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库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神箭传说 >

第371章

神箭传说-第371章

小说: 神箭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都放在了这上面。对于其他反而并没有多少关心。在他们看来,扳倒专权的杨诚和五大宦官,这才是当今天下的第一要事,其他都得放在后面了。
  杨诚叹了口气。当下便简略地道出数州初现饥荒,而且还有大肆漫延之势的情况。说到此处。杨诚的表情不由变得凝重起来,从他这段时间收集地信息来看,仅是各地上报的饥民人数,便已经达到了令人恐怖的数字。粮仓渐尽,这样的情况只会愈渐严重。
  温廷羽闻言也不由眉头紧皱,从皇帝接连下达的诏令,他多少也知道一些关于缺粮的事,但却没有想到事情会严重到如此地步。到底是出身于书香门弟,读书人所存的良知让他不至于被权争完全蒙敝了双眼,想像着可能出现的惨状,让他如何不急。“忠勇公可有解决之法?”
  “之前皇上地数道诏令便正是我的浅见,只不过杯水车薪,难有万全。”杨诚摇头叹道,神色黯然。这场战乱彻底透支了大陈的国力,是以现在即便是上下同心,全力以赴,也不可能完全化解这场危机了。他所能做到的,也不过只是尽量减少因这场危机而造成地伤害。
  “这么说来……”温廷羽低头沉吟,自然知道自己之前对杨诚颇有些误解了。凭心而论,虽然杨诚在荆州的所做所为让他心里有诸多非议,但荆州地民生安定远胜其他州郡,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真要处理起地方的政务,他们这些未必比得上杨诚的交州“泥腿子”。
  “现在大人应该知道,我为何会请皇上不追究此事了吧。”杨诚站了起来,感慨道:“若是朝廷上下一心,百姓或可有喘息之机,否则天下必将再度陷入混乱之中。我不管你们怎么对我,也不管你们和五大宦官之前的恩怨,但谁若是要不顾大义而搅乱局面,我杨诚也绝不会手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温廷羽长身而起,向杨诚深深一揖。“忠勇公此言真令我等汗颜。若忠勇公能保五大奸宦不再迫害朝中官员,我等必助忠勇公成此大义。”
  “温大人言重了。”杨诚扶起温廷羽,虽然他也不敢确定其这番话是否发自内心,但至少之前他与朝中官员的冰封僵局却也有所化解。“杨诚不过适逢其事而已,若仅凭一己之力,又能起得了多大作用?实不相瞒,我的志向并不在这朝堂,一待完成此事,便要请辞归隐,天下大治之业,还将落在大人肩上。”
  “什么!”温廷羽闻言深深地看着杨诚,似乎想要看出其中真伪。他虽然不是一心追求权力之人,但也不是完全淡泊名利,当然更无法理解杨诚这样的志向了。可是杨诚此时目光清澈,极是真诚,让他的心里也不禁有些矛盾。“若真如此,忠勇公又为何提拔如此多的交州官员?”想了想,他还是忍不住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杨诚哑然失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会受到朝中官员如此敌视了。“成事而已,为解此患,杨诚又何必避亲呢?”心中坦荡,杨诚说得自然也理直气壮了。
  “谨受教。”温廷羽再度一揖,紧紧地握住了杨诚的手。恐怕在事前谁也没想到,这场刺杀行动,反而促成了杨诚长安之行的目的。只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和解,到底能保持多久呢?
  第七卷 第一百六十六章 决战洛阳·六十
  “梆梆梆!”一大清早,杨诚便在忠勇公府大门一侧的来。得到温廷羽所代表的朝中官员一系的支持后,杨诚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下来了。这一夜睡得倒还算安稳,此时的杨诚也是神清气爽。而现在,他还得解决另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
  “公务繁忙,谢绝私访?”熟悉的声音从杨诚背后传来,一身轻便劲装的裴成奇背负着双手,一脸好奇。
  杨诚笑了笑,并没有回头,用力将最后一根楔子打入,拍了拍手,将放在脚边的牌子挂了上去。“现在就来讨酒喝,未免太早了一点吧。”说起来他与裴成奇也有许久未见了,心里不由泛起一股老友重逢的感觉来。相比来说,杨诚与裴成奇虽然相交并不太深,不过因为对方也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二人的相处倒杨诚有着与他人难以比拟的轻松感。
  “你也太小气了吧,不就是讨你一顿酒喝,有得着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吗?”裴成奇当然知道杨诚牌子上所指并非自己,当下玩笑道:“得,我的脸皮可薄,还是打道回府吧。”
  杨诚摇头一笑,指了指裴成奇,“你呀!”当下竟也不出声挽留,径直向大门走去。
  “哟。”裴成奇却是不干了,大叫道:“你就算做做样子,也得客套一下嘛,哪有这样待客的。哼,我决定了,每天都得来讨你一顿喝,非把你喝穷不可!”一边叫着,他却已大步赶了上来。极是熟络的搭着杨诚的肩膀。一副惋惜地样子。“你这人,家中有宝不识货,居然做出这种愚蠢地办法。你叫我日后怎么敢告诉别人说你是我朋友,那也太没面子了。”
  “哦?”杨诚略有些疑惑,驻住脚步问道:“什么宝?你不知道,我才来两天,登门拜访的人就有上百人了,若不是没有办法。你以为我会出此下策?”昨晚送走温廷羽后,杨诚左思右想,实在有些厌烦每天都门庭若市的日子。想着得到朝中官员支持后,留在长安这段日子还有不少具体地事情需要去做,便只好以此法拒绝来访,争得一份清静。
  裴成奇摇了摇头,做出一脸的鄙夷。“你那个管家怎么样?”
  “还不错。”杨诚隐隐猜到裴成奇所指,不过却仍有些不明白。要知道裴成奇也算是个眼光极高的人了。轻易不会告诉人的。听他话中的意思,似乎皇帝送给自己的那管家杨贵,竟然是个“宝”了。凭心而论,虽然相处才两天。他甚至还没与杨贵说上多少话,不过杨诚对他倒是极为满意。这忠勇公府可以没他。但若是缺了杨贵,只怕要乱套了。
  “什么叫还不错啊!”裴成奇重重地擂了杨诚一拳,似乎对杨诚如此暴天物而愤愤不平。“你难道对这个人真地一点都不知道?”
  “不就是以前是郑府的管家吗?”杨诚不明所以问道。这一点,杨贵倒是在第一天就向他坦白了,虽然没再说及其他,不过对于其身份杨诚当然不会猜不到了。
  “岂止郑府!”裴成奇脸上竟有些敬佩地说道:“他现在应该叫杨贵吧,当然他也不真的姓杨,比如在此之前他就叫郑贵,换姓不改名,他差不多已经换过七次了。在大陈,但凡有点实力的世家门阀,有谁不想请他当自己的管家!”
  听到裴成奇大反常态地赞赏起杨贵,杨诚不由奇怪的看着他。这杨贵,或许郑贵,还有其他什么贵,不管他叫什么,但毫无疑问,他背后却必然是陈氏皇族。杨诚之前还道其身分应该极为隐秘,但此时听裴成奇一说,显然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杨贵之前换过六次姓,也就是说至少做过六位在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的管家。他地身份照理说根本就藏不住,这些世家门阀真的就这么傻,甘心将皇帝的眼线放在自己身边?
  想来也就是自己因问心无愧,倒也还能泰然处之。其他人,特别是之前的郑氏,杨诚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其在知道杨贵地身份后,还能安心将其留在身边做官家的。像杨贵这样地管家,府内的大小事情恐怕都逃不过其耳目,但凡有点见不得人的事情的,对其理应避之不及才是,怎么反而出现相反的情形。若不是还算了解裴成奇的为人,杨诚几乎要怀疑他大清早便跑到自己这儿来撒谎了。
  看到杨诚的表情,裴成奇当然知道其心中所想,当下笑了笑,一本正经地说道:“不错,从他出任谭家的管家起,大家都知道他是皇帝的耳目。不过此人却几乎是个天生做管家的料,再大的府邸,落在他手中也打理得有系不紊,根本不会让你操什么心。若说乌金铁骑是京畿军中的王牌,那他可就是管家中的王牌,放眼天下,没有任何人能与之相比。”
  杨诚却是不以为然。确实,杨贵管理府中的能力连他也是认可的。但能力再强又如何,仍然改变不了其身为皇帝“奸细”的本质。不管怎么想,谁会愿意放一个“奸细”在自己的身边呢?能坦然地将自己的一切呈现在皇帝面前的臣子不是没有,但身处高位还能这样的,恐怕比凤毛麟角还要稀少了。就连他自己,不照样有些事情需要瞒着皇帝吗?只不过用意是好的而已。
  “你这小子,我还会骗你不成!”看到杨诚仍是这副表情,裴成奇不由有些恼羞成怒。“除了王牌管家之外,你可知道杨贵另外一个绰号是什么?”
  杨诚摇了摇头,见裴成奇这样,当下却也不禁有些好奇。虽然他心里存怀疑,但他却相信裴成奇不会故意编话来诓他。“什么绰号?”
  “百事通!”裴成奇略有些神秘地说道,看的了看四周,神色中竟带着一丝警惕。“也难怪你不识货。这事儿现在也没几个知道的了。当年他可是长安三奇之一!”
  “长安三奇?”杨诚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说杨贵是百事通,杨诚倒也有些认同。单是这两日来了忠勇公府地客人,他几乎都知道其来历。甚至仅靠察言观色便知其来意,并提醒杨诚作相应地准备。而经裴成奇这一提醒,杨诚这才想起,这两天他对杨贵提出的各种问题,后者几乎都了然于胸。不论是人情事故、珍玩物件、风俗民情甚至世家莘秘,他都是信口答来。没有丝毫的停顿和
  |地话题并不多,不过若是真如裴成通的话,身边有这么一个管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哼!”裴成奇昂着头,面带得色。“若不是看在死老头的面子上,我才懒得告诉你。长安三奇也是四十年前地事了,当然这什么贵也是其中之一了。你若是知道另外两奇是谁。就知道他的厉害了!”
  “是谁?”经裴成奇这么一说,杨诚的心思倒给挑动起来。身边若是真的放了这么一个奇人,倒还真是一件幸事,至于他是谁派来的。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裴成奇这时却拿起了架子,一直吊足了杨诚的胃口。这才教训式地说道:“另外两奇你都认识,死老头和烂公孙。”
  杨诚一呆,裴成奇一向玩世不恭,在他口中的死老头和烂公孙,却是两个了不得的人物:章盛和公孙无忌。“不可能吧!”杨诚失声惊呼道,章盛就不用说了,公孙无忌可是连眼高于顶地洪方都敬佩的人物。杨贵若真是与他们齐名的人物,怎么可能一直屈居于管家身份。虽然他这个管家绝非一般人可比,但若真有相比于章盛之流的才华,说是屈才简直一点都不过分。按他年纪,应该是在上上一代皇帝时就显名了,而且他与皇族地关系非同一般,朝廷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人才。
  “据说,嗯确实是据说,死老头也没告诉我详情,就当他说地是真的吧。这什么贵原来也是出身显赫的世家,而且还是个神童,据说,我真是讨厌这两个字!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可惜在他很小的时候,家族里有人犯了事儿,举族都受到牵连。皇帝老爹的老爹罚其家世代为奴,永不翻身!所以,就这样了。死老头给我说的时候支支吾吾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骗我的,说起来我和我老爹不知道被他骗了多少次,想着就气!”
  对于裴成奇的抱怨,杨诚倒是习已为常了,章盛于裴家的事他当然也懒得去过问了。不过对于杨贵,暂且还是叫他杨贵吧,连保留自己姓氏的资格也被夺去,杨诚心里倒还真有些同情他了。
  “你也不别高兴得太早,小皇帝这回可是不安好心的。”叹了口气,裴成奇颇有些同情地看着杨诚。
  —
  “嗯?”杨诚不解地看着裴成奇。他这几天可都感受着杨贵操持忠勇公府而带来的方便,送这么好的一个管家给自己,又能算得上什么坏心思呢?顶多也就是监视自己的言行举动罢了,自己行事坦荡,还怕他打自己的小报告不成。
  “照理说,像这样的人才,若是阉了放在宫里,比起那狗屁的五个阉人不知道强多少倍!”裴成奇冷笑道,他本身的性格再加上父亲的遭遇,都让他对陈氏朝廷生不出什么好感来,皇帝面前他都敢我行我素,当然就更不怕那五大宦官了。“可是三代皇帝,却没有一个敢将其留在宫中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杨诚摇了摇头,经裴成奇这么一提醒,倒也有些奇怪。即使是永世为奴,照样可以伴在帝王身边,不说别的,随时提点咨询也不错嘛。
  “不为别的,因为此人误主!”裴成奇沉声道,语中多有些感慨。“这个什么贵之前任过六府管家,可是每一家最后的结局几乎极惨,其家主甚至连善终也不可得,其族更是彻底沦落!郑家挺得最久,也就八九年罢了,不过结局却是灭族!也不知道你小子能够挺多久,若论其‘佳绩’,我倒希望越短越好。”
  温府
  六部尚书齐聚一堂,彻夜的密谈让每个人的双眼都布满血丝。这一夜,对于关拢庶族官员来说,几乎是决定命运的一夜。
  “就这样吧。”温廷羽站起来舒展了一下已经有些僵硬的四肢,郑重其事地说道:“从今天开始,我们全力相助忠勇公,对于宫中奸宦也暂时隐忍。各位下去一定要多加约束,绝不可妄动。”
  从杨诚府里出来后,六人便一直聚在这里直至此时。虽然明白了杨诚的意图,但六人的讨论却是极为激烈的。特别是要不要和杨诚和解以及暂不对付宦官这两件事上,众人更是吵得面红脖子粗,只差没有动武了。对于杨诚,他们毕竟不敢有太多的信任,虽然他许下如此诺言,但政争向来又有多少人能守信呢?若是此时放任杨诚与五大宦官的权力不断扩张,最后他们恐怕连反击的机会也要失去。生死只在这一念之间,每一个人都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段齐锦点了点头补充道:“话虽如此,不过我们也应该趁此机会夺回一些权力。若有可能的话,还要积极挑起忠勇公与五大奸宦的争斗。皇上现在故意偏坦他们,再斗只会自取其辱,只有做做渔翁,方才有翻盘的机会。”
  “羽林军、缇骑营甚至禁军中的将领也多有不满,倒是可以大力争取一下。”刘知生沉声说道:“兵部现在几乎已被架空,少得要劳烦各位大人分别联络各自有交情的将领了。这事还望各位放在心上,若能获一支精兵相助,危急时还有一拼之力。”六部中最没落的恐怕就是他了,京城各营几乎直接由内宫宦官管辖,他们连边也沾不上;京畿三尉现在在刘虎手里,能调得动他的也只有杨诚和皇帝了;而天下其他兵马,现在仍然归杨诚节制,更没有兵部什么事了。这次行刺的失败,更让他们感觉到手中无兵的无奈。
  “我们要不要拉拢一下那个人?”莫立源沉吟道,眼神中却显示其跃跃欲试的心理。
  其他五人默然对望,好一会古纯孝才说道:“暂时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他现在到底居何立场我们也摸不清楚,贸然行动只怕会引火烧身。”
  田于英也附议道:“不错,现在还不知道上次帮助我们的是不是他。以现在的局势,人家恐怕还瞧不上我们。”
  “好。”温廷羽双手虚按,止住了众人再做议论。“这是我们一次绝好的机会,既要驱狼吞虎,又要做出点成绩,重新赢得皇上的重视!”六人环聚击掌,眼神中皆透出无比的决心。
  第七卷 第一百六十七章 决战洛阳·六十一
  这一天的早朝,恐怕是陈博坐上龙椅以来印象最为深刻。
  群臣一改之前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大肆批判、弹劾,热情高涨地出谋划策。特别是一向为百官之首的六部尚书,风头更盖过了所有人,似乎那些方略就是他们自己提出的一般,屡有惊人之言。在对之前的几大方略进行建设性的修补和完善之后,在六部尚书的提议和百官的支持下,甚至将倡俭以朝令的方式推广下去。节衣缩食、简办喜庆、禁建府邸、减少家奴……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地方,都加以明令进行详细的规定,大力集中财力和人力,以解天下百姓之困。
  相比之下,昨天还显得有些势单力孤的杨诚完全成了看客。众志成城,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与杨诚颇有些不同,但毕竟都是关陇庶族有才华之人,此时心思既然转到了这方面,所思所想当然就不会比杨诚逊色了。对此杨诚当然是乐观其成,皇帝当然也是满心欢喜,这样的局面恐怕已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了。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不过在他们二人眼中,应对这场危机才是真正迫在眉睫的事情,其他的事都可以暂且放下。
  激烈的讨论一直延续到午后,发出数道用于补充之前的圣旨后,陈博下令罢朝三日,令各司全力开展所负责事务。同时派出由宦官陈治为首,吏部侍郎、御吏谏官、朝中散佚官员及王公大臣子弟组成的数百人宠大督查机构,分赴各地督查各地官吏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回报信息。另外还宣布废除原来地丞相一职。新成立御前理政阁。在六部之上,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杨诚、张识文、五大宦官、六部尚书皆在理政大臣之列,其中又以杨诚和陈顺分主力内外。为理政大臣之首。
  对于自己地新身份,杨诚倒没什么感觉,反正干的都是那些事。倒是倡俭中减少家奴那一项,让他大松了一口气。陈博给他的忠勇公府除了杨贵这个大管家外,还有十二名总管,近五百家丁丫环。这么多地人。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浪费,只不过这毕竟是皇帝安排的,他也不好怎么说,趁着这个机会,他当然得在离开长安之前整治一下自己的这个“家”了。
  散朝回府后,杨诚便立即找来杨贵,交给他两件事情。一件则是减少家中的家丁丫环,忠勇公府并不是他长住之地。即使是平定叛乱后,他也没有将家人迁来的打算,只是这毕竟是皇帝赏赐,他现在倒还不好推辞。但却也不必要留下这么多人。按杨诚的想法,家中还有家人地。一律让其回家团聚;没有家人的,根据其意愿安置在长安或是其故里,皆按普通百姓分配田地,也算自食其力。虽然他们在忠勇公府呆得并不久,不过仍然依府中的财力发放安家费,让其不会立陷困顿。
  另一件,则是将府中一应接待全交给杨贵处理,事后择要紧地向自己汇报即可。能够得到裴成奇如此夸赞,杨诚若是仅让其负责自己的日常杂务,那也太浪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