废於朱《传》之盛行。郝敬云:“《序》近古而朱在后,不合以后说而反废前说。固为得之。然使后说而合《经》,安在不可舍前而遵后?且齐、鲁、韩三家尽在《毛诗》之前,而皆以毛《传》尽废,安在后之更合者不可独行?又将谓毛《序》必承传有自,不可改。不思三家之《传》亦必承传有自,而一废尽废,何也?”其持论颇近和平。故其书从毛《传》及郝敬解者居其大半。然自二家以外,诸儒之书无一字引及,则亦抱残守匮之学耳。其每节必效乡塾讲章敷衍语气,尤可以无庸也。
  △《诗经拾遗》·十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叶酉撰。酉字书山,桐城人。乾隆己未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降补翰林院编修。是书专以《诗》之次第立说,分《正编》、《附编》、《馀编》,不取《小序》,并不取《左传》。以季札观乐所列诸国不足信,而断以“左氏失之诬”一语。以《木瓜》美齐桓为穿凿悖谬,而断以“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一语。
  又以《雅》、《颂》分什为毛、郑之可笑,而分合其数篇,别为编次。盖汉以来相传之古《经》,自酉而一变其例矣。
  △《风雅遗音》·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史荣撰。荣自号雪汀道人,鄞县人。其书据朱子孙鉴所作《诗传补遗后序》,定朱子《集传》原本有音未备,其音多后人所妄加。因以《集传》与音互相考证,得其矛盾之处,条分缕析以辨之。一曰《集传》用旧训义而无音,二曰《集传》有异义而不别为之音,三曰音与《传》义背,四曰古今未有之音,五曰声误,六曰韵误,七曰音误,八曰误音为叶,九曰误叶为音,十曰四声误读,十一曰泛云四声之误,十二曰《邶风》注与某同之误,十三曰补音,十四曰叶音阙误,十五曰叶音志略。又附录《经》文误字、《经》文疑义、京本音切考异、《释文》叶韵纪原、吴棫《韵补》考异、《集传》相沿之讹、俗书相沿之讹、《集传》偶考、俗音订误九门,共二十四类。其音与义背、用旧义而无音、异义而不别音三门,辨论颇为精确。误音、误叶、补音及俗音订误四门,亦多可取。
  惟未有之音与四声误读二门,所言即是音误,分目未免太繁。至泛云四声及《邶风》音与某同二门,则有意吹求,未为平允。又荣考今音颇详,而古音则茫无所解,故叶音阙误、叶音志略二门所言,往往大谬。吴棫《韵补》见行於世,荣自言未见其书,摭诸书所引为考异,尤为赘疣。至於旧音舛谬之处,动辄漫骂。
  一字之失,至诋为全无心肝,亦殊乖著书之体。盖考证颇有所长,而芜杂亦所未免焉。
  △《诗深》·二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许伯政撰,伯政有《易深》,已著录。是书用苏辙之说,以《小序》首句为古《序》,而以其馀为续《序》。次列《集传》,次列《辨义》,於《集传》多所攻难,而所立异义不能皆有根据。
  △《毛诗广义》(无卷数,编修曹锡龄家藏本)
  国朝纪昭撰。昭字懋园,献县人。乾隆丁丑进士,官内阁中书舍人。是编全载毛苌之《传》。其以《小序》冠各篇之首,亦从毛氏,故题曰《毛诗传》。及《小序》之下,杂引郑《笺》、孔《疏》及诸儒之说以发明之。大旨以毛《传》与朱子《集传》互相勘正,以己意断其短长。其间不尽用毛说,故名曰《广义》云。
  △《诗经汇诂》·二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范芳撰。芳字令则,如皋人。其书大旨以朱子《集传》为主,而衷诸常熟杨彝、太仓顾梦麟之说。盖彝与梦麟同辑《诗经说约》者也。全书共一千二百五十馀番,约六十万言。采摭非不详赡,而本意为科举而设,於《经》义究鲜发明。
  △《诗经正解》·三十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姜文灿撰。文灿字我英,丹阳人。是书首为《诗经字画辨疑》,次为《天文、舆地、服饰、礼乐、器具、车马、兵制图考》,次为《姓氏》、《草木》、《禽兽》、《鳞介》诸考。大抵袭《六经图》及《名物疏》诸书而为之。其训释亦颇浅易。
  ──右“诗类”八十四部,九百一十三卷,内八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十九 经部十九
  ○礼类一
  古称议礼如聚讼。然《仪礼》难读,儒者罕通,不能聚讼。《礼记》辑自汉儒,某增某减,具有主名,亦无庸聚讼。所辨论求胜者,《周礼》一书而已。考《大司乐》章先见於魏文侯时,理不容伪。河间献王但言阙《冬官》一篇,不言简编失次,则窜乱移补者亦妄。三《礼》并立,一从古本,无可疑也。郑康成《注》,贾公彦、孔颖达《疏》,於名物度数特详。宋儒攻击,仅摭其好引谶纬一失,至其训诂则弗能逾越。盖得其节文,乃可推制作之精意,不比《孝经》、《论语》可推寻文句而谈。本汉唐之《注》、《疏》,而佐以宋儒之义理,亦无可疑也。谨以类区分,定为六目:曰《周礼》、曰《仪礼》、曰《礼记》、曰《三礼总义》、曰《通礼》、曰《杂礼书》。六目之中,各以时代为先后,庶源流同异,可比而考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内府藏本)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玄有《易注》,已著录。公彦,洺州永年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
  於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惟《横渠语录》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郑樵《通志》引孙处之言曰“周公居摄六年之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盖周公之为《周礼》,亦犹唐之显庆、开元礼,预为之以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略,俟其临事而损益之。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云云(案此条所云,惟《召诰》、《洛诰》、《孟子》显相舛异,至《禹贡》乃唐虞之制,《武成》、《周官》乃梅赜古文《尚书》,《王制》乃汉文帝博士所追述,皆不足以为难,其说盖离合参半),其说差为近之,然亦未尽也。夫《周礼》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馀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於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
  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此亦如后世律令条格,率数十年而一脩,脩则必有所附益。特世近者可考,年远者无徵,其增删之迹,遂靡所稽,统以为周公之旧耳。迨乎法制既更,简编犹在,好古者留为文献,故其书阅久而仍存。此又如开元《六典》、政和《五礼》,在当代已不行用,而今日尚有传本,不足异也。使其作伪,何不全伪六官,而必阙其一,至以千金购之不得哉?且作伪者必剽取旧文,借真者以实其赝,古文《尚书》是也。刘歆宗《左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於《周礼》。《仪礼》十七篇,皆在《七略》所载古经七十篇中;《礼记》四十九篇,亦在刘向所录二百十四篇中。
  而《仪礼·聘礼》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瓮之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
  《礼记·杂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歆果赝托周公为此书,又何难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后人之攻击?
  然则《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考工记》称郑之刀,又称秦无庐,郑封於宣王时,秦封於孝王时,其非周公之旧典,已无疑义。《南齐书》称:“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有奇,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则其为秦以前书亦灼然可知。虽不足以当《冬官》,然百工为九经之一,其工为九官之一,先王原以制器为大事,存之尚稍见古制。俞庭椿以下,纷纷割裂五官,均无知妄作耳。郑《注》《隋志》作十二卷,贾《疏》文繁,乃析为五十卷,《新、旧唐志》并同。今本四十二卷,不知何人所并。玄於三《礼》之学,本为专门,故所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欧阳修集》有《请校正五经札子》,欲删削其书。然纬书不尽可据,亦非尽不可据,在审别其是非而已,不必窜易古书也。
  又好改经字,亦其一失。然所注但曰“当作某”耳,尚不似北宋以后连篇累牍,动称错简,则亦不必苛责於玄矣。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
  《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盖宋儒惟朱子深於《礼》,故能知郑、贾之善云。
  △《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安石撰。安石事迹详《宋史》本传。晁公武《读书志》曰:“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义》,皆本王安石《经说》。“三经”,《书》、《诗》、《周礼》也。”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礼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故朱彝尊《经义考》不敢著其已佚,但注曰“未见”。然外间实无传本,即明以来内阁旧籍,亦实无此书。惟《永乐大典》中所载最夥。盖《内阁书目》据《文渊阁书目》,《文渊阁书目》即修《永乐大典》所徵之书。其时尚有完帙,故采之最详也。考蔡绦《铁围山丛谈》曰“王元泽奉诏为《三经义》,时王丞相介甫为之提举。《诗》、《书》盖多出元泽及诸门弟子手,《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者。政和中,有司上言,天府所籍吴氏资多有王丞相文书。於是朝廷悉藏诸秘阁,用是吾得见之。《周礼新义》,笔迹如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云云,然则《三经义》中惟《周礼》为安石手著矣。安石以《周礼》乱宋,学者类能言之。然《周礼》之不可行於后世,微特人人知之,安石亦未尝不知也。安石之意,本以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於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迨其后用之不得其人,行之不得其道,百弊丛生,而宋以大坏。其弊亦非真缘《周礼》以致误。罗大经《鹤林玉露》《咏安石放鱼》诗曰:“错认苍姬六典书,中原从此变萧疏。”是犹为安石所绐,未究其假借六艺之本怀也。因是而攻《周礼》,因是而攻安石所注之《周礼》,是宽其影附之巧谋,而科以迂腐之薄谴矣。故安石怙权植党之罪,万万无可辞。安石解《经》之说,则与所立新法各为一事。程子取其《易解》,朱子、王应麟均取其《尚书义》,所谓言各有当也。今观此书,惟训诂多用《字说》,病其牵合。其馀依《经》诠义,如所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皆具有发明,无所谓舞文害道之处。故王昭禹、林之奇、王与之、陈友仁等注《周礼》,颇据其说,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采用。又安可尽以人废耶?安石神宗时所上《五事劄子》及《神宗日录》,载安石所引《周官》及杨时《龟山集》中所驳平颁兴积一条,其文皆在《地官》中。今《永乐大典》阙《地官》、《夏官》二卷,其说遂不可考。然所佚适属其瑕类,则所存者益不必苛诋矣。安石本未解《考工记》,而《永乐大典》乃备载其说。据晁公武《读书志》,盖郑宗颜辑安石《字说》为之,以补其阙。今亦并录其解,备一家之书焉。
  △《周礼详解》·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王昭禹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昭禹,未详何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列於龟山杨时之后,曰字光远,亦不详其爵里。当为徽、钦时人。”今按其书,解“惟王建国”云:“业格于上下谓之王,或而围之谓之国。”解“匪颁之式”云:“散其所藏曰匪,以等级之曰颁。故匪从匚从非,言其分而非藏也。颁从分从页,言自上而颁之下。”解“圃”曰:“园有众甫谓之圃。”解“鲍鱼”曰:“鱼之鲜者包以致之。”解“鱐”曰:“鱼之乾者肃以致之。”解“司徒”云:“於文反后为司,盖后从一从厂从口,则所以出命,司反之则守令而已。从一则所以一众,司反之则分众以治之而已。从厂则承上世之庇覆以君天下,司反之则以君之爵为执事之法而已。”其附会穿凿,皆遵王氏《字说》。盖当时《三经新义》列在学官,功令所悬,故昭禹因之不改。然其发明义旨,则有不尽同於王氏之学者。如解《泉府》“以国服为之息”云:“各以其所服国事贾物为息。若农以粟米,工以器械,皆以其所有也。周之衰,不能为民正田制地,税敛无度,又从而贷之,则凶年饥岁无以为偿矣。下无以偿,上之人又必责之,则称贷之法,岂特无补於民哉?求以国服为之息,恐收还其母而不得。”盖已目睹青苗之弊,而阴破其说矣。至其阐发《经》义,有足订《注》、《疏》之误者。如解《载师》“里布屋粟”,谓“国宅无征,民居有征无布。以其不毛,使之有里布。民出耕在田庐,入居在里,其屋有田以出粟。今不耕田,则计屋而敛之,谓之屋粟。”
  不从先儒以里布为二十五家之泉、屋粟为三夫之粟。又解“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固当时正役,后因远近剧易而制云云,皆为先儒所未发。故宋人释《周礼》者,如王与之《订义》、林之奇《讲义》多引其说,固不得以遵用新说而尽废之也。五官皆不载《叙官》。宋末朱申作《句解》,盖从其例,究为一失。今姑仍旧本录之。内附载陆德明《释文》,而卷首以德明之名冠昭禹前。今考昭禹《自序》末云:“因《释文》而作。”或后人所增入,以德明时代在前,遂题诸昭禹上欤?今仍录其音释而德明之名则附著於此,不复并列简端焉。
  △《周礼复古编》·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俞庭椿撰。庭椿字寿翁,临川人。乾道八年进士,官古田令。是书《宋志》作三卷。今本作一卷,标曰:“陈友仁编”。盖友仁订正《周礼集说》,而以此书附其后也。庭椿之说,谓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其羡者皆取以补《冬官》。
  凿空臆断,其谬妄殆不足辨。又谓《天官·世妇》与《春官·世妇》、《夏官·环人》与《秋官·环人》,为一官复出,当省并之。其说似巧而其谬尤甚。二世妇与二环人无论职掌各殊。即以《序官》考之,天官世妇为王之后宫,故与九嫔八十一御女皆无官属。至於《春官》世妇为王之宫官,故每宫卿一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十六人,与《天官·世妇》显异。郑《注》以汉之大长秋、詹事、中少府、太仆为证,其说本确。庭椿乃合而一之,是误以《春官》之世妇为妇人也。至於《司马》环人之属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秋官》环人之属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若二环人是一官,何所属之中、下士及史、胥、徒乃各不同如此耶?此好立异说者之适以自蔽也。然复古之说始於庭椿,厥后邱葵、吴澄皆袭其谬,说《周礼》者遂有《冬官》不亡之一派。分门别户,辗转蔓延,其弊至明末而未已。故特存其书,著窜乱圣经之始,为学者之炯戒焉。
  △《礼经会元》·四卷(内府藏本)
  宋叶时撰。时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及第,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官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卒谥文康。其立朝无大功过,惟函韩侂胄首以乞和,出时之谋。
  是书前有《竹野先生传》,不著撰人名氏。称时奏“侂胄专政无君,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