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老子传 >

第40章

老子传-第40章

小说: 老子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坡。这头懂得人性的青牛,勾着头,瞪起眼睛,第二次开始往坡上走。一步,两步,三步,五步。当它走到半坡之时,一只蹄子猛一打滑,差点儿没有又闪下来。它狠劲地勾着头,暴着眼,狠力地抠着蹄子,借徐甲的拉力,老聃先生的推力,努着身子硬往上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硬是挨到过了坡腰。没想到,就在他们一步步将要接近坡顶之时,牛的后腿一个跐滑,呼通一声摔滚下来,从老聃先生身上摔过。老聃先生顺坡滚下,和青牛摔在一起。只见此时徐甲也从坡上滚下。庆幸的是,老聃先生没被牛砸着,也没被牛蹄踩伤,只是脸上擦一块皮。
  老聃先生心情沮丧,而且恼火,这一回心里真的产生了拐回去重新找路的想法。可是,刚刚一想,就自我否定了,“不中,重新找路,不一定能找到,一来二去,就会耽误时间,误人性命。我们既然能接近坡头,就能登上坡头!”想起扶风病人正在生死线上巴望着他,心里急得象燃起了一团火,“还上!这一回就是宁死也得上去!”
  他们又一次一牵一推,让牛往高坡上走。一步步挨到坡腰,一步步接近坡头。没想到这一下竟出奇顺利地爬上去了!
  过了高坡,出现在眼前的正是那条去桓家坞的路径。老聃先生重新骑上青牛。徐甲拽牛,几乎是快步小跑。“快些。”老聃先生还是重复着他那句话。他只嫌走得太慢,恨不能生出双翅一下子飞到桓家坞去!可是他骑的毕竟是头牛,毕竟是不能一下子飞到,青牛也只能这样了,它也只能尽到这样的努力了。“快些。”他只知重复地这样说着。
  当他们跑完平路又艰难地跑了一段凸凹不平的山路之后,象刚才那样,前面又出现一条窄石头路。这窄路比刚才那条窄路略宽一点。路两边也是两个干石头坑,和刚才那石头坑不同的是,这坑不算多深。“快些。”老聃说着,并不下牛。徐甲牵牛沿小路速度不减地往前急走。没想到牛一失蹄,呼通一声,连老聃带徐甲,三者一起,全摔到坑里。老聃先生“哎哟”一声,只觉猛一酸疼,仿佛听见“喀啪”一声,右胳膊一阵酸沉,半拉身子再也不能动了。青牛摔挺到地上,接着翻过身来。徐甲从地上爬起,惊恐地去看老聃先生。他弯着腰,关切而痛惜地看着先生说徐甲担着心,两手握着一把汗,几乎是屏息地,一声不敢再响,小心而紧张地观察着先生表情的变化。
  此时,老聃先生正在紧张地思考徐甲将青牛从石坑拉上去,让它在路上站好,然后回过头来又到坑里去拉老聃先生。在他的搀扶下,老聃先生忍着疼,勉强站起。徐甲看着他说,“先生,您,您不能走了,您摔伤了。”
  “摔伤?摔伤个啥。”老聃笑了,故意打起精神,“老头子家就这样,待一会就过来的。我身子骨有点暂时不遂和,你可以先背我上牛,到牛背上趴一会就好了。快吧,快吧,时间可不能再耽误了。”说到这里,又皱一下眉头,额头上渗出细微的汗珠。
  徐甲将先生背起,好不容易地走出石坑,来到青牛身边,将他放到地上。然后撑他上牛。当他一手托着他的下身,一手推着他的右胳膊往牛背上撑的时候,一下挤着了那里头的伤处。老聃先生猛地感到一阵疼痛。他咬牙紧皱眉头,一声不响地扭着头,不让徐甲看见。脸上的汗珠象豆粒一样滚了下来。
  “走吧,快走吧。”他挤着眼在牛背上说。
  青牛撑着脖子,平举着头,瞪着眼睛,眼里往外冒着光光,喘呼呼地往前走着。徐甲喘呼呼地加快脚步,几乎是往前小跑。
  “快些。”老聃先生趴在牛背上,几乎是成了习惯地重复着刚才他那句话。
  徐甲和青牛的步子进一步加快。由于喘呼得厉害,就又放慢一点脚步。
  “快些,再快些。”老聃先生又重复着他那句话,所不同的就是又添了“再快些”三个字。因这三个字,使徐甲刚放慢了的步子又加快了。
  走一阵,一条小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一个中年艄公站在船上。他们来到河边,将牛停下,努力控制着心里的焦急。老聃先生忍着疼,让徐甲靠扶着,从牛背上擦下,拄着拐棍站在地上。徐甲和艄公一起将青牛弄到船上。然后,他们又扶老聃先生上船。中年人将船慢慢撑动,一篙,两篙,三篙,五篙,好大工夫才撑到对岸。
  下船之后,老聃突然想起“晚了”,想起时间被他耽误了,被他的爬坡,摔坑,下牛上船,艄公的不慌不忙耽误了。他心里“嘭”地一声燃起一团大火,这团火炽热地烤灼着他干瘦的胸腔,把他的疼痛全烧掉了,此时他一切念头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要不顾一切往桓家坞急赶了。
  他憋着一肚子火急,让徐甲撑着他急忙上牛又往前急赶,哪想刚走不远又碰见一条河,而且这河比刚才那河还宽。一只木船停在渡口这沿。青年艄者招呼他们上船。青牛在船上站正。徐甲提心屏气地护老聃先生靠在牛的身边。老聃想起刚才艄公的磨蹭,心急火燎,只想着快到桓家坞去,说有十分紧急的病人急亟抢救,须急请医,催艄者快快开船,越快越好,青年艄者一听,也十分着急,迅速将船撑动。木船在河心晃了几晃,差点儿没有淹水。木船越走越快,迅速向对岸划去。急慌最易出错,没想到猛地一下碰到岸上,把老聃、徐甲一起闪到河岸的河水之中。老聃先生心里一凉,头懵多大……
  由于紧张,劳累,加上跌撞,水激,使年老之人无法承受。当老聃先生被徐甲、艄者从浅水中搀扶出来,乘牛来到桓家坞桓先生面前的时候,已经晕得闭着眼睛不能抬头了。
  这外号“天难请”的桓先生,身穿绢质的黑衣黑裙,出落得十分清雅,一脸傲岸,嘴上留着清高的小胡。他坐在药橱旁边,惊讶地看着一位浑身水湿,可敬、可怜的老人,一时不知是怎么回事。当他听徐甲说完重先生为救扶风病人冒艰难危险,百苦千辛前来请他的时候,一下子感动得流泪了。
  “好心的重大伯啊,我活了五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才见到您这样的人哪!”
  就在这时,白三老另外派的,前来桓家坞请医的人也赶来了。
  桓先生安排人快给两个落水者换干衣裳,并且要好好照护重先生。他自己赶快带上医病要用的东西,找到一位善骑马者。桓先生上马,趴在善骑者的背后,然后举鞭催马,向扶风方向飞奔而去了。……
  来扶风后,桓先生一头扎到对瘟疫病人的紧张抢救之中。经诊断,他给开了医治此病的药方。此次桓先生开出的中草药,不仅量大,而且样多——有白头翁、黄连、芍药、竹叶、栀子、犀角、蔻仁、滑石、蚕矢等。
  桓先生安排扶风村人,要迅速弄来这些药物,迅速煮好,迅速送到病人嘴里。他让人到桓家坞把他存放的所有这方面的药物全部拿来,又派人四处找药。他说老聃先生要徐甲用牛驮他下乡找药。徐甲不让他去,说他已经摔损了身体。老聃先生一口咬定他没有事。他以他的包容和含蓄将病苦严严地隐下。他跃在牛背上,让徐甲牵牛驮他到四乡去。他亲自掏出他讲学、收徒得下的金银,将药一样样买足买够。在他和桓先生、徐甲、白三老以及扶风村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村上的瘟疫很快扑灭了。接下去,其他村上的瘟疫也被扑灭了。一方人的生命得救了,老聃先生累病了。
  七月二十日,天气骤然变化。突然之间,黑云涌起,北风大作,暴雨倾盆,连下一天又零半夜。气候陡然转冷。夜里,老聃先生躺在“扶风闲屋”的竹床之上,突感彻骨透髓地寒凉起来。他浑身发冷,高烧烫人,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了。他病了,由于过度紧张,过度操劳,精疲力尽,由于岁数太大,经不起折腾,由于伤损苦痛,出汗之后又遇冷水,寒气入内,由于天气骤变,燥热陡然转冷,他病了。他岁数太大了,一生给予,最后更加给予,竭尽精津,没有一点反力了。整个躯体,很快由酸变假了,他觉得他天数已到,无法救治,认为已经走到尽头,临死别再讨扰别人,就听之任之,干脆一声不响了。
  天明,徐甲发现先生面色如土,脸型扭曲,进入昏迷状态,已经不行了。就放声大哭。噩耗传遍全村。扶风人流着泪围在他的床前,拉着他的手说老聃先生慢慢地将眼睁开一条缝,哆嗦一下嘴唇,用微弱的声音说人们开始放声大哭。屋里屋外跪了一大片人,玉山、火娃和他的妻子桑离氏跪在最前面。火娃手扒床梆,看着盖在黑布底下的那个露着白发的救命恩人,泪如泉涌。桑离氏拉着老聃的袖子哭着说就这样,先生永离人间了。周元王姬仁五年,秦厉共公六年,公元前四七一年七月二十一日早晨,中国古代伟大的人道主义哲学家,具有巨大智慧的思想家,道德学说的创始人老聃先生逝世了,宇宙间一颗巨星陨落了。
  就在老聃先生去世的当天,槐里的赵弼襄、大黑,领着一群人前来找他。见先生已死,失声痛哭。霎时间,人们都知道重耳先生就是老聃了。接着,槐里村的人都来了。这天,扶风人和槐里人都为先生赶制了孝衣。两村人商量先生的殡葬事宜。为了以后能看到先生的坟,两村人都要求把先生的尸体埋在自己村上。槐里的人说,槐里是先生的家,那里有他的家,他生前所喜爱的西山就是他的家呀,他离开槐里的时候,还说要回槐里呀,他临死的时候还在说着槐里呀!请让俺把他殡到槐里吧,请你们尊重先生生前的意愿吧,请允下我们的请求吧,再不允,我们就要给你们跪下了!就这样,扶风人这才答应了。
  槐里的灵车来了,先生的灵柩被抬上灵车了。
  扶风人看到先生要走了,就又放声大哭了。槐里人戴孝扶着灵柩哭;扶风人戴孝跟在车后哭。七月“秋霜”降,白云含哀情,当天秦国百姓,凡知道这消息的都哭了。
  秋风飒飒,秋云凄凄,举世哀聃,人心悲恸,老聃先生的灵柩在槐里西山安放了。安放那天,除了秦宫的人(“秦失吊之”)之外,各界的人士都来了,尹喜也从函谷专程赶来了。
  老聃先生去了,留下真善道德而去了。
  老聃先生去了,中国人民怀念他,世界人民怀念他。烟花娇美之春,有人到西楼观山来看他;大雪纷飞之冬,也有人到西楼观山来看他。来看的人中,有河南的,有陕西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河南、陕西是一家;中国、外国也一家。
  后记
  我们下决心要给老聃先生立传,已是十年以前的事了。
  我们二人学习写作,总共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早期,我们只是学写一点并发表一点中、短篇小说和故事,而用长篇历史小说体裁给老聃先生立传的事真是连想也没有想过。那是十年以前——1981年春,在一次关于“诸多历史名人,哪几位真正应该受到世人的爱戴”的闲扯中,我们突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产生了要给老聃写个“大部头书”的想法。想法尽管“雄伟”,但事实上力不从心。要给老聃这样的人物立传,难度是相当大的。以什么样的文学样式写传,这倒算不上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写作的素材。老聃先生,这位在中外历史上,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中享有盛名的伟大先哲,离开我们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不仅先生生活的时代离我们遥远,而且从他去世至今,还从未有人用文学样式给他写过大书,象我们这样学识浅薄的人,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要为先生写好历史题材的部头书,没有大量的资料,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放弃了大的想法,代之而来的就是小的想法了。我们认为之后,评论家吴超从北京来信,建议我们全面搜集老子,争取出版一本《老子的传说》。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全面的搜集工作。我们二人分头在鹿邑境内(特别是老子的诞生地太清宫集)和外地(洛阳、函谷关、陕西楼观台、崂山太清宫等)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鹿邑人民群众中,在老聃先生过函入秦的路途中,确实蕴藏着大量的,史书上难以找到的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短的可以用几百字记录,长的要用近万字才能记完。其中,有的包含着深深的哲理意味,很有价值,补充了史书上的不足。这种大量的搜集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它使我们已经放弃了的要给老聃立传的想法控制不住地“死灰复燃”起来。这一来,我们就下决心要使《老子的传说》一书的出版成为写作《老子传》的集砖聚瓦的工作了。
  《老子的传说》一书刚刚脱稿,我们就开始着手《老子传》的写作了。为了多方面占有材料,我们又一次开始了关于老聃的调查和搜集。我们一方面到上述一些地方去对搜集到的传说进行考察对证,弃迷信,存科学,弃虚假,存真实。并且进行再搜集,再发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到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去查资料,并顺便向一些历史和哲学教授去请教。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其他方面去处处留心,搜集老聃。不管是在报纸上,杂志上,也不管是在人们丢弃的“废书”上,只要见到一点点关于老聃的事,就用剪子小心地剪下,珍爱地贴在写作札记上。前后经过七年的艰苦深入的调查了解,经过再三再四的虚心求教和细致入微的搜寻,终于把老聃先生的有关资料较为全面的聚集起来,开始动手写作了。从动笔写作到成书,我们只用了三年时间,而搜集材料的时间就占了七年,真可谓老君台边桃花红,太清宫里杨柳绿,随着1991年的暮春在涡河岸边的降临,《老子传》正式脱稿了。作为老子学会的理事,能为宣传老聃,弘扬伟大祖国的民族文化做出点贡献,我们是深感欣慰的。在欣慰之际,我们首先忆起的是此书写作中的支持者《许世友传奇》、《宋美龄传》、《嫦娥传》的作者,著名作家陈廷一同志,对《老子传》的写作十分关怀,他不仅在发现我们写作此书时最先地给予热情肯定,而且在百忙中多次来信进行鼓励,不辞辛苦地给予多方面帮助。此书的问世,和他的关怀栽培密不可分。在作者写作此书进入最困难阶段的时候,鹿邑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副会长王富国同志伸出了热情援助之手。他对我们的写作,给予了亲切关怀,热情支持。他曾东奔西走,亲自给作者解决写作中的实际困难,使作者得以无忧无虑的安心写作的机会。他不止一次地和作者交谈,鼓励作者努力写作,尽早的把老聃先生的事迹和伟大贡献宣传到全中国和全世界去,为《老子传》的顺利成书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另外,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同志;老子学会副会长、鹿邑县政协副主席潘又泉老师;副教授秦凤翔老师;孙永福同志;王殿举同志;刘明才同志;以及老子学会的全体顾问、全体名誉会长、全体副会长、全体正副秘书长,对此书的写作都曾给了关怀、支持和鼓励。请让我们借此特向上述领导、老师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秦新成 刘升元
  1991年4月于鹿邑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