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神箭传说 >

第349章

神箭传说-第349章

小说: 神箭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博能体谅荆交二州的官员,那是因为了亲眼见到了这些官员们平日地作风,不过其他人却未必能这么想了。陈博留下一道圣旨便微服私访去了,他们这些日子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既要担心皇帝的安危。又没有了可供展示的舞台。除了将剩余的精力放到这巡幸大事上来。还能让他们干什么。在一众官投入高度热情之下,若说之前从关中进入巴蜀因逃难而显得仓促。那么这一次的荆州之行无疑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巡幸了。经过无数人引经据典、出谋划策,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合乎礼节和帝王地身分。甚至在大批新晋官员有心之下,很多地方都有了一定地超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帝王巡幸了,更是庶族官员们提高自己声望和资本的一个绝好地机会。亲自组织并参与了一场浩大而得体的帝国巡幸,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自傲的资本,让这些官员们能底气十足地回到长安并与世族展开争权斗争的资本。可是从南津关开始,沿途的所遇简直是对他们一种巨大的打击与讽刺,特别是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站长沙时,这种屈辱和愤怒更是到了一个濒临爆发的程度。荆州官员竟然敢如此对待他们精心准备的一场
  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其宣泄的对象。
  果然,三叩九拜之后,第一个站出来的便是负责执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的礼部尚书段齐锦。此时的段齐锦一改平时的温和,一脸激奋的奏道:“启禀皇上,微臣要弹劾荆州刺史杨诚,以及江陵、江夏、长沙三郡大小官员,目无君上,不守法度之罪。”
  —
  陈博对此显然早有预料,当下也只是表情淡然的让其详细道来。他这一次巡视荆州的目的,本来是想让朝中众臣从荆交大治中吸取经验,然后再制定出针对于整个天下的具体措施来,以便在叛乱平息后推而广之,继而实现自己再造盛世的壮举。之关中到巴蜀这一路中,陈博感触颇多。若非亲眼所见,他根本想象不到百姓竟然会如此之苦。而一众官员的表现,也让他意识到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些人所存在地不足。
  为了平衡甚至逐渐取代世族在朝中的权势,他短短几个月中便提拔了数百名出身庶族的官员。这些人都是经过他秘密考查,在地方和朝中颇有名气的才子。不过这些人虽然有才,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绝大多数人读的书不少,平时抨击时政也算是头头是道,不过却并不真正了解民间疾苦。凡事总爱引经据典,真正处理起实际的事情来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把天下大事交给这些人去办。连陈博自己也不相信能获得什么好的效果。
  虽然如此,不过除了这些人,陈博又能依靠谁呢?地方政务一向由世族把持,其他地人根本难有锻炼成长的机会,空谈之弊在所难免。况且这些人也并非不可用,只要他们能一改平时作风,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无疑可以成为朝廷真正的栋梁之才。经过这次荆交之行后,让陈博更加坚定了以荆州作为改变他们的一把利器。荆交二州的官员虽然让他欣赏,但却总没有这些由他亲自简拔的人用起来放心。是以他或许会重用其中一两人,但却不会将重心移到更多人身上,能够担当重任的,还是这些出自关中的庶族官员们。
  “圣驾巡幸,这对天下官民来说是何等之荣,可荆州各地官员却极为懈怠,毫不将此事放在心上。”段齐锦厉声痛斥,就好像这些人与他有着深仇大恨一般。“圣驾船队抵达南津关,当地官员竟然未能在事前扩建好码头,致使船队多数船只无法停靠。此其罪一;归县令迎接时衣冠不整,极是无礼,其后更催促船队迅速离开。目无君上,此其罪二;枝城县令在船队抵达后一个时辰才赶到迎驾……”
  听着段齐锦在那里滔滔不绝的痛斥各地官员地罪状,陈博虽然努力作出认真倾听之态,不过却也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了。心里虽然微微有些厌烦,但他对段齐锦那惊人的记忆力和旺盛的精力却是极为赞服。从南津关开始,他一路列举了三十余个大小官员的罪状。这才到江陵。离长沙还有好几百里呢。整整半个时辰的陈述。他几乎是靠着记忆,根本没有查看任何资料。不仅如此。口沫横飞的说了这么久,半口水也没喝的他几乎保持着最初的状态,声音宏亮,表情愤怒,这简直可以把荆州那些说书人给比下去了。
  陈博脑子里幻想着若是让段齐锦去说书会是如何一般情景,这边的段齐锦却毫不停歇地继续说着。一直说到第五十七条罪状时,终于说到了长沙郡,不止是陈博,绝大多数官员也露出一丝轻松地表情。不过段齐锦却再度展现出其惊人的口才和记忆,仅是长沙郡,便又被他列出七大罪状。这番话说了整整一个时辰,站在堂下的官员们几乎都已面露苦色,天气这么热,又这么挤,再加上都是站着,这些文人出身地官员又有几个能面不改色的。
  “微臣要弹劾上述四十九名荆州官员,望皇上予以严惩。同时荆州刺史虽然受命平叛,不过这些官员都是他的属下,理当处其失察与渎职之罪。这是微臣列出的弹劾官员名单,请皇上过目。”
  陈博点了点头,接过宦官传上的奏章,不过却没有一点要打开来看的意思,将其随意地放在一边。“还有哪位爱卿有事要奏?”若单从履行职责上来说,段齐锦无疑是名称职地礼部尚书。旁地不说,单是他能背着一口气将这四十九名官员的六十四桩罪状清楚地说出来,便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地。更何况这每个人在礼仪上有何不符,他都能说得有理有据,甚至犯了律法哪一条也没有半点含糊。能办到这一点的人或许有,但能在短生几天之内,一边“享受”着晕船,一边作出如此完备的弹劾的,恐怕就没几个了。
  不过,这也太不实际了。不要说平叛大事全系杨诚之身,要以此事来处罚他根本难以想像,单是这四十九名官员,若真的全关进了大牢,那这一线的郡县可就全乱套了。仓促之间。哪里能派出这么多官员去主持这些郡县的政务,更不要说能
  得比这些人好了。就目前来说,荆州可是仍在朝廷要地一州,安定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段齐锦却没有陈博这些顾虑,见陈博连一句评价的话也没有,当下急忙说道:“皇上,礼法乃国之纲纪,礼法立则人心定,上下安。切不可等闲视之啊。此番若不严惩荆州这些触犯礼法的官员,今后恐怕全引得其他官员竟相效尤。朝廷将威信尽失,后果不堪设想。”段齐锦声音一落,其他官员显然也不甘让其一人占尽风头,纷纷出言附和。
  陈博微微皱眉,他已经做得这么明显了,可是这些人却一点也不能体会他的用意,心里便略有些不快了。待众人声音平息后,他才转一直没有吱声的温廷羽道:“温爱卿有何高见啊?”身为吏部尚书,温廷羽地位一向超然。更因为陈博的赏识,往往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会屈从于众意。
  温廷羽似乎早已料到陈博会问自己,当下不慌不忙地说道:“此事干系重大,倒也不可操之过急。可先下旨斥责,着其带罪立功。朝廷现在地闲散官员极度不足,满足关中所需犹显不足,若是立即撤换这些官员,恐怕会因官员空缺而造成地方混乱。待以后缓过来后,再行处罚不迟。”
  “温爱卿深识大体,实在是朝之栋梁。”陈博刻意加大声量对温廷羽的解围表示赞赏。同时意味深长地扫了扫刚才大力支持的官员们。目光所及之处,无不低头退避,脸上皆有些惶然和悔色。显然知道自己这一次站错了队。
  段齐锦却仍不让步,义正辞严地辩驳道:“温大人的话臣不敢芶同!地方混乱还可再治,若朝廷礼法一乱,却不是可以轻易挽回的。若不立即惩处这批官员,朝廷纲纪不存,又如何教化百姓。稳定地方呢?”他着实花了不少精力准备今天的弹劾。本以为可以大出风头。没想到竟然丝毫引不起皇帝的重视,于公于私。他当然都不愿就此罢休。
  陈博的脸上已经明显有些不悦了,不过段齐锦的话却也合情合理,让人无懈可击。当下他不由求助地望向其他大臣,希望可以有人给予解围,若非万不得已,他也不想给大臣们留下专横无理的印象。不过众臣虽然知道他地心意,不过却没有一人敢出来反驳段齐锦,礼法纲纪,这顶帽子可着实不轻。搜索了许久,陈博眼睛一亮,望着排在最末尾一直心神不灵的长沙郡佐说道:“那个……长沙郡佐,你有何高见呢?”搞了半天,他也实在想不起这人的名字,便只好直呼其官职了。
  长沙郡佐显然没有料到陈博会点到他头上,因为心中有事,他竟鬼使神差地说道:“坪山还有千多亩地没浇呢。”连续十几日的大旱,各地的官员几乎忙得不可开交,连他也不例外。张识文早有严令,若任何一地抗旱不力,便直接罢免当地官员。丢了官倒不要紧,关键是丢官之后名声尽丧,可以说根本再无半点颜面了。是以各地的官员无不将之视为重中之重,每一处都要亲自查看过方可安心。
  “大胆!没听到皇上问你话吗?”听到长沙郡佐的回答,段齐锦如同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般。要论礼法的重要,这些在他眼里根本毫不知上下尊卑的荆州官员们无疑就是最好的例子了。要知道在交州,除非公务,各地官员是没有义务接待上级官员地。若是刻意巴结,反而还会获罪。荆州大部分可是说都是照搬交州,这一点上自然也毫无例外了。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朝中众官极是不满荆州官员们的轻曼。
  “真的还没啊,本来安排好是昨天……啊,微臣,微臣……”这名郡佐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了一句,随即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方,急惧交加之下,张口结舌,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长沙地处要冲,往来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除非是昔日好友,其他的他根本不用过问。就算是公务,往往也是交待完后便各行其事。正是这种习惯,让他昨天自以为安排好了朝廷的船队后,便立即赶去视察抗旱的情况了,连想也没有想过自己还得随时陪在一旁。可是事情还没做完,他便几乎被抓了回来,一直到现在还没能脱身,心里那份着急自然可想而知。
  长沙郡佐地表现顿时引得众人一阵讨伐之声,虽然昨天他们已经围着他痛斥了数个时辰,不过现在却因其在朝堂上地心不在焉而彻底愤怒了。
  “够了!”陈博猛然大吼一声,脸色铁青地看着众臣:“好好地想想,到底是谁该值得羞愧!”说罢拂袖而去,留下惊愕莫明的众臣,少数精明地人,却在转着眼珠子,考虑着皇帝为何会有如此态度了。
  在平叛之战到达关键时刻的时候,荆州官员与朝廷官员的“战斗”才刚刚拉开序幕。
  第七卷 第一百三十四章 决战洛阳·二十八
  这些人也真是,竟然惹皇上发这么大的火。”回到心翼翼地递上一杯参茶,“皇上消消气,要是伤了龙体可就不好了。”及时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对他们这种宦官来说根本就是一项基本功,特别是要时时将自己立于皇帝这一边,更是关乎生家性命的大事儿。虽然作为皇帝最宠信的内侍首领太监,不过陈顺此时心里也多有忐忑:跟了陈博这么久,还真没见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呢。要知道六部尚书都是陈博亲自提拔的,在人臣中也算是红得发紫那类的人物,虽然陈博没有对他们言听计从,不过却也没怎么拂过他们的建言,像今天这样在朝堂上公然发威还是从来没有过的。
  “他们又怎么了,你知道什么!”陈博推开茶杯,横了陈顺一眼,显然还在气头上。
  陈顺显然没料到自己这次的马屁竟然拍到了马腿上,僵在那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奴该死!”扑通一声,他竟然将茶杯放在一旁,就那么跪在地上掌起自己的嘴来。其实他心里哪里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火,当然说不出个什么来。不过每遇皇帝发火,他这一招却是百试百灵,不知让他逃过了多少次劫难。
  果然,毕竟自己是这些人从小伺候大的,见陈顺此状陈博也不由微微叹了口气,表情虽然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语气到底缓和了不少:“起来吧,也不关你事。以后不知道的事,少掺和。”陈顺自是千恩万谢,恭敬地退到一般。眼观鼻,鼻观心,状似木雕。
  陈博却站了起来,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又陡然站住:“拟旨,宣交州刺史立即来长沙见驾。”陈顺正要回应,却又被陈博挥手止住。摇了摇头,陈博自语道:“还不是时候,缓缓吧。唉!”
  他已打定主意让张识文去主持关中政务。不过现在却有些为难了。张识文虽然表面上只是交州刺史,不过也在实际上兼着荆州刺史之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杨诚对于处理既没兴趣,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政务多委于张识文。可是毫不夸张的说,这荆州各地大大小小地官员,实际上就是直属于他的。而杨诚。只不过是挂个名而已。当然,以杨诚的威望,倒也不虞有人将他架空,更何况荆州的军权还掌握在他的手中。
  杨诚远在千里之外,甚至可能还不知道帝驾南巡的消息,这次的迎接当然也怪不到他的头上。可这张识也装聋作哑,陈博便有些气愤了。而这个气愤。大半却是来源于朝臣的呼声让他难以应付。若不是与张识文一谈之下让他留下了不错地印象,陈博恐怕也不免要如朝臣们一般勃然大怒了:皇帝都到这儿了,你居然只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群佐招呼,这未免就太过了吧。
  “六部尚书在外面候着呢,皇上要不要召见他们?”裴成奇悠然跨入。对于朝中的事他才没什么兴趣,是以虽然他刚才也在场,不过却根本没有什么反应。
  “头疼。”陈博答非所问,转而向裴成奇征询道:“裴卿。我刚才是不是有点过火了呢?”稍稍平复之后,陈博心里也不禁有些暗悔。刚才他一听到那长沙佐吏身处朝堂却还念念不忘坪山那千多亩地浇没浇上水,再对比那些扭住不放的朝臣们,也不知怎么的,居然让他血气一下子涌上来,骂了一句后便有史第一次的在朝会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丢下群臣而去。他平时并不是一个沉不住气地人,可是今天却鬼使神差地控制不住自己起来。
  “是。也不是。”裴成奇扁了扁嘴。给出了一个根本不是答案的答案。
  陈博不无幽怨地望向裴成奇。显然对他的冷淡极是失望。裴成奇一直没有答应他入仕为官,这对陈博来说倒真是个不小的打击。谁说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裴成奇不就是根本不甩他吗?每每想起此节,他便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足实有些窝囊:四个辅政大臣里有三个合起伙来造他的反,还逼得他成为大陈第一个被迫离开长安的帝王。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裴成奇,可人家只记得与章盛地协议,眼里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更可气的是,他竟然拿他没办法。
  “让他们进来吧。”陈博无奈地叹道,显然已经不再指望裴成奇能为自己提供什么有用的建议了。说到底,他现在还得依靠这些让他有些失望有朝中大臣们,没有他们,他根本办不成任何事。
  裴成奇仍然是那副老样子,没吭一声便转身而去。没过一会,表情凝重而又带着一丝茫然的六部尚书便鱼贯而入。陈博的火发得每个人都感到莫明其妙,荆州一行的见闻以及杨诚在前方捷报频传的情况都让他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安。本来今天地朝会六人几乎已经达成默契,就是要尽力参倒杨诚,哪怕他立下了再大的功劳。
  于公来说,不论是沿途的亲眼所见还是听到的各式传闻,都让他们杨诚心存戒心。他们可不管那些举措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只要你违反了朝廷的律令那便是天大的不该,特别是杨诚私铸钱币和创立钱引这条上,六人更是取得了惊人地一致:此举已经等同造反,不论杨诚立下多少功劳又或者对于现在地局面有多重要,都得召回来审判问罪。可是没想到段齐锦才开了个头,还过错没轮到其他五人出列进行弹劾,却意外地发生了陈博拂袖愤然而去地事。
  于私来讲,作为庶族士人的代表,被陈博委以重任地他们,自然是踌躇满志地要取代之前一手遮天的豪门世族。驱逐三家后,本以为可以顺手接过三家权势,可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个杨诚。忠勇侯、招讨大将军,陈博力排众议的超格封赏让他们心中有了强烈的不安
  |是进入消息相对灵通得多的荆州后。杨诚节节胜利:铺天盖地而来,更让他们的不安开始转变为恐惧。
  十万对百万,这场并不被他们看好的长安大战,竟然被杨诚轻描淡写般的取得了完胜,而且速度快得惊人。他们前面可是力主抛弃长安,巡幸巴蜀的,杨诚却在他们差不多刚刚抵达成都时便肃清了关中。可以想像,他们这些人回到长安后,还有多少颜面可存。而此时就已经封侯并掌天下兵权的杨诚。声望和权势又将会到达何种令人恐怖的程度。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这些人都将被掩盖在杨诚的光芒下暗淡无光。他们来荆州本来就是要找茬地,就算鸡蛋里也要给他挑出骨头来,更何况在他们眼里,荆州简直没有一处不存在问题。
  “到底是谁该值得羞愧?”陈博的这句话简直让六人有些莫明其妙: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荆州官员的不对。怎么听陈博的语气反而是他们这些人错了。思前想后,六人一起合计了一下,到底还是不甘就此而去,便一同来探探陈博的口风,顺便继续那被打断的弹劾之事。杨诚现在风头已经太盛了,若是等他顺利地完成了平叛的任务,那就更难以扳动了。
  陈博却不知道这些人心里打着这些主意。着令六人免礼赐坐之后,语气稍有缓和地说道:“六位爱卿所为何事啊?”六部尚书心里想着如何参倒杨诚,他心里想地却是如何改变朝中官员空谈务虚的作风。毫无疑问,若能获得这六人的支持,进展自然会顺利得多。他心里其实隐隐有了一个计划,不过一时却没想好如何开口,连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办法实在是离谱了一些。
  六人欲言以止。对视一眼后,还是段齐锦领头说道:“皇上委臣等以重任,不过臣等却有负所望,还请皇上治罪。”有了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