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21章

汉生指南-第21章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许瑕疵。
  熹平元年(172年),张涵被鲁国相举为孝廉。
  张涵非常高兴,但是,他称自己学识浅薄,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很谦虚的谢绝了。于是,张涵的名声更加响亮。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传播,张涵名声传遍全国,不仅在州郡知名,远在雒阳也是小有名气了。
  PS:晚上不要等了,一会儿,我再把外传传上来,就把网上已有的内容都发完了。从明天起,还是每天一章,分成中午和晚上两次更新。这段日子,麻烦诸位看两遍开头,实在不好意思。等下了新书榜,一定会再次爆发。
  不过,14号前估计是没有指望了。我每章字数约在五千上下,平均肯定在五千以上,目前除了外传,也已经传了14万字了。因此,到14号,我还可以传11~12章。今天是4号,还有10天,大家一目了然,这个,基本是没有余富了。
  最后,还是要要下票,诸位支持下,让我在新人榜上待着就可以了。
  另外,这周精华较多,我明天开个精楼,诸位需要,就进来留个脚印吧!注意,每人只有两只脚,所以,脚印不要超过两个。
  第二十六章 无题'上'
  “臭八哥,坏东西,下手这么狠,以后再来蹭饭,看我不……”
  张涵身穿一四角短裤,若若正拿着药油,给他涂药,看见张涵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不由得眼泪汪汪。
  “哎,没事!若若可不能这么讲八哥,我还不一样没有轻饶了他,没看他走路都一瘸一拐了……”
  许是涂到了痛处,张涵倒吸了口冷气,呲牙咧嘴。
  “……,少爷,要不,以后就别参加了,反正,你是要指挥千军万马的,……”
  若若极少干预张涵的事,可是,这每月一次的合练,才举行两回,张涵就两次都带着一身伤回来,她就忍不住心疼了。
  “哈,尽说孩子话,我都不肯吃苦,那谁还会苦练。我都做不到的,如何要求别人去做。再说,人生在世,谁知会遇到什么情况,艺多不压身的。”
  “那样的话,把刘文标调回到你这组里,或者把八哥、伍哥调到你这组里,也好……”
  “嘿,那不是欺负人嚒?”
  张涵一听就笑了。若是他一组里有张奂/伍德方,再结成小军阵分组对抗,那肯定是百战百胜,也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了。随即,张涵想起了若若的前一句话,不禁眉头微蹙,严肃地说了句。
  “若若,这个,军旅之事,你不懂,以后就不要说了!有时间,我再把藤竹甲改改好了,……”
  药油就是红花油,不是红花籽油,而是正红花油,根据天书上的药方配制,在处理跌打损伤方面,冷敷后涂抹,效果不错。红花籽油效果也不错,但其富含碘,口感很好,且数量有限——庄中刚刚开始试植,张涵舍不得外用。
  在天书中,张涵着实提供了些儿效果不错的药方。不过,很多药材现在都不为人知,药物配制起来,就很麻烦了。张涵只好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与张家往来的商队,想方设法收集各种植物和石头。每次得到此类物品,张涵会详细记录,该物品是在哪里采集的,有什么特别的,植物最好要活的,生长环境如何……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涵正在建立植物学和矿物学。
  几年下来,张涵已经收集了上千块各种各样的石头标本和更多数量的植物标本,以及七十多种不同的土壤。从这些标本中,张涵只辨认出其中的几百种。有些是有用的,有些只是认识而已。但不管怎么样,张涵在此基础上,知道了不少地方的矿产资源,也找到了一百多种有用的药物。一些儿记载在天书里的药方,也才有了用武之地。
  藤竹甲则是用柳条、竹子和藤条编织成的半身甲、护臂和带面罩的头盔,在桐油反复浸泡暴晒以后,颇为坚韧。不过,由于材质的原因,还是软了些儿。打上去,常常会造成淤伤。张涵准备在关键的部位增加几块木板,想必会好上许多。
  至于刘文标的事情,就没有若若想的那么简单了。张涵好不容易才把书童从这群小猴子身边剥夺掉,自己不以身作则,如何能压制得住。
  族学是他的黄埔军校,将来的军队还要以此为基,张涵考虑事情就不能不慎重些儿。大风起于萍末。如果军队里除了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还另外存在着主从之别,势必会影响战斗力,也容易形成私军。
  张涵自不会为了一时方便,就坏了大事的。
  此中的心思,不足为外人道。这些较阴暗的东西,张涵也不想对若若解说。
  尽管经过了精心准备,建宁四年(171年)八月,众多的族中子弟一起涌入族学时,还是令张涵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儿。
  当初,趁着豫州灾荒,张家收下了大批奴隶。为了防止疫病,这些人需要隔离一段时间,才能转往张家的各处农庄。但张家可不会白白养活他们,便趁机修缮了张坞的外墙,并捎带着修整了道路。张坞这几年风调雨顺,又采用了新法耕作,收成大幅提高。张坞人又趁豫州灾荒,都发了笔小财,白捡了些儿奴仆,日子便好过多了。
  如今的张坞,在道路、防御、卫生和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要比驺县县城强上许多。
  自然而然,来族学中就学的众学子,多半就会带个书童什么的,随身服侍。族学一扩招,入学的学子竟不是二百一十人,而是二百四十三(有部分重要的部曲,如项让、伍天德和梁子徽,其子弟都会进入族学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张涵悄悄把张涧的弟弟张凌(差一个月满六岁),也带到了族学。他原本就有这个打算,等于变相支付张涧薪水了。
  总之,学子们加上他们带的书童,张涵最终收到的总人数高达四百一十七人。
  因此,一直为张涵所忽视的书童问题,便不得不提上日程来。
  说起来,来族学上学的,除了张涧等寥寥几人,大多是富裕人家,都有书童。原来那十七个书童,除了刘文标一同训练学习,张涵把他们全安排到若若手下,帮忙干些儿杂活。而今这一百多号,可就不能再这样了。
  考虑了下,张涵干脆把所有书童一起没收,将这些人等一概当成学子看待。在族学之中,自然不会一视同仁。书童住的要挤些儿,吃的要差些儿,多少要显出些儿差距。
  族学中,有四人一房间,二人一房间,还有兼任先生一人一房间的,轮到书童,就全是六人一房间。吃东西也是如此,远不如张氏族人吃的精致。
  其实,这些都是个形式。
  在功课和其他方面,张涵都是一样对待。每天晚上的巡视,他并不回避书童的住所,小一点儿的孩子们,他也是悉心照料。后来,张涵又以方便管理为名,不分学子还是书童,大多都调成了五人一个房间。
  “礼闲下士也就罢了,至于做到这种地步吗?”张昭知道后,很不理解。
  项让也不理解。宾客也是有等级的,有才能有能力的,待遇好,主家才看重。张涵这是唱的哪儿一出,项让看不明白。不明白归不明白,但项让可不能这么说,便打了个“哈哈”。
  “不管怎样,小郎君这么做,效果很显著,书童们对小郎君唯命是从……”
  打天下不能没有张氏子弟,也不能光靠张氏子弟。项让隐隐约约觉察出张涵别有用心,却不能明确张涵的用心在哪里。
  岑晊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他直接把张涵找来问话。
  “天行键君子自强不息。既然已经束发读书,就不是小孩子了,事事都要人服侍怎么行?我这是要他们学会自强自立,……”
  张涵憨厚地一笑,露出八颗半洁白的牙齿,在午后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岑晊与张涵性情相投,一年下来对张涵也有了深入了解。看他笑的阳光灿烂,又满口的大道理,才不会相信他的鬼话。抬手就是一个爆栗。
  “少胡说!看你笑成这样,就知道有问题。”
  张涵忍住了摸鼻子的念头——真失败,这么快就被发现了。但他当然是不会承认,也不会说的。
  这些都是闲话了。
  张涵的收编行动没有遭到抵抗。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又是初来乍到人心未定之时,张涵干净利落地收编了所有书童。待到明白过来,早就大局已定了。反正,从主人到书童,都吃张家用张家的,听张家使唤,也算是理所当然。
  有二十几家人悄悄的把书童要了回去,事情也就过去了。
  张氏子弟大批进入族学时,族学共学子有三十一人,外加岑涛、岑澜两兄弟。此外,还有张憙、张泰、张音三个族学扩大后,重新返回来的就读的。加在一起,共计三十六人。这些人至少学习过一年以上,最差的人也认识千把字以上,会简单的加减法,并熟悉族学的生活。
  待族学扩张完毕,学子猛增到二百八十人,张涵将其分成二十八个什。在这三十六人中选出了二十七个什长,另一个什长则由张涵自己担任。书童共一百六十七人,张涵又找了三个人,凑成了一百七十人,分成十七个什,由原来的书童担任什长,刘文标就是此时被派出去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适合担任什长,有的人刚刚任什长就欺负别人,指使别人为他干活;有的人不善于管理,在什里没有威信;有的人管理简单粗暴,捅出了篓子,激起民愤……
  总而言之,张涵一时间起的比鸡,睡的比狗晚,忙碌的脚打后脑勺。在短短两个月里,张涵就撤换了十一个不胜任的什长。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晚上还有一更。
  第二十六章 无题'下'
  到了这个时候,为期一个月的短暂军训早就结束了,众人也适应了族学里的生活,族学重新步入正轨,变的井井有条起来。
  渡过了有生以来最忙乱的一段时间,张涵松了一大口气,才有时间去完成那篇使他成名的跋,即《张氏子娱母故事集》第二卷的跋。
  书童们吃好穿好,自然有人不满。但能说的上话的人,无不有子弟在族学就读,张家又是在花自己的钱,嘀咕几句也就算了。
  不过,这事关系到上百万钱,在张家不算什么,却也不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于是,在张涵回家时,被张王氏念了好久,又被张昭审问了一番,却都被他撒娇打赖混了过去。
  张昭的心思颇为复杂。族学阴谋论,他是不说了,但不说不等于不想。张何与张涵之间,他肯定偏向孙子,老人家都是隔辈亲。再说了,张涵胸怀大志,办事有章法有分寸,比张何强多了,更合张昭的心意。
  况且,旁观者清。张昭也有意纵容,冷眼旁观,看张涵意欲如何行事,以看清楚他的心性如何。所以,张涵既不肯说,张昭也就不问了。
  当然,为了给张涵扬名,以及族学的开销,张昭一口气花掉了一千三四百万钱,面不改色,也充分反映了一件事——张家有钱了。
  在建宁三年(170年)中,张家组建商队以后,财政收支立竿见影得到了好转,张昭的手头非常宽裕。
  白酒和白糖都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无论在大汉国,还是在塞外均深受欢迎。尤其是烈性白酒,更是在边市上引起了轰动,令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的乌桓、匈奴等各族人痴迷不已。在幽并两州的边市上,度数约在五六十间的烈酒,一二斤就可以换得骏马一匹,而一匹骏马在内地则可卖到十几万钱。其中的利润之大,可见一斑。
  国都雒阳、南阳宛县、齐国临淄和颖川阳翟四地,都是历史悠久的繁华都会,除雒阳外,距离鲁国又都不远。在去年上半年,张家以他人名义陆续在四地各开设了一家酒楼,有炒菜和美酒作招牌,酒楼迅速便以美酒佳肴而声名远扬,成为当地最著名的高档酒楼之一。
  炒菜使用的是豆油,张涵设计了一个压榨机,利用水力来压榨豆油,再经过多层过滤,确保一点儿渣滓也没有。为了保密起见,豆油不叫“豆油”,而称之为“瓜油”——号称油瓜所出,一瓜剖开皆是瓜油。调味料也是在张家磨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再送往酒楼使用。
  张家每年都要派专人给张让等人送礼,雒阳酒楼开张时,张家干脆给张让送了三层干股。这只是个名目,张让不怎么在意,有也好,没有也罢,张家每年都不会少给他送礼。不过,张家礼物源源不断,张让也就笑纳了。
  张家经营商队和酒楼,十分需要张让这个招牌,万一有贿赂行不通,或者官吏过于贪婪时,也可以小小的威胁利诱一下。
  酒楼买卖兴隆,日进斗金,张昭本想在长安、邯郸、燕蓟、成都、寿春、番禺等都会,再开设几家。可惜,张家缺乏合适的人手,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暂且先放下。
  还有瓷器和张氏纸。
  瓷器去年才开始研制,生产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张家商队也没有形成销售网络,暂时还在筹划中。关键在于,瓷器这东西利润丰厚,很引人注目,张昭正犹豫是否给素有往来的几个商人分一杯羹。到时候,既可以利用其销售网络,也可以利用其人脉。
  根据天书记载,张家在博山东北,淄水西北,找到了合适的瓷土,并在当地高价买下了大片土地。然而,张昭总觉得不保险,正在活动,要为丁跬买个齐国相。当今皇帝虽然还没有公开卖官,但有张让的关系在,只要肯花钱,买个国相并不是什么难事。丁跬为官多年,资历上并没问题,并事情就更容易了。
  借着《张氏子娱母故事集》的出版,张氏纸也一举成名。不过,纸坊此时也以生产磨浆纸,供应族学使用为主,只少量对外来商队提供张氏纸,进行试销。家里有个造纸坊,能生产好纸,是件风雅之事。但把张氏纸交给自家商队出售,就有些过分了。张昭盘算下,觉得为了这点儿小钱不值得,就卖给往来的商队了。
  这两样东西,还没有挣到多少钱,但二者前景无可限量,利润丰厚,也是一目了然,人所共知的。
  况且,卞东庄的铁产量,这两年来也有了大幅增长,基本可以满足张家自用。而海曲庄的盐产量,也在迅猛增长中,预计今年年底便可以满足张家的自用。
  去了这两项大支出,又有了上述进项,张昭不仅攒够了开垦所需的开支,还大大赚了一笔。手里有了钱,张昭事情自然就阔气许多。
  何况,熹平元年(172年)的天书里,还记载了镜子的制法。
  张涵知道银镜反应,但他做实验时,用的是实验室备好的药品,他并不知道硝酸银溶液是如何从无到有制造出来的。所以,天书记载的镜子是锡汞镜子。
  在一块平板玻璃上,倒上熔化的锡水,然后用一根细滚筒将锡水碾成均匀的薄锡层。待锡冷却后,再把水银倒在锡箔镜上。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反应,一块锡汞镜子就制好了。
  说起来,镜子在大汉国不是稀罕东西。大汉国的铜镜制造业是很发达的,鎏金、包金、漆背加彩绘人物等大型铜镜,都很常见,质量也很好。
  《淮南子》上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眉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镜子的明亮清晰,可想而知。张王氏有好些铜镜,其中一块便是这种铜镜。张涵曾经看到过,很光洁白亮,长久使用,毋须磨镜,也依然光洁如新,不比玻璃镜子差多少。
  镜子是张何送给张王氏的,祖母张刘氏对那镜子颇为觊觎。私下里,她跟张涵念道了好几次。什么不孝子呀,娶了媳妇忘了娘呀,令张涵暗笑不已。看来,这古今中外婆媳关系都是差不多的。
  张王氏还有块更神奇的铜镜,却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了。那铜镜看起来平平无奇,与普通铜镜一般无二。但在日光的照射下,铜镜反射的光影里,铜镜背面所铸的铭文和图案就会清楚的映在墙壁上。张涵不知其中道理,但摆弄着那透光镜,“见日之光”四个字便会映在墙上,很是令他惊奇了一阵儿。
  当然,不管是那铜镜,还是这透光镜,都是稀少而贵重的,可谓珍宝了。而且,在光亮成像上,都不如锡汞镜子。
  三个月以后,琉璃窑成功制成第一面锡汞镜子。张昭就知道,自己又多了一个财路。物以稀为贵,东西一多就不值钱.这些年来,天书记载的好东西见多了,张昭已见多不怪,麻木不仁了。
  然而,今年的五卷天书还是有些不同的。
  张涵对物理化学都记忆不多,也无意深入研究,但这些东西又意义重大,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他便把物理和化学也放入到天书之中。其中,物理两卷,化学一卷。当然,天书与张涵后来编写的课本又不相同。大致说来,写天书的时候,张涵很是匆忙,只是个梗概,也更零乱些儿,甚至还有错误之处。当张涵正式编篡课本时,发现了不少的疏漏,都一一改正了。
  此外,还有一卷是专门讲述地图测绘的,只有一卷则是讲述标准化、指南针和镜子的。
  今年的天书,张昭看得懂的不多。好在张涵对此很有天赋,一看就知,一知即明。在张涵讲解了几天之后,张昭就把那四卷,都让张涵拿去研究了。
  于是,张涵就以天书为‘原本’,正式‘开始’编篡格物和化学课本。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第二十七章 李胜忠'上'
  “点火!”
  随着张涵一声令下,李胜忠点燃了浸油的麻布,并把它推到了平炉的炉膛中,麻布迅速燃烧起来,引燃了炉中铺好的焦炭,很快炉中便火红一片。张涵在观察口处感到一股热气窜了出来,不由闪开一步。
  张涵刚刚闪开,张廷方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护着脸,凑到了观察孔处。李胜忠抢不上位置,在一旁急的直转。张涵笑笑,又退后一步。看来,都很重视呀!
  既然开始了平炉炼钢,石墨坩埚当然就制造完成了。
  建宁四年(171年)新年刚过,李胜忠就遇到了生命中一个极重要的机遇。因为去年帮助改进高炉冶铁时表现出色,这回改进炼钢,张涵点名要他。
  李胜忠是汝南人,他是个铁匠,他的手艺在张家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想而知,李胜忠在家乡也是极有名气的铁匠。若不是延熹八年一场大灾,李胜忠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李胜忠是个骄傲的人——在某方面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